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际,随着杂剧、南戏的兴起,被称为“勾栏”的固定演出场所已经出现。元夏伯和《青楼集》记:“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勾栏有门,门口张贴演出花榜,架有顶棚,内设“乐座”(表演台)、戏房、神楼、腰棚(观众席)。虽十分简陋,但已初步具备剧场的规模。据《繁胜录》记载,南宋中叶,临安城外的瓦子就有二十座,仅“北瓦子有勾栏一十三座”,说明艺人在勾栏作场(演出),已较普遍。在平江(苏州)亦然。《青楼集》即记有小春宴请张氏自武昌来浙西,于“勾栏中作场,常写名目贴于四周槽梁上,任看官选拣需索”的情况。另有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四“勾栏压”条,记述元至元壬寅夏(按“至元”应为“至正”之误,即1362年),松江府前勾栏倒塌伤人之事,有“劝入勾栏观排戏”和“每闻勾栏鼓鸣则入”以及“棚屋搭然有声”,四十一人“遂毙于颠木之下”等语。除“勾栏”外另有“路歧人”临时在广场演出者,称为“打野呵”。据《太仓州志》载,元代的太仓,每年四五月间,在大街设台演剧,狂欢终日。富家官署的厅堂,也是歌舞演剧所在。如元末昆山名士顾瑛,隐居茜溪,筑玉山草堂,即是冠绝一时的宴乐之所。在农村则是在旷场搭棚架台或利用庙台演出。
明清两代,苏州地区由于昆剧的兴起和发展,演出场所除上述瓦舍勾栏外,凡行宫官署、园亭山庄、会馆公所、第宅厅堂、神祠庙宇、茶肆戏园和船舫田头,都有戏曲班社的演出活动。演员活跃在红氍毹上、固定戏台或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上,众采纷呈,盛况空前。 康熙、乾隆南巡,驻跸织造府,在行宫中建有歇山顶戏台、看戏殿、内外戏房。太平天国忠王府内亦设有戏台多座。李鸿章付其弟鹤章书中云:忠王府内“花园三四处,戏台二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忠王府内梨园小班曾于此开台。官署宴会演剧亦成常例,除织造府设有戏台外,大都在厅堂平地演出。名士大吏宴乐,也经常由家乐或延戏班在厅堂演出。据明刊剧本插图,主席设在屏门前面,厅堂中铺上红毡作为演出区,音乐场面设在红毡侧面或轩前,脚色上下仍保持着左上右下的上下场门,后人称舞台为“红氍毹”即源于此。向负盛名的苏州园林山庄,亦时有演出活动。如明范长白家班即活动于天平山庄。清初拙政园为吴三桂婿王永宁所居,筑有戏台,尤侗等曾赴宴观剧。晚清拙政园西部归张履谦所有,除在遗存的明代大厅内备有临时搭卸的戏台外,并筑有额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的鸳鸯厅,常于此拍曲演唱。厅四角设有耳室,兼具出入通道和更衣、侍应之用,殊为罕见。清初剧作家侍讲尤侗的亦园筑有鹤栖堂,为其娱亲演剧之所。在其文集中存有自编的《钧天乐》剧本演出场面的版画。著名的寒碧山庄(留园)的舞台在抗战前尚保存完好。沧浪亭经清康熙年间宋犖和道光七年(1827)梁章钜相继整修,在明道堂南筑有戏台,“左右有厢,规制甚壮”(《小方壶斋舆丛钞》第四帙,无名氏《游沧浪亭记》)。据《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初十日“赴沧浪亭观剧,与榷使、两司、一府、三县分坐五席,为竟日之聚,二鼓散回。”现观剧主厅尚存,戏台犹有遗迹可寻。虎丘千人石、可中亭也是中秋曲会竞艺之处。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外省州府商人和寓苏人士,在苏州纷纷设立会馆,如八旗奉直、潮州、全晋、全浙、三山、嘉应、武安、金华、钱江、江鲁、江西、岭南、宝安、冈州、全秦、东齐等会馆。纱丝绸缎、喜神水仙、花神酒仙、金玉木药各行各业的聚议公所,均筑有固定戏台,大都以门楼作为戏台楼房,台身较高,下为正门通道。如全晋会馆戏台即是在门楼上筑有“凸”字形戏台、戏房,台顶穹窿藻井,音响效果极佳。两厢建有看楼,中间为露天戏坪,正向为大殿,呈四合院格局。另有如八旗奉直会馆戏台则较低,凸出于戏厅前,也是三面可观的戏台。 吴楚之地,崇尚祀神,除了各行各业的祖师庙外,尚有泰伯、羊王、火神、水仙、关帝、财神诸庙,一般也筑有祀神演剧的戏台。至于祀城隍之俗,起自孙吴。明清时,苏州的城隍庙、土地庙星罗棋布,遍及城镇,苏州郡庙戏台是昆剧坐城班常年固定的演出基地。在村镇,农闲时节、春秋社日、祀神赛会,都以庙台为演出场所。太仓浏河镇天妃宫与城隍庙的两座戏台,相距仅二十余米,紧邻排列在同一广场上。每逢神诞节日庙会,两台邀班演出,演员角艺,精彩倍呈,观众择优看戏,热闹的状况自可想见。 此外,尚有临时性或半临时性的春台,亦称“村台”、“草台”、“芦扉台”等等,由来已久。至明末清初,据陆文衡《啬庵随笔》记:“我苏民力竭矣,而俗靡如故,每至四、五月间,高搭台厂,迎神演剧,必妙选梨园,聚观者通国若狂”。清玄烨、弘历南巡时,沿途构搭棚台,演戏迎銮,盛极一时。城乡临时性戏台形式多样,有较简陋的“田”字形结构铺上台板,盖有篷帐,设有后台的“四凳一单被”的方台;有以芦扉作太上板、后台壁、台顶的芦扉台。有以油闼做台顶和后壁,两边有耳台,太上板装有可启闭的麒麟门,太上板和上下场门上都悬有横额,台面较宽深,形制与固定的万年台相似,称为摆台。晚清吴江陆高升特备有殿堂式木结构可随时搭拆的活动戏台,则专为流动各地临时搭台演出的戏班子所用,亦称“行台”。 船台,乃是苏州泽国水乡的特殊的演出场所,明末清初在虎丘山塘尤盛。船名捲梢,重檐走轳,体制宽大,船头作戏台,船舱为戏房,观戏者在岸上或另唤沙飞、牛舌等船观看演出。康熙时,王永宁曾连十巨舫为歌台,在石湖行春桥演出。康熙二十八年(1689),随驾南巡的部院大臣专程去阊门,在船上观看昆剧《会真记》。乾隆南巡时,有船台逆水而行,御舟顺行,正向观剧。