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始《关雎》(一)

 物物而化 2012-10-01
原始《关雎》(一)
2012-10-01

  摘要:本文循着人性释放和张扬的线索,通过男女双方从偶遇、相识、交往、相知、恋爱、热恋以至谈婚论嫁过程中所引发的生理、心理、情感及行为交互衍变规律的实证分析,尝试揭示《关雎》中困扰国人千百年的诸多疑难以及整首诗所表达的真实内涵及其寓意。

  关键词:人性 兴 爱情观

  流传久远,影响至深且大,最富盛名,被公认为“国风”之始,《诗》三百之冠,文、义、声、情俱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千百年来却因未解而呈现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美“后妃之德”耶?因情制礼耶?爱情诗、赞美诗耶?举贤诗、讽刺诗耶?抢婚背景下贵族婚姻的教育诗耶?反映贵族阶层爱情婚姻观念的诗篇耶?祝贺新婚的歌耶?抑或描述男子的单恋情歌耶?……真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奇特之处:尽管说不清楚,但其魅力居然也还历久弥新。所以,要通晓看似晦涩难懂之《诗》三百甚或孔子思想,就这首《关雎》的典型意义而言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去的。

  那么,理解整首诗的切入点为何?优美辞章背后的承载物究竟是什么?其艺术魅力恒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本文将试着跳出那些林林总总的观点,不再一味纠缠于那些浩瀚无当的考据与训诂,直接实证以拨开表象,寻求隐匿其间经过凝炼升华的生命体验,进而辟出一条理解《关雎》以至艰涩难懂之《诗》三百本义的有效路径。

  《关雎》凡五章,每章四句。为叙述方便摘抄全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众所周知,素来以物起兴的《诗》三百,其多数诗歌的起兴句是困惑、妨碍后世解读时的一个几乎难以逾越的突出瓶颈,使得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沉湎、困惑、迷惘其间。那么上面诗中首句的雎鸠即鱼鹰/鸬鹚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呢。通过近当代以来的不断深入研究: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创性地把鱼连及食鱼的鸟作出男女求爱隐语的解释[1];其后,孙作云在《诗经恋歌发微》中,提出了《关雎》以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的观点[2];再后,赵国华的《生殖崇拜文化论》认为鸟与鱼分别象征男女两性,雎鸠在河洲求鱼,乃是君子执着求爱的象征。[3] [4]……看来,问题的答案渐渐有了些许眉目。

  接下来,试着轻轻挑破那层窗户纸:

  首先,鱼鹰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渭水、黄淮、江汉流域一带甚至于今都是一个及其普通和普遍的水鸟,3000年前的那个年代即便有渔网,其材质和牢固程度几乎也不具备现今渔网的品质,因而利用驯养的鱼鹰进行捕鱼就成为非常现实而高效的一种选择。作为民歌,远古先民们浪漫到舍近求远去找什么虚无的爱情鸟的几率微乎其微。如果真的认定是什么爱情鸟的话,那鸳鸯、凤凰之类倒真的应该成为首选;

  其次,在古人性观念中,鱼的外形是女阴崇拜的象征,鱼的多子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至今在有些文学作品比如肖复兴的《八大胡同捌章》或坊间或中医里都有把女阴称作“鱼口”的说法。另外,众多鸟衔鱼或鸟啄鱼形[5]的出土文物或绘画,一方面验证了鸟作为男根崇拜的象征;另一方面也确证了鸟衔鱼代表着男根和女阴也即男女之间的交合。如果理解仅仅停留于此的话,那么以鱼鹰捕鱼起兴的真实用意依然如雾里看花而不得要领。这里的关键,也即以此物来起兴的最根本原因源于不管是出于求生存、活下去、物种繁衍传承的本能诉求,还是像问猫为什么天生就捉老鼠这样几乎没答案的自然现象一样,鱼鹰捕鱼几乎是勿庸置疑、天经地义之事。对比之下,除了具备能动性的特有思维之外,人和动物并无本质差别,那么“食色,性也”的男女之事就再自然不过了。基于这种考虑,选择常见的,有点黑不溜秋,一点也不光鲜的鱼鹰之捕鱼来表现那层特殊的寓意,显然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其三,仔细观察鱼鹰捕鱼前的动作,下水前的鱼鹰一般都会发出“关关”的鸣叫,捕到鱼之后,口中有鱼当然也就不再、也无法鸣了。当然,多少赋予“关关”之鸣为男性对女性的渴慕之意的理解或发挥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这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这个鱼鹰必须呆在河边或河滩上,如果把鱼鹰圈到渔民家的后院里、放到树林间甚至沙漠中,那这个鱼鹰再如何疯狂、歇斯底里的“关关”也是枉然,严重的话非给折腾成神经病不可。因此,配合上“在河之洲”这个先决条件,它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给整首诗早早地渲染出了一幅青水灵动、鸟鸣河洲、色彩斑斓、尽情收获想象力的美好意境。至于把“河”解读成“黄河”则赋予了一首简单民歌太多或过于崇高的内涵。

  至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起兴的内容已经非常清晰:它以最常见的鱼鹰捕鱼来隐喻男女之间最初的交往动机甚或诱因是以自然赋予的性——这种不能遏制甚或压制的天经地义的人类本能——为起点,并在具备合适环境因素的条件下而得以渐次展开的。

