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品园林之二十一·厅堂篇 无戏不元宵

 凡秋一叶 2016-04-09

其实还在正月里,但大家都说:年味淡了、年味淡了,还是小时候过年有气氛,还是古书里的年有味道。尤其是元宵节,堪称中国的狂欢节,吃大餐、放鞭炮、看花灯、猜灯谜……对了,还有——看戏,简直是无戏不元宵——

文/晓洋

摄影/葛雷

中国昆曲博物馆中的“剧场版”戏台

 

【勾栏版】

其实,古人也不是一直都有戏听,即使有,也多在达官贵人家,百姓看戏也不过是这几百年的事儿。

宋词、元曲、元杂剧,从唱曲到有情节故事的戏便在此时兴起了。宋元之际,还有了“勾栏”这类专业演出场所。如今一说“勾栏”,大家都觉得暧昧香艳得紧,其实“勾栏”的本意就是公共表演场所。《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是个封闭的木结构场地,只有一个门可以进出观众。宋代的“勾栏”又多跟瓦市有关。瓦市,又叫瓦肆,是城市中娱乐场所集中的所在,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勾栏瓦肆”的说法。

不过因为是娱乐表演场所,加之“勾栏”身处闹市,周边经营复杂,因此到了明代,曾经很“正经”的“勾栏”渐渐变成了妓院的代称,才有了我们如今对“勾栏”香艳的印象。

虽然“勾栏”变味了。但明代却是戏曲大盛的时期,尤其是苏州地区,此时正是昆曲兴起繁盛之时,除了勾栏瓦肆外,行宫官署、园亭山庄、会馆公所、第宅厅堂、神祠庙宇、茶肆戏园、船舫田头无不有大戏小戏开锣。

据说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光苏州一地的戏班就多达上千个。要知道2015年全国的昆剧院团也不过8个。就算清代的戏班规模小,但上千的数量还是让人咂舌不已。梨园子弟甚至成为文人汪琬夸耀的苏州“土产”之一。

所以才会有《红楼梦》中挑选家班唱戏的女孩子,都要特意跑到苏州采买的情节。

 

【厅堂版】

代替“勾栏”的是戏台、戏楼、戏园。苏州还有种特别的——船台,明末清初在虎丘山塘特别流行,选比较大的捲梢船,船头作戏台,船舱为戏房,看戏的人在岸上或者坐在对面的船上。康熙年间,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就曾将十个巨舫连成一个大歌台,在石湖的行春桥附近演出;康熙南巡时随驾官员还特意慕名跑到阊门的船上看《会真记》;乾隆南巡时,船台逆水而行演出,御舟顺行正面看戏,好大的排场。

既然我们这个系列是园林,就来看看园子里的戏台。

昆曲研究学者周秦先生说:园林中听戏的所在,大多在厅堂内,也有露天的戏台,但一般不会有戏楼。

清代织造府花园内曾有过一座双层戏楼,专演神仙剧,不过那也是接驾的规制,非平常花园所敢有。

造园人,画家叶放也说即使在厅堂内也不会在正厅唱戏,正厅一般都作仪典用,婚丧嫁娶,或者非常正式的接待,唱戏就难免有些轻佻了。譬如耦园的“载酒堂”这类正厅是断不能唱戏的。而要移至花厅一类的厅堂内。花厅离住宅区比较近,挨着花园,气氛轻松,有娱乐功能,演戏就合适了。

譬如留园的“五峰仙馆”,不是正厅,又十分开阔敞亮,背景是漂亮的叠石假山“五老峰”,看戏很有派头;还有艺圃的“延光阁”,说是水阁,却比正厅还要大,又有山水背景;拙政园的“远香堂”这类四面厅也可以有。

怎么个唱法?从明代剧本的插图上看,主座设在屏风前,厅堂中铺上红毯作为演出区,乐队在红毯的侧面或厅堂的前面,角色上下仍保持着左上右下的方式,或者两边有门的,模拟“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顺序。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中有四个耳房,上下场更是清晰明了了。

红毯一般又称“红氍毹(音qú shū)”,一种产自西域的毛或毛麻混织的地毯。到了明代“红氍毹”甚至成了“舞台”的代称。譬如2009年郭德纲为相声名家张文顺题写挽联的横批便是“氍毹英豪”。

正值昆曲鼎盛时期的乾隆年间,苏州画家徐扬所画《姑苏繁华图》中就有不少唱戏的场面,其中有两幕便是“厅堂版”。一处的园林还大名鼎鼎——康熙年间的吉安太守、藏书名家吴铨的遂初园,厅上高朋满座、大家环坐,厅前铺的正是 “红氍毹”,台上有一位青衣,一个童子,看场面应该是昆剧《白兔记》中的一出【出猎】,少年公子咬脐郎外出打猎,射中一只白兔,白兔带箭逃跑,咬脐郎追到一口井边,遇见一个打水的妇人。却是与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母亲李三娘。