后因船台有诸如遇风雨难以演出等种种不便,渐为茶园、戏园等专业演出场所所替代。 戏园在苏州是较早出现的,明末已有供应酒席兼观戏班演出的场所。据顾公燮《消夏闲记》,雍正年间,在阊门外郭园始创戏园。至乾隆时“城内城外,遍开戏园”(《长洲县志》)。是时戏园既是戏班演出场所,又是商贾待客宴会之处,道咸间“盖金阊戏园不下十余处。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栏外观者亦累足骈肩,俗目之为看闲戏”(清顾禄《清嘉录》)。同光时期,阊门外金桂茶园、三庆戏园、庆乐戏园是当时著名的演剧场所。宣统三年(1911),春仙戏园成为苏州第一家用电灯照明的戏园。辛亥革命前后,在阊门外开设的戏院有凤舞台、大发舞台、新舞台、吴门彩舞台。民国时期苏州戏剧演出场所集中在阊门外和城内北局地区。这时期具有一定规模的戏院,都改进了旧时茶园建筑,仿造了镜框式舞台,设有正厅、边厢、后座和楼座包厢,采用电光源照明,成为新型剧场。 建国后,对仅存的古戏台有重点地加以整修。对保留下来的戏院,普遍进行了改造,一般扩大了舞台面积和承高,加宽台唇,增设乐池和灯光操作台。后台设有更衣室、化妆间。观众厅采用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结构,月牙形交错排列软座,斜坡地坪,改善了观众视听条件。各市、县、镇普遍新建了具有演剧、放映电影、会堂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据1985年底统计,全市共有一百五十二座,为发展戏曲事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浏河天妃宫戏楼和城隍庙戏楼 天妃宫和城隍庙各有戏楼一座,向北面对大殿,两楼并列,相距仅20多米。戏台面阔8米,台深10米(其中2米为幕后过道),高3.5米,两翼有明轩各一。台上有两柱,前后台有木板分隔,左右各设一门,为“出将”、“入相”处。屋顶有飞檐翘角,歇山式结构。天妃宫戏台比较古朴,而清末民初重建的城隍庙戏台比较精致,穹顶由一千多块大小一致的雕花木榫卯螺旋式结顶,不用一支铁钉,构成一个完整的半球形,直径4米左右,犹如半个镂空的绣球覆盖其上,最高的中心点为一圆形浮雕彩球,音响效果很好。 城隍庙的观众场地较小,从山门到大殿二十多米。天妃宫因大殿被毁,仅存后殿(即现在的郑和纪念馆),故场地较大。 天妃宫戏楼建造年代不详,相传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返航时常在此演戏酬神。渔民、船民出海前经常要祭祀天妃(海神),祈祷平安,求神许愿。平安返航时,演还愿戏几天酬神。建国前,小阿靳班子(靳剑鹏等)演过《黄天霸》等京戏,陈菊林班子演过苏锡文戏,嘉定县娄塘鼓手林春和堂等堂名班子,每年重阳节都要在此坐唱昆曲三天。 天妃宫戏楼于建国后不久拆毁,城隍庙戏楼于1965年拆除。 苏州府城隍庙头门戏楼 郡庙戏楼呈凸字三面伸出形,坐南向北,面对仪门与正殿。共两层,通宽6.2米左右,深约5.5米。其下层高约3.2米,作为头门出入通道。戏楼北面两端对峙台柱各一,其下半截为石柱,上半截镶接木柱,原有抱柱对联。上层为演区,其楼面别具特色,先于楼板上架置搁栅,中放黄沙,再以方砖贴面,演出时复于方砖上铺设氍毹。北面台口高3米左右,其下沿外缘精筑砖细贴面狭长平台一座,台边镶刻吉祥图案。台口下沿两侧及演区东西两面,俱设木格镂花矮栏。演区上方为木构髹漆平顶,中央凿有八角形藻井,内浮雕团龙图案,又于井沿八方按《周易》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图形,井周四面则缀饰吉祥彩绘。置于演区南面底线中央之太上板,由六扇荫门组成,其东端为“出将”,西端为“入相”。音乐场面历来安置于太上板前面正中。 郡庙头门以北之露天石板戏坪,纵深约15.7米,横宽20.6米。该戏坪左右两翼为双层看楼(又名“厢楼”或“耳楼”),宽3.8米左右,深与戏坪等。 光绪间,本地昆弋文武班曾假郡庙戏楼作为坐城班开演昆剧的主要场所,仪门是观剧正厅。仪门通宽13.4米(中楹宽4.77米),深7.5米,方砖铺地,从地面至正脊高8.1米。郡庙戏楼向以酬神演剧为主,民国以后,有时亦在台上延堂名清唱。戏楼与正殿遥遥相对,正殿凡五楹。建国前夕,郡庙香火渐衰。建国后,先后为学校、机关、工厂所用。1956年苏州府城隍庙工字殿(正殿与后殿相连呈工字形)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前后,庙前牌楼、戏楼被拆。1983年因工厂火灾,寝宫又被焚毁。1985年整修工字殿和仪门,并重建正殿前两庑。但戏楼仍缺。 旧时,苏州府、长洲县、吴县三座城隍庙相连,构成吴中一大古建筑群。长洲县城隍庙居郡庙之东,吴县城隍庙居郡庙之西,均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两庙头门亦有戏楼,其坐向、结构、规制、用途等与郡庙戏楼基本相同,惟其体积稍逊于郡庙。两处戏楼建筑已遭破坏。 大郎桥堍两面戏台 三山会馆看楼戏台 据《吴县志》卷三十三、三十四载,旧名“天后宫”,“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福建商人集赀建,一名三山会馆,清康熙三十五年闽人刑部侍郎郑重暨浙江巡抚李馥拓地重建。”又据《重修三山会馆捐款人姓名碑》载:“道光十年(1830)十月间,三山会馆由江苏布政使司梁章钜等会同福建洋帮、干果帮、青果帮、丝帮、花帮、紫竹帮商人同心捐题,择吉重修,焕然一新。” 馆内戏台坐东向西,正对大殿,歇山顶,三面伸出型,台顶藻井有彩绘。台高约1.1米,演区宽、深各3米余,呈正方形。台后筑戏房三间。南、北看楼之下层,高不及2米;上层设观剧席,可在楼上同时摆宴、看戏。 大殿内祀天后圣母金身坐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日为天后诞辰,该馆必演剧祭神,香火鼎盛,踵趾相接。