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正阳门下两小庙

 书楼寻踪馆 2012-09-27


 
老北京.正阳门下两小庙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正阳门全图。正阳门城楼下东为观音大士庙,西为关帝庙。1916年拍摄

正阳门城楼雄踞在老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俗称前门。它巍峨壮观历尽沧桑,北靠天安门广场,南望前门大街,与箭楼、五牌楼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早年,在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东西两侧,有半月形的城墙与城楼和箭楼相连,形成了一个东西长108米、南北宽85米的瓮城,也称月城,这就是老辈儿北京人说的“瓮圈子”。

在瓮城之内,正阳门城楼之下的门洞东西两旁各有一座黄瓦履顶的小庙。东为观音大士庙,建于明代崇祯年间。西为关帝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北京内城各个城门的瓮城里都有一座小庙,唯独正阳门内有两座小庙。两座小庙黄顶白碑,树木参差,灰墙环绕,像两个卫兵,护卫着高大巍峨的正阳门城楼。

《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观音大士庙占地一亩余,佛殿及住房十三间。庙内有佛像十九尊,神像十九尊,有碑四座,刻两件。关帝庙占地一亩余,神像十四尊,画像一帧,神马一匹,青龙刀三柄,有碑十一座,刻十块。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前门瓮城内的两座小庙,右侧观音大士庙,左侧关帝庙 (1900年)

戏弄崇祯的观音大士庙

清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一书中记载:“北都正阳门西月城中有关壮缪庙。东月城有观音大士庙。其观音庙乃崇祯中敕建。以祀经略洪承畴而配关壮缪者也。后知洪生降。改祠大士焉”。观音大士庙,有明万历壬辰筑城碑记和清朝刑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照撰写的碑石。

正阳门东侧观音大士庙的建立,曾和历史上的一个皇帝开过大大的玩笑。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命运多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抗击清皇太极入关,崇祯亲设筵席招待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洪承畴,授尚方宝剑命洪承畴北征御敌。哪知,洪承畴战败被俘投降满清。消息传到京城,众大臣唯恐崇祯皇帝伤心,不敢把实情禀告崇祯,伪奏洪承畴已经阵亡。

崇祯皇帝信以为真,悲痛欲绝,立刻下圣旨,在正阳门下东侧为洪承畴建庙一座,庙中为洪承畴塑像设立牌位。祭祀当日,人人带孝,全朝举哀,崇祯帝率文武百官挥泪亲撰祭文,设坛祭祀,祭祀这位“英勇的报国英雄”。

明朝规定,忠臣死节,最高设九坛,九次设坛祭奠。而洪承畴被破格,祭十六坛,一坛一坛地祭,当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和洪承畴一起随军作战的太监逃回了京城,向崇祯皇帝禀报了实情,洪承畴未死降清。崇祯一听,肺都气炸了,被弄得好不尴尬。立即终止祭祀仪式,下令工匠捣毁庙中塑像,砸毁排位,把小庙改为观音大士庙。

洪承畴投降满清的消息传遍了京城内外,老百姓纷纷赶到正阳门下的观音大士庙,把打碎的洪承畴塑像丢进茅厕,往塑像上拉屎尿尿。

洪承畴投降满清后,挥师倒戈,所向披靡,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清顺治帝入关后,在紫禁城登上了金銮宝殿,大赏文武百官。在汉族官员中,洪承畴是功劳最大的一个,被顺治帝封为当朝一品。

清军进关后的第一个春节,北京城里的鞭炮声彻响了一夜。大年初一一大早,洪承畴和妻妾们睡得正香,忽然闻听守宅的护卫报告,将一副对联交给洪承畴。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脸被气成了猪肝色,他气急败坏地问:“这对联是从哪里来的?”护卫说:“这是护城军今晨巡逻从正阳门下的观音大士庙前揭下来的”。只见那副对联写的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无“八”。这分明咒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他能不生气吗?而这座小小的观音大士庙见证了崇祯皇帝贻笑大方的一段历史。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正阳门东侧的观音大士庙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前门瓮城内的观音庙 (1902年)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正阳门东侧的观音庙 (1917-19年)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瓮城内的情景,途中看到的闸楼,左侧是观音庙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瓮城内的情景,这是队尾,銮驾可能已经进入了大清门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1902年光绪、慈禧太后回銮时跪在观音大士庙前迎接的大臣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这张照片是1902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乘火车抵丰台马家堡后返城,

在经过正阳门的时候,进正阳门瓮城内的观音庙(已经拆除)内拈香,当时城墙

上有很多外国人聚集观看,慈禧太后见到後就挥了挥手,这个瞬间正好被照相机

记录了下来。

香火鼎盛的关帝庙

明清时,北京内城有九门十庙之说,在内城的九座瓮城内都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安定门供奉真武大帝外,其余各门均供奉关帝,但惟以正阳门的关帝庙规模最大、香火最盛。

