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立了秋,把扇丢”。过了夏暑的时令,到了立秋节气,便被人们习惯地看成是秋天的开始:天气至此由热转凉,接着由凉转寒,是个过渡性的季节。我们的古代先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把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大致相隔半个月,统称“二十四节气”,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风俗,历代相袭,绵绵传承。
每年到了阳历8月上旬末,便是立秋。它在二十四节气排行中,算是第13个。其后,还有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一连气过来,共为秋天里的六个节气。立秋之后的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而再后的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昔时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农桑通诀》)。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渐凉。行至阳历9月下旬末,便是秋分。这天与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是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天文学上规定,秋分才是北半球秋季的开始。此刻,太阳直射的位置移往南半球,移开的地方得到太阳辐射已越来越少,于是北方着手忙碌着秋收秋种;再向北些,五谷登场,地里已收尽,故有“秋分无生田”的说法。至于播种越冬小麦迟早的俗谚,完全依照所处地域的纬度状况,都会找到“正当时”的节气佳日。直到寒露节气,“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鸿雁来宾,菊有黄华,大部分地区天气凉爽。南方则进入收获大忙,有谚:“寒露没青稻,露降一齐倒”。而霜降节气,“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成为秋季的最后一段时光,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则是草木黄落,蛰虫咸俯。此时华北一带已见初霜,若是霜降之时仍不见霜,反倒引得种田人的慌恐,怕天气反常趋暖而造成来年的歉收。俗话说“霜降无霜,碓头无糠”啊。
秋季是全年的第三季,农事诸端逐渐收敛作结。对于秋日节气伴之而至的秋声、秋色乃至秋气,古时的文人雅士多看重其凄清、肃杀的一面。“悲哉,秋之为气也。”晋陆机《叹逝赋》便慨叹:“感秋华之衰木,瘁零露于丰草。”唐杜甫在《曲江》诗之一描述说:“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晚清志士出于处境与心境,疾呼着:“秋风秋雨愁煞人”。历史巨轮驶进新的时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代作家峻青《秋色赋》中宣称:“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其实,细心琢磨起来,秋天的情致确是挺美好的。“秋水伊人”的诗句,见《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景怀人,情思无限。再说一些外国地名吧,在近代西译汉的过程中,曾被别出心裁地作了雅化处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旧译名便是翡冷翠,显得极富诗情画意。像法国有名的枫丹白露,本是地处巴黎东南65公里一片森林里,是座1137年便已建成的涌泉边的城堡、行宫,一年四季都是挺好看的,可是译成颇具秋色的名称后,长用不衰,给人联想多多,丹枫与白露,简直是仙境般的感觉,尤使国人青睐。
秋季里,最为人们看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便是中秋节。它和立秋以来的六个秋天节气都不同,明确立于农历八月十五日(今年是阳历9月30日)。因为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当然也有称它“仲秋节”、“八月节”和“团圆节”的。远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经汉与晋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已颇为盛行。北宋时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南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记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月饼被列为节日的佳品。南宋人吴自收在《梦梁录·中秋》中也有描绘:“……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节俗活动,历经明清,传至现今。新中国成立以后,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以及舞龙灯、点塔灯等活动。在“八月十五月儿明”的童声乐曲里,尽享着法定传统节日的欢欣。一度流行的“贴秋膘”习俗,也为秋季养生食品的推行所代替。金风送爽,稼禾登场,瓜果飘香,幸福溢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