至本世纪二十年代,该馆逐渐衰落。三十年代始,只在大殿前举行堂名清唱。民国二十八年(1939)农历九月初九晚,戏台与看楼、大殿等失火被毁。遗迹仅存右吹鼓亭一、道光十年所立石碑一。 温天君庙隔坊凌云台 大殿为主体之坐北朝南部分,即今通和坊14—1号,计三进。其东另有一新厅,昔供宴集与接待香客等用,后为西区救火会借用。以凌云台为主体之坐南向北部分,即今通和坊12号,一落三进。凌云台宽6.98米,深6.6米,分上下二层。其下层平时为出入通道,高3.22米。向北一面磨砖贴墙,中间筑砖刻门楼,宽2.06米。东西边门各宽0.9米。门楣高1.99米。上层向以酬神演出为主。东南西三面俱墙,另于东南角楼板上开一上下口(上置活络盖板,下设楼梯),演出时即以下层作戏房,从而构成苏垣比较少见之硬山式“曰”字镜框形戏楼。演区深5.78米,宽3.98米,台口高2.3米,其上沿外缘原悬一匾,上书“凌云台”三字,其下精镂二龙戏珠图案。屋檐内缘现存朱漆镂花边框,框间悬置木雕花篮四座(可挂明角灯)。台口下沿亦相应特设高约0.5米之朱漆镂花矮栏,栏间置狮头望柱四根。演区两端各贴高1米余朱漆护墙板,板上细镌八仙等人物故事。置于演区底线上之朱漆太上板,演出时选挂各色锦绣幔幕。“出将”与“入相”口,各辟拱顶门。太上板后优伶候场处宽0.82米。其后墙离楼板高0.99米处置半窗。 清代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温天君诞辰日,循旧例自有各种艺人“随愿乐助”,为之开台演剧。初以昆剧、清音堂名、苏滩等为主,民国以后复有京剧、小堂名、昆剧清客串与提线木偶戏等参与演唱。 现温天君庙坐北朝南第一、第二进及其东首新厅,已被改为住宅。坐南向北部分的基本结构与遗迹尚存,“凌云台”已被改作“通和旅社”,其余亦散为民居。 五路财神庙戏楼 戏楼分上下两层,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之通和坊温天君庙“凌云台”同属苏垣比较少见之硬山式“曰”字镜框形戏楼。上层演区深4.2米,宽7.34米,其东西两面俱墙,南面设太上板,宽3.34米,由六扇白漆荫门组成。其上方正中原悬匾额题“囗舞”两字。太上板两侧,各宽2米,东“出将”、西“入相”,演出时悬挂锦绣幔幕。在太上板后东端,专开一个1.11米宽的上下口,上置活络盖板,下设西向楼梯。自太上板后至底壁(上层用长条木板拼成,下层以砖砌),深2.3米,演出时作优伶候场处。又有太上板东、西两端向其正前方延伸3.2米处,相对支撑木柱各一,柱与东西墙相距各2米(下层无此二柱)。柱以南,上设船棚轩,高3.97米;柱以北,上设菱角轩,高3.06米。北面台口高2.5米。自此而外之建筑装饰凡三重:一在台口上缘,精镂如意头形镂花朱漆木边框3组,中间1组宽3.34米,东西两侧各宽2米,其下沿相应设置高1.04米之花格朱漆木栏;二是伸出于台口前方1米左右之菱角轩檐口,檐下亦镶缀镂花朱漆木边框,框间悬置木雕朱漆花篮垂柱四根(中间两根可挂明角灯),边框中央原挂一匾,上题“万福尔臻”四字;三在台口下沿以北,另砌一磨砖贴面狭长平台,其中段长3.66米,宽0.96米,两翼各长1.84米,宽0.66米,并于平台外缘设置高0.64米砖栏,栏间等置十二根砖望柱。以上三重建筑装饰,镂工精细,风格雍容华贵。 下层三楹,面积与上层等,通高2.93米,演出时作为戏房。戏楼前石板戏坪深4.69米,沿巷并立四根狮座方形金山石望柱,柱高2.27米,柱根深0.47米,石柱间设置等高木栅,正中设木栅嵌花大门二扇。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53年间,该庙第三进曾经作为南词(苏滩)同业公所“开智社”社址。公所内敬供一祖师老郎神立轴。1966年,庙内神像等被毁,仅存开智社所供老郎神立轴一幅。1972年、1987年先后拆除头山门、大殿、二殿、斗姆阁,拓建苏州口腔医院。仅存的隔巷戏楼,现为控制保护古建筑。 潮州会馆戏台 当时该馆敬祀关圣帝君与天后圣母,别祀潮州刺史韩昌黎。戏台除“迓神庥”外,平时亦作“联嘉会,襄义举,笃乡情”等演戏用。据《潮州会馆记》载:乾隆第一次南巡,“适经上塘,(潮州会馆)诸商跪迎于门外,天颜温霁,赏赐彩缎二十匹。”第六次南巡,于“甲辰(乾隆四十九年)春,恭届銮辂重临,敬设歌台灯彩,众商踊跃相将,输诚欢庆。” 该戏台顶部乃八角形穹窿藻井,运斤奇巧,结构符合音响要求。台周横梁上缀天官赐福等人物木雕五组。戏台坐北朝南,右出将,左入相。原音乐场面安置在太上板前之正中。台深5.9米(其伸出部分2.2米),台宽6.8米,台高2.98米,后台深4.5米,宽18.8米。后台靠底墙之衣箱平台深1.2米,宽12.12米。露天戏坪长29.7米,宽18.8米。 自1955年至今,该馆的戏台等部分为苏州市第五中学所用,1982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尚存乾隆四十九年残碑一块。 宫巷关帝庙戏楼 关帝庙正殿三楹,殿前露天戏坪宽与正殿等,深5.48米,戏坪正西即临街戏楼。 戏楼两层三间,其上层中间为演区,属歇山顶半伸出型戏台。台深3.77米(伸出0.95米),宽3.94米,台口高2.15米,自台面至屋脊高3.6米。太上板后优伶候场处深0.78米,底墙临街,其上层高2.28米。演区南北两翼接硬山顶戏房,深3.6米,宽3.67米,自地板至屋脊高3.04米,底墙临街。下层三间面积与上层同,通高2.92米,向为该庙出入通道。 戏坪南北两翼为硬山顶看楼,上层自地板至屋脊高2.48米,宽1.66米,深5米,其西端与戏房东外角相联;下层通高2.92米。 戏楼建筑结构比较完整,头殿、正殿框架尚存,现部分为街办工厂,部分散为民居。 行宫戏台 在行宫西路,经大殿,过垂花门,于正寝宫、后寝宫之后建有殿堂式看戏厅,正对戏厅建有平座戏台。戏台为三间四柱凸字型歇山顶建筑,后台两侧筑有厢房。