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乡村记忆

 一寸大海 2012-09-27

 

 

近年来,像“八零后”或“九零后”这样的新词汇在社会上不断流传开来,这两个新词汇及其所指代的群体已成为了世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八零后”群体中的一员,从社会视角中来看,我们这群体确实有着很大的独特性,也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实,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自己也发现了这一点。

同样属于“八零后”成员,但我感觉我们这些较早出生特别是出生在特殊环境中的人们还是与其他“后生”有些区别。像我们从小出生在乡村的人都会有各种各样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如艰苦的成长历史、求学历史及朴素但美好的童年等等,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来谈谈有关童年的记忆,这童年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乡村记忆的一个片段。

我为什么要勾起曾经的记忆呢?一方面,今年刚好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社会各界都在翻旧历,回顾我们三十年来改革和发展的路程,而我们个人也得对我们的成长历程适当进行回顾,珍藏那曾经美好的时光。另一方面,我的童年记忆其实也是乡村记忆的一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的“八零后”特别是“九零后”,也许都没有条件或机会经历像我们那时的乡村童年记忆。

我于八十年代初出生在四川农村,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来说,乡村的一切都让我难以忘记,我也对乡村的一切情有独钟。而作为我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乡村的一部分的童年记忆更让我记忆犹新。

其实,对于生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娃来说,我们没得选择,就像农村常说的“这就是我们的命”,我虽不信命,但那是确实是只能这样,选择贫困的家庭,选择偏僻的山村,也许“安排”比“选择”更准确吧,因为我们都没得选择,唯一的就是去接受和适应。

 “黑暗”的日子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爆发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可以称为电气劳革命,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而回到上世纪,远的不说,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出生在八十年代前期,仍是一个“黑暗”的时期,因为那时我们村子里(全乡镇大部分村子)还没有通电。

那时电灯、电视机等电器对于村民们来说还是很陌生很遥远,我们晚上用于照明的是传统的煤油灯、马灯、松脂等,腊烛都很少见。稍微有钱的家里就到集市上买“洋水”用油灯照明,没什么钱的就从山上采松脂回来烧火照明,我记得我家里开始用松脂,后来才用上油灯的。因为没电,晚上村民们很早就入睡,从而整个村子很早就沉浸在黑暗和宁静之中,只有偶尔的狗叫声。虽没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对于从来都没用过电的人们来说,这已是习惯,被人们长时间的接受,在这习惯的惯性中,也就没去计较这黑暗的不便了。

光明”的到来

我虽出生在“黑暗”的时期,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村庄,我是比较幸运的,只在“黑暗”中度过了四五个春秋,因为我们村子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通电了。那时我虽才是个四五岁的小孩,但至今我仍记得那时的情景,因为我当时也参与了挖坑、树电杆、拉电线的活动,当时听到要通电了,村民们很高兴也很好奇,大家很积极地配合村里投入通电工作中,全村大人基本上全出动了,出于好玩我也去了。

大人们干劲十足,那场面可以说是热火朝天,虽生产大队时期已结束了,但人们又像回到了合作社时期一样,出现了一幅农民合作劳动的画面,难得啊。我记得那时,我们村子是从邻村接线过来,所以得从村外那山头那边开始挖坑挖到村里,然后挨个树上电杆,最后又拉上电线。也许是大家的热情和合作,这样在不到一周,村里就通电了,结束了历来的“黑暗”日子,迎来了光明的日子,也进了电气时代。

露天电影

八十年代以来,我们这边的农村地区相继通上了电,这样就让村民们由用电照明的满足感慢慢转向了对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给我最大印象的就是那露天电影,当时村民们对电影的渴望、好奇和热情相当高,特别是在最开始,能看得上一场电影算得上是生活中最大最开心的事情。

那时露天电影都是在大队(村委)上放的,为了看电影,各村的村民们不昔路途遥远,带着家人,背着小孩,陪同村里人并自己带着板凳拿着手电筒就走路赶往放电影的地方,为了能及时看到片头,为了能坐到前排,大家都早早吃完晚饭,早早前往,下雨就是穿雨鞋打雨伞也得赶过去。

