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父母之“怪现象”

 昵称936669 2012-09-28

老年父母之“怪现象”


 

策划人小语

 

他们变得不讲理了、口是心非了、固执了,他们甚至无数次赶走保姆、对“骗子”出手大方……爹和娘这是怎么了?子女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一边皱着眉头,一边犯嘀咕。都说人越老越固执,难道爹和娘的种种“古怪”也和“老”有关?

 

我们常说岁月无情,这话想来有理,它染白了你的黑发、让你的行动变得力不从心、让你失去价值感、让你沦为“被照顾”的人,它还要让你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而爹和娘正在经受着这样的“无情”,这就是“人到老年”。

 

也许,你已经恍然大悟。原来,疯狂照相的老妈,是为了挽留岁月;“疑神疑鬼”的老爸,是因为对死亡的焦虑;频繁赶走保姆的老妈,则是为了找寻一点儿失去的价值感……没错,老爹老妈那“古怪”行为的背后,其实藏着一颗面对苍老时挣扎的心。明白这些之后,我们也许更懂得如何跟他们相处。

 

老妈疯狂拍照不是错

 

文/拓跋兔

 

我发现今年老妈特别喜欢照相。以前她也喜欢,但远远没到现在的疯狂程度。

 

从春节到现在,老妈让我帮她在网上买了一堆颜色鲜艳的衣服,为的是照相好看。她还经常让我帮她搜索从住处到北京各大景点的路线,因为这些都是她拍照的景点。

 

上个月某天早上刚7点,老妈突然把我珍藏的许多民族服装全都翻了出来,笑着说:“闺女,来,帮妈妈拍照啊!”什么?拍照?妈啊,我还要上班呢!可老妈就像中了邪似的,非要拉我给她拍照。于是,我帮老妈换了6套服装照相。结果,我上班迟到了。

 

上周末,老妈又要拽着我去颐和园。从我家到颐和园,来回得3个多小时路程,而且天气炎热,我实在懒得动弹。老妈看劝不动我,就打电话找表哥一起去。表哥刚来北京,而且是路痴。所以老妈要先坐1个小时车到表哥住处接他,然后两人再坐1个半小时车到颐和园。拍照后,她还得先把“路痴”的表哥送回去,自己再折腾回来……我一听都快疯了,但老妈仍执意要去。走时,她还带了一个沉甸甸的红白蓝玻璃丝袋子,里面全是她拍照时要换的衣服。

 

老妈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我忍不住嘟囔道:“妈,你怎么对照相这么上瘾?有什么意思啊。”老妈愣了一下,然后伤感地说:“我现在老了,脸上的褶子一天天多了。我想趁着脸上还没长满老年斑时,多拍一些照片。等自己老得动弹不了了,我就翻翻这些照片。将来我死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我的这些照片,跟我的骨灰盒埋在一起。”

 

我听了之后心里很难过。当天晚上,就给二姨打去电话,请她过来陪我妈玩两天,顺便帮老妈多照照相……

 

老妈离开北京前,我把她在北京拍的628张照片刻成了盘,配的音乐是老妈最喜欢的《天竺少女》。老妈拿到光盘之后特别开心,她说,将来要把这张盘也带到地底下……

 

我哭了。

 

点评

 

步入老年后一个特别突出的心理感受就是真正意识到芳华不再,于是伤感和失落在所难免。很多人此时的反应都是企图尽力抓住最后一点儿韶华的尾巴,以弥补一些遗憾(比如年轻时没来得及“臭美”)。

 

虽然情绪是伤感的,但这位“老妈”还是积极的,说明她的心至少还年轻,而且她采取的方式也非常有益身心健康。其实,儿女们最害怕的是心境衰老的父母,因为他们还没有老到走不动,却早早对一切丧失了兴趣。这样的情况下,儿女们除了干着急,孝顺都找不到门。所以,此时还有一个仍然爱漂亮、爱照相的老妈多好!