戏台后有廊屋,与内戏房相连,如工字形建筑。其西,过更路,另有外戏房三间,专为承应优伶听候之所。 在行宫东路内侍房后,又建有三间四柱凸字型戏台一座,上层起歇山顶戏楼一间,为演出神仙剧所用。此种双层戏楼为苏州古戏台中所仅见。戏楼与两庑、看戏厅等自成一建筑群。在行宫东膳房后又有三楹小戏房一所,或是演员临时歇息处。咸丰十年(1860)行宫、织署俱毁。同治十年(1871)重建织署而行宫仅立墙垣。现仅存织造署头门、仪门与宋代花石纲遗物“瑞云峰”。 木渎遂初园补闲堂 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吴县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所示,该大厅由轩厅与前船棚轩组合而成。轩厅凡三楹,歇山顶,四面无墙,绕以木格矮栏。厅北立六屏门,屏门前设观剧正席,居中朝南安置三方桌,每桌坐一人,东、西两翼设副席,分列二长方桌,每桌坐两人。与轩厅中楹相衔之前船棚轩,歇山顶,宽与中楹等,深不及厅半。其正南中央所砌石阶,正对大厅与轿厅间之砖雕门楼(按:该门楼正中,原有砖额一方,两侧精镂唐明皇游月宫与两将对阵马战戏文砖刻各一方,其上排亦有戏文砖刻三方)。 图示该轩厅内适逢诸名士宴集,特延堂会演剧。在观剧正席前之东西两翼间,亦即在前船棚轩以北地面上铺设红底粉花氍毹一大块。又在氍毹以南,亦即前船棚轩北首居中,安置两红漆向北靠背椅(间距约0.4米),以作通用道具兼太上板。优伶则从其右侧“鬼道门”上场,左侧下场。演出时就在前船棚轩内分设场面:左首东向而坐两人为正吹与副吹(俗谓“青龙”),右首西向而坐两人为鼓手与司锣(俗谓“白虎”),旁立一人似为司小锣兼检场者。斯时在氍毹上所演之剧目,经考证系昆剧《白兔记·麻地》。当时厅内演出照明以遍悬大型宫灯为主。 清末民初,该园日渐荒芜。1951年后,园址被改建为吴县第二中学。迄今中路仅第四进藏书楼仍旧,结构较完整。今存大厅遗址通宽11.08米(中楹宽4.52米,东、西楹各宽3.28米),深13.5米。中楹南首石阶凡三级,宽3.78米。厅基高0.34米。其方位、体积、规制、功用,与图示基本相符。 福神殿戏台 常熟炳灵公庙戏楼 潘宅厅堂 大厅宽17.86米,长13.7米,后并排置本色屏门二十二扇,屏前居中设朝南男宾观剧正席。上悬“礼耕堂”匾。其梁架间有棹木八组十六方,镌刻各种民间故事。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宴会,则于堂中铺设氍毹,张灯演剧。东西两侧各隔宽2.7米,长6.3米之厅翼,其朝演区一面下砌高0.97米砖基,上置木栏,嵌木制隔障四大块,演出时则撤隔障而挂细帘,专供女宾在帘内观剧。大厅南端横贯轩廊,廊北并列一式落地长窗十四扇。两侧各悬固定宫灯两盏。清末民初,大厅内有时亦临时搭台,曾演昆剧、京戏(含小京班)与提线木偶戏等。 大厅东首,隔一备弄即为花厅,名“半砚斋”,作会客与小型演出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斋犹有评弹响档如周玉泉、徐云志、严雪亭,苏滩名家沈金根,以及堂名、古彩戏法等演出。半砚斋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除夕失火烧毁。 “半砚斋”之东南隅,别筑一中型客厅,名“稼秣堂”。该堂清静雅致,专作艺事、雅集、演剧等活动用。堂宽12.014米,长7.7米。北并排置本色屏门十四扇,屏前居中设朝南男宾观剧正席,上悬“稼秣堂”匾。堂北倚回廊、天井、假山。该堂东西两侧各隔宽3.57米,长6.3米之厅翼,内设女宾观剧处,一说昔时在厅翼之上,曾筑专供女宾、家眷暨未嫁女子等观剧之阁楼,楼板与屋脊相距3.67米。该堂南端横贯轩廊,廊北并列一式落地长窗十四扇;廊南为石板天井,其宽与堂同,长7.4米,昔时曾于天井中临时搭台演剧。天井正南筑砖雕门楼一座,上刻“艺苑口芳”四字,门宽2.8米,门外两侧原为戏房。潘宅现部分被用作振亚丝织厂仓库,部分散为民居。 周宣灵王庙三座戏台 该庙大殿居中朝南,正对仪门,门后专筑坐南向北之伸出型石柱戏楼一座,台高2.85米,与仪门门楣相平,下可通行。台宽5.7米,深5.4米,楼顶为歇山式,台顶有上凹约1/3米之八角形平顶蟠龙藻井,其伸出之台沿围以镂花贴金木栏。每届重大节日与庙会,例于此大台开演酬神戏。露天之石铺戏坪宽6.3米,长9.6米,两侧各筑石柱耳楼,楼下庑廊南端又辟东西角门。 大殿后进为二殿,二殿庭前又筑背靠大殿后墙之伸出型歇山顶木柱戏台一座,供平时一般酬神演出,以清音堂唱等为主。台高约1.3米,台宽3.7米,深4.4米。(内含纵深约1米之后台,后台两侧各置木阶五级。)太上板由四扇荫门组成,伸出之三面台沿围以镂花贴金木栏。露天之石铺戏坪宽5.26米,长3.2米,东西两侧为庑廊。 大殿前戏楼正东2米许原系该庙头山门屋基旧址,另筑坐南向北之伸出型硬山顶木柱戏台(原址在今之天库前小学操场),高与大台相仿,面积次于大台,约占地六间,太上板由六扇纱窗组成。台前之戏坪,南北相距约9.6米,昔时两侧各植桂树一棵。正对戏台乃同治中重建之东花厅,既可观剧,又为平时骨董、珠宝、玉器等店铺竞展珍品与议价交易场所。庙东戏台以同人间笃乡情、联嘉会、襄义举、迎节日等吉庆活动为主,宜小型演唱。 至1958年,金阊航运社于庙内办托儿所,嗣后该庙逐渐散为民居。上述之庙东戏台在“文化大革命”前被废,二殿戏台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毁,大殿戏楼在1976年上半年被当地房管部门拆除。 天库前明离道院头门戏楼 该院正殿分上下二层,并筑坐南而面向正殿之临街头门戏楼,昔时常演酬神戏。戏楼下层高4.57米,其头门高2.58米,故出入通畅。楼顶为歇山式。上层之演区,宽3.2米,长4.82米,其两翼各宽2.3米,西通楼梯,东作后台。演区之北面台口呈镜框型,其下沿外置镂空花格木栏,内装活络裙板,高0.93米,上置一式并排半窗六扇,演出时则与裙板一并卸去。