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不调

 恬淡虚无之修人 2012-10-03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现异常改变,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可参照本篇论

       治。

    [病因病机]

    月经多与肾、肝、脾有密切关系,肾气旺盛,肝脾调和,冲任脉盛,则经血时而下月经先期多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所致。如饮食不节、劳倦过

        度,思虑伤脾,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或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热伏冲任;或肝郁化火,热扰血海;或久病阴亏,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而致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多由经脉不通,冲任受阻,气血不畅或血海空虚,不能按时满溢所致。如外感寒邪,血为寒凝;或外病伤阳影响血运;或久病体虚,阴血亏损;或

        饮食劳倦,思虑伤脾,化源不足而致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多由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溢蓄失常所致。如情志抑郁,疏泄失常;或肝气不舒,血为气滞;或肾气亏虚,失其封藏,冲任不

       调,该藏不藏则月经提前,藏而不泻则月经错后。

    [辨证论治]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

    [其他疗法]

      1. 耳针: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每次取24穴,捻转法

        中等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也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

        贴压,每35日更换一次。

      2. 皮肤针:脊柱两侧、下腹部、带脉区、小腿内侧、关元及阳性物反应处。

        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每一个疗程间隔35日,经

        期暂停治疗。

      3. 穴位注射:脾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肝俞、足三里、关元。用5%当归

        液或10%丹参液,每天注射0.5ml,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

        一疗程。

    [按语]

      针灸对月经不调有一定效果,一般多在经前57日开始治疗,连续57次,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针。注意经期卫生,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月经先期

      主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月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者,为气虚证;月经量少
         或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燥,红苔黄,脉数者,为实热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红或紫,质稠有块,
         伴少腹胀痛,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郁热证。
      分析:属气虚者,脾虚而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则经期提前,量多。气虚不能血为赤,故色淡质稀。阳气不振,不能旁达升举故神疲肢倦,气短。血
         虚心神不安故悸。脾虚运化不利则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为中阳不振之象。属虚热者,阴虚水亏,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而月经先至或量多。
         阴血不足则量少。血中有热经血质稠。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脉细数。火上炎则两颧潮红,舌红少苔。属实热者,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早
         量多。血为热灼故经色深红或紫,质稠。热扰心神则心胸烦闷,热灼津液故口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为热盛于里之象。属郁热

                 者,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故经早。肝失疏泄故经量或多或少。血为热灼故经色红紫质稠。气郁血滞故有块。气滞肝经则出现伴随一系列症状。舌

                 红苔黄脉弦数为化热之象。


      治则:清热调经。兼以补气、泻火、理气。
      处方:取任脉、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或补或泻,酌情加灸。穴取关元、血海
      方义:本方重在清热活血,通调冲任。关元为任脉经穴,足三阴经之交会,故为调理冲任要穴;血海调理血分。两穴相配,冲任调和,经血按时而行。
      随证选穴:气虚加足三里、脾俞;虚热加三阴交、然谷、太溪;实热加太冲、曲池;郁热加行间、地机;心烦加神门;月经量多加隐白。

月经后期

      主症:月经推迟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者,为血寒凝滞证;经期延后,
         月经色淡无块,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舌淡, 细弱,为肝血亏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
         胁乳房胀痛,脉弦。为肝郁气滞证。
      分析:属血寒凝滞者,血为寒凝,运行不畅故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寒遏阳气,经脉失煦故小腹冷痛。阳不外达则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为内有
         寒积之象。属肝血亏虚者,营血亏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故月经延后,量少,色淡无块。血虚气弱,胞脉失养则少腹隐痛。血虚心神失养则心
         悸不寐,脑失所养则头晕眼花。血脉不充则面苍白,舌淡脉搏细弱。属肝郁气滞者,血为气滞,冲任受阻故经行后期,量少色黯或有血块。肝
         郁气滞,经脉壅滞故胀痛及脉弦。
      治则:和血调经,兼以温以散寒、养血、舒肝。
      处方:取任脉、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泻兼施,可灸。穴取气海、三阴交。
      方义: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之气;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经穴,且与肝经,肾经交会,气为血帅,脾司统血,两穴相配具有和血调经之功能。
      随证选穴:血寒凝滞加归来、关元;肝血亏虚加血海、脾俞、足三里;肝郁气
         滞加太冲、蠡沟;心悸失眠加神门。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月经或提前或错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作胀,少腹胀痛,时常叹息,嗳气不舒,苔薄白,脉弦者,为气滞;经
         来先后不定,量少色淡,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弱者,为肾虚证。
      分析:属肝郁者,肝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度则经行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肝郁血滞故经行不畅,紫黯有块。肝郁经脉不利见胀痛,肝气不舒则叹
         息,肝气犯胃则嗳气。舌脉均属肝郁之象。属肾虚者,肾封藏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则月经先后不定。肾阴不足则血少,肾阳不足则色淡。髓海
         不足则头晕耳鸣,腰府失养则腰骶酸痛。舌淡苔白脉沉弱为肾虚之象。
      治则:调补肝肾。
      处方:取任脉、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穴取关元、三阴交、肝俞。
      方义: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功,
         三穴共用调理经血。
      随证选穴:肝郁气滞加太冲、期门;肾虚加太溪、水泉;腰骶痛明显加次髎。