 

怕花钱的老妈竟对骗子出手大方

 

文/苏眉

 

65岁之前老妈身体很好,很少上医院,即使有了病,扛一扛就过去了。她不信医院不信医生,总说:“医生最会吓唬人,没病他们也说你有病,就是为了骗钱。”可是随着年龄增大,她老人家身体的毛病越来越多。曾经有过两次,突然就晕倒失去知觉。强行带她去医院体检:医生说老妈的血脂高、心脏有点问题,需要好好检查一下,看是不是需要做搭桥手术。

 

老妈悄悄叨咕了一句:这得花多少钱啊?一出诊室的门,她拉着我就往外走,医生给开的检查单死活不让去交钱,还撇着嘴说她根本就没病。老妈节俭了一辈子,一听治病要花很多钱,她无论如何接受不了。

 

虽然坚持不去医院治疗,但从此以后,老妈倒是开始注重养生保健了。先是不知从哪弄来好多麦饭石,说是有微量元素。后来又不知从哪弄来很多像紫砂一样的东西做成的各种挂件,有项链有手镯有戒指,老妈全身披挂,说是戴着这些东西,手腕颈椎都不疼了。

 

听说老妈血脂高,邻居大妈叫她一起去保健中心做免费治疗。一听是免费的,老妈两眼放光,每天买完菜就像上班一样准时去报到。所谓治疗,其实就是躺在保健床上睡觉。睡觉前后,都有仪器可以监测身体里血流的状况。据老妈讲:这床可好使了,睡完之后血明显变清了,血流速度也快了。

 

但没几天,老妈就开始被人忽悠着买床了,一张上万元。我劝老妈不要买,谨防上当受骗。没想到老妈急了:“你们说是骗子,可是我前两天腿疼,睡了几天就好了。再说了,仪器上看得很清楚,我的血脂也没那么高了。我又不让你们花钱,我的退休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用你们管。”

 

拗不过老妈,我们只得同意她买保健床回家,心想买完她就该踏实了。哪成想,这才刚刚开始。原来这家保健中心不光卖床,人家的产品那叫一个丰富。现如今,我们家从床垫到床单,从枕头到被子,从帽子到袜子,全是这家的东西。   

 

节俭了一辈子的老妈,怕医院挣她钱的老妈,怎么就那么心甘情愿地给那些骗子送钱呢?

 

点评

 

老人最不愿意也最无法面对的是疾病,以及疾病后面潜伏的可怕结果—死亡。检查和医院最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些可怕的东西,于是保健品便成为救命稻草,“不吃药,说明我没生病,我吃的只是保健品”,这样的心理逻辑可以帮助老人回避疾病、降低焦虑。

 

另一类常见的情形,则是老人对骗子们编造的“奇迹”着迷,这说明老人心理上需要有“奇迹”,要么是出于对健康的过度渴求,要么是觉得能帮他们赶走疾病的恐惧。所以,他们会觉得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谁说这老头子不是口是心非呢

 

文/艾鼬

 

俺那老爸好歹也当过小干部,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敢说实话、不怕得罪人”,曾是老爸的标签。现在呢,这老头子真不是一般的口是心非。我大学毕业后就离开老家来到北京,不出3年妈妈生病去世,家里就剩下老头子一个人了。我几次让他来北京住,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我才不去,住不惯!”我也就没再勉强。可谁知道他却跟我妹妹抱怨:“你姐真没良心,我把她供到大学,现在过好日子了,都不接我去北京住。”

 

看来老爸还是想来北京。于是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回老家,死乞白赖地把他接到北京来。离家时他跟邻居说“至少要在北京住上3个月”,可双脚刚一沾地,他就说了:“你给我买后天的火车票吧。这地方我肯定待不住。”我没搭理他的话茬儿,结果他就天天催我买火车票。禁不住他叨叨,第三天我给他买了回家的火车票,送他回了家。这下更不得了了,没过几天,老家的婶婶打电话给我,说我爸其实很想在北京住,奈何我不给他做家乡菜、女婿又赶他去阳台抽烟、外孙也不让他抱,不得已才回了老家。

