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最好的一首咏月词,被誉为千古绝唱,可比肩苏轼的水调歌头

 tng1959 2019-01-15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诗词可谓是不计其数,但是真正能够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却并没有很多。我想提起咏月词,可能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大词人苏轼的那首千古中秋词第一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由于东坡写得太好,知名度太高,高到了被誉为在咏月词中,“自东坡水调一出,余词俱废”的程度。其实,除了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作品,比如名气不输于东坡的辛弃疾,便有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咏月词《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在这首词的小序中,稼轩交代的很清楚,这首词是模仿屈原的《天问》而写成的。我们知道屈原的《天问》,全篇都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当然由于篇幅所限,辛弃疾的这首词中不可能有那么多“问”。但是辛弃疾构思新颖,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所没有道,想象奇诡,充分表现了稼轩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因此显得别具一格,被后世誉为是千古绝唱!

辛弃疾的这首词,不像前人写月一样,不写悲欢、不写离合、不是怀人、不是吊古,而是像屈原那样,接连向月亮发出了诸多疑问,将关于月的各种神话传说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极大的享受。

上片首句开始便是一连串的问题:今晚的月很美,可是她最终要走向何处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世界,她在那边刚好在东方升起吗?还是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其实一无所有,只有长风送走中秋明月?你看她像一张明镜一样飞入天空却不会掉下来,是因为有人用绳子将她系住了吗?月宫中的嫦娥啊,到现在还没有嫁出去吧?不知又是谁将她留住了呢?这些问题,虽然异想天开,却不失趣味,令人觉得有趣。

接着下片继续发问:听说月亮要游过海底,可是这种事情要如何查证呢?这令人难以捉摸,也令人发愁!我怕的是大海中的鲸鱼冲破了月宫中的亭台楼阁,水中的虾鱼我不担心,担心的是月中的玉兔也会游泳吗?如果月亮经过海底会安然无恙,那么为什么又会渐渐变成了弯钩的模样呢?这一连串的再次发问,极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想象新奇而又不失幽默,问得妙,问得趣!

当然,在诗词中,对着月亮发问不是辛弃疾的首创,比如李白就有“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感问,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疑问,等等。但是,和前人不同的是,稼轩的“问”中带有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这是前人所没有的涉及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便曾盛赞辛弃疾的这首词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总体来说,辛弃疾的这首词以大胆的创新精神,豪迈跌宕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使人读来有一种势如破竹之感,这或许是因为稼轩多以散文化的句子入词,而且打破了上下片的限制,不拘一格的缘故,所以具有一种放荡不羁的大气磅礴感。其实这也是因为稼轩对于家国命运的忧思所致,“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难道不是辛弃疾对于南宋命运的深刻寓意吗?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