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忧郁的美和悲悯的美

 杂货店伙计 2012-10-03

 

 

 

 

忧郁的美和悲悯的美

 

 

 

 

     每个周末的双休日,是一个星期里最为放松,也最为自在和闲适的时光。可以摆脱俗务,坐在家里潜心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久而久之,对周末的盼望,对双休日的期待,成为了一周中最迫切最渴望的事情。

 

     周末,一个人独坐在窗前,把自己笼罩在和煦的阳光下面,翻阅着喜欢的书籍,报刊。手边是一堆待看的书刊和杂志。房里有茶香缭绕,有轻柔的音乐泄出,安宁而静谧。窗外有鸟儿在啁瞅,还有孩童在欢闹。置身这样的环境,自得其乐。

 

     如果有人要我描述幸福,我想,这就是幸福!一种唯有心灵能够感受和体会得到的独处的幸福。尤其是在读到一两篇妙文,或者被某篇文章,某一观点所打动,引起共鸣或遐想时,长吁一口气,抬眼仰望,听蓝天下一掠而过的鸽哨,看娉婷婀娜飘过的白云,在隐约的市声里,端坐于闹中取静的一隅,心中既空落又充实,既现实又悠远。这样,就切实感受到了幸福。一种一个人独处,自在空灵,心无旁骛的幸福。这是一份心灵汲取营养,得到充实的幸福,还是一种不为人扰,也不为人知的宁静安详的幸福。

 

     前些年,曾有过“心灵鸡汤”的提法。乍一听还不可思议,后来才知道是开列了一摞书籍给读者,说这些书读了,就如同给心灵喂进了鸡汤。有一阵,某些书籍就赫然标注了“心灵鸡汤”的字样。此举很热闹了一阵,不过几年后就偃旗息鼓了。我觉得,是不是鸡汤,对心灵是否有营养?不是作者或出版商鼓噪就能奏效,就能得到读者认可的。而是要阅读者在阅读和品鉴以后,才可有此定评。

 

     时过境迁,“心灵鸡汤”的说法已成陈迹,我却在阅读的快慰中蓦然想起了这个词语。倒是觉得,被用心读进去并且感知到了的一些睿言和智语,真可以说是心灵的营养或曰心灵的鸡汤。读来得到的启迪,引起的共鸣和由此生发的思考与遐想,给庸常平淡的生活,给千篇一律的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得到了无言的享受。

 

     譬如今天的阅读,就颇有收获,觉得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读完,丢开书本,放任思绪,陷入沉思默想之中。一时联想起很多,很远甚或很深的一些问题……

 

     读到杂志上一篇名为《漂流在美国街头的音乐》的文章。颇有启发,也很有感悟。文中的一段话引起我的思索:“富裕豪华的生活固然荣耀,但不都是美好的。美的生活似乎是由那么一点点苦涩,顽强和带有希望的满足所构成的”。我觉得讲得真好!仔细地品味这句话,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得。由此想到一句关于“痛快”的解释。说“有一丝痛感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有“痛并快乐着”的说法。

 

     我想:“有一丝痛感的快乐”,恐怕是讲快乐的来之不易,因而当快乐来临时,想到为之付出的辛劳和流过的汗水,引发出万千感慨。在百感交集里萌生出的发自心底的快慰,自有一种快乐中的隐痛,欣喜中的酸涩,并因此“痛并快乐着”。由此看来,“痛快”真是要有“痛”才会有“快”。“痛并快乐着”的说法真的好准确。“美的生活要有那么一点点苦涩”,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章讲述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美好是不完美的,它带有些微的苦涩和遗憾。只有身在不完美的事物和“有一点点苦涩”的生活里,才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领悟到美好的难能和可贵。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在带有深深遗憾或者在酸楚痛苦的心情下,才能由衷地品味到真正的美好。

 

     于是想到,为什么那些描写人生悲剧的作品能够流传千古,为什么那些享有盛名的作品往往含有悲剧色彩,为什么那些吸引人,感动人,催人泪下的音乐都饱含哀怨和忧伤……都是因为这样的审美情趣才符合美学的欣赏标准啊!雍容华美,珠光宝器,饱食终日,无忧无虑,是品尝不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的,更别说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了。  

 

     由此,我想到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想到了小仲马的《茶花女》,想到了圣桑的《天鹅》,想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想到了马思聪的《思乡曲》,以及《二泉映月》,《江河水》,《梁祝》……等文学和音乐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品里的悲情和不完美。忧怨,悲伤,痛苦,无助,遗憾,希望等种种因素夹杂一起,就构成了撼人心弦的伟大作品,读着,听着,欣赏着,会情不自禁为之动情,为之流泪,为之感动。并且在感动中体验到巨大的精神愉悦和享受。而歌舞升平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就远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文章提到了爱尔兰风笛。说爱尔兰音乐之所以优美,就是因为它的音乐所述说的话语中总有些无以名状的忧伤。这种忧伤是不会让你落泪的。可是,它会很是缠绕着人的心,而且很难让你不去想它。比如说,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我心永恒》,就是爱尔兰风格的音乐。风笛奏出的旋律前奏给予听众的,就是那种优美加哀怨的感受。那段音乐悠远,柔弱,像轻风般吹拂过来,缠绕人,撩拨人,撕扯人的心绪,给人留下永恒的故事和悠长的回味,留下无尽的感伤和惆怅。

 

     带有一丝忧郁和感伤的音乐最为打动人心,而描写悲情的文学和戏剧也最容易让人落泪。那都是因为作品里面淡淡的愁绪和哀怨给人以感动,作品勾出的悲伤,痛惜和酸楚怜悯之情令人下泪。那丝忧伤,那种感动,触动了人心中的某一处柔软,因而五味杂陈,情从中来,感触万千。