台口底线之外缘,原有磨砖贴面平台,其镶边刻吉祥图案。台口两侧,朝北各开八角形窗格一扇。 头门戏楼与正殿间之露天石板戏坪,呈边长4.8米的正方形。东西两侧各筑耳楼,楼上过道增设木阶四级,使头门戏楼上层得以与正殿上层相配。正殿上层之朝南轩廊,俯视角科学适度,无论观剧与聆曲俱佳。 自民国三十一年(1942)始,该院陆续散为民居,今属苏州市道教协会管理。头门戏楼尚在,其下层之东首为天库前居委会借用。 嘉应会馆墙门戏台 墙门戏台坐南向北,正对圣帝大殿,属歇山顶凸字三面伸出型,分上下两层。其上层演区宽6.46米,深4.6米。置于演区底线中间之太上板,宽3.5米,右“出将”,左“入相”。在太上板两端及其正前方3.25米处之两角,各立1柱,柱上承船棚轩,高3.75米。又自船棚轩分向四面枋檩间,各构宽1.35米。当时苏州戏台建筑中比较少见的菱角轩顶棚,构成烘云托月之势。台口装置活络长窗八扇,台侧排满活络长条裙板(演出时可卸至下层台侧),台面用双层平铺厚木板组成,其台沿围以镂空花格矮栏。伸向观众之三面檐枋间,饰有枫拱象鼻昂桁间牌科二十朵(北八,东西各六)和镂花垫拱板。 太上板后筑有硬山顶戏房三间,深5.25米,宽15.5米,其东西两间北檐下,各置象鼻昂桁间牌科四朵。楼梯原设戏房西南角。戏台下层高3.06米,方砖铺地,向为大门与翼门出入通道。 从戏台至大殿间之露天戏坪长17.3米,宽15.5米。至于光绪间重建之圣帝大殿,其工程用料等比较简朴,与墙门戏台风格不尽一致。大殿东首备弄壁间砌有历年所立石碑十八块,其中有关酬神演出之前期记载,见道光二十年(1840)所立《嘉应会馆捐补礼器碑记铭》:“乃择吉于夏五上旬辛卯载,洁牲牢,侑以菊部,昭告于神而陈诸器。”后进内楼供奉南华六祖。 迄今该馆旧貌基本保存,大部由苏州市日用杂品公司作仓库用,其余为民丰锅厂职工宿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况公祠戏台 该祠堂由四个院落组成。入祠门第二进即该祠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享堂,宽10.6米,深10.52米(含堂前船棚轩廊,宽与享堂等,深2.19米),梁枋间分布彩绘多幅。堂前正中为露天石板戏坪,宽7.3米,深9.4米,东西两廊各宽3.5米。 戏台正对享堂,坐南向北,歇山顶,台后毗连硬山顶戏房一间,属“日”字式三面伸出型戏台。演区宽4.51米,深4.44米,四角各立木柱一。台高0.7米,自台面至天花板平顶又高3.74米,平顶中央迄今犹存直径2.2米团龙彩绘,其外围饰蝙蝠图案八。北面台口高2.89米,上方正中原有彩绘一幅,檐下等距设置六悬灯铜圈,东、西两面各二。北、东、西三面台沿原有镂空花格矮木栏,台口两侧木柱上原有戏联一副,演区底部原置太上板,今俱佚。太上板东侧为“出将”,西侧为“入相”。其后设台阶两座,直通台后戏房。戏房宽与戏台等,深4.5米,三面俱墙,其南墙上开窗,窗外有石板天井。 该祠堂往昔香火鼎盛,致祭时例必张灯演剧。况公祠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享堂、戏台现由沧浪区文教单位使用。戏房外西南角尚存道光六年《大清改建明苏州府知府况公专祠碑》。 公输子祠临街戏楼 公输子祠由外及内之建筑布局为:正门、边门、临街戏楼、天井、大殿、后进附屋等。 临街戏楼两层六间,硬山顶,坐南向北,正对大殿,向以酬神演出为主,属镜框型戏台。上层中间为演区,宽4.3米,深4.35米,其两侧砌粉墙。自楼板至屋脊通高3.9米。其面向大殿之台口高2.45米,置有一式活络长窗六扇,窗外底部台沿围以镂空花格矮栏。自太上板至后墙间之优伶候场处相距1.4米,宽与演区等,其两端专辟边门与戏房相通。 上层东西两间为戏房,各宽2.9米,深5.75米,通高4.6米。其屋顶与中间屋顶贯联,然其楼板却较中间楼板低0.7米,故自东西戏房至优伶候场处之间,各需附设木台阶三级。又于戏房东南与西南楼板两角,各开1.4平方米之上下口,上设活络盖板,下置扶梯。 下层中间为出入通道,方砖铺地,自地面至楼板高3.2米,其石库正门高2.99米。下层东西两间各高2.5米,边门高2.1米。露天戏坪宽10.1米,深4.95米,其东墙底部居中,原有一砖砌香火祭灶。大殿三楹,宽与戏坪等,深8.43米,硬山卷棚顶,其朝南檐口置双昂枫拱十字桁间牌科十三朵。 公输子祠自清道光三十年(1850)起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止,共立石碑九座,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关于临街戏楼之酬神演出活动,在清道咸同光年间一般以昆剧与清音堂名等为主。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梓义公所规定新工价及捐款收支数目碑》,其中有诸如“本公所三月廿五日堂名双堂,胥门外四月初五日堂名一堂,阊门外四月初六日堂名三堂”,“共用四月初一至初七止五千九百念文,茶担一副,堂名一堂,神马香烛”,“闰五月十五日堂名一堂,三牲另物钱粮,计共八元二角”等有关堂名演唱活动记载。辛亥革命后,始有大小京班等参与演出。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营造业同业公会衰微,该祠逐渐散为民居。戏楼与大殿结构未损。 程公祠享堂戏台 程公祠自南而北建筑顺序,前有照壁、辕门、头门、石板天井等。天井以北,即该祠主体建筑享堂和戏厅所在。戏厅分前后各三间。前三间从地面至屋脊通高6.48米,硬山顶,梁枋间镂花精美。戏台居中,坐南向北,其形状呈“巨”字,为三面伸出型,深5.5米,宽5.8米,台座高约1米许,台口又高3.29米,两端矗立台柱各一,其青石柱础高0.27米。戏厅前檐伸出横檩1.87米,檐下横贯轩廊,其东、西两端各有边门。