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丹:月亮是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天方夜谭61 2012-09-29

于丹:月亮是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中国的月亮文化

 

●月亮文化的阐释

月亮文化是以月亮为媒介和载体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名胜古迹、文学艺术等的集合。

●月亮是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是团圆、柔美、光明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月亮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意义。古人曾说“像莫大于日月”,即我们这个世界除了天、地以外,自然界所显示的最大形象就是太阳和月亮。关于月亮,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其中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而且有关月亮的神话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也可以找到踪迹。

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帝俊的神话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这说明早在公第一节中国的月亮文化元前一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关注到月亮,并且尝试对月亮进行解释,他们把月亮当作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时间单位。在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

南子? 览冥训》中记载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另说是嫦娥为了不让蓬蒙抢走而自己吞食(见《淮南子?外八篇》)。不管是嫦娥自己偷吃了仙药成仙,还是被迫吃了仙药成仙,她在月宫里都是同样地思念着丈夫,渴望与丈夫相聚。中华民族常常借“嫦娥奔月”表达对长生不老、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渴望亲人相聚的美好愿望。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月亮当作团圆的象征,以月亮寄相思,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必定全家老小团聚共同赏月。

在民间流传的月亮传说中,古人不忍嫦娥在月宫里孤单寂寞,又为她想象了玉兔和蟾蜍,以此寄托善良、美好的向往。嫦娥吞下的不死药及吴刚砍伐的月桂树“随砍随合”的奇异能力,都暗示着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缔造了中国的农历,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月亮是中国文艺的灵感源泉

自远古时代起,古人便开始探索月球。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人们为月亮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月亮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中国的月亮文化以诗词意境为灵魂,以文人之笔传达人们千年不变的感怀,与中国山水画一样,含蓄、清逸、淡远、宁静。诗词里有因诗人对月亮神秘未知感到好奇,从而迸发的灵感;还有诗人因月亮阴晴圆缺的形象变化感到触动,而引发的各种情感。神秘的月亮激发了众多诗人、词人的灵感,从而为月留下了千古名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是屈原在《天问》中对月亮大声提出疑问:“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则是杜甫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借月亮表达思妻之情,同时大胆猜测:若砍去月宫中的桂树,月光应该更加明亮了吧!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同时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能够为所塑造的意象丰富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正因为此,诗人由赏月而写下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在唐朝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全唐诗》五万多首诗中,“月”字出现一万多次;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千古传诵,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

借月状景,突显生动形象素来能唤起人的美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类带“月”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来脍炙人口,妇孺能咏。

托月寄情,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宋代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巧妙地表达了黄昏后月光下情人约会的欢快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可谓道出了天下人珍视亲情的共同心声。月亮能引发联想,寄托相思,亦能融入哲理。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就是一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此诗揭示了立脚点的高低,眼界的宽窄,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仅表现了人生有限,岁月无穷的感悟,还隐含着无论是古人、今人乃至后人,都接受着同一个月亮的审视与见证,以及“生命渺小,历史永恒”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与月亮有关的佳句美词,不仅存在于古诗词中,现代诗、散文以及歌曲中也比比皆是。月亮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灵感,往往在赏月之时,受月亮的启发,人们又创作了大量的赏月佳对,“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等等,巧妙无比且富含哲理。此外,古往今来的文人还留下了关于月亮的诸多美称,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世界的月亮文化

 

漫长的岁月中,月亮与人类联系密切。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那刻开始,便开始关注月球,对于这个距地球最近的神秘星球,人们充满好奇,并尝试做出解释。

《圣经·创世纪》中说起初神创造了天地;后又创造了光,把光暗分开,从此世间有了昼和夜;之后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这管昼的光是太阳,管夜的光即是月亮。太阳和月亮各司其职,轮流出场,人间便有了日子、节令和年岁。太阳与月亮的光有大小之别,与太阳相比,月亮更加柔美可人、易于亲近。

这是圣经给出的太阳和月亮的解释,带有强烈的神话色彩。现实生活中太阳月亮日夜交替:白天太阳光芒四射,为大地万物提供生命继续的能源;夜晚皓月当空,如银的月光静静守护世间所有生灵。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又是不同的,白天阳光下,动植物为生长不断积蓄力量,人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停奔跑。夜晚月光里,万物安静下来,所有生物都可以享受休闲的时光;人在月光下有了不同于太阳光下的心境,淡雅的月光倾洒在大地上,把夜晚衬托得更加静谧,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容易暂时放下阳光下肩负的重任,尽情享受轻松的人生。月夜的静谧,更容易使人们摘下伪装的面具,面对真实的自我,敞开心扉,表达内心感受。

世界各地文明中均包含月亮文化,中国有大量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西方神话里也存在月亮女神的故事。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有三位,一是代表新月的菲碧(Phoebe),一是代表满月的赛勒涅(Selene),一是代表弯月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阿尔忒弥斯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所以大部分人只知道阿尔忒弥斯,阿尔忒弥斯在罗马神话中又被称为狄安娜(Diana)。

希腊神话中,阿尔忒弥斯的容貌高贵美丽,是奥林匹斯山上众多女神中的佼佼者。她的身材曼妙,两腿修长,腰肢纤细;她的皮肤白皙光滑,通身闪耀着月亮圣洁的光芒;她的眉心嵌有一个耀眼的月亮;她的棕色卷发一直垂到腰际,随风飘扬;她的眼睛是所有女神中最美的,有如月光般澄澈而灵动,总之,她的容貌代表了月亮所有的高贵美丽。

按照古罗马神话里的说法,月亮女神狄安娜相貌美丽,同时又是处女的保护神,所以她的名字常成为“贞洁处女”的同义词。传说她有很多求婚者,但不愿结婚,她热爱的只有自由,因此人们常用狄安娜来象征美丽、贞洁以及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

希腊神话中还流传着月神的凄美爱情故事。阿尔忒弥斯是宙斯与勒托(Leto)所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阿尔忒弥斯掌管的是月亮,她很喜欢狩猎,射箭的技艺也很高。后来阿尔忒弥斯与海神波赛冬的儿子奥赖温相爱,阿波罗反对他们在一起,并用计使阿尔忒弥斯射死了奥赖温,阿尔忒弥斯悲痛欲绝,从此再也不与阿波罗见面,这也是希腊神话传说中太阳和月亮不会一同在天空中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