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谢青松、丁力摄影/谢青松 一座建在绝壁上的古老村庄,一个守望700年的生存信念,悬空村犹如一个世外桃源,见证了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繁衍梦想。如今,它走到了一个即将消亡的十字路口。突如其来的民俗旅游潮流,能否拯救这些绝壁上的天上人家?

从远处看,挂在半山腰的悬空村好似悬浮的空中楼阁。在山西宁武县境内,除了王化沟村以外,
另外还有两处“悬空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而且三村相距很近,都建在悬崖绝壁间。
沿着一条陡峭的山路缓缓而上,我便望见了坐落在半山腰的王化沟村。越过一条小溪,又是一截羊肠小路,仰头望去,半山腰上一根根直立的木头支撑着一条街道,仿佛是天上的街市。 这个名叫王化沟村的小村庄,以“悬空村”而得名。它位于山西省宁武县东寨乡的管涔山深处,藏匿于82万亩原始次生林的深山中。 沿着羊肠小路,刚走进村庄,我便看见村口一位面目慈祥、拄着拐杖晒太阳的老太太。她叫罗香女,15岁就从外省嫁到本村,虽已72岁,但一天到晚闲不住,算是悬空村的“活化石”了。我对于这座奇怪的村庄的了解,正是从她的讲述开始的。 挂在半山腰的风水宝地 整个村子面向峡谷,房前无院,只有一条走廊。各家走廊之外多用木料横竖组合,悬于空中,铺就木板,这便是村中长约不到一公里、贯穿全村的惟一道路,形成了罕见的“空中栈道”。我走在这种极似古栈道的街上,却生出几分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感受。 悬空村居于半山腰上,村庄顺崖就势而建,整座村庄背倚悬崖,面临深渊,分布在绝壁上。村民房屋高低错落,坐北向南。因山腰悬崖空间狭窄,房屋后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则悬空而建,下面以竖立在天然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撑。罗香女老人说,这看似危险,实则相当坚固,现在村里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清代建筑。这座悬在半空的村庄,仿佛世外桃源,人走在村里,周围静得令人感觉有些不太适应。

每天上午10时,家家户户打开羊圈,成群结队的羊群一下子全都涌到村里那条惟一街道上。
原来悬空村有这样一个村规:全村定时一起放羊出圈,各家各户轮流出工,这样就可以节省人力。
村中房屋多以石头和木材为主,院墙和房基由石头垒成,但梁柱、檐脊、门窗全是木制,窗户糊着窗花纸,村里随处可见整垛整垛的圆木。骡、马、牛、羊、猪圈都经过精心策划,合理布局,这样牲口不至于掉入万丈深渊。 村庄地盘不足,就向空中伸展,因此还有许多楼阁式建筑。进出其间,全靠木梯上下。在阁楼上凭栏远眺崇山远岭,俯看松涛绿浪,户户炊烟袅袅,恰似天上人间。 村西石崖上耸立着一块长条巨石,村民称作石人。村庄所依托的大山也叫石人山,整个村庄就建在石人山的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海拔2300多米。罗香女老人说,大山上那酷似猴头的山峰,是全村人的守护神。村子虽小,也曾有过龙王庙、大仙庙和五道爷3座小庙宇,寄托着村民们久居大山的精神世界。 目前悬空村约有20多户人家,不足100口人。很多外人很难理解,悬空村的村民为什么选择这么一处险峻而闭塞的地方生活?罗香女老人说,明代洪武年间,为逃避战乱,数十个乡民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搬迁来此,最早由一家姓王的三兄弟带领其他村民建造此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之所以在悬崖上修建这样的住宅,一方面是为了少占耕地,另一方面是让敌人无法攀爬,村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到清代乾隆年间以后,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在一户人家的院里,人们围在一起吃丧饭。吃完丧饭后,死者被抬到
山后的墓地安葬。在这里,仍然延续着古老的土葬习俗,
而且一有红白喜事,村民们都会自发过来帮忙。尽管生活条件艰苦,
悬空村的村民们仍然像700年前的祖辈一样扎根在这里。
身处村中,我想我能体会到悬空村人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不过,当初村里的先民之所以选址这里,不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因为这里靠近水源。村边就有一口水井,全村人都是靠这口惟一的水井来生活。而且,村民对这口井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为它盖了一间专用房子,门口还层层叠叠地贴满了对联。这口井一边靠山,另一边就是悬崖,但它却永不干涸,这不禁令人费解,它的水源究竟从哪儿来?罗香女老人也不能解释清楚,但她像其他村民一样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豪,“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