 

瞧这借口,合着人越老,撒谎都不带打草稿的。

 

老爸60岁生日快到的时候,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说要来北京。想到他从没坐过飞机,我就说要给他订机票。没想到他却死活不肯:“飞机票多贵呀,也不安全,机场又离家太远……”最终我就没给他买机票。他生日那天我们在外吃饭时,叔叔打来电话,老爸神神秘秘拿着电话去外面接。我多了个心眼儿,悄悄尾随在他身后。结果,我听见老爸说:“连我这4岁的外孙都坐过好几次飞机了,我都快60岁的人了,飞机都没坐过呢。哎呀,养孩子没什么用哦!”我站在他身后又气又想笑。

 

第二天,我偷偷拿了老爸的身份证,给他订了回去的机票。得知回家时可以坐飞机,老爸一脸严肃地教训我不该乱花钱。我忍着笑“口是心非”地说:“我知道您一点儿都不想坐飞机,但我的票都订好了,求您勉为其难坐一次吧!”老爸依旧表情严肃:“既然票都买了,那我就只好坐了。”没过几分钟,我就接到叔叔和大姑的电话:“你爸刚给我打电话说坐飞机回来,他高兴坏了!”

 

瞧瞧这口是心非的老头子!

 

点评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老爸”。他们含辛茹苦把子女培养成人,等年纪大了、子女成才后,按说该轮到他们享受孩子的孝顺和回馈了,可他们却认为主动张口向子女表达愿望就像是索取,所以出现“口是心非”的现象一点儿也不奇怪。

 

父母和子女到了某一个阶段,即会出现“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互换,双方都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父母总暗暗盼望自己不说孩子也能明白;而子女呢,只要摸透老人的心理,事情就好办了。

 

老妈那渴望被夸的小眼神儿

 

文/秦璇玑

 

宝宝出生后,老妈从老家过来帮我们带孩子。

 

坐月子时,我总觉得老妈有点儿“怪怪的”。每次把菜炒好端上桌后,她都不肯走,而是站在旁边看我们吃。我们刚吃了一口菜,她就会紧张地问:“怎么样?”不善表达的老公说了一句“还行”,就继续闷头吃起来。我没想太多,也跟着说了一句“还行”。于是,老妈无比失落地走了。但是,下次吃饭时,她还会矗立在饭桌旁,眼睛亮亮地瞅着我们。有时候,我被瞅得不好意思了,就会使劲儿夸她:“妈,这菜做得真好吃,您是怎么做的?有空教教我呗!”老妈一听顿时眉开眼笑,拽着我能唠半天。

 

最近,老妈连续3天跟我们念叨宝宝能把尿了。我一听很高兴,搂着宝宝狠狠亲了一口:“儿子啊,你可真聪明!这才几个月啊,就能自己撒尿了!”可是没想到,老妈听了我的话,脸却阴了下来。后来,还是老公有所顿悟,悄悄跟我说:“妈的意思是,她照顾宝宝照顾得很细心,宝宝一想尿尿,她马上就能发现,所以才能给他把尿嘛,她这是想让你夸夸她。”我听了之后豁然开朗,老妈再提“把尿”的事,我马上讨好地说:“妈,还是您细心,要是我,可看不出来他什么时候想尿。”老妈听后,果然很得意,足足兴奋了一下午。

 

人们常说老小孩,就是因为人老了之后跟孩子一样,也需要子女们常夸夸、哄哄,注意他们的言外之意,千万别忽略了他们渴望被夸的小眼神儿!

 

点评

 

这事儿往小里说是“老小孩”要人哄,往大里说,其实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谁不需要被肯定、鼓励和夸奖呢?区别在于,年轻人获得表扬的渠道更广一些,但老人从社会生活中退出、社交圈子大幅缩小,家庭成员几乎成了互动的唯一来源和精神支柱。为了减少他们的失落感,咱们可得不遗余力奉上赞誉之词,他们心情高兴了,咱不也跟着轻松吗?

