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字逐句学琴论之一《溪山琴况》

 雪山飞鸿居士 2012-10-02

逐字逐句学琴论之一《溪山琴况》

孤竹君

《大还阁琴谱》,原名《青山琴谱》,徐上瀛辑,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系虞山派《松弦馆琴谱》后又一重要琴谱,计收琴曲三十二首。内收《溪山琴况》一卷。

“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徐上瀛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提出二十四琴况,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众多方面深入探讨。书中将儒道两家思想水乳交融、合而为一。《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段原文:(逐句解说,“”号内为原文,解说不加“”号,本人见解另注)

一曰“和”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龠乎?”

第一句: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

释词:

”:考察。

至圣”:指传说中琴的创始人伏羲氏、神农氏等先人。

造化”:创造生化。这里指天地、自然。

”:与“道”相对而言,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特殊性质。这里指“至圣”的本性、能力。

”:合,与。。。。。结合。

神人”:到家用语,指理想中得“道”而神妙莫测的人。《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

”:整理,归纳。这里引申为引导、陶冶。

译文:

考察表明,古代那些最圣明的人都是心与造化相通,德与神人相合,他们为了修养自身的性情,并用以陶冶天下人的性情,就创造了琴这种乐器。

第二句:

“其所首重者,和也。”

译文:对于琴,他们所最重视的是和。

第三句:

“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

释词:

正调品弦”:即定调调弦。

循徽叶声”:根据一定的徽位取得一定的弦音,使声音和谐协调;“”通“协”。

”:心感。 ”:手应。

译文:

为了和,首先就要定调调弦,根据一定的徽位取得一定的弦音,使之协调和谐,要利用指法去辨别,依靠听觉去审查,这就是用心来感知和,用手来表现和。

第四句:

“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龠乎?”

释词:

款会”:聚会。

优柔”:平和,柔和。

平中”:平和,中正。

TUO阴平)YUE去声)”:“橐”为鼓风器,“龠”为送风管,这里可以引申为关键。

译文:

所谓和,大概就是众多乐音的交织,平和中正的关键吧?

全段译文:

考察表明,古代那些最圣明的人都是心与造化相通,德与神人相合,他们为了修养自身的性情,并用以陶冶天下人的性情,就创造了琴这种乐器。对于琴,他们所最重视的是和。为了和,首先就要定调调弦,根据一定的徽位取得一定的弦音,使之协调和谐,要利用指法去辨别,依靠听觉去审查,这就是用心来感知和,用手来表现和。所谓和,大概就是众多乐音的交织,平和中正的关键吧?

解说:

这段文字短小精悍,开篇明义,

第一句首先交代了圣人造琴的目的——“理性情”、“协德”,这也可以看作我们今天弹古琴的一个目的。联想到若有老师问你为什么学古琴,大多人回答:“喜欢古琴。。。。”云云,相对与“理性情”“协德”这样的回答则要逊色许多了,所以我们在学琴之前就要明确目的,古人言简意赅,开言便道破天机。

第二句进一步点明在琴这件乐器上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对和的理解有很多,可以说声音和谐不和谐?弦与弦之间是不是和音?音乐的动机和意念是不是和?等等,意向万千,不一而语,古人不说和的重要性,而是一笔带过,重在“首要”二字。可见,中国古代先人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传统不是一天二天所形成,在琴中也不例外。

第三句峰回路转,短短文字突出强调了“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要“辨听”,而且要用心“感”,用手“应”,这里不仅讲到调弦与正调的关系,还有辨听与寻声的关系、听觉与视觉的关系、手与琴弦的关系、人心与琴声的关系等等对应的联系。

第四句作者提出了一个带有感慨和肯定语气的疑问式作为结句。“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龠乎?”再一次说明和的重要作用。

古人行文果然严谨周密,这段文字具有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式的行文风格,逻辑严密,论证周到,仅仅四句就已经字字珠玑,由此可管窥我中华文言文字之奥妙!