这座关帝庙因地处国门,位置显赫,明清朝廷每年都有祭祀活动,外国使节朝谒出来,都要到此祭祀一番。皇帝除在祭天坛、先农坛路过正阳门必驻足关帝庙上香祭祀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的关老爷磨刀日,朝廷也必派大员前去祭祀这位汉前将军。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也要在此庙举行祭祀仪式。

正阳门关帝庙之所以被世人推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此处的“关帝签”十分“灵验”。北京城一直流传着“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向前门洞里求”的说法。每当开庙时,庙里庙外,坐满了道士,他们手抱签筒,接待求签香客,求财祈福者蜂拥而至。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侍郎李若农,字文田,当年参加咸丰已未科会试时,在考前来正阳门关帝庙求签。他求得的签语是“名在孙山外”。李若农看后很是失望,以为会名落孙山。没想到发榜时,他竟高中进士。李若农逢人便说,此签实不灵验。等到殿试发榜,状元为孙家鼎,榜眼名孙念祖,李若农得了个探花,实列二孙之后,与签语相合。李若农叹服不已。此闻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以至正阳门关帝庙的“关帝签”有天下第一“灵签”的消息不胫而走。

关帝庙香火极盛的另一原因,是这里的关帝木雕像是明代皇宫用过的旧物。当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嫌皇宫里的关帝像太小,命人重制一尊大像易之,把替换下来的这尊小像赐给了前门关帝庙。老百姓得知庙中关帝像乃皇帝御赐,更加崇拜至诚。求福求寿者,求子嗣者,络绎不绝。

正阳门关帝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庙前,有明代雕刻精细的汉白玉石马,年深日久,马腿已被尘土淹没。庙中焦竑著文,董其昌书写的碑文记载:“蒸哉文皇,幽燕启土。侯呵护之,如栋斯础”。碑文所指的是当年明成祖朱棣皇帝亲率大军征讨蒙古作战时朦朦沙雾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白马”。京城市面亦有传闻:每天早晨果见有一匹白马立于正阳门关帝庙前不食不动,气喘吁吁汗流不止,直到明成祖朱棣胜利回师北京之后才消失。因此有臣上奏明成祖,此马乃关公助战时所乘的白马。明成祖朱棣闻听大喜,降旨,在正阳门关帝庙前修筑石马隆重祭祀。因此,明代自永乐皇帝以下诸帝均奉祭关帝。而白马在该庙显身意在表明,是供奉在这里的关帝为明成祖大军助战的。今天看来,当然是牵强附会之说了。

明万历四十二年,明廷因灾举行过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当日,皇帝派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手捧帝王服饰九旒冠、玉带、龙袍和赐封“关圣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的金牌,在正阳门关帝庙建醺三日,颁告天下。从此,更使正阳门关帝庙名声大振。

此庙不但皇家供奉,百姓烧香,就连京城五金行的买卖人也趋之若鹜,他们是奔着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而来。庙内供奉的三柄大刀,大者长二丈,重四百斤。其余二刀,一重一百二十斤,一重八十斤。均系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定制的真刀。因而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也称关云长单刀赴会日,关帝庙必举行磨刀典礼一次。届时将刀抬出,三元刀铺派工将刀磨光,再放回原处。而此时到关帝庙参加磨刀观礼的京城百姓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庙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清代光绪皇帝除了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十六年(1900年)外,先后64次到正阳门关帝庙参拜烧香,如此坚持参拜的皇帝在明清两代也仅此一位。为什么光绪对这座小庙情有独钟?

在慈禧掌控大权之下,光绪也不过是个傀儡。就算在光绪大婚之后的“亲政”,也未曾摆脱慈禧的压制与掌控。而光绪很想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可他对慈禧的强势打压却无力挣脱,面对江山的残破衰败也无法施展抱负,心情的愤懑与压抑可想而知。他无法做出切实的行动,只有将希望寄托于烧香拜佛,祈求上苍的保佑。史书上清清楚楚记载着光绪64次参拜正阳门关帝庙的纪录,实在是令人深深的感慨。

民国初期,瓮城被拆除后,这两座小庙露出真容,庙的香火更盛。关帝庙内有孙宝琦书“大汉千古”匾一方,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献“灵镇山河”匾一方。庙内有吴道子画关帝像一幅。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这两座小庙因修建地铁而一并拆除,而曾经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关帝庙全貌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关帝庙庙门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关帝庙庙门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正阳门下的关帝庙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关帝庙庙门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关帝庙内关公塑像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庙内关公塑像

邱崇禄:正阳门下两小庙
 庙内关公的坐骑——赤兔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