今戏台东、西两翼各有一间,深与台等,宽4.22米,方砖铺地,北面无墙,其用途无考(按:以上两间原先可能与居中一间同为戏台组成部分)。置于戏台底线中间之太上板,原由六扇荫门组成,东侧为“出将”,西侧为“入相”。太上板后为戏厅后三间—船棚轩戏房,其宽与前三间等,深2.68米,后檐伸出1.87米,檐下亦有廊。太上板后之优伶候场处,原有平台,高与戏台等,东、西两端各设台阶。戏厅以北为露天石板戏坪,宽与戏厅等,长17.68米。戏坪两旁原筑双层看楼,楼宽2米左右,长与戏坪等,其下层通高约2米。戏坪以北为享堂,共三楹,坐北朝南,硬山顶。享堂内梁枋间遍布彩绘,其中戏文故事彩绘共计大小十八幅。堂中及船棚轩梁枋与棹木上,亦有八组十六方戏文故事木雕,风格淳厚古朴。 辛亥革命以后,程公祠等四大建筑群仍旧。民国十九年(1930),惠荫园、程公祠等曾被改作“惠荫乐园”游艺场,其总干事为张大痴,交际主任为张一鹗。抗日战争时期,又由张建初等创办“私立育英女中”。程公祠今为市第十五中学校舍,戏台与看楼已被拆,戏厅与享堂规模尚存。 春申君神祠头门戏楼 现存头门戏楼向以酬神演出为主,歇山顶,双戗飞翘,“凸”字伸出型,上下两层。上层为演区,台宽4.85米,深5.5米,高2.97米。天花板平顶,其中央上凹八角形藻井(直径2.74米,上凹0.51米),彩绘蟠龙图案,外围缀饰蝴蝶、古钱等。伸向观众之三面桁枋间,置象鼻昂牌科十四朵,间以牡丹纹垫拱板。其下之台沿,则围以镂空花格矮栏。台口外缘上额枋镌有二龙戏珠木雕,其下方横铺狭长花边平台。台口东西两侧屹立石柱一对。演区底线上之太上板,由四扇白漆荫门组成,迄今完整无缺。右“出将”、左“入相”白漆拱门,上有昔日挂门帘之如意头铜钩一对。场面设于太上板前之正中。太上板后,别筑硬山顶戏房三间,深4.4米,宽11.64米,其向北两间亦置象鼻昂枫拱牌科各三朵。该戏楼建筑是苏州现存晚清时期庙台中之较有代表性者。 戏楼下层为大门出入通道,方砖铺地,从地面至楼板高2.81米,楼梯设于东南角。戏楼与大殿间为露天石板戏坪,长17.5米,宽9.52米。戏坪两翼为东西庑廊,亦分两层,长13.1米,宽1.45米。大殿三间,长14.5米,宽12.42米,中祀春申君。殿前原有一铁铸宝鼎,已佚。后殿木枋上精镌巨幅二龙戏珠图案。 迄今,前三进之戏楼、大殿、配殿、后殿等基本结构与遗迹尚存,大部分为工厂作仓库,其余散为民居。由于缺乏维修,该祠日趋破败,计划由道教协会收回,加以全面整修。第四、五进旧址已改为西城小学。 普安桥关帝庙戏台 昔时香火极盛,桥上戏台每逢正、五、九月的十三日刘、关、张生日时,有酬神戏剧演出。现庙、桥仍在,戏台已于1951年下半年拆除,仅剩东面台基下四个石柱脚残迹可辨,其他已无遗迹可寻。 蒋侯庙头门戏楼 该庙大殿高敞,歇山顶,桁间枫拱牌科比较完整,殿前露天石板戏坪中置铁香炉一。 戏楼分上下两层,各三楹,硬山顶,属“凹”字镜框型戏楼。上层自楼板至屋脊高3.96米,演区原宽11.11米,深3.17米,东西两面砌墙,南面正中设4.25米宽之太上板,太上板两侧各宽3.43米,右“出将”,左“入相”。北面台口高2.75米,下设镂空花格木栏,栏高0.97米,栏内装活络裙板,其上置半窗,演出时与裙板一并卸去。自太上板后至临街底墙深1.1米,演出时作为优伶候场处。其东、西两端各设宽1.1米、长1.37米的走马过道。越过道即东、西戏房,房宽4.36米,长4.27米,高3.57米。又于东、西戏房北首楼板靠戏坪一边各开一上下口,下设南向楼梯,上与东、西看楼之南首出人口相通。戏楼下层通高3.09米,面积与上层等,向为出入通道。 戏坪两侧筑硬山顶两层看楼各一。该楼以宽敞与近台为特点,上层宽4.36米,长6.59米,自楼板至屋脊高3.57米,朝演区一面上置半窗,内设贵宾、香客、女眷等观剧席。 昔逢阴历六月二十三日火神诞以及八月二十八日蒋侯神诞,该庙例必演剧打醮致祭。本世纪三十年代后,香火渐衰。“文化大革命”期间,神像等被毁。今大殿、戏坪与头门下层等为镜片厂所用,戏楼上层与看楼等散为民居,原建筑结构尚存。 火神庙头门戏楼 沿街坐南面向正殿之头门戏楼,通高6.32米,分上下两层,迄今屋基与梁架等犹存。上层为戏台,顶高1米,歇山式。台口宽4.6米,高2.7米,下设高约1米之花格木栏,内装活络裙板,上并排置半窗六扇,演出时与裙板一并卸去。梁枋间镂花古朴。台口两侧石柱疑为始建时旧物,上镌光绪十二年(1886)补题楹联。台深3.9米,东西两翼为后台,各宽3.5米。下层高2.62米,砖砌地面,向为出入通道。 正殿与戏楼间之露天石板戏坪宽4.6米,长6.6米,东西两侧之耳楼各宽3.5米,上层即为看台。 民国以后,该庙香火式微。抗日战争前成为景德路地段救火会驻所,后又改成小学。现为环秀幼儿园。东首第三进之花篮厅,已拆移至虎丘万景山庄。正殿、戏楼及文昌阁,现借予苏州市郊区供销联社日用工业品公司,其余散为商铺和民居。 安齐王庙戏楼 头门戏楼坐南向北,正对大殿,向以酬神演出为主,歇山顶,属山字形两层三面伸出型。其上层演区宽4.49米,深3.92米。置于演区底线中间之太上板宽2.23米,右“出将”,左“入相”,朝北台口高2.36米。演区中央上方为船棚轩顶,其宽与太上板等,深2.79米,自台面至屋脊通高4.79米。围绕船棚轩顶之北、东、西三面演区上方,构筑宽1.13米的菱角轩顶,并与太上板后之同式顶棚交会,构成烘云托月之势。其三面伸出檐口设枫拱双昂十字牌科十八朵(北六、东四、西四、四角各一)。三面伸出之下方台沿,环置镂空花格矮栏,外装活络裙板,上设半窗十八扇(北八,东、西各五)。为与戏台配套而筑的硬山顶戏房共七间,其并列于太上板后之临街戏房凡五间,通宽15.72米,深4.5米,正中一间与戏台衔接;其左右两间北首面对露天戏坪,檐口各置枫拱双昂十字牌科两朵;东西端两间各宽2.55米;在东西端两间戏房北首,又延伸出戏房各一间,并以之与东、西看楼上层直接贯通,该戏房宽2.55米,深3米,高3.56米,其朝戏台一面置半窗七扇。 戏楼下层通高2.59米,下砌人字砖,向为出入通道。楼梯原设西看楼南首戏房下层。正门高2.48米,宽1.42米,东、西翼门各高2.2米,宽1.18米。