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甲篇 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马王堆帛书的字体大致可分为篆隶(一般就称为篆书者)、古隶(或称为秦隶者)和今隶三种。反映了汉字从篆向隶转变初期的实际情况。《阴阳五行》甲篇内容主要是关于方位、四时、月令、星宿、择月等方面的占验和吉凶的记录,有甲骨文内容的流韵遗风。
《老子》甲本 帛书《老子》甲本共169行,每行约30字。文章与现行的《老子》著作比较相似。书写的字体隶书的意味更趋浓厚,起笔常微顿,行笔略有波意,结笔较轻,顺其自然;竖画起笔时作方势,收笔多呈悬针;撇画开始出尖,与篆书大不同;捺画重顿,一波三折,隶意浓郁,常成为一个字的主笔。章法上以正为主,欹侧的字形也已出现,参差错落,憨态可掬。
《老子》乙本 帛书《老子》乙本与《黄帝书》同抄在一卷整幅的帛上,共252行。内容与《老子》甲本基本相同,但文字上多有歧异,抄写所用的字体也不相同,颇有异趣。它的年代当在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69年)。
战国纵横家书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约192厘米,325行。用语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推测它的时代当在文帝时期(约公元前195年前后)。内容是战国期间策士论辩的言辞,颇类流传至今的《战国策》。其书法用笔篆意不如《老子》甲本浓郁,隶意较重,以方笔为主,故意将篆书的圆笔化为方笔,有时也方圆并用,有以方易圆的趋向,表明了隶变的更进一步发展。用笔沉着,结体方整,时见节奏。
黄帝书 帛书《黄帝书》也称《黄帝四经》,是抄在帛书《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有关黄帝思想的古逸书,为遗失的汉朝之初黄老思想的重要古文献。全卷幅宽48厘米,朱丝栏墨书。每个字的排布规范,字形方而匀,字有正方有扁方,笔画略向左欹,向右扬,彻底打破了秦篆的绝对对称。横画方入尖收,蚕头燕尾并见,将隶书的匀整美与飞动感显示了出来。从此,汉字摆脱了篆书的拘束,开始有了主笔次笔,通过曳尾波展示了大不同于篆书的别一种形式美。 清代大倡碑学的书论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强调,习书法者,需“上通篆分而知其源,中用隶意以厚其气,旁涉行草以得其变,下观诸碑以借其法,流观汉瓦晋砖而得其奇,浸而淫之,酿而酝之,神而明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正是兼具康氏所言“源、气、变、法、奇”五大要素之艺术瑰宝。
周易 《周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学的五经之一。汉朝时候,置五经博士,《周易》居其一。帛书《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即《六十四卦》,“传”则包括了《系辞》在内的六篇关于易学理论的古逸书。帛书《周易》已是很规律的汉隶体书法,其中还残存了一些篆书的法式,如“有”、“右”、“用”、“事”等字,但细一考究,用笔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篆书绝对的对称、绝对的均匀都不见了。隶书的点、横、波、磔已相当成熟和规范,蚕头燕尾、横细竖粗、抑左扬右、敛撇展捺等隶书特征很明显,至于肥瘦相间、避让得益、秩序井然、隽秀婀娜的艺术感染力更是首屈一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