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攻城”与“攻心”

 杂货店伙计 2012-09-28

 

 

 

 

 

三国:“攻城”与“攻心”

 

 

 

 

    《三国演义》展现的是一千六百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其时也,群雄并出,逐鹿中原。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各派军事集团的胜负,各个英雄人物的浮沉,真个是风云变幻,神奇莫测。倘于这缤纷繁杂的“变”中细细追究,则会发现除人们常常提及的“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起作用外,其有关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何也是一个极为主要的原因。 

                                                                                   

     拿书中浓墨重彩描绘的著名战役为例,我们便会看到,凡决策者有必胜的决心,又有冷静的头脑,便能够清醒地分析情况,正确地作出判断,科学地进行决策,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决策者心理素质健康与否甚至比兵力多寡更为重要。官渡之战,袁、曹双方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很大。袁军七十万,粮草充足,地理上占有优势;曹军七万,粮食将尽,又值新敗。可曹能倾听谋士建议,坚定必胜信念,做出正确决策。由于心理状态良好,终于以弱胜强,反败为胜。而袁绍则心态不佳、动辄发怒、多疑寡断、阻隔忠言、酗酒信馋,以致兵败,且又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吐血数斗而亡。又如赤壁之战,孙、刘诸将帅心理状态较好,孙权虽犹豫再三,但经诸葛亮、周瑜作思想工作后也下了抗曹决心。他们促成了孙刘联盟,利用了敌人弱点,大胆进行决策,终于赢得了胜利。而拥兵八十三万的曹操心理弱点暴露得较为充分,他仗着兵多将广得意忘形。横槊赋诗充分表现了他的目空一切、踌躇满志。而刺死败了他兴头的刘馥,则可以看出他已丧失了起码的理智,头脑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难怪其多次中了周瑜的圈套,最后闹了个“灰飞烟灭”的下场。彝陵之战,刘备为二弟之死气红了眼,意气用事,不听劝阻,几近心理变态。举兵七十万伐吴本属一意孤行,又不能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以至于被陆逊火烧连营,反贴了老本,竟到了白帝城托孤的境地。

                                                                

     三国将领充分认识到决战双方决策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性,故而在金戈铁马的征战之中又常间以微妙而又尖锐的心理战,来破坏对方的正常心态,以期胜算。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司马懿在渭北打了败仗,拒绝再战,诸葛亮送女人衣服那次。诸葛亮附言极尽侮辱之能事,激怒对方,以为挑战。谁知司马懿心理承受能力极强,“全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繁简,绝口不提起军旅之事。”反而把心理战攻击的矛头又指向了对方,一句“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竟使得诸葛亮“众皆垂泪”“自觉神思不宁”“未敢进兵”。吴蜀彝陵之战中,吴军连敗十余阵之后,陆逊下令不许迎战,即使蜀军在阵前“辱骂百端”,“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为破坏吴军心理常态以求一逞时也坚守不出,相反却促使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惫、松懈、轻敌方面转化,终于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大好时机,结果使刘备全军覆没。谁又能说这样的心理格斗不比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更激烈呢?在相持中,谁心理上一旦垮了谁就完蛋。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岂能等闲视之。

                                 

     夸张的说,还真有单靠心理战直接杀敌制胜的。诸葛亮堪称这方面的专家。你看他兵临渭水一场笑骂,竟能把王朗骂得气满胸膛撞死马下;巧传书信数语羞辱,居然使曹真恨气填胸亡于军中。至于“空城计”。则更可谓心理战神奇的典范。想那诸葛亮背依空城,面对强敌,居然轻摇羽扇、悠然抚琴,堪称古今“潇洒”之最了。他深知对方了解自己“一生谨慎”,断不会弄险,故而一反常态,手里未必不捏着一把汗。可此举毕竟蒙住了对方,不战自胜。成为书中最富戏剧性的情节。对对方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从而牢牢把握自己的心理定势,是“攻心”取胜的前提。又如诸葛亮让关羽在华容道施放火烟,引诱曹兵,说“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可谓对曹操心理了解透彻,若换了对手此计必不奏效。以上二例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于在人格人性上的知己知彼、参透心理,从而采取正确的巧妙的对策。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更多的时候单靠“三寸不烂之舌”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在三国的战场上,更多的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就说“七擒孟获”吧,就是以浩大的军事行动为代价而谋求心理上的胜利的。只有不断地战胜对手,才能使其口服心服。“攻心”由以上所说的手段而在此居然上升为目的,“攻城”则被置于次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在心理上战胜对手的重要性。

 

      越是在危急复杂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便是在魏发五路大军攻蜀,蜀君臣为之震惊的情况下的绝好表现。诸葛亮闭门不出,当然有保守机密的成分,更为重要的原因我想还是要不受干扰,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问题的解决罢了。危急关头,保持冷静;头脑一热,必然坏事。若让身为蜀国主心骨的诸葛亮受到当时混乱局面的影响,乱了方寸,蜀国可真要大难临头了。

 

在书中,因心理状态欠佳而导致失败的例子还真不少。如孙策因怒而短寿、周瑜因气而亡命、关羽因傲而丧生、张飞因暴而遇害。我们在排除客观外在因素后,都不难从他们当时的心理素质不健全上找到原因。相反能及时调正自己的心态,即可由弱者变为强者。如曹操于大败之际常常爆发的仰天大笑,常为世人所讥。岂不知内中所透露的正是心志顽强的信息。心无铁石般坚硬,在那种困境下哭都来不及,断然是笑不出声的。俗话说“天不灭曹”,其实哪有什么“天”,不过是顽强的心理素质在起作用罢了。

 

     北宋大家苏洵曾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孙子从反面指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足见古人对心理素质的看重。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小则关系个人身家性命,大则关系集体和国家利益。“为将”者,即决策人物无论在何等情况下,抗拒不利干扰,摒弃病态诱因,保持心态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国是一个理性与激情为伍,阴谋与智慧共存的时代。《三国演义》在众多英雄征杀伐掠、斗智斗勇之际,揭示人物的种种心态,表现不同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细细揣摩、深入研究。它不仅是一部战争学、人才学、运筹学、公关学,从某种角度来看它又何尝不是一部心理学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