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轮精舍「崇文坊」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道不在远 2012-09-29

月轮精舍「崇文坊」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wuheizi
性别:年龄:35岁
现居:广东佛山南海区
Ta关注的人:43
粉丝:54

穴位分寸歌:

六小肠经手太阳,臂外后缘尺内详。

少泽小指外甲角,前谷泽后节前扬。

后溪握拳节后取,腕骨腕前骨陷当。

阳谷锐骨下陷取,养老转手锐空藏。

支正腕后上五寸,小海肘内纹头襄。

肩贞胛下两筋解,臑俞臑后骨下方。

天宗大骨下陷取,秉风胛上骨边量。

曲垣胛上曲胛陷,陶道傍三外俞章。

大椎旁二中俞穴,天窗扶后大筋厢。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颊下廉乡。

听宫二穴归何处,耳小瓣前陷中央。

主要病候歌:

小肠经病须牢记,少腹腰脊痛引睾,

耳聋目黄颊咽肿,肩臂外侧后缘痛。

穴名解:

★ 少泽:井穴。少阴君火阳刚之性至此化为阴柔之太阳寒水,冲气以为和,故名之。有通经活络、开窍利乳之功,其所治症为口热、心烦、喉痹、目翳、舌强,皆取润泽之力也。主治头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 前谷:荥穴。肉之小会为谷。穴有手小指本节后陷之前,该处骨肉相会凹陷如谷,故名。有清热疏风作用,主治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水注川曰溪,较前谷高起,有小肉之会,故名。有宁心安神、清热利湿之功。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痛。

★ 腕骨:原穴。因

穴位分寸歌:

五是心经手少阴,极泉腋窝动脉牵。

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肘后五分连。

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间。

阴郄去腕五分是,神门锐骨端内缘。

少府小指本节后,少冲小指内侧边。

主要病候歌:

心痛咽干渴目黄,胁痛臂痛手心热。

穴名解:

★ 极泉:少阴于六经为最里,而心脏居胸部之极深。穴当心经最高处,喻犹出于极深之泉,故名。有行气活血作用,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臂肘寒痛、胁满、目黄悲烦、咽干烦渴。

★ 青灵:喻此穴处有生神之义,故名青灵。又,青主痛症,灵指效验。主治肩臂不举,疼痛不能带衣,以及头痛胁痛,目黄。所治均属虚弱之证,针之助使神气振发,青阳兴起。

★ 少海:合穴。穴在肘横纹尺侧端陷凹中,为手少阴脉之所入,如水出于井,合入于海。本穴治症极复杂,牵及多经之病,如众症来归,故曰“少海”。有行气和血之功,其所治症为表里虚实寒热以及七情志意等病,如癫狂、吐涎、项强、臂痛、齿痛、头项痛、心痛、目眩、头风、气逆、瘰疬等等,即“海”之含意也。

★ 灵道:经穴。灵,神灵,一身之主宰。道,道路,万物之所由。此穴乃人身阴阳交会之大道。有行气和血、宁心醒神之功。主治心痛、暴喑、干呕、悲恐及诸般郁滞之症,是治

穴位分寸歌:

四是脾经足太阴,下肢内侧向上循。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

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明。

商丘踝前陷中找,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

箕门鱼腹大筋内,冲门耻骨上边缘。

冲上七分求府舍,再上三寸腹结连。

结上寸三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骈。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

天溪胸乡周荣上,每隔一肋陷中湮。

大包腋下方六寸,上直渊腋三寸悬。

主要病候歌:

胃痛嗳气食则呕,腹胀溏疸舌根强。

下肢内肿身无力,亦治脾经厥冷病。

穴名解:

★ 隐白:井穴。白,指金气的颜色。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取之有生金荣肺之作用。凡病势之缭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呕吐泄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便血、尿血、癫狂、多梦、惊风等症,本穴均能治之。

★ 大都:荥穴。大,指广泛。都,池也。五行属火,为本经之母,穴为土气丰富与储积之处,如水之入于池也。有健脾和中、回阳救逆之功。主治热病不汗、身重不卧、伤寒四逆及腹满、胸腹胀痛、胃痛、烦呕、泄泻、便秘、热闷、目眩、蛔痛、表里寒热等。

