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苏轼中秋词媲美的佳作是哪一首

 花随月转阴晴 2012-09-28

与苏轼中秋词媲美的佳作是哪一首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浪-浦江客日志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播在人口,享誉千古,又被俗称为“中秋词”。历代词学对它评价极高,以至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讲:“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在民间亦如此,连《水浒传》里人物都说“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那么,数百年来,有没有哪一首“中秋词”可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媲美呢?

    应该说有的,就苏轼同时代词人而言,宋代的曾觌、周紫芝、叶梦得、朱淑真、杨万里、辛弃疾、戴复古等都写过中秋词佳作。其中,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无疑是最佳者。

    且让我们来细品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词中,辛弃疾仿屈原《天问》,以一连串的探索追问(即所谓的“天问体”),向黎明前的西落之月发出“七问”。

    一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美丽的中秋明月,你悠悠飞去,将飞向何方?这是对西落之月的去处表示关切。

    二问。“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这是词人对西落之月的去处的第一层设想:这边月儿西落了,你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看见你从东方刚刚升起,光辉明亮。

    三问。“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这是词人的第二层设想:或是你飞往天外无垠的宇宙,宇宙长风吹动你照临人间,送来中秋佳节。

    四问。“飞镜无根谁系?”飞耀中天的高空明月,是谁把它系住不坠?它系在什么地方?是怎么系住的?

    五问。“姮娥不嫁谁留?”嫦娥奔月离弃丈夫,独居月宫久久不嫁,是谁把她羁留?

    六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这是词人的第三层设想。有人说你西落之后曾从海底经过,虽然这种说法无从问明白而令人恍惚。只怕你要遭到万丈长鲸的疯狂冲撞,月宫中的玉殿琼楼岂不要坍塌破坏?!接着,词人发问绝妙:当你从海底经过时,蛤蟆本来会水,进入海底没有妨碍;可是,不识水性的玉兔怎么也能劈波斩浪。安然通过?

    七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如果我说的这一切都使你安然无恙,明月完整无缺,那么为何你却渐渐变成弯钩?这二句承上诸问作了中的发问和收结,明月经历了“别有人间”、“天外”、“海底”,道路坎坷,路途遥远,怎么能安然无恙呢?“渐渐如钩”正是说明它的艰难经历,说明它的身心遭受了严重创伤。开天辟地,从未有人如此形象描写,又一绝妙好句!  

    细品这首词,能不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从月升到月落,从月圆到如钩,从明月世界的多彩的变动中,正是表现了词人对中秋明月的赞叹和惆怅之情,显然其中寄托着词人极为深沉的隐晦的家国之悲。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诠释,辛弃疾这首中秋词并无新意。对辛弃疾这首词的重新评价并极力推崇者,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没有王国维的评点,辛弃疾的这首词就会淹没在浩瀚词海之中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写道:“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辛词以神话传说为材料,因人及月,人间、天外、海底,在跳跃动荡与多彩多姿的明月世界中,对明月的运行规律、明月主人的命运、明月的安危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词人对月亮升沉运行规律的探索步步深入,在他的词中,东西方位是移动的,打破了人们习惯思维中的方位“绝对化”,而赋予了新的方位的“相对化”,亦即有了月亮不停地绕着大地(地球)转的朴素认识。这首词具有其他中秋词所没有的科学含量,故为中秋词中奇特瑰丽的佳作。

    王国维的慧眼,在于他早年攻西方哲学有关。他曾翻译了《势力不灭论》等近代西方科学著作,所以具有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眼光。他说过,科学在于“求其原因,定其理法”,科学结论必须是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然而,科学家和文学家同样离不开幻想,幻想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发端。如辛弃疾此词中说月亮西落会沉入大海、月宫中有姮娥、蛤蟆、玉兔等绚丽意象和神奇疑问,不是凭空所造,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人们引起的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反映。文学的想象也可以是符合“现实之科学”的,如辛词中朴素地“悟”到“月轮绕地之理”。现在,“月轮绕地之理”已成为人们的常识,而辛弃疾此词的“与科学家密合”的“神悟”,更显示了辛词的艺术魅力。

    辛弃疾在中秋“饮酒将旦”之时,豪兴勃发,一反前人顾影自怜的“待月”吟诗。而是挥毫“送月”,其“胸襟”已属不凡;而词中大胆幻想,极富浪漫色彩,尤非他人能及。王国维则追步稼轩而发科学之思,认为诗人想象与“科学家密合”。这是前人诗论词话所不能有的见识。岂不好词好评?!

    如果将辛词与苏词来一番比较的话,应该说是各有千秋,都是中秋词中的佳作。辛词与苏词一样,都是写中秋之月,并都是饮酒达旦后的产物。苏词作了全景描写,从月升写到月落。辛词则只取月落一景作特写镜头,不写待月而写送月,不写月升而写月落,这正是辛词独到之处。苏词由月及人,由自然意象到社会意象,浪漫幻想和执着现实作了艺术上的统一。而辛词只就月说月,从探索天问中构造意境,全不顾及社会人间,这又是辛词的特殊之处。可以讲,辛词较苏词更富有浓重的浪漫色彩,纵横驰骋,奇想天外。苏词由实构虚,虚实结合;辛词则从虚处设想,虚中带实,在一连串的追问中借神话传说材料构造具体意象,赋予明月更新奇更浪漫的境界。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在词学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历代词家,尤其是清代词学家们曾根据各自的爱好编过各种各样的词选。1924年,有感于清代词学各派间的偏颇,上彊村民(朱祖谋)编了历代词选本《宋词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共选录86位词人的300首词作,较其他选本而言,此编确实比较精善全面,是目前为止最有权威的宋词选本了。但由于编者崇尚吴文英、周邦彦,因此书中选录吴词25首,周邦彦词22首,而南宋词人辛弃疾只选了12首。同时,书中选录的辛弃疾词中又没有选录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这么一篇优秀的中秋词佳作!感谢王国维先生独具慧眼,向我们力荐了这首词,使我们对宋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鉴赏,同时也对中国文人学士千百年来苦苦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历程有所知晓。当然,当代所编的宋词全集中已对辛弃疾这首词作了选录,但对这首词的文学价值尤其是科学价值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无非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不要一提中秋词,便受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传统影响,以至于九百年来“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么“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要知道,我国历代中秋词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为数不少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样的优秀佳作让我们欣赏和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