这似乎是一出苏州人百看不厌的戏,譬如在一幅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演《白兔记》的场面。

不过看画面也晓得,厅堂版一般都不会演大戏,一是场地限制,二是演员离观众太近了,大戏拉不开。唱大戏非得有专门的戏台了。

 

【戏台版】

家里有专业戏台那绝对得够财力,听戏属于娱乐项目,为娱乐项目如此兴师动众,不是超级戏迷就得超级有钱。从前的人炫富不像现在是炫豪车炫游艇而是炫家班,炫戏台。唱戏既然有娱神的作用,所以大户人家的戏台也在家祠、家庙附近,几房几院的公共聚集地。

广义而言,园林即包括花园,也包括整个住所。

从这个角度而言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戏台要算忠王府内的戏台了。

忠王府内的戏台,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说太平军进入苏州城后,将拙政园和附近潘爱轩和汪硕甫的宅第并在一起,改建成的忠王府,戏厅是在原有的轿厅、大厅和石板天井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戏台突出于戏厅中部,三面敞开,一面设置上下场门。台口还有一根可以升降的铁杠,是演武戏“上杠子”时用的。

另有一种说法,这个戏厅之前就有,在康熙南巡时又改建扩充而成。

理由之一是,当时太平军占领江苏期间是禁止演戏的,还有一条成文的规定:“凡邪歌邪戏一概停止,如有聚人演戏者全行斩首”。

搞这么大规模的一个戏台就有点顶风作案的意思了。而且忠王府整体建筑以改建为主,重新修建的并不多。

这样规定当然是希望太平军能保持朴素、严整的军纪。想法是好的,不过看戏这件事跟太平天国的发展颇为接近,起先十分朴素,之后将领们也渐喜奢靡之风了。

太平天国后期,很多文献资料上都有太平军为祝寿或为庆贺胜仗搭台演戏的记载,有不少戏曲演员也参加了太平军,军中不少将领本人就是戏迷,如来王陆顺德、侍王李世贤等,从忠王府的戏台规模和保存情况看,忠王李秀成应该也很喜欢。

之后太平军苏州失守,李鸿章接管忠王府,李大人也算很见过些世面的人,对整个府邸的规模和那个占地极豪的戏台也惊讶非常,在给别人的书信中称:“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

从禁戏到倡戏,也可见太平天国诸将领的心态变化了。

在戏曲界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太平军有一个用昆腔演出的同春班,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曾组成民间职业剧团,在江南演出46出连台本《洪杨传》。即使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假,也可想见太平天国时期的戏曲演出的确曾经盛极一时。

 

【剧场版】

如果说可以唱大戏的戏台够“壕”的话,那比戏台功能更全更细的演戏+看戏结构的戏厅就要算剧场版精品建筑了吧。

说“剧场版”比较形象,舞台后面、下面有演员用的后台,舞台前面和两侧是面积更大的观众席。

这样豪华版、规制全的剧场在苏州园林中要算留园的“东山丝竹”戏厅了。这个厅是苏州园林中仅有的室内双层三面看楼的戏厅和室内戏台,而且戏台呈“凸”字形三面伸出。面朝戏台的是“门”字型的双层木结构的看楼,最好的正前方位的楼下称“正厅”,楼上称“花楼”,一般二楼都是女宾、内眷看戏所用,东、西两面称“包厢”,在正厅南面的戏坪上,还可设宴席,可以一边吃喝一边看戏。简直能做剧场餐厅用了。

戏台上是俞樾所题的一幅戏联:“一部廿四史演成今古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下联为:“百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缨、歌筵丝竹问何如绿野平原”。

这么华丽丽的一座戏厅可惜在抗战沦陷时期被日伪军严重破坏,抗战后期,又陆续为附近的棚户及游民拆占被毁。想起来实在痛心,不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家国存亡尚且岌岌可危,何况一座小小的戏厅了。正应了《红楼梦》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释:“枯草衰杨,曾是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

虽然仅仅文字还是很难想象留园“东山丝竹”戏厅的模样,但叶放建议可以参看位于中张家巷的苏州昆曲博物馆,这里曾经是山西人在苏州的“全晋会馆”,既然是会馆戏台,整体规模一定更大些,但大体结构接近。只是正面是看戏的露天看台罢了。“凸”形的戏台、两侧的观戏楼和看台下面可以设宴的所在一目了然。

昆曲博物馆刚刚在年前重新装修完毕,重填了雕梁画栋的金箔颜色,显得金碧辉煌、精细雅致。腊梅尚在幽香,红梅已乍苞枝头了,又是一个看戏的好时节!