  紧接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就由前面单纯的物象描绘转向了人。否则,鱼鹰是鱼鹰,鱼还是鱼;君子是君子,淑女还是淑女。鱼鹰捕鱼或君子追求淑女还天天照常发生,白描下来也仅仅是忠实的记录而已。但经过人的思维以“赋、比、兴”等手法加工沟通后,此时的物及物象便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文情愫,也即,男女在互相倾慕与交往下的单纯传宗接代式的动物本能,被超越并升华为综合肉体和精神享受的情感交融,此交融糅合在美妙的自然意境下,人物一境的审美情趣也随之油然而生。

  这时,人们就大可发挥丰富的想象空间了:是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佳人?还是女子春心荡漾下有意或无意的诱惑?抑或是?……总之,在本能驱使之下,容貌娇好、风情涩涩抑或品德贤良的好姑娘对情窦初开的小伙儿显然一再印证着那天然的不可抗拒的磁吸效应。那股魔力,一下子把潜意识里贮存的直觉美感——触电、激颤、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在瞬间激活了。因此,渴望与其成为相悦的伴侣,则成为小伙儿极其自然的“非分”之想。这种念想或原始的冲动就像“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看见了就要躲开,但结果呢?小和尚偏偏说喜欢老虎”这个小故事反映的异性相吸之自然规律一样,是无法遏制也是堵不住的,况且,堵——往往是最愚蠢的办法。至于把“君子”解读成“贵族男子”之类,则明显把阶级意识形态等强行引入单纯的民歌之中,如此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人性中人之本能的普遍性,离题也就更远了。

  既然有“非分”之想,那就是一个正常男性应有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也就是“君子”了。否则,看见“窈窕淑女”居然没有一点儿心思或是硬生生压抑那天经地义的人类本能,那就跟把鱼鹰拽离河滩,与河水隔绝,到河边也不让下水,甚至鱼的影子也不给瞅瞅一样危险,直至心理的扭曲甚或变态,若把这时候的男性称为“小人”,实在是不但滥用了“小人”这俩字,而且还污蔑了那鱼鹰,更奢谈“君子”!想想千百年来被假仁义、非道德的封建礼教残害、毒化了多少代的国人心灵及其性压抑的程度,心里就恐怖得直打寒噤。

  当然,男性的“非分”之想如果再进一步深化甚或落实到行动中时,则就是后续各章所表述的内容了,否则就只当是欣赏擦肩而过的风景时心起涟漪而已。遗憾的是,虽说闻一多、孙作云、赵国华诸先生跨着了解读《关雎》的门槛儿,但后续的阐释依然陷入了前人刻板教化、牵强附会、不知所云的窠臼,原因在于第二章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再次祭起以物起兴的大旗,平地突兀出来成为阻碍理解的第二道屏障。

  显然,仅仅是“吹皱一池春水”倒也罢了。一旦那“非分”之想欲要掀起滔天巨浪想刹车都难。所以,情节的发展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像《清明上河图》“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所描述的序幕阶段,剧情肯定会穿越序幕向着不断呈现人性精彩和光辉的篇章继续演绎和深入。

  小伙儿萌生爱意,“来电”时的电压徒然加大,那么与“窈窕淑女”成为相悦伴侣的强烈渴望足以促使他必须和一个几乎陌生的或从未由此出发点交往过的姑娘建立起所谓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但懵懂未开、初陷爱河的他对于该如何接近自己倾慕的姑娘,显然毫无经验,甚至看一眼、想一念心跳就加快、手心就出汗、脸色就潮红、激情就荡漾……至于如何再深入****就更加茫然不知所措了,犹如对付水里长得或蔓延分布得高高矮矮、长短不齐(即“参差”)的“荇菜”一样不知怎样着手才是,甚至根本无从下手。尽管业务如此的不熟练,如此的“参差”,小伙子们通常会开动大脑,积极想办法开展情报收集、情况分析、火力侦察,观察她、靠近她、接触她、试探她……等“左右流之”的一系列业务。常见之“流”、秘密之“流”、悄悄之“流”的活动大致如下:

  壮起胆子若无其事地跟踪姑娘直至其家记下街道门牌,然后调动一切可能的关系或渠道查找到姑娘的详情,转悠徘徊于其家、工作地或附近;如果是校友或同学,就会有意无意地尾随女同学又保持恰当距离地出没于倩影留痕的教室、图书馆、食堂、小路以及各类场合;如果是同班,条件就更优越了,诸如故意借些学习用具、请教一些“难题”、有一搭没一搭的没话找话、制造一些小事故……来创造一些时机或借口展开接触;如果场合恰当,利用一些事件(学习、竞赛、演讲、竞技等)展示自己的某些才华以引起姑娘的关注也是常有的;甚至策划不期而遇或英雄救美式的逼真场景也在情理之中,……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总之,不管怎么“左”,如何“右”,林林总总的这些只不过是进入实质前的外围工作罢了,其“流”向的目标始终是令其怦然心动的“窈窕淑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所兴之事:实际上是活灵活现、极其逼真地描绘了小伙子在追求心仪姑娘前期因面临的情况复杂自己经验又匮乏,通常会表现出单纯、矛盾、无措、情怯的“参差”心理以及极富灵活、跳跃、创新(即“左右”)的观察、靠近、接触、试探等“流”之行为的变迁规律。至于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解释成少女在河边左采荇菜、右采荇菜的实景,实在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和发挥!

  (待续)

  备注:后续的博文,除继续摘录拙著《人之道》对世界各宗教、哲学、科学、管理等梳理其核心逻辑外,非常希望各大方指出在下遗漏或舛误,或引经据典、或结合时事、或科学前沿、或生 活点滴……提出引子,携手共进步。

  希望感兴趣的网友多多交流,多多碰撞,多多提醒,虽语拙文古,辞不逮意,但不揣浅陋,愿与诸友共享!共事广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