幸运的我那时也赶上了几场露天电影,每次都是父母亲背着我,拎着板凳,拿着手电筒,融入看电影的大队伍中,路上大家都在说说笑笑,不知具体说什么,但目标就是大队,心里想的就是看电影。

当时都是些黑白电影,还是以革命战争电影为主,如《地道战》等,有时还会有些警匪影片或动作影片,如《少林寺》等。看完电影后,人们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到家,都是在谈论电影故事,对于头一次看电影的人来说,也会议论他们对电影机、幕布等的好奇。

其实那时的看露天电影就是以前传统农村社会中看戏的新形式,也是村民们接受文化和教育的一种形式,不仅满足村民的好奇感,也使其能在电影故事中获取教育,习得文化,让人们可以间接地知道一点外面的世界。

黑白电视

村里通上电,在满足了正常的照明外,村民们的好奇也没断,在电方面的需求也没断,还是说文化层面吧,有了露天电影后,人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去看露天电影,看了一场又一场,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见到外面世界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向往更新的生活,购买新式家具和电器什么的,特别是感觉到露天电影虽好看,但到村里放的频率很少,还老是那么一个地方,所以有少数走在现代化前面的人就开始尝试着把电影搬回家来看,从而在少数村里的少数人开始购买电视机了。

当时人们对这电视好像以前对这露天电影一样很陌生和好奇,不过当时在农村比较流行黑白电视,因能力有限。我记得那八十年代末,一个村子最多就一家人有黑白电视。白天忙农活,再说为了省电,就到晚上才会看电视,这家有电视,那全村人晚饭后就到这来看电视了,如果本村还没有电视,则又像看露天电影一样,邻村有就到邻村,也是拎着板凳去,因为人多,电视主人家没那么多板凳,到别村看电视的情景与看露天电影差不多,也特别的壮观。

我记得那时,我村里有一家人有电视,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我父母也时常拎着板凳背我到他家里看电视。特别是在晚上黄金时间又碰上有好电视剧时,全屋坐着的站着的全是人,大家都很认真地看电视。那时没有有线电视,所以电视只能收看到单一的电视频道,但大家也不会感觉单调,还是心情地享受这精彩的电视节目。有时打开电视,可能天线没搞好,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电视有时没有信号,全是雪花麻点,然后电视主人就会说,电视刚开机,要烧一会来,等它烧热一点,就有了。而人们也信以为真,就耐心地等待着。

至于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欲望就更强烈了,所以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就出现了黑白电视在我们那农村普遍化使用的现象,同时伴随着攀比现象,你买我也买,你买这品牌的我就买那品牌的,你买十四英寸的我就买十七英寸的。后来也慢慢地上演了彩电取代黑白电视以及彩电购买相互攀比的一幕戏。我家也经历了这从没黑白电视到有再到有彩电和从小型号电视到大型号电视的“革命”,所以我对那历史记忆犹新。

乡村玩具

儿童的天性可以说是爱玩、好动,而这一天性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为玩物,也就是玩弄具体物体,不管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都具备这一点,只不过是玩物的环境、条件、对象等不同。城市儿童是在安全舒适卫生的环境和家庭极大满足其需求的条件下玩丰富多彩的现代玩具,而对于我们农村儿童来说,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出这一点,那就是“简单”,简单的环境,简单的条件,简单的玩具。我们农村娃儿时的玩具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这些玩具大多都是在我们农村现有的简单条件下自己发现和制作的一些简单的土玩具。

弹弓,这是我们农村儿童普遍爱玩的玩具,这是我们自己到山上砍下自己喜欢的质较硬的叉形(Y)的树枝(茶油树),再用小刀修理好,用铁丝把有点宽度的橡皮筋(没用的自行车内胎)的两个端分别拧好在两个树枝叉上。我们常用弹弓来射击一些比较远的物体,就当是练靶子,比试谁射的更准,充满极大挑战和乐趣。

机器人,这不是玩具店买来的那种机器人,而是我们自己亲手制作的一种玩具,用手指一般粗的竹筒切成好几个短竹筒,这是机器人的手臂和腿,再用一个较长点的一头带有顶结的竹筒做头和胸,再在顶结下面一点钻两个空,用绳子穿进连串上手臂后从胸下那空心口再穿进腿,最后拉出绳子来,就通过拉伸最下面的绳子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这种玩具主要是在上学时拿到教室玩的,因为我们那时的课桌比较简单,桌面上每块木板之间都有一条缝隙,刚好可以把我们要控制机器人的绳子从缝隙中放进去,用手在桌子里面来控制机器人的沿缝隙行走和手臂和腿的伸缩运动。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和同桌一起玩,这样可以使两个机器人相互碰撞和搏斗,其乐无穷。