 

忠王府内的戏台很有气派

 

【园林版】

不过这种规模的戏厅、戏台也非常人家所能有。如果气温适宜,春秋时节,花香叶红,或者夏日月夜,晚风习习,荷影袅袅,最妙还是来个园林版吧。

周秦说怡园、留园都有这样露天演戏的所在。叶放说留园“明瑟楼”下的水台、拙政园“远香堂”前的水台都可以作为演戏的剧场。

之所以一定要临水,不仅水台和水面的空隙处能形成声音的共鸣,而且水面也有过滤杂音的作用,隔水听曲,音色更加沉静、柔和、婉约。

观者和演员保持5-6米左右的距离最宜,看得清,声音不会散,又不会太近少了看戏必须有的距离感。

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三张特种邮票——《昆曲》,其中的【浣纱记】的背景是网师园的“濯缨水阁”。不过叶放说,按如今“濯缨水阁”的结构,其实不适合唱昆曲,四周有壁板,就算把壁板拆了,前面的栏杆也太高。显然更多为了审美,譬如其中的【牡丹亭】一张,背景是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也是审美而非唱戏的需要了。

如今位于校场路的昆曲传习所虽然基本是新建的,但可见这种典型的园林版看戏的意趣。尤其唱《牡丹亭》中的【游园】、【寻梦】更有“实景版”的感受了。玉树才子、花般美人,倒映水中,夜风轻起,衣袂翩然,偶尔虫声呢喃,鱼儿吐个泡泡,突然四下安静,唯留月下笛声,清越非常……

这是园林版最迷人的所在。

苏州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堪称厅堂版和园林版演出的“神器“——堂名担。国内仅存的一副堂名担就在苏州中张家巷的昆曲博物馆内,算得上是馆内的镇馆之宝了。可惜最近出借北京,要等等才能看到了。

“堂名”是以坐唱形式唱、奏昆剧曲、乐的民间组织。堂名班子最多不超过十四人,以八人组台为常规,四人则称半堂。旧时江南大户人家常在节日或者婚庆做寿时请堂名班子到家里来唱堂会。班主会将堂名唱台拆卸,装箱,挑到主人家,再将它安装在主人的客厅里,放上笙、箫、弦、笛等乐器。演出时,堂名艺人在堂名担内分坐两边,吹拉弹唱。

如果园子够敞阔,也可以将堂名唱台布置在水边、花前、月下。赏花听曲很是风雅。

昆曲博物馆内的这副堂名担,是用紫檀木、黄杨木镂雕制成,用数以百计的大小精镂构件和饰件缀合。有白玉狮子的栏杆,双层飞檐,缀镶珊瑚宝石,富丽精美,是清末苏州“宝和堂女子昆曲班”所用,因为班主的岳父是红木作坊的老板,因此才有了如此下血本的一副堂名担。顶端三面还有玻璃莲花彩灯座,可以安装电灯或者插上蜡烛。夜间演出时,整个堂名唱台明亮绚丽,华彩非常。

 

昆曲博物馆戏台上的精美藻井

 

/戏台的声音系统/

水阁共鸣:

水上戏台和水面形成共鸣层。

物理聚音:

留园的“东山丝竹”戏厅的厅顶有三层:第一层由南、北、东、西四面垂直半窗各十扇,组成四合正方形顶口;第二层循半窗上沿之内缘,平铺成四合等宽泥幔边框;第三层在泥幔边框内,开凿一下口大、上口小之倒置升状白色泥幔厅顶。此即厅内最高层,兼具当时比较先进的聚音物理效能。

屋顶回响:

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的屋顶采用“满轩”式的拱顶设计,声音的回响效果极好。

藻井之余音绕梁:

所谓“藻井”,就是在天花板上用藻纹装饰的穹窿形顶,状凹如井,故名“藻井”。

昆曲博物馆戏台上方的藻井最为令人惊叹。由632片木构件榫卯而成,数百只浅雕黑色蝙蝠与数百朵金黄云头圆雕相依相绕,堆迭盘旋向上18圈,汇聚在藻井顶端铜镜片上。

当台上发出的声波聚拢在藻井中时,就由这些木结构小片将声波反弹折射到露天剧场的各个方位,产生余音绕梁的音乐效果。美国马萨诸塞州青年乐团的94名演奏员在这里弹唱了中国歌曲《卖报歌》后,声称是来中国后演出感觉最良好的一场。建筑大使贝聿铭和中国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前来参观时,贝先生认为这一戏台必定出于高手。特请陈先生代笔题词:“三十年前游兹馆,今见重修,老眼为之一明,可喜可颂”。

如今博物馆再次全新整修,藻井结构更为显著。金漆彩画,美轮美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