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秦汉青铜剑 DM

 天德元宝 2012-10-03
 战国秦汉青铜剑
 
越王古剑为何不生锈
 
        春秋五霸时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 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 使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 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最近, 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 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长剑.当考古队员轻轻拭去剑上泥土的时候, 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們眼帘.

  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 但是, 更加轰动的消息却來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 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於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 地球岩中含铬量很低, 提取十分不易.再者, 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 它的熔点大約在4000℃, 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然而在2000多年以前, 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將這种金属镀到剑上去的呢?事实上, 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早已十分普遍.

  1994年3月1日, 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在二号俑坑内, 人們发现一批青铜剑, 长度为86厘米, 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 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 发现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 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 把把如此.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 剑身光亮平滑, 剑刃锋利细腻, 纹理來去无交错, 它們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 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 锋利无比.而且所有的剑上都被镀上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

  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 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 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 当人們移开陶俑之后, 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 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 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 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 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 這听起來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呢?谁能想像, 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 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像, 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 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

  我們不禁要問, 秦始皇的铸剑技术是谁人传授的呢?秦始皇时可以使用铬盐氧化处理法、发明形态记忆合金, 为什么鲁班就不能发明机器人马车呢?关键在於, 假如以上的事实是真实的话(至少铬盐氧化处理不是假的) , 他們的技术渊源是什么呢?
 

秦朝铜剑特点

http://zlk./index.php?doc-view-5218.html

  说起中国的古剑,出土最早者当为商末周初之出品,距今三千一百年左右。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各地普遍铸剑,其中尤以南方的吴、越水平最高。

 

  秦俑坑出土的剑比春秋时代的吴、越王剑晚了近二百年,两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长度。春秋以前的剑很短,只有二十至三十厘米长,春秋时的剑在五十至七十厘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九把剑,最长的达九十四点四厘米,最短的也有八十一厘米。这反映了剑的功能从主要以显示身份的象徵物向战场上实用兵器方向发展。

 

  另外,秦剑还有个不引人注意的特点:在设计上不仅长,而且薄、窄,状如柳叶,特别是剑身不完全平直,在离剑头六厘米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内收,从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

 

  还有,秦剑全是铸造成型,然后进行锉磨。锉磨之后,采用抛光工艺,使剑身光亮平整,没有沙眼。经测试,光洁度高达九至十花。二千二百年前的加工技术能达到这麼高的水平,令人惊异。

 

 

春秋战国青铜剑怎么鉴别  

http://blog.163.com/cd_ome/blog/static/595523462012022104519516/

2012-01-22 10:45:19|   历史艺术 |

 当下市场上比较能见到的青铜剑,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而这一时期也是青铜器发展历程中,铸造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当然了,青铜时代无论如何高超,都离不开范铸这一根本技术,青铜剑也是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除了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之外,机械加工技术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青铜器以及兵器的铸后加工中,我们鉴别青铜器以及青铜兵器时候除了铸造工艺、锈色之外同样还需要考量表面铸后加工所残留的信息,这样综合判定对于真赝将有极大的意义和参照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到,青铜剑中所有剑都是采用了分段铸造工艺实现的,剑体是需要单独铸造加工完成后,才能铸接手柄部位的,不然剑身是无法实现打磨加工的,因为有格部存在,从加工角度讲是个大问题,因此只能先完成剑身。对于一般的剑也就是常说的竹节柄、喇叭筒这样的剑,一般从格到柄首实行整铸,就是首部范型于格柄范型组合后一次浇铸完成,浇口通常呈现橄榄型,在首部下端,有时候也会打磨掉,多数时候会完整保留下来。浇口的两个端部正好与剑柄侧边范线相接,因为这是分型线也是合范的结合部位。对于同心圆相对就复杂一些,多数同心圆都是采用三段式铸接,因为同心首部位是单独铸造,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同心圆剑的格,基本上讲这个格也是单独铸造后插接上去的,部分同心圆的格部甚至可以看到缝隙,就是这个原因。

二;就是与范铸工艺对应的脱范问题,以及剑体上的特征。一般讲竹节柄、喇叭筒剑均属于两次铸造,其格部到首是整铸,因此格部位于剑体所构成夹角必须符合铸造圆角理论,否则会出现脱范困难甚至无法脱范的问题,所以真品的这个角度是大于90度的;但是对于同心圆剑就不一样了,同心圆的格是单独铸造后插接进去的,因此不存在脱范问题,就发掘的实物看,同心圆的此部位夹角基本上都会小于90度。