纸折玩具,如纸板、纸飞机等。纸板是用纸折成方块形的,以折痕面和平整面为正反面,持有人轮流放在地上,用纸板相互打击,只要被打的纸板翻面了,就是输,就得把那块纸板给对方,最后看那方能赢得最多的纸板,以获取成功感。而纸飞则用纸张折叠成飞机样,用手向空中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飞起来,玩伴进行比赛,看谁的飞机飞更远。

其它的玩具还有许多,地方不同玩的东西也各不相同,如我们玩弹射玻璃珠(被弹射中的珠子就得被没收);玩用木板制作的手枪;玩算盘(当玩具车);玩独轮车(簸箕轮廓);竹筒枪(把竹筒制作成注射器模样,把植物万年青的小果子用作子弹,向外射时发出响声);玩鞭炮;玩飞镖(针和细线丝制作);玩踢毽子;玩跳绳;玩跳方子等等。

玩转山水

山和水是我们农村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于大人们来说,山和水都是农务劳作的场所,而对于我们儿童来说,山和水却是我们娱乐玩耍的天堂。所以我们儿时的记忆中也少了不这山水,因为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对于我们农村娃来说,放牛可以说是必会经历的一件趣事,也可以说是全天主要的家务劳动(早上下午各一次)。在我们山里,放牛场地更多是在山上,而不是田野,因为我们山多且树木野草茂盛。我们放牛都是全村小伙伴一起把牛赶到大山里,然后就让牛自由活动,不用看管,吃饱了它们自然会呆在那休息,那我们就在山上捡柴、玩游戏、唱歌等。如果我们玩得太晚,肚子饿了,我们就会在山脚下,挖红薯吃,有时会在山上生火烤红薯吃,特别有趣。

每当春天山上都会长好多各种各样的蘑菇,很多是可以吃的,那我们早上放牛时就会去采新鲜的蘑菇,我们在山上分头行动,最后回家时集中,比比看谁采的蘑菇更多更大,这要比在家享用蘑菇时更有意思。其实除了采蘑菇,我们还喜欢在山上抓野兔、野鸡等,因为山上特别多野生动物,特别是野鸡蛋最容易捡到,野鸡比较大,飞得不是很远很高,所以窝都是建在草丛里,有时在山上玩时都可以捡到很多鸡蛋,有时会看到很多小野鸡,那时我们都会把鸡蛋带回家,有时小野鸡也不放过,有时也不放过树上的鸟窝。那时的我们只懂得去寻找乐趣,不知道去保护动物,爱护自然。

而这水主要是指在村里的河里或池塘里游泳戏水,在农村长大的人基本上都会游泳,这也许也是我们当时所学会的一种生存技能吧。这游泳有的是自己自学的,有的是跟着别人玩学会的,有的是父母教会的。在炎热季节,我们这些小伙伴都会结们去戏水,很多时候大人们也会来凑热闹,形成一种欢乐的场面。

戏水是一种乐趣,而在河里或池塘里抓鱼、螃蟹、泥鳅等也是一种乐趣,我们那鱼塘比较多,特别是人家鱼塘最后放干水抓完大鱼后,那就是小孩子们在那泥水里摸鱼抓泥鳅了,虽弄得很脏但其乐无穷。在很多水的鱼塘里沿着塘壁的小洞去摸螃蟹,更是一种挑战和乐趣,因为不知道水深浅,也不知道洞里面是什么,或许是螃蟹或许是蛇或许什么也没有。

结语

其实,有关乡村曾经的美好记忆还有许多许多,由于篇幅有限,就只呈现出上述的几个主要的记忆片段。

至今我在乡村已生活了二十多年,乡村的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乡村给我留下了美好又深刻的记忆。童年也许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欢乐时光,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乡村的那简单但快乐的童年更是让人一生难忘,是我们人生中也是乡村的一个有关曾经的珍贵片段,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