 

痛 经

 

1. 掌握其辨证分型、治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 熟悉其概念、病因病机

3. 了解其他疗法及临床应用研究。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欲昏厥称为痛经,也称经行腹痛。

  西医的凡是引起子宫痉挛收缩因素诸如生殖器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等发生疼痛的,均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所致。证候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如属气滞血瘀,则是素多抑郁或经行之际复伤于情志,肝气更为拂郁,血

  行受阻,冲任不利,经血瘀阻胞宫而作痛,如属寒凝胞中,则是素禀阳虚,阴寒内盛,经水运行迟滞,留聚作痛或冒雨涉水,饮冷居湿而内伤于寒,血为寒凝运

    行不畅而痛。如属湿热下注,则是宿有湿热,流注胞宫或湿邪乘虚从外而入稽留冲任,湿热与经血相搏发为痛经。虚证如属气血虚弱,多由脾胃虚弱,化源不

    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不足,冲任胞脉失养虚滞为痛。如属肝肾亏损,则是禀赋素体虚弱或房劳多产,精血亏少,冲任胞脉失其滋养而发痛经。

    [辨证论治]

       实证   虚证  

    [其他疗法]

      1. 耳针:子宫、内分泌、交感、肾。中等刺激。每次取23穴,留针152分钟。亦可以用耳穴埋针。

      2. 穴位注射:用1%普鲁卡因注射液1毫升,注射于上髎、次髎穴的皮下,每日一次。或可用关元、地机、三阴交、血海。用5%当归注射液或10%红花注

              射液,每次取两穴,每穴注射0.51ml,每日一次,连续注射25次。

    [按语]

      痛经原因甚多,必要时须作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配合其他治法。

        实 证

      主症:气滞血瘀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紫有块,块下痛减,舌质暗或瘀点,脉沉弦或涩。若寒湿凝滞则经行小
         腹冷痛,热则舒,经量少,紫暗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苔白脉细或沉紧。若肝郁湿热,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经行量
         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属气滞血瘀者,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经血瘀滞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血块排出瘀滞稍减,故疼痛减轻。
         舌紫暗有瘀点,脉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属寒湿凝滞者,寒湿之客于冲任及胞中,与经血搏结,血为寒凝运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
         痛,经量少并紫暗有块。寒湿为阴邪,得热凝滞稍减故疼痛减缓,寒湿于内,阳气被遏故形寒肢冷,气化不利则小便清长。舌苔白,脉沉紧或
         细为寒湿阻滞之象。属肝郁湿热者,湿热犯及下焦,盘踞冲任胞中,前血海气血充盈之时湿热血搏结而成瘀故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
         腰骶,湿热交织经血则量多质稠,或鲜或紫,有小血块。热及下焦耗津液故大便干小便短赤。湿热内蕴则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通经止痛。兼以行气散瘀,温经散寒,清热利湿。
      处方:取任脉、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寒甚可灸。穴取中极、地机、次髎。
      方义:本方通调冲任,行瘀止痛。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脉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之经验要穴;地机乃脾经郄穴,可疏调脾经经气
         而止痛。三穴合用,以达通经散瘀,温经止痛之功效。
      随证选穴:气滞血瘀加合谷、三阴交;寒湿加归来、阴陵泉;肝郁湿热加太冲、
         阳陵泉、期门;腹胀加天枢。

              虚 证

     气血亏虚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小腹空坠,经行量少,经色淡而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或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分析:血海空虚,胞脉失养则小腹绵绵而痛,喜按,或小腹空坠,精神倦怠血亏虚故经水量少,色淡质稀。血虚不荣于面则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
         白,脉虚细者乃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则: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处方:取任脉、督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并可加穴取关元、命门、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关元为任脉经穴,可温补下焦之元气调理冲任脉络。命门属督脉,督可总督全身之阳气,故取命门以补真阳而温煦脾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
         之交会穴,配以足三里有补脾胃而益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冲任调和,经血通畅,则疼痛自止。
      随症选穴:手足心热加太溪、照海。

     肝肾亏损

      主症:经后小腹缓缓作痛,喜按,经来色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腰脊酸痛,精神倦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分析: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冲任俱虚故经来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经行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喜按。舌淡苔薄白,脉沉
         细均为肝肾亏损之象。
      治则:补益肝肾,调和冲任。
      处方:取任脉、足太阴经、足少阳经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穴取三阴交、肝俞、关元、肾俞、照海、足三里。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三阴经的气血。肝俞、肾俞加照可补养肝肾,调理冲任。关元为任脉经穴,有益精血,补肝肾,养冲任
         的作用。足三里补脾胃,益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则任自调,痛经自然消失。
      随证选穴:头晕耳鸣加百会、太溪、悬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