第二段原文:

“论和以散和为上,按和为次。散和者,不按而调,右指控弦,迭为宾主,刚柔相剂,损益相加,是为至和。按和者,左按右抚,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而音乃和于徽矣。设按有不齐,徽有不准,得和之似,而非真和,必以泛音辨之。如泛尚未和,则又用按复调,一按一泛,互相参究,而弦始有真和。”

第一句:“论和以散和为上,按和为次。”

释词:

散和”:以散音调弦,使音和谐。

按和”:以按音与散音相调,使之和谐。

”:原译文解释为“最好”,我觉不妥,因弹琴人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泛音调弦与散泛结合为主,而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不存在散音调弦比泛音调弦好多少的问题。所以这里我觉得应该译成“难”,因为散音最自然,而又不容易依靠人耳的自然听觉来听准,所以,一般很少看见有人直接用散音来调弦的,基本都是散按泛结合。

”:其次。

译文:就调弦求和而言,以散和为最难,按和则次之。

第二句:“散和者,不按而调,右指控弦,迭为宾主,刚柔相剂,损益相加,是为至和。”

释词:

迭为宾主”:指各弦互为宾主。

刚柔”:指音的强弱轻重。

损益”:指音的降低升高。

译文:所谓散和,就是左手不按弦,而在空弦上凭听觉调弦取音,右指弹拨琴弦,各弦互为宾主,调节强弱,斟酌高低,便能使众音协调,得到至和。

第三句:“按和者,左按右抚,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而音乃和于徽矣。”

释词:

应律”:指所弹之音合于所对应的律吕。

音乃和于徽”:制所取之音与徽上律吕相和。

译文:所谓按和,就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先使九徽按音与散音相和,再使十徽按音与散音相和,于是所取的音便与徽上的律吕相和了。

第四句:“设按有不齐,徽有不准,得和之似,而非真和,必以泛音辨之。”

释词:

按有不齐”:指按和时,左指所按徽位不准。原释文中对此解释是“即‘徽有不准’”。我觉得此处略有出入,古人行文此类重复之语一般不做累赘,即为对仗也有可比性,所以此理解并非与后之‘徽有不准’同义,而是另有它意。见下之‘徽有不准’解释。

徽有不准”:这里的徽有不准是指在琴上的琴徽位置不准确。一些粗制滥造的琴面上徽位往往不准确,造成按弹者位置虽然看上去已经很正确,但是出音却不准,这样也是造成音之不和的原因。

”:分辨,辨别。

译文:假设按音不到位,徽的位置又不准确,这样就是似和而非真和,就必须用泛音加以辨别。

第五句:“如泛尚未和,则又用按复调。一按一泛,互相参究,而弦始有真和。”

译文:如果用了泛音也还不和,那就再用按和加以调整,这样一按一泛,互相检验,才能得到真和。

全段译文:就调弦求和而言,以散和为最难,按和则次之。所谓散和,就是左手不按弦,而在空弦上凭听觉调弦取音,右指弹拨琴弦,各弦互为宾主,调节强弱,斟酌高低,便能使众音协调,得到至和。所谓按和,就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先使九徽按音与散音相和,再使十徽按音与散音相和,于是所取的音便与徽上的律吕相和了。假设按音不到位,徽的位置又不准确,似和而非真和,就必须用泛音加以辨别。如果用了泛音也还不和,那就再用按和加以调整。这样一按一泛,互相检验,才能得到真和。

解说:

这段重点讲求的是调弦之和。我们在弹琴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琴的音准调整好,所谓调整好就是要让音与音和。这个和就是准确的音准,即文中之“至和”。

第一句,古人认为散和最难是有原因的。人耳识别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听力好坏,或者说我们有没有一对听音的耳朵。很多人会听但唱不正确,而也有一部分人会唱但辨别不出音与音的差别。落实到古琴上也是这样,纯粹能把一张乱调的琴调整到正调,而完全使用散音的人非常少,除非有一对绝对灵敏和正确的耳朵。我们在实际演奏中往往使用先散音,再按音,再泛音,或者先散音,再泛音,再按音,这样的方式来回检验我们调弦的正确性。所以古今略同,“散和为上,按和为次”。当然,我们今天也可以单独使用泛音或者按音来调弦。