 

“不讲理”的亲娘啊

 

文/小豆浆

 

每天晚上10点,我的手机或者家里的座机准时响起,闹铃一般准确。看都不用看,肯定是老妈打来的。老妈再三叮嘱我们“晚上9点前一定要让孩子睡觉”,但她的电话依然雷打不动地10点钟打过来。孩子被电话吵醒了,她就骂我们:“干吗不小声点?干吗不把铃声调到振动?”你要跟她理论几句,她就直接撂下一句话:“好吧,我再也不打电话给你们了!”老妈真是变得越来越不讲理。

 

孩子跟老妈住的时候,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我们打电话她都一律不接。好不容易哪次接了电话,劈头盖脸就嚷嚷:“打什么打?孩子在我这里还不放心吗?”
有一次,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出门,老妈去我那里送东西。走的时候,她把我的一件还没穿过的风衣和一条水晶手链,做主送给了表妹小樱。我还没来得及跟她理论,她倒说话了:“那风衣的颜色和款式都不适合你,那条手链,你就随便放在梳妆台上,我送人是为了教训你以后要把东西收好!”

 

我什么都没说,眼泪却忍不住掉下来。这下可不得了,老妈说我抠门小气,还说我不懂得心疼从小就没有了父亲的表妹。当天晚上我还收到老妈的短信:“告诉你,那两样东西的价钱,也只不过是我一个月工资的五分之一。小樱这孩子可怜,给她点东西你就难受成那样,你哪有个当姐姐的样子。”这还不算,当晚,老妈又气冲冲地来找我,没等我反应过来,就把一沓钱放在了梳妆台上:“这事儿到此为止!风衣和手链的钱我给你了!”说完,她不听我做任何解释出门走了……我站在那儿,彻底无语了。

 

点评

 

有一类老人,他们的心理往往是“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多”。按此推理,当然是他们越老越“有理”喽。对于这样的老人,子女谨防和他们“论理”,越理论越伤感情。在家庭中,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对错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亲人之间的情感和睦。“孝顺”二字除了要奉养父母,“顺”字最强调的就是顺从父母的意愿而不委屈,有时做到这个比在物质上满足父母还难。

 

“疑神疑鬼”的老爸,咱是咋的了

 

文/物语

 

前阵子,跟老爸一直下棋的老赵突然不“出山”了,原来是得了心梗,正在医院抢救。一个棋友摇晃着脑袋跟老爸说:“唉,这上了年纪的人了,筋骨脆啊!老赵平时跟张飞再世似的,那声音亮的,现在呢……”老爸听了有些堵心。

 

此后的日子,老爸老是觉得自己身体哪儿不舒服。大夏天的,外边遛弯儿,转着转着就觉得头晕、心慌,然后马上回家歇会儿就没啥事儿了。这种状况一再反复,可吓坏了老妈。老妈直接把老爸拖到医院去做检查,各项检查完毕后,医生乐呵呵地对老爸说:“身体倍儿棒,您二位啥也别担心,回家吃嘛嘛香去吧!”但就这,老爸仍觉得哪儿不对劲儿。

 

前几天,老爸自己跑大药房买了个血压计回家,老妈不乐意了:“这医院咱也去了,而且你还常去诊所免费量血压,怎么自己又买了这个?”“他们量的我都不放心,自己给自己量,心里才踏实!”老妈没理会,系上围裙去厨房做饭了。

 

不等老妈做熟饭,就听到老爸叫唤着:“哎呦,胳膊没知觉了!”老妈赶紧跑过去,一看老爸的胳膊被勒得紫红。老妈赶紧给他卸下血压计,帮他按摩了老半天。老爸摇着头说:“年纪一大,耳朵也不好使了。听了半天,老是听不到心跳声,换了左边胳膊还不行……”

 

唉,老爸这疑神疑鬼的毛病到底是咋了?

