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7)安徽省歙县许村镇

 增智书斋 2012-09-26
 
安徽歙县许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7)安徽省歙县许村镇

    许村镇位于古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县的西北部,距县城21公里。许村水系是昉溪和升溪,两条溪流在元代高阳廊桥下汇成为富资河上游注入新安江。

  许村历史悠久,源于东汉,古名富资里,昉溪、任公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元明清时期古建筑有200余处。民间文化底蕴丰富,特色民俗活动有舞狮、舞龙(板凳龙、草龙)、舞大刀、嬉花灯。  
    古镇许村历史上是徽州通往安庆、池州的必经之地。许村古村落的形成有1500多年的历史,至今留存着元、明、清建筑200余处,其中有石牌坊8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石拱桥2座,祠堂古民居多处,其中双洞高阳廊桥是元代许友山所建,风格别致,彩画迷人;明代五马坊、双寿承恩坊雕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明代的大观亭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亭的一二层楼板、大梁上绘有“双龙戏珠”等清晰的图案,底层四壁还有“八卦图”,在众多的明清古民居内,如许世达宅、许本智宅等,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古家具,在昉溪桥边还有一巨大磐石迎河而立,名为“任公钓台”,据查这是南朝文学家任昉隐居许村垂钓石上而得名。
 
 

                                            古镇许村

 

 
    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7)安徽省歙县许村镇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全国已有东南大学、中国美院等40余所大学学生前来研究和写生。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7)安徽省歙县许村镇

 

 
 
    许村位于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唐代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著名的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1996年许村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7)安徽省歙县许村镇
 
 
 
            
许村镇拥有明清古建筑200余处,其中一处国保单位——许村古建筑群(15个古建筑单体)及11处县级文保单位,许村景区为国家3A景区。是一个有着“小桥、流水、人家”意境的滨水村落。许村独特的历史造就了徽州进士村,唐宋以来全村出进士48人,明清以后,文风昌盛,豪杰辈出,成了闻名的遐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古村落典型。村内牌坊,廊桥,大观亭等古建筑极为精美,村落风水极佳,是歙县最具特色的徽文化代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7)安徽省歙县许村镇

 

 
 
 
      许村古建筑群位于歙县许村镇许村高阳村、东升村、环泉村中,计仍保存有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许村呈“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风水形态,昉、西二溪交汇在高阳桥下,流入练江。村中明代建筑数量多、品类齐全,保存了较多的宋元建筑做法,如梭柱、櫍、哺鸡兽、上昂式挑斡、插栱、彩绘等,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典型的建筑有高阳廊桥、五马坊、许社林宅、薇省坊、大观亭、大邦伯祠、双寿承恩坊、大郡伯第门楼、大墓祠、大宅祠、三朝典翰坊、观察第、双节孝坊、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
      高阳廊桥,始建于元,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并建桥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桥长21米,宽5.3米,廊内七间,建筑面积125平方米。两侧置坐凳,中部三间有天花,其余四间为彻上明造。桥廊外观分为三大间,中间屋面略高,使山墙脊线参差错落。
      大观亭,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7),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重修,三重檐亭阁式建筑。底层、二层作八边形,底层每边长3.5米,占地64.6平方米,建筑面积59平方米;三层为虚阁,平面长方形;通高11.75米。亭南、北辟门,中穿道路。
    双寿承恩坊,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宽7.9米,高9.5米,建筑面积18平方米。坊直柱、下枋、檐板和明间柱前后的四只奔狮等构件为花冈岩。其它花板、梁枋等雕刻构件为砂岩,精美异常。
    五马坊,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立。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宽8.2米,高9.7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直柱等主要构件为花冈岩,其余为砂岩,雕刻精美。
薇省坊,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宽8.8米,高11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直柱等主要构件为花冈岩,梁柱、花板用砂岩,雕刻精美。
   大邦伯祠,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外加一门楼,面阔18米,进深60米,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由门楼、两庑、天井、前进、进享堂、中进、后寝组成。
    观察第,为许氏支祠,俗称“墙里门”,清初为纪念观察使许天相而建。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面阔9.4米,进深29.1米,建筑面积273平方米。由门厅、享堂、寝堂外加廊庑和天井组成,为徽州常见的祠堂平面布局。前进门厅两稍间为八字墙传统做法,大门上方镶嵌有砖质“观察第”匾额。
双节孝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柱单间一楼,花岗岩石质,高4.7米,宽2.9米,建筑面积5平方米。有月梁,平板枋中部立一小“圣旨”牌,上部有一小宝顶,字板上刻“旌表故民许俊业继妻金氏妾贺氏双节孝坊”,为歙县最小的石牌坊。
    许村古建筑群保存的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构成了独特的古村落景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歙县许村
 
 
                                                                                 转自姑苏道前柳
 
  
   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北20公里处,距黄山北大门25公里,千岛湖75公里,是镶嵌在黄山山脉中的一颗古朴而璀璨的明珠。
     许村,古名富资里,源于东汉,距今1800多年。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富资山水风光,辞官归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归隐太守,改为任公村。唐朝末,尚书许儒徙居于此,嗣后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以许氏为主,改名为许村,至今已逾四十余代。历代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撰《古歙许氏宗谱传》、欧阳修撰许氏系表,朱熹、文天祥等人也作了序、跋。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元代徽商许友山,修任公桥,建高阳桥,行善乡里。其孙许伯升兄弟五人,尽卖田产、倾其积蓄资助朱元璋,明朝建国后,许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格守 “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一冤一枉乃是为官正道”,百姓称之为“青天知府”。许伯升病故后,皇上特恩,为他修建五马坊。现存之观察弟、大墓祠、大邦伯第等皆为其家族的宗祠。其家族后世子孙中名声显赫者极多,不断为各朝表彰,如许世积的双寿承恩坊、布政使许仕达、许琯薇省坊等。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氏后裔。
    许村尊师重教,文风昌盛,绵延千年而不绝。现在能见的部分许氏家谱中就记载有27位进士,11位举人。南宋时,许著的家塾—双桂堂,培养出四位进士,其中有宰相程元凤,声名显赫学者方回。明代,“四山楼”培养了三朝元老许国。民国初有许家泽的仪耘小学免费教育。行善重教,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词“节励松筠”,董必武题词“敬思堂”,其人才辈出的遗风一直延续到近代,许本震博士在1926年和1927年,两次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在德国慕尼黑和瑞士洛桑举行的世界教育会议,是国内著名教育家。1946年,不惧威胁,毅然将在南京梅园新村房子售给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使用。许氏不仅有“一状元、二解元、三代北大生、四院士、一门五博士、”更为共和国贡献了河海大学校长等一大批人才。
     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华。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200幢。尤以高阳廊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五马坊构成的元明建筑群,为国内罕见,堪称古建之精华。

 安徽歙县许村

安徽歙县许村

               安徽歙县许村

                安徽歙县许村
                安徽歙县许村

安徽歙县许村

安徽歙县许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