第二句,说明了散和的方式方法,要注意的是“迭为宾主”、“刚柔相剂”和“损益相加”。“迭为宾主”是指在散音调整过程中要分清楚主次,先从一弦到七弦,还是先从七弦到一弦,这里都要弄清楚,搞明白,不可胡乱调弦;“刚柔相剂”则指用强弱不同的声音去检验,互为参考应证;“损益相加”就是指具体的升高和降低弦上的琴音而使之相和的实际操作了。

第三句,说明了按和的方式方法,“按和者,左按右抚”。要注意的是文中说到“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这个意思实际就是我们散按调弦中大间小间的一个方法。即:以四弦散音为准,先与六弦九徽取音相和(成八度),然后再与七弦十徽取音相和(成八度),依次类推。

第四句,设按有不齐,徽有不准,得和之似,而非真和,必以泛音辨之。在这里,“非真和”之矛盾主体——“人”和客体——“琴”之间的关系已阐释的相当明确,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泛音辨之”。

第五句:“如泛尚未和,则又用按复调,一按一泛,互相参究,而弦始有真和。”对于初学古琴的人来说,这极其重要,不要认为单独的散音调弦、按音调弦、泛音调弦法适合于任何一个人,其实不然,我们在调弦入弄的时候,往往是多种调弦法结合使用,因为这样是最恰当,最保险的,调后的音是“至和”之音。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实践出真知”或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反复的实践。。。。。。

第三段:(仅一句)“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释词:

”:指演奏指法,技法。

”:指演奏者奏出的乐音、音调,乐曲的形式。

”:指演奏者所要表现的心意、情志,乐曲的内容。

”:融合,结合。

”:来到,得到。

译文:

调弦求和之后,再进一步探求得到和的方法,则有三个方面,这就是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做到这三点,和的目的就达到了。

解说:

调弦求和是求弦与弦和,是“和”的一种形式,在弦和的情况下,就要进一步探求“和”,即“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这里要注意的是“和”与“合”是有所不同的。“和”是一种状态,是实在可以达到并通过听觉感知的,弦与弦可以做到“和”;“合”是一种意态,“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这些都无法实际做到,只能是意态中的一种高度,谁都不知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是什么样子,也无法具体用语言来表述,这就是其本质的区别。古人用字极其精确,丝毫不容曲解。

第四段:

“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指下过弦,慎勿松起;弦上递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第一句:“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

释词:

”:特性。

译文:弦有一定的特性,要顺从它,切忌违逆;下指按弦要坚实有力,切忌虚浮。

第二句:“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

释词:

“绰”“注”“上”“下”:均为左手指法。“绰”同“抄”(CHAO阴平,与“超”同音)

译文:如果该用“绰”而用了“注”,该用“上”而用了“下”,音就不顺;如果按弦不用力,动作不坚实,音就不实。

第三句:“故指下过弦,慎勿松起;弦上递指,尤欲无迹。”

释词:

指下过弦”:指按弦时手指从一弦过度到另一弦。

弦上递指”:指在同一弦上运指。

译文:所以下指按弦,从一弦过度到另一弦,手指千万不要松起;在同一弦上运指,尤其要不露痕迹。

第四句:“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释词:

动宕”:运动剧烈跌宕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在琴上做快速强烈或远距离往来的指法动作。

胶漆”:大漆在古代具有粘合的作用,有成语“如胶似漆”。今形容联系紧密,就象粘住一样。

译文:做到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弦与指就相和了。

全段译文:

弦有一定的特性,要顺从它,切忌违逆;下指按弦要坚实有力,切忌虚浮。如果该用“绰”而用了“注”,该用“上”而用了“下”,音就不顺;如果按弦不用力,动作不坚实,音就不实。所以下指按弦,从一弦过度到另一弦,手指千万不要松起;在同一弦上运指,尤其要不露痕迹。做到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弦与指就相和了。