 

点评

 

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疑病症”,指的就是人总多疑多虑,担心自己生病了,身体哪里出问题了,为此苦恼不已。医生的诊治也难以缓解这种怀疑的心态,于是陷入反复怀疑、检查、就医、不信任的恶性循环。“老爸”因为听到同龄老友病重的消息,心理受了刺激,难免由彼联想到自己,触发了他深层的死亡焦虑,出现一些程度不太深的疑病现象,还算正常的应激反应。如果随着时间能慢慢有所消退再好不过,反之,恐怕就需要就医了。

 

铁打的老妈,流水的保姆

 

文/随鑫

 

最近,我把原来的一居室换成了敞亮的三室一厅。地方大了,就想着把湖北的母亲接到北京住。老妈听后,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可老妈没来几天,就开始对我雇的保姆看不顺眼了。有一天,老妈悄悄地把我拉到里屋问:“雇个保姆这么贵,既然我来了,还要什么保姆?”我乐了:“妈,咱现在不差这个钱,您就好好享清福吧。”但老妈并不甘心,继续问:“你就不怕保姆偷走咱家什么东西?”“这个保姆我请了两年了,人品靠得住。”我安慰老妈。她又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最后生生咽了下去。

 

看“游说”我不成,老妈开始和保姆“干”上了。保姆干活的时候,她一会儿说桌子角还有灰尘,一会儿说沙发没有摆正……而且逮个机会就跟我告保姆的状:“她买菜非买那个贵的,花的可不是她的钱。”“唉,年纪轻,干活儿不细致,比妈可差远了。”

 

时间一久,人家小姑娘也不乐意了,背后跟我诉苦:“你家老太太真不好伺候。”

 

慢慢地,老妈和小保姆之间如同针尖对麦芒。工作忙碌的我没有精力再帮他们做协调工作,只好辞了保姆,准备再换一个。可事实证明,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还是训练有素的,老妈总能列出对方诸多不好之处。

 

我开始头疼了,保姆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总不能让老妈满意。不请保姆吧,我和妻子又确实没有精力料理家务,虽说老妈一句一个“我能干”,可我和妻子怎么能忍心让她老人家做。而且她那身子骨,上次倒了壶开水,就闪了腰。

 

不知道老妈怎么就跟保姆水火不容呢?

 

点评

 

“老妈”为什么多次赶走保姆?真的是保姆个个都不让她满意吗?不是。是老妈需要“被需要”的感觉,她不想在那里享清福,她觉得自己还能干、也想干,这样才有价值感。可做子女的却不忍心让老人受累,这就需要动脑筋,学会给老人“派活”:既不能累着,又得让她觉得自己能干。比方跟老妈说:“我们太需要您帮忙了,家里缺了您可不行。您的任务特重要,但不需要亲力亲为,而要负责教会保姆,指挥好、管理好。”同时,事先和保姆说好她的工作之一就是听从老太太的教导,这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终于知道“老顽固”是怎么来的了

 

文/翩翩

 

人老了,就会变得顽固不化、不听人劝了吗?原本挺善解人意的老妈,近几年越来越固执了。她想要做的事情就必须去做,并且马上要做,一刻也不能等。
老妈腿脚不好又容易晕车,而且老年人打车,出租车司机往往不停。所以,每次去医院我都要陪着她,才能保证她顺利来回。有一次,她明明知道我周四休息,却非要周三去医院。我好说歹说让她再等一天,她才答应下来。

 

结果,周三中午,我正在上班时突然接到老妈的求助电话,说她自己去医院时坐出租车晕车了,吐了自己一身,让我赶快去医院接她回家。我拿着电话气冲脑门,说好了的事,却连一天都等不了。不仅如此,因为腿脚不好,老妈自己出门时常常会摔倒,我再三叮嘱不让她自己出门遛弯,可她根本不听,结果一出去就摔跤,幸好有好心人把她扶起来送回家。