戏楼向北一面,两端对峙台柱各一,其下半截凿石为柱,高2.76米,上半截镶接等高木柱,木柱上原悬戏联。露天石板戏坪长22.5米,宽8.68米。东、西看楼长11.25米,宽2.55米,硬山顶,其上层设木业“上房”(司董、经理等负责人)及贵宾、女眷等观剧席。 该庙演出以农历十月廿六日神诞为最盛,每年自正日起至十月底止,例必每日张灯演剧。清末民初以昆剧、京戏为主。迨至本世纪三十年代,渐为堂名清唱所替。1958年始,庙产由政府代管。“文化大革命”期间,神像等全毁,西看楼被拆,头门、正殿租给东吴酒厂作仓库,其余亦已翻建或散为民居。迄今戏楼与正殿结构尚完整。 吴县南桥城隍庙戏台 拙政园看楼戏台 露天石板大天井(戏坪)长16.1米,宽15.55米。戏台背靠南首回廊,居中朝北,属品字伸出型三面露天戏台。光绪元年(1875)十二月二十四日戌刻“以厨灶下失火”,上述戏台与戏房等被焚毁。嗣后,八旗奉直会馆在戏台废墟因陋就简又建四方小戏亭一座,亭基宽4.36米,长4.1米,高0.56米。 现存看楼之底层宽19.05米(三间),长13.65米(含楼前回廊),高4.17米。梁枋间镂花浑厚古朴,其第三根“搁栅”正面,镌有吉庆戏文人物木刻三幅(按:系拙政园东部住宅区所仅见,故该底层疑是当初始建人的厅堂演出场所之一)。改建后的楼梯位置亦较别致,设于底层中间腹部。楼上,自楼板至天花板高4.87米,中间贯通,其南首观剧席轩敞壮观,一览无遗,俯视角与声光俱佳。 太平天国时此处曾为忠王府演出场所。最近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已将看楼、四方小戏亭与回廊、戏坪部分基本修复。 拙政园花厅戏台 该戏台始建于清同治后期或光绪初叶,其始建者疑是同治十年(1871)春莅苏卜居于拙政园东部住宅区内之江苏巡抚张之万。翌年,其家属亦移居其中,前后不下二十余载。一说该戏台为八旗奉直会馆所建。 上述戏台平时以主家至亲好友及同事内眷等举行小型自娱活动为主。至民国九年(1920)左右,该东部住宅鬻与李鸿章侄李经羲(清末云贵总督),作为退隐处。花厅戏台则一直保存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不久被接管者拆除。 太平天国忠王府戏台 另据近人考证,此戏厅乃康熙南巡时改建。忠王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顾宅戏厅 留园东山丝竹戏厅 戏厅凡三间,通宽18.75米,深35.17米。戏台建在戏厅南首之中间,属“凸”字形三面伸出型。其演区宽约6.25米,深约6米,演区上方为天花板平顶。戏台高约0.9米,台口高约3.9米,其两侧各立一台柱,上悬俞樾所题抱柱戏联一副,上联为:“一部廿四史演成今古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下联为:“百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缨、歌筵丝竹问何如绿野平原”。台口上方镶雕花木框,其宽与台口等,高约0.8米,框内横嵌“福、禄、寿、喜”四字,边框之上,并立高约1.1米之朝北半窗十扇。台口下沿两侧,设立高约0.4米,宽约1.75米之镂空木格矮栏各一,东西两面台沿亦设同样矮栏。又在演区底线两侧宽约1.4米处,开辟“出将”、“入相”上下场门各一,上下场门之间镶嵌宽约3.45米,高约2.07米之木框一座,其上方高悬“和声鸣盛”篆体横匾一块。该戏台之太上板由六扇荫窗组成,较同时期戏台布局已有所改良,即将荫窗移至木框后深约1.2米处,从而把音乐场面亦相应移置在荫窗与木框间。 戏台后面附建戏房上下两层各三间,宽18.75米,深约5.15米。戏台以北,为主要观剧区,东、西两侧亦可观剧。在台北与戏厅中区之间约5.6米以上高处,即厅顶所在。厅顶凡三层:第一层由南、北、东、西四面高约1.1米之垂直半窗各十扇,组成高、宽均为6.25米的四合正方形顶口;第二层循半窗上沿之内缘,平铺成宽约0.91米之四合等宽泥幔边框;第三层在泥幔边框内,开凿一下口大、上口小之倒置升状白色泥幔厅顶。此即厅内最高层,兼具当时比较先进之聚音物理效能。 循观剧区北、东、西三面底线之内缘,特筑面朝戏台之“门”字型双层木结构看楼,观剧席位基本上仍以旧时“状元台”组合方式排列。上层通常以招待女宾、内眷等为主,其北面即是“花楼”,东、西两面习称“包厢”,三面前沿俱装花格木栏。花楼后沿并排一式木板半窗。包厢后沿则并排一式玻璃半窗。花楼下层之正前方即是“正厅”,在正厅以南之室内方砖戏坪上,需要时还可设筵观剧。 留园在抗战沦陷时期遭日伪军严重破坏,此厅亦在所难免。迨至抗日战争后期,该戏厅又陆续为附近棚户及游民拆占,以至践为废墟。 拙政园鸳鸯厅 全晋会馆戏台 晋人素敬山西解县关羽,在该馆专筑坐南朝北“凸”字伸出型戏台以娱神。台高2.7米,台宽6.55米,台深6.24米。台顶穹窿藻井由六百三十二片木构件榫合组成,从下而上盘旋十八圈,符合古戏台真声演唱之物理要求。原音乐场面安置在太上板前之正中。可三面围观之露天戏坪长26.32米,宽22米(含耳楼),无论遐迩,所聆音质清晰不变,较康熙以来苏州同类戏台有所发展。当时演出人员上下楼均在后台,其面积相当戏台五倍。“传”字辈昆剧艺人在三十年代曾在此演出。 武安会馆戏台 大殿南向,础雕花鸟,梁枋贴金,宽8.85米,深6.75米,内供“勅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神像。正对大殿特筑坐南朝北、穹窿藻井顶半伸出型戏台一座,高4.8米,屋顶为歇山式,故其四面椽子相应呈倒悬折扇式。戏台宽3.3米,深2.85米。太上板由六扇明瓦镂花荫窗组合而成,窗后优伶候场处深2.08米,与附设于东西两侧之后台(面积各六平方米左右)相贯通。戏台四角各置高约0.6米之石脚,俟演出时方在其上架横木与铺台板。平时则卸去横木、台板,敞开戏台朝南大门,以便行人出入。戏台前之露天戏坪宽6米,长7米,两侧建有廊庑。 