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中场,倾听内心需求

 yagi1 2012-09-27

人生的中场,倾听内心需求

要在人生的中场做调整或盘点,并非一定要有重大改变,例如换工作、甚至换伴侣。《下半场突围》指出,要有令人满意的40岁,关键不在于改变生活,而在于改变心态。

《下半场突围》(StuckinHalftime)书中,举了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四十出头、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为了找出人生下半场的方向,和36位背景类似的男子谈话,发现他们都承诺中年后要「减少工作、多陪家人」;不料最后,多数人都买了新车、新游艇,还有32个人离了婚。

届临中年,回首人生上半场,许多人都会抱着遗憾、甚至罪恶感:我不应该接受这个工作的、我应该多花点时间陪家人的、当初不该听朋友的建议去……。《人生下半场》(Halftime)一书提醒,负面想法会使人变得急躁、想逃避,最终做出莽撞的决定。

中场休息,为下半场拟出好对策

其实,要在人生的中场做调整或盘点,并非一定要有重大改变,例如换工作、甚至换伴侣。「有意义的下半场,是合并了工作、意义和快乐的地方,在那里你能够将自己的技能、才干和使命,完全发挥出来。」《下半场突围》指出,要有令人满意的40岁,关键不在于改变生活,而在于改变心态。

上半场的后悔与痛苦,往往来自于过多的自我──我们向外追求外表的亮丽、名片上的头衔、座车的品牌,心里却充满孤单与不安,就像一个往内愈转愈紧的弹簧,最后动弹不得。

《人生下半场》建议,解开弹簧的方法,就是放掉傲慢与执着。我们还是可以留在比赛场上,但是要暂时把效率、成功、纪律等字眼摆在一旁,放慢思考速度,让外面的声音进来。

这个过程,就象是球赛的「中场休息」,目的是为了找出更有效的下半场策略。因为,在急急忙忙地往成功前进时,我们没有时间内省、没有余裕学习,眼界逐渐狭隘,也否定改变的可能,最后变成了被一根小木桩困住的大象。

当中场哨音响起,除了需要休息、补充水分,更重要的是与教练、队友检讨上半场的得失:犯了哪些错?做对了哪些选择?如此在进入下半场时,才知道该如何维持优势,甚至扳回一城。

「下半场的胜利,完全取决于中场的决策。」《人生下半场》的作者鲍伯.班福德(BobBuford)曾是美国有线电视业巨子,34岁时,事业便如日中天,直到独生子的意外过世,把他彻底甩出了人生的舒适圈。此后,他在中场调适了多年,历经思考人生目标、重新安排优先级、与朋友和妻子讨论等过程,才重新找出志业与宗教之间的平衡点。

秉持静心与耐心,做出关键抉择

要顺利从上半场转到下半场,并不容易。在上半场20年,许多人都进入了「自动驾驶」模式:想一样的事、说一样的话、过一样的生活,所以你需要花点时间来挖掘出心中真正的热情与想望。这段期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而且上下半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转换过程中,特别需要静心与耐心。

许多人会因为一开始转换不顺利,就走回上半场的老路;或是更专心投入工作,压抑心里的不安;甚至鲁莽地改变人生方向,成为欲望的奴隶。这些做法,都可能使你卡在中场,进退不得。

「你花了20年才来到中场,所以别想用短短几个小时,就解决上半场的所有问题。」班福德以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上下半场的转换过程并没有公式,唯一「不该做的」,就是忽略心底的小声音──假设你有一个盒子,只能放一样东西,你的选择是什么?工作、家庭、金钱、兴趣,还是自由?寻找的过程也许漫长,但是如果你长期陷在两个价值观之间犹疑不定,最后「惯性」就会替你决定往后40年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