★ 太白:原穴。此处前缘骨

穴位分寸歌: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

承泣眼眶边缘下,四白目下一寸匀。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零。

大迎颔前寸三陷,颊车耳下曲颊临。

下关耳前扪动脉,头维四五傍神庭。

人迎结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凭。

直下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陷凹寻。

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评。

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

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诸穴君须明。

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

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邻。

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

髀关膝上交分取,伏兔膝上起肉形。

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

膑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

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

再下一寸下巨虚,踝上八寸丰隆盈。

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五寸明。

陷谷庭后二寸取,次趾外侧是内庭。

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须记清。

主要病候歌:

腹胀肠鸣胃腹痛,水肿善饥吐渴泻,

齿目鼻咽与面瘫,热病发狂经脉病。

穴名解:

★ 承泣:会穴。足阳明经、任脉、阳跷脉之会穴。承,受也。处在泪窝,故名“承泣”。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之功。

★ 四白:针之可使视力光明四射,故名“四白”。主治目眩、目

穴位分寸歌:

二手阳明属太肠,臂前外侧须审量。

商阳食指内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

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

阳溪腕上两筋内,偏历腕上三寸量。

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

曲池屈肘纹头是,肘髎大骨外廉旁。

肘上三寸寻五里,臂臑髃下腘端详。

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藏。

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鼎上结喉旁。

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主要病候歌:

腹痛肠鸣秘泻痢,咽肿齿痛鼻鼽衄,

本经循行部疼痛,热肿寒痛症亦治。

穴名解:

★ 商阳:井穴。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商,金也。阳,外侧为阳。阴金转化为阳金之所在,有秋商凉肃之意,能开窍醒神、清热消肿。又能治颈项喉齿诸疾。

★ 二间:荥穴。位于商阳之次,在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的间陷中,故名。有清热消肿的作用。

★ 三间:俞穴。在第三节之后者,故名三间。有泄热消肿、消满止泄作用。

★ 合谷:原穴。四总穴之一。合,开合、结合、合拢。谷,山洼无水之地,又指肉之大会。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

★ 阳溪:经穴。手足八溪之一。溪,山涧,又指肉之小会。其位属阳,形似溪涧,故名。治症略同合谷。

穴位分寸歌:

一手太阴是肺经,臂内拇侧上下循。

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窝里寻。

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腹中行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肘上五寸擒。

尺泽肘中横纹处,孔最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行。

太渊掌后纹头是,鱼际节后散脉萦。

少商穴在大指内,去指甲角韮叶明。

主要病候歌:

咳喘咳血咽喉痛,胸痛外感肺经病。

穴名解:

★ 中府:募穴。中,内也,里也。此处指人之躯体内。府,结聚、储藏之所。此穴贵收忌散,有肃降肺气、和胃利水之功。

★ 云门:云,犹气也。门,出入通达之处。中府主内、主合,云门主外、主开。老弱之人肺郁不宜针云门,以其升散太过,宜取丰隆引气降下。

★ 天府:天,指肺借鼻外通天气。府,指肺为人身诸气之府。补此穴可聚耗散之气,使云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必用补法。

★ 侠白:侠,傍也。白,肺色也。在天府下一寸,为肺经行气之夹道,有宣散肺气、理气宽胸之功,气郁者乃可用此穴。

★ 尺泽:合穴。指尺部低洼之处。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

上吐下泻,从来没见女儿这样过。2011年12月28日,一天下来,吃什么吐什么,还老是拉肚子,把家里人给吓坏了。我在上班,没有看到那种场面。回家只见女儿全没了往日的精神,双眉紧锁,躺着不爱动,要人揉她肚子。晚上果然又吐了,吐得很厉害。于是开方如下:

黄芩9g、白芍7g、炙甘草6g、大枣3枚、姜半夏12g、生姜18g、陈皮5g、五味子4g。

12月29日服药后,呕吐止住,但仍然拉了两次肚子。又开一方如下:

柴胡10g、黄芩9g、白芍7g、姜半夏12g、党参6g、炙甘草6g、生姜18g、大枣3枚。

12月30日,服以上药方不效,呕吐复发了,又拉稀。孩子奶奶急得又说要送到医院去,我没有答应。开一方如下:

柴胡10g、白芍8g、炙甘草6g、陈皮6g、姜半夏12g、生姜28g、大枣3枚、黄芩7g、茯苓10g、牡蛎30g、白术10g。

12月31日,服以上药方后,很轻微地吐了一次。不过仍然泄利,经常要人帮她揉肚子、按摩双脚。又开一方如下:

党参9g、陈皮9g、干姜12g、茯苓10g、桂枝9g、炙甘草6g、白术12g、白芍8g、黄芩7g、生姜9g。

2012年1月1日,服以上药方后,呕吐完全止住了,次日早上拉大便,完全正常了。元旦节中午后带两个小家伙去狮山玩,到了天黑才尽兴而归。当天的药没有服完,1月2日又服了两次,还是没服完,就倒掉了。

分析总结

★ 反胃根原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

《论少儿吐泻》

★ 论吐

不声不响就吐出东西的,叫做“吐”。发出声音、吐出东西的,称为“呕”。还有一种就是干呕,有声无物,称为“哕”(音yuě)。呕比吐严重,哕又比呕严重。

吐的证候各异。有虚吐,是胃气虚弱,不能消纳,表现为肤削神困、自动不停、不思乳食等。有冷吐,表现为面青唇白、清涎夹乳、喜热恶寒、四肢凄清等。有热吐,是胃有实火,则吐黄水而味苦、胸前烦躁,或乘厥阴而入肝,为酸为逆,多怒烦啼。有痰吐,是胃有寒邪,中有顽痰已而成热,表现为咳嗽气急、吐清水而膈闷。

吐的原因有多种。有伤食、伤寒,表现为饮食不化、酸臭上逆、恶食不渴、胃痛潮热。有伤脾,表现为唇黑多哭、夹痰吐乳。有客风伤肺,表现为身上发热、咳嗽痰鸣、夜间烦躁、鼻青吐乳。有惊吐,表现为早晚发热、山根青色、吐而不睡。有虫吐,表现为面白手焦,或面有白斑点子,唇红或紫,昏困时吐不醒人事,胃口时痛时止而呕清水。有由于胃气衰冷而吐,不能营运津夜。还有一种是由于炎证(心脾蕴热),表现为黄痰稠涎,作噫、作呕。

治吐之法,以扶胃气为要,但首先须分辨病情的新、久、寒、热。如初吐,当导利以顺气下行。如久吐,须防胃虚生风。见病人吐,不是一上来就止吐。

2011年12月9日,几乎是同时,儿子和女儿都感冒了,老是咳嗽。于是我开了一副药,两个人一起喝。方如下:

党参8g、白术10g、甘草8g、干姜12g、茯苓12g、姜半夏15g、细辛12g、陈皮10g、麻黄8g、杏仁6g、黄芪8g、生姜9g。

考虑到儿子素来脾虚,大便溏而次数多,平时虽然胃口好,什么都吃,却不胖,所以加了理中汤的意思。

但是,到了晚上,儿子竟然整夜哭闹,呻吟不已,直到第二天上午仍然如此,最后连声音都哭得嘶哑了。看到小家伙如此痛苦,他奶奶非常心疼,要求我抱去医院检查。我想到医院那一套烦琐的检查程序、三素一汤(维生素、抗生素、激素、葡萄糖)连续几天打吊瓶,那岂不更是一种折磨。求医不如求己,于是静下心来分析,终于认定其症是外感寒邪伴随食积。于是马上更改方子:

陈皮8g、茯苓15g、姜半夏15g、党参10g、白术10g、炒鸡内金24g、白芍12g、生姜9g、柴胡7g、甘草10g、干姜10g、细辛10g、川椒1.5g。

中午煎药,煎好后喂服,果然很快就不再呻吟了。这天晚上睡觉也很安稳,不再哭闹。精神、食欲恢复如常,但是仍然咳嗽。

怕食积又来,之后几天对该方进行了加减。头两天拉的大便很难看,就像药渣子一般,拉的次数也多,我说没关系,是身体正常排毒。还有几次小便白浊。但后来都正常了。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