该馆自光绪十二年(1886)二月至二十六年正月所立石碑五块俱在。近数十年来,该馆逐渐散为民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桂茶园(戏园) 三庆戏园 民国前期三庆戏园改为岳阳楼茶馆,现已散为民居。 庆乐戏园 福安春仙舞台 道和曲社戏厅 开明大戏院 1957年8月停业翻建,1958年1月竣工,耗资四十三万元。1958年2月18日(春节)开幕,改为“开明戏院”。戏院建筑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包括门厅、前后楼、观众厅、票房、休息厅等,整个面积为2354平方米。休息厅墙面、地面为磨光花纹大理石,观众厅为乳色拉毛墙壁,活动方窗。观众厅呈折扇形,高10.5米,长25米,宽35米。底层面积645平方米,楼厅345平方米。座位一千六百四十五只,其中楼座五百七十八只,均为软席翻椅。舞台高12.8米,台口宽12.8米,框高6.8米,深12.3米。台前乐池24.8平方米,深2米。后台楼下服装室78平方米,排练厅122平方米,楼上化妆室83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戏院曾改名“东方红剧院”。1971年3月安装全套暖气设备。1975年3月安装冷气设备。1977年起兼映电影。1979年初改称“开明影剧院”。1985年5月7日恢复传统院名“开明大戏院”。 自建院以来,曾在该院演出的我国京剧名演员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周信芳、唐韵笙、盖叫天、言菊朋、黄桂秋、林树森、李万春、李少春、谭富英、金少山、高百岁、叶盛章、赵如泉、高盛麟、裘盛戎、李多奎、张君秋等。建国后,国内外著名演出团体来该院演出的有:苏联乌兰诺娃芭蕾舞团、巴西歌舞团、玻利维亚歌舞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京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吴晓邦(天马)舞蹈团等。 新艺影剧院 1950年10月由苏州市文联接管,首任经理顾笃璜(兼职),改名“新艺剧场”。1956年扩建化妆、服装、道具房等十间,后台面积比原来增加四倍,建筑面积达1623平方米。砖混结构。1962至1963年,该院曾为苏昆剧专用剧场。1972年5月,改名“新艺影剧院”。1979年6月进行大修,改装舞台,扩充楼面,更新座位,改善灯光照明。翻修后的舞台深8米,高5.8米,台口宽10.2米,观众厅有六百二十只座位,楼厅二百七十八只座位。成为以演戏为主,兼映电影的场所。 跃进影剧院 人民影剧院 1953年7月,私方经理自动离职,由职工王绍元、王云负责,组织生产自救。1956年1月实行公私合营,其时光华戏院年久失修,已属危房,租下隔壁停办的和平戏院作演员宿舍,也是危房。市文化企业公司遂于1960年1月16日决定停业,拆除翻修。但因经费困难,延至1965年初方始正式动工。1966年1月竣工,命名为“人民剧院”。翻建后的剧场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达1896平方米,座位一千零二只,舞台深12米(含乐池加盖板),高5.95米,台口宽12米。1971年后,又陆续改建门厅、休息厅、售票房、演员宿舍、食堂、灯光照明等设施。1973年元旦至1977年12月,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团址和演出场所。1978年1月更名“人民影剧院”。 附 吴江“高陛台”流动舞台。 昆山县锡剧团流动舞台 苏州市市区剧场变迁一览表 几点说明: 1.表格中所列为1951年至1955年存在的剧场戏院,共十八家。当时属于规模较大,座位在950只以上的,有开明大戏院、新艺剧院、金门戏院、光华戏院、皇后大戏院;中型的,座位在620只以上的,有中国大戏院、和平戏院、大都会戏院;小型的,座位在540只以下的,有鸿运大戏院、美琪剧场、万利剧场、胥江戏院、迎仙剧场、金明戏院、易兴戏院、东方戏院、复兴剧场、新村剧场。 2.1956年2月公私合营时,只剩八家: 国营戏院—开明大戏院、新艺剧院; 合营戏院—光华戏院、新光剧场、胥门戏院、万利剧场、金明戏院、中国大戏院。其余十家:合营前自行关闭的三家(复兴剧场、新村剧场、美琪剧场);属危房,设备又破旧,合营时调整关闭的六家(和平戏院、大都会戏院、鸿运大戏院、迎仙剧场、易兴戏院、东方戏院);合营前已改为电影院的一家(皇后大戏院)。 3.1966年,公私合营戏院全部改为国营。光华戏院与和平戏院旧址翻建,1969年改“人民剧院”,1978年1月改“人民影剧院”;胥门戏院1958年翻建后改“跃进剧场”,1959年6月改“跃进影剧院”;金门戏院1956年8月改“新光剧场”,1964年10月翻建后改“新华剧场”,1972年改为“新华电影院”;中国大戏院合营后改建,1957年1月开业,取名“桃坞影剧院”,1970年改名“桃坞电影院”;万利剧场与金明戏院分别于1958年和1964年关闭。 4.1985年底尚有5家戏院(包括影剧院): 开明大戏院:1985年5月恢复原名称,有座位1645只,1977年开始兼映电影。 新艺影剧院:1972年5月改名,有座位898只,1970年开始兼映电影。 人民影剧院:1978年1月改名,有座位1002只,1978年开始兼映电影。 跃进影剧院:1959年6月改名,有座位1244只,1959年开始兼映电影。 观前影剧院:原为苏州地区影剧院,1983年3月并入苏州市,有座位600只,1962年开始兼映电影。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文化、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