 

     由此想到,无忧无虑不是人生最美的境界,衣食无虞也不是感受幸福的真正体验。我认为,真正让心灵感受到美,感受到舒适美好和快乐的,的确应该是那种“有那么一点点苦涩”,和“带有希望的满足”。文学和音乐作品,包括美术和其他艺术作品,它们的诱人和传世,它们让人沉溺其中的,正是里面那淡淡的忧伤与苦涩,那令人动情的悲悯与感动,还有那“带有希望的满足”。

 

     文学和艺术作品里的这种忧伤哀怨和悲悯之情,会引起欣赏者心灵里的震撼,勾起欣赏者心灵深处或久远或残存的相类似的情感,勾出悠远的怀想。在冥想和遐思的难以自拔中,得到心灵的洗涤,得到美的享受。如果作品中描绘的情景和读者的经历,体验有某种联系,读者便想重温它,咀嚼它,回味它,甚至陶醉在这特定的情景中。

 

     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一句,让人读着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就是因为里面难言的酸楚和苦涩。一句“说尽心中无限事”,引起了读者有过的生活坎坷和曲折经历回想,由此联想起自己人生的经历和沧桑。

 

     感人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欢乐和痛苦,从而产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味与浮想,勾起情感的起伏跌宕。所以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迅速消失的声音世界,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其实文学作品同样如是。像《我心永恒》里风笛奏出的那种忧郁之美,就可以在文学作品里经常见到。

 

    《红楼梦》是很多人熟悉和喜爱的文学作品,里面的林黛玉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林黛玉的忧郁和伤感之美为什么比薛宝钗的伶俐乖巧之美更诱人,也更使人难以忘怀?体现的正是这种审美情趣。俄罗斯民歌里的忧郁和哀伤,蒙古族民歌里的悠扬和绵长,苏格兰民歌里的怅惘和感伤,也都是这样的情感在打动人,吸引人。忧郁之美一直都是审美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忧郁的美的确是很诱人的一种美。年轻时喜欢诗歌,最喜欢背诵的就是戴望舒的《雨巷》。喜欢诗句里的那种忧郁和愁绪。虽然那时候并不是真懂忧郁,浮浅的经历对于哀怨,对于离愁并无深刻体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却真的是喜欢那诗句里的忧郁之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那种“太息般的眼花,丁香般的惆怅”,那“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之美,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引动了多少人心底的愁绪。诗句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味道。这种只能意会,无以言传的感觉,不是每部作品都能给予的。

 

     每次听《泰坦尼克号》里的《我心永恒》,都能听到其中的忧郁,哀怨和忧伤,还有一丝莫名的惆怅。也会有一种“悠然心会”的感觉。听着,一种悲哀,一种孤独和四顾无人的悲凉之感会涌上心来。这种从音乐里感受到“悲凉”感觉,也还从一些蒙古族民歌里听到过,尤其是马头琴奏出的悠扬和苍凉之美,常让我听得魂不守舍,思绪万千。

 

      于是在想,为什么感动人的音乐,感动人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都会有一种“悲”的因素在里面?是不是“悲”的感觉最能够打动人的心,最能触动人的心灵里柔软而羸弱的地方?

 

     如果说音乐作品囿于篇幅,还不能淋漓尽致地描述心灵之“悲”的话,那么文学作品对于这种“悲”情的描绘,就太多太多了。象《茶花女》,《复活》,《悲惨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世界名著,都描写了感人的悲情,并以此触动人的心灵。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反映了主人公在屈辱生活中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发掘出了人的内心之美,因而引起读者对他们的痛惜和怜悯。

 

     这种痛惜和怜悯,是一种别样的美,被美学家称之为“悲剧美”。所谓“悲剧美”,我觉得就是上面所言“带有苦涩和一丝痛感”的感受。悲剧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它是人性美和人格美的颂歌。悲剧中,美的毁灭,成为悲剧的主题。美的毁灭让人惋惜,令人伤悲,因此引起人的同情和悲悯。

 

     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布拉德雷在论述莎士比亚悲剧时说:“一个人的美德往往帮助他毁灭,他的弱点或缺点也往往和他身上值得赞许的每一个东西紧密交织在一起”。悲剧的让人遗憾和感伤就在于此。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会感到痛惜的美,读《哈姆雷特》,我们会感到悲愤的美,读《复活》我们能感到人性的美,读《雨巷》,我们则感到忧郁的美……由于美好事物的毁灭或难以企及,因而引起我们的同情与悲悯,这种感情则会使我们的情感升华,得到审美和享受。

 

     莱莘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这种悲剧性的怜悯,并且为了这种甜蜜的痛苦而感谢作家”。陈毅也说过:“悲剧的效果往往比喜剧大,看悲剧最沉痛。沉痛的喜悦,是比一般的喜悦更高的喜悦”。两个人一中一西,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却有着如此相同的见解。都是对“痛快”,对“生活里那一点点苦涩”独到的诠释。他们都那么喜欢享受“痛并快乐着”。可见,忧郁或悲悯之美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忧郁之美也罢,悲悯之美也罢,我觉得都是一种悲情和伤感之美。欣赏这样的美,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因此,我们在工作之余,在茶余饭后,读一两篇感动人的文章,听一两首打动心弦的曲子,也许对于我们了解生活,知晓人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美是生活”,有美学家这样说过。懂得欣赏,尤其是懂得欣赏忧郁和悲悯之美,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也更加完美!

 

     我如是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