解说:

这段具体阐释了指与弦之间的宾主关系,即前段之“弦与指合”。

这段阐明的是我们弹琴首先先摸清楚“弦性”,在指法上就是怎么做好“顺”和“实”。要顺必须搞清楚指法,只有顺应指法,不胡乱改动必要的指法,再用手控制琴弦,使弦与指不“逆”不“虚”、不“松”而又“无迹”,这样才能实,即使是做往来大幅度跌宕的指法动作,也就象是如胶似漆一般,毫不错乱了。手指与琴弦的关系无非在一个“练”字,通过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和练习,手指与琴弦可以达到非常契合而顺畅实在的境地。很多教琴的老师都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把握好手指与琴弦的关系,古人也是如此。

第五段: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于此者,细辩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第一句:“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

释词:

”:指一定的音位。

固有”:为准确取音,琴谱中将两个徽位之间分为十等分,故有此语。

译文:按音有一定的徽位,有的在徽上,有的不在徽上,不在徽上的,也有徽与徽之间的分数标明音位,如果混淆不清,和怎能出现?

第二句:“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

释词:

”:指一首乐曲。

”:节度。这里指乐曲的结构、章节。

”:指乐句。

”:原指时间单位,即气候,节候。我国古代将一年分成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这里指乐句进行的节度,轻重起伏、发展变化的规定。

”:指减字谱中的“字”,这里指乐音。

”:即“肯綮”。原指筋骨结合处。这里引申为关节,关键。

”:微妙。

译文:乐曲有一定的节度,乐句有一定的节奏,乐音有一定的肯綮,乐理十分微妙,如果紊乱无序,和又怎能产生?

第三句:“究心于此者,细辩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释词:

究心”:尽心探究。

”:通“协”,协助,引申为修饰、润色。

”:适合,配合。

宛转”:犹言千方百计。

”:原指和谐的声音,这里指有韵味的音调。

”:犹“宛转”。

”:乐曲的情趣。

译文:尽心研究琴学的人,要细心辨别乐曲哪里应当用吟猱加以润色,哪里应当用绰注加以配合,哪里应当用轻重缓急加以调节,总之是要使用各种手段使音调富有韵味,使情趣得到体现,这样,指与音就相当和了。

全段译文:

按音有一定的徽位,有的在徽上,有的不在徽上,不在徽上的,也有徽与徽之间的分数标明音位,如果混淆不清,和怎能出现?乐曲有一定的节度,乐句有一定的节奏,乐音有一定的肯綮,乐理十分微妙,如果紊乱无序,和又怎能产生?尽心研究琴学的人,要细心辨别乐曲哪里应当用吟猱加以润色,哪里应当用绰注加以配合,哪里应当用轻重缓急加以调节,总之是要使用各种手段使音调富有韵味,使情趣得到体现,这样,指与音就相当和了。

解说:

这段承接前文,具体阐释指与音和。重点要掌握的是“徽位”、“候”、“韵”。要注意的是有些较早的琴谱在表示徽位的时候往往只写“八九”、“七八”之类,这里并非是指“八徽九分”、“七徽八分”,而是表明“八九徽之间”、“七八徽之间”的意思。象《招隐》谱中就有“八九日”字样,实际就是“八九徽之间”的减字了,要在实践中注意理解把握。

第六段:

“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驰;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吟猱欲恰好,而中无阻滞),以绰以注,定而可伸(言绰注甫定,而或再引伸)。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如其然而然矣。”

第一句:“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

释词:

”:取。

”:归于所奏之曲。

译文:音随意而变化,意在音前生发,音随意而产生,这样,乐曲的众多绝妙之处就能表现出来了。

第二句:“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

释词:

”:合。

译文:所以想要表现意,就必须先练习音;练好了音,而后才能使演奏合乎意。

第三句:“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驰;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吟猱欲恰好,而中无阻滞),以绰以注,定而可伸(言绰注甫定,而或再引伸)。”