 

老妈的固执还体现在她认定了的事儿,就绝不再听别人的意见,哪怕别人的意见更好更适合。为了让她吸收更多的营养,我尝试了好多新菜的做法,但她每次吃完都说不好吃,最后还是选择固定的两道菜,那两道菜的营养太单一,可我怎么说都没用;还有一顿饭中,她说有鱼就不能有豆腐,理由是豆腐和鱼的营养是一样的,都吃属于浪费。在她的“固执”之下,我们家里从来没吃过鱼炖豆腐……

 

她对人的看法也极其固执。只要是她认为的“坏人”,无论人家怎么做都无法改变她的看法,而且她还会把人家的好意当恶意。这“毛病”让她和亲戚间的关系搞得非常紧张。有时,我为亲戚解释几句,她就会翻脸,说:“你越解释我越生他的气!”老妈怎么一点儿都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呢?真不知道,是心理出了问题,还是生理出了问题,老人的固执真的无药可医吗?

 

点评

 

有的人老了确实会变得十分固执,要不怎么有“老顽固”的说法。这里面既有脑萎缩等生理因素的作用,也有心理因素的影响。身体的衰老让他们变得小心谨慎;智能活动的减少、视野变窄,又使得他们更愿意墨守成规,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改变”会产生畏惧和抵触,因为那意味着冒险且有失败的风险,他们已自觉没有冒险的体力、能力和承受力了。

 

一般情况下,尽量顺着老人即好。但对一些确实有益健康的改变,子女应持足够的耐心,采取小步走的策略,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还要注意随时向老人保证“改变”的安全性。

 

本刊观点

 

只要态度积极,相信晚年会幸福

 

文/谢际春

 

变老,意味着青春年华彻底一去不复返,那种失落与伤感可想而知;退休,代表社会生活、收入、成就感大幅锐减,价值感也随之降到了人生的最低点,而孤独与寂寞却爬上心头。对于老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精力不知不觉开始走下坡路,以前毫不费力能做到的事情如今却变得吃力起来,那种无能无力无助感让人感到可怕。意想不到的疾病和担忧来袭则令人惶恐不安、安全感尽失,而亲人、朋友的离去往往带来极大的冲击,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终极话题—死亡,于是恐惧和焦虑丛生……

 

这个时候,做子女的除了心酸和心疼,可能还夹杂着害怕父母老去的心理。这个时候,需要子女们打起精神,和父母一起努力,帮助他们重新规划生活结构。

 

1补充价值感。

 

老人可以主动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帮忙带孩子等。如果体力不好,子女可通过多向老人请教的方式,让老人的经验和智慧有用武之地,他们会很高兴的。其他的一些小招数,比如表扬、夸奖,大家可以尽情发挥。

 

2应对孤独感。

 

老人要尽可能地开辟退休后的第二战场,培养个人兴趣,比如,饲养小动物,认识一些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以拓展社会交往。而子女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多陪伴父母,多跟他们聊天,多听他们唠叨唠叨。

 

3增加安全感。

 

一是经济上的。老人要做好储备,子女则定期或时不时孝敬老人一些零花钱。

 

二是身体和健康方面的。老人要适当运动、定期体检,子女要让父母确信不管出了什么问题,自己都是完全可以信赖和倚靠的对象。

 

三是情感上的。来自子女的爱护、支持、关心、重视和尊重,能够帮助父母筑起安全的堡垒。

 

4减少对疾病和死亡的焦虑。

 

人到老也仍要学习和成长,比如学会平和地面对和接受生命的无常与限制,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子女则要根据父母的不同特点,有的忌医,有的“疑病”,从而对症下药,把握好科学就医和顺从老人意愿之间的尺度和平衡。

 

总之,步入老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期,老人要学习、适应很多东西,而子女也要相应有所调整,承担起更多照顾者的责任。只要态度积极,相信每位老人都会有一个幸福、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谢际春(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