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我在聊城一中难忘的中学时代

 昵称1022423 2012-09-26

老照片:我在聊城一中难忘的中学时代


七十年代的聊城一中

■菅向东

  1979年我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那可是我们老家最有名的中学,那时候整个聊城地区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出自聊城一中。

  9月一个金色的秋天,我们开学了,开学典礼非常隆重。我被分到了初中一年级二班,班主任是一位姓黄的女老师,主讲语文课,黄老师讲课认真仔细,工作一丝不苟,她把我们从小学的风格逐渐带入初中的学习模式。查老师主教我们的数学课,他中山装总是那么整齐笔挺,皮鞋擦得锃亮,一尘不染,俨然大学教授一般。查老师讲课方法很独特,那时他就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根据问题逐渐深入,让学生积极发言。现在想来,风靡全球的先进的PBL教学模式其实在七十年代的中国初中教育中已经由查老师开始应用了。

  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我们都是在操场上度过的,篮球、排球、足球场地以及跑道上的学生都是满满的,那时候最有印象的是鞋子坏得特别快,一两个月就要换一双。每天大家玩得都很尽兴,在不知不觉中操场上的喧嚣声渐渐地减小,一缕缕炊烟从校园南边的村庄里袅袅升起,夹杂着晚饭的香味轻轻地飘过来,凉风吹过,身上的汗水少了许多,抬眼向西边望去,彩霞铺满了山陕会馆后边的天空,成群的麻雀已经开始归巢了。

  聊城一中的校园东部有一片60亩地大小的农场,曾经是学生实习劳作的地方,我们读书的时候已经没有劳动课了,但是农场却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春天的农场到处生机勃勃,青绿的麦苗和鲜艳的油菜花相映生辉,到处是彩蝶纷飞,芳香四溢。灌溉的季节到了,坐在田埂旁青青的草地上,看涓涓细水从身边流过,直到远方,消失在彩色的田野里。一片片浮云从晴朗的天空慢悠悠地飘过,似乎把我们的理想也带向远方,对未来我们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运河的东岸是一条土路,沿岸是一排鲁西标准的民房,每天放学我们都骑着自行车从这条路上经过,路边的大槐树枝繁叶茂,想必是生长了很多很多年,四月底暮春时分是槐花盛开的季节,一簇簇白里透黄的槐花点缀在繁茂的枝叶间,好事的麻雀也在枝头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满树的清香引来无数的蜜蜂,学生们从树下骑车匆匆而过,带走一身的花香,久久不散,沁人心脾!槐花的花期只有短短的一周,花期一过,一阵和风细雨吹来,细碎的花瓣飘落在湿润的土地上,带着晶莹的水珠,静静地堆在那里,几天后便无影无踪。很多年以后,喧嚣的都市里,早已不见大槐树的身影,我们整日往来于单位和宿舍之间,疲于奔命。但是总会在每年暮春的某一天,在槐花盛开的季节,心底会泛起阵阵熟悉的清香,那是记忆中美好的中学时代!

  我们学校的西校区有一座教堂式建筑,当时是学校的图书馆,偶尔我们也来借一些课外书。教堂的顶部有一口大钟,声音清脆悦耳,学生上学、放学以及晚自习下课的时候钟声就会响起,回荡在整个古城的上空,十几里外都能听见,久而久之,钟声已渐渐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星光闪烁的夜晚,钟声回荡在月光粼粼的湖面上,余音不绝,远处是点点灯火,不禁让人想起苏州的寒山寺,很有点“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凸显江北水城的独特韵味。

  1982年我考入聊城一中高中部,高中的课程非常紧,学生们总是把成绩看得很重,虽然老师经常给我们减压,可是没有哪个同学甘心落后,因为分数不过线是进不了大学门的,这一点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就像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的“庖丁解牛”这篇课文一样,考试如同解牛,当学生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时,成绩自然不错。如果高考的试题都在你的准备中,甚至一看题目便知答案,那才是真正的牛人。当时“题海战术”是很受非议的,我对此却保留个人的看法,庖丁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其基础是“所解数千牛”,成绩和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提高,多做一些练习又有什么不好呢?

  1985年的春天是和煦的暖春,运河两岸的柳树早早地发出了新绿,一片一片的,像草绿色的云彩,南风阵阵吹来,嫩枝随风摆动,婀娜多姿,漫天飞扬的是丝丝柳絮,偶尔也会沾到头发和衣服上,轻轻地一吹,又飘向空中,随风而去,不知落到何方。所有的功课都已经结束了,大家进入了紧张的高考前复习阶段,准备迎接七月的高考。教数学的赵老师是一位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老师,和他交流更像是朋友间的谈心,无拘无束,因此他深得学生们信赖。当时我们实行的是先报志愿后高考的制度,根据平时的成绩,他建议我报考综合性一类高校,事实证明,赵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透彻的,1985年8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医学院)录取。

  30年后的一个秋天的夜晚,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从一中旁边经过,原来一排排的教室早已被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所代替,教室里依然是灯光明亮,课桌旁是一个个求知若渴的身影,那思考、书写的神态和姿势依旧是那么熟悉,讲台上站着的不就是当年我们的老师吗?夜风吹来,法国梧桐那茂密宽大的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星光和地上的灯光相互辉映,整个校园显得更加静谧、美丽。聊城一中,这个我曾经学习、拼搏、成长过的地方,我人生的起步点和梦想的放飞地,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1979年至1985年就读于聊城一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