三;表面加工特征,一般讲剑身是沿脊部进行纵向打磨成型,开刃是垂直脊部进行的,这种开刃方式是具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放大镜下看,我们会发现刃口呈现细锯齿状,就杀伤力讲,这种细锯齿状具有更高破坏力。这种开刃方式目前在新疆维吾尔人的小刀上依然应用着,所以维吾尔人的这种开刃方式的小刀声明赫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锋利,其次才是美观,因为刀的作用和价值就是切割。当然了使用后再次被开刃的剑或者戈等兵器就不一定采用这种开刃技术了,因为这种开刃技术只能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到,所以使用后二次开刃甚至多次开刃的兵器上会出现横向开刃,其实这不是规范的,但是我们通过观察还是会发现有些角落部位或者使用不到的部位也就是后面也不会磨到也没必要磨得部位,往往依然会残留下初次开刃的痕迹。格部位的打磨方式基本是两种方式。一种顺着剑脊方向进行竖向打磨的,这种多见于格部没有明显弧度的;第二种就是以格的中脊向两边进行横向打磨,这种多见于格部有明显弧度的。范线凡是有打磨的,也都是垂直或者倾斜范线方向进行挫磨,这点需要注意,基本上当时打磨加工都是以此方式为主,就是小兵器比如戈在周缘有打磨时也会是这样一种近乎垂直挫磨的,也会有倾斜打磨的,但不会出现于戈身平行挫磨现象的。起码我们观察过的都是这样,其实这种加工方式一直延续到汉代,比如王莽的美泉货布就是采用这样打磨方式的。汉代以后就基本没有这样明显而且典型的打磨加工现象了。另外就是整体表面打磨一般讲均会呈现有规律的顺序打磨,如果藏友看见一件兵器或者一件器物表面打磨显得凌乱交错,那就一定要先质疑,因为古人在加工时是非常讲究的,就我们观察来讲,几乎可以肯定当时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也就是我们今天制造业中讲的作业标准,因此正常状况下其加工方式以及手法在器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应该很接近,至少不会出现明显反差。

四,剑首部位的加工打磨痕迹特征,我们一般都忽略了这一部位的铸后加工打磨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他涉及到当时机械加工方式的应用,以及合理高效加工技巧,当然这种技巧是于当时所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的,也是今天比较难以复制的。几乎所有青铜剑的首部都采用了机械加工方式。从我们观察的实物看首部的外圆应该都是通过类似于今天的车的方式打磨,因此看见的痕迹多是顺圆周方向呈环状的,竹节柄首部喇叭型也是一样,实物上加工痕迹也多是顺圆周方向呈环形状,一般讲大多不会形成圆环状,但其基本打磨痕迹看是明显走圆弧形,会有交错现象,但整体不凌乱,有明显顺序和规律。首部喇叭圆的直径也都在4公分正负公差不会超过1毫米,基本上我们测量过的都在4公分正负1以内,就实测数据来看基本上以走上公差为多。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定制标准。
  • 东吴博物馆展出越王勾践剑:前锋曲弧内凹(...
  • 秦始皇时代就曾出现过外星人 ?
  • “越王勾践剑”为什么千年不锈?[拙风文化...
  • “越王勾践剑”的下落之谜
  • 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十) 赵王剑和夫...
  •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 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
  • 天下第一剑之谜:两千年勾践宝剑为何不锈?
     
  • 越王剑出土兵马俑二号坑-辽宁新闻网_dbl...
  • 越王勾践剑铭
  • 从古代青铜文物看中国机械加工的渊源
  • 东周青铜剑的铸制工艺
  • 越王勾践剑铸制工艺中的几个问题研究
  • 甘肃出土异形青铜兵器
  • 江西青铜兵器
  • 中国古代青铜兵器鉴赏
  • 考古珍品1
  • 青铜古兵的收藏与鉴赏
  • 青铜器艺术欣赏
  • 突目铜面具 司母戊大方鼎
  • 专家破解秦俑八大谜团(图)
  •  
  •  
  • 教你:如何品剑赏刀
  • 《古代兵器基础知识》
  • 秦朝的青铜剑的特点|青铜剑,特点,收藏知...
  • 东周青铜剑的铸制工艺
  • 从古代青铜文物看中国机械加工的渊源
  • 树化玉欣赏 DM
  • 怎样清洗冰箱更健康 DM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