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历史文化的几个特点
当这部《赵国史稿》完成之际,我们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赵国历史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这里不想面面俱到,仅选择其中几个要点进行分析。
和别的国家相比,赵国一直保持着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此当是赵国史上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可以追溯到赵氏集团立国之前。赵氏之所以在诸卿族中脱颖而出,主要就是靠了它的军事力量。战国时期的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从兵员上讲,仅次于当时
的秦、楚二国,但楚国政治上腐朽,且较少参与中原的角逐,虽有众多的兵员,战斗力却赶不上赵国。赵在当时被称为"四战之国","其民皆习于兵",这使赵国的军事实力仅次于强秦。战国时期列国进行的改革,唯有赵国是主要针对军事制度进行的。战国后期,赵几乎成为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也主要是靠它的军事力量。赵国军事人才辈出,前有廉颇、赵奢,后有庞媛、李牧,甚至齐国的田单及燕将乐毅也一度到赵国为赵所用。以是,赵国军队屡次击破秦人。直到赵最后败亡前夕,还连败秦军于国门之下。赵国军事力量的强盛,是和赵人雄健尚武的习性分不开的。此乃赵文化的典型气质之一。赵地少温柔敦厚之长者而多慷慨悲歌之士,人民少揖让而多功利,僳悍而少拘禁。从前司马迁论述属于赵的种(今河北蔚县一带)、代一带风俗曰:"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慎忮(强直之气),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僳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又论中山一带民风曰:"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儇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踏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并言燕"大与赵、代俗相类,其民雕悍少虑"(《史记·货殖列传》)。总之,僳悍、强直、儇(狷)急、好气、任侠,便是赵地民风之写照。虽其顽劣者不免作奸犯科,乃至部分赵女亦习好"游媚富贵",要皆属于"仰机利而食",即依靠机智灵巧手段谋食者,与安分农桑因而重礼仪名节之民实大异其趣。至于这种风俗的形成,学者多归因于赵地所处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区相接的人文地理环境。这种环境造成了赵文化构成的两重性,即赵文化同时蕴含着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文化的双重特征。由于赵人长期与北边少数部族相处甚至互相融合,边地少数民族的强悍与尚武精神不能不浸染赵人;另一方面,赵人与他们不时发生的武装冲突,也促使赵人提倡武备,崇尚勇武。不过,这种分析似仅适于说明种、代一带"地边胡,数被寇"的赵地的民风,对于邯郸及其邻近地区"仰机利而食"的民风,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或许多种成分的经济结构及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给予此地的影响更甚一些吧。实际上,多种成分的经济结构也是赵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之一。赵既有素称发达的农业,邯郸及太原盆地两地区是著名的农业区,史称"邯郸之仓廪实","粟支十年",可以为证;又有相当发达的畜牧业经济,代地即为著名的农牧业兼营地区。"代马"名闻天下,苏厉说赵惠文王,称代马、胡犬与昆山之玉为赵之"三宝"。《史记》记李牧守代,为诱使匈奴出战,尝"大纵畜牧,人民满野"。而其西北方向故林胡、楼烦地区更是典型的游牧区。至于赵国工商业之发达,在列国恐怕亦是数得着的。前面已对之略作介绍,仅就其中的冶铁业来说,赵国铁器无论在产品的数量上,还是质量的精良上,在列国中都可以称得上是上乘的。文献记邯郸郭纵以冶铁致富,卓氏亦以冶铁富。可知赵国的冶铁业作为商品生产的主要行业实已具有相当规模。凡此,均见赵国广大领域内,存在着各种成分的经济,这在列国中应是比较特殊的。 与之相联系,赵国民族结构的复杂性亦颇引人注目,原晋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域,"戎狄之民实环之",赵所据有的晋北地区尤盛。分晋后,赵继续奉行向戎狄地区开拓发展的政策,由代戎建立的代国首先入于赵国。赵武灵王伐灭中山,又占有了这个白狄建立的国家。尔后,赵"西略胡地,至榆中",又当有部分林胡、楼烦之民人于赵国统治之下。可以想见,赵国版图内的民族成分必然多于其它国家。这也势必影响到赵的内外政策。学者尝论武灵王之胡服,实含有与胡人打成一片的意思。事实上,赵还有许多政治军事举措都是与赵国这种特殊的民族结构有关的。
最后,赵国学术思想的特点尤需一提。前言赵地涌现出众多有影响的大师级学者,颇为引人注目。然仔细分析赵地出生的学者的理论主张,却发现他们多具有追求法治或势治的思想倾向。慎到的势治理论自不必谈。苟子虽号为儒家,实际是引法入儒或内法外儒的思想家。至于公孙龙等人倡导的名家学说,学者早已指出,战国名家与法家思想,较别的思想流派来说,实是比较接近的。即如公孙龙子提出的"审其名实,慎其所谓"、"正名实以化天下"的主张,便包含着许多法家奉行的"循名责实"理论的意味。其他由赵人撰写的学术著作,有《毛公》,属名家;有《处子》,属法家;有《庞媛》,属兵家;有《虞氏春秋》,虽《汉书·艺文志》以之人于儒家类,然亦保不住属于《苟子》那样的儒家著作。要之,在赵国似乎很难找到鼓吹温柔敦厚、忠信礼让的纯粹儒家理论。联系赵国社会实际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在洋溢着雄健僳悍习性与崇尚功利而少禁忌的赵国民人面前,以及在多元经济与民族结构的条件下,显然讲求法势比讲求儒术更切合治理国家的需要。在这方面,同为赢姓祖先后裔的秦赵二国似有许多相通之处,尽管秦国是一个没有学术而必须从外地引进治国人才的国家,赵却是一个向国外输出自己学术的国家。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曾同其他几位本书的写作者赴邯郸作实地考察。漫步赵王城废墟的荒草地上,登龙台基址,远眺昔日邯郸各处胜迹,不免心生感慨。占得七律一首,权为本书叙言之结语:台址连绵入莽荒,滏阳河畔起阿房。
太行为枕漳濯足,东夏来朝胡入享。主父威风今难再,王迁幽缪古无双。郭开构难武安死,一样贪赃致国亡。 文章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