释词:

”:暴,猛。

”:虚,浮。

译文:例如,右手拨弦,要重而不粗暴,轻而不虚浮,快而不急促,慢而不松弛;左手按弦,用吟用猱,要圆滑而无阻碍(就是说,吟猱要恰倒好处,中间毫无阻碍),用绰用注,定音后可以引伸(就是说,绰注得音后,有的要加以引伸)。

第四句:“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

释词:

精义”:精粹、精华。

”:呼应,适应,体现。

译文:又要做到迂回曲折,似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欲断而复联。这些都是用音的精粹去体现意的深微啊!

第五句:“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

释词:

”:指音意相合的神妙演奏。

映发”:映衬。“与山相映发”指乐曲表现山。

影现”:隐隐显现。

涵濡”:浸染。“与水相涵濡”指乐曲表现水。

徜恍”(CHANG阳平,HUANG上声):仿佛可见。

”:通“凝”。

译文:而有的演奏则还能表现出弦外之意,触发人们的联想,表现山岳,就使人感到巍巍高山若隐若现;表现流水,就使人感到洋洋水貌仿佛可见;表现寒冷,虽在盛夏,也会使人感到厅堂结霜积雪;表现温暖,虽在严冬,也会使人感到草阁春意荡漾。

解释:此句意思是说神妙的演奏能表现出弦外之音,触发人们的联想,唤起生动的意象,因而可以产生神效,使人们受到感染,沉浸于艺术境界之中。

第六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如其然而然矣。”

释词:

无尽藏”:本为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说真如法性包罗万法,如海之能容众物。后用以指应用无穷者。这里用以说明音意相合的演奏表现力无穷无尽。

译文:它的表现力无穷无尽,简直是不可思议,人们难以说明它为什么能这样,但只要音意相合,就确实能做到这样。

全段译文:

音随意而变化,意在音前生发,音随意而产生,这样,乐曲的众多绝妙之处就能表现出来了。所以想要表现意,就必须先练习音;练好了音,而后才能使演奏合乎意。例如,右手拨弦,要重而不粗暴,轻而不虚浮,快而不急促,慢而不松弛;左手按弦,用吟用猱,要圆滑而无阻碍(就是说,吟猱要恰倒好处,中间毫无阻碍),用绰用注,定音后可以引伸(就是说,绰注得音后,有的要加以引伸)。又要做到迂回曲折,似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欲断而复联。这些都是用音的精粹去体现意的深微啊!而有的演奏则还能表现出弦外之意,触发人们的联想,表现山岳,就使人感到巍巍高山若隐若现;表现流水,就使人感到洋洋水貌仿佛可见;表现寒冷,虽在盛夏,也会使人感到厅堂结霜积雪;表现温暖,虽在严冬,也会使人感到草阁春意荡漾。它的表现力无穷无尽,简直是不可思议,人们难以说明它为什么能这样,但只要音意相合,就确实能做到这样。

解说:

本段继续分述“音与意合”。在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这三者中,音与意合最抽象,较难用语言形容,作者因此使用诸多比喻和类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可思议之深意和精微,犹若弹琴,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可见文者弹琴之功力非常,真“无尽藏”也!

第二句,说明了表现意而要练好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简单扼要。

第三句,进一步通过吟、猱、绰、注等指法来阐明指法、音和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了指法运用中的注意事项,例如“吟”、“猱”,就是要圆滑而无阻碍,要恰倒好处;“绰”和“注”得音后要加以引伸。

第四句,用“迂回曲折”、“似疏实密”、“抑扬起伏”、“欲断复联”说明以音表意的深微。

第五句,用四个虚拟外象来说明“得之弦外”之象内之象。高山、流水、盛夏、严冬,这些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在琴弦上用指法表现出音,进一步再用音表现出意,意联万象,驰骋宇宙,万物苍穹,蕴于七弦,其不尽藏,不可思议!

第七段:

“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鬯,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