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泥冈

 zcm1944 2012-10-05

黄泥冈

(2010-01-10 10:46:08)

丁永林编《水浒钩沉·故地篇》之

 

黄泥冈

 

丁永林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为讨好权臣蔡京,筹生辰纲献京,杨志负责押送。“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杨志拟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上东京交付”。如此周密的计划早被刘唐、公孙胜探知,东溪村“七星聚义”密谋对策,在吴用导演下,于“黄泥冈”张网以待。杨志在押运途中虽步步为营,终为“七星”所算,于黄坭冈被“蒙汗药”迷倒,生辰纲尽失。从此,“黄泥冈”便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关于黄泥冈的地理位置,书中未交代,只通过“众人”的眼对其地形作了一下形象描述:

 

    顶上万株绿树,根头一派黄沙。嵯峨浑似老龙形,险峻但闻风雨响。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遍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休道西川蜀道险,须知此是太行山。(见《水浒全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据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共梁山县委评《水浒》办公室”的调查资料,当年的“黄泥冈”就在今郓城县城东南十五公里、梁山县城南三十公里的黄堆集村一带。

    在郓城县文管所内,现保存着一块在这里出土的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重修五圣庙碑》,碑上记载着如下文字:

 

    黄是取土色而然,堆在地势而起,此堆形势起伏,北顾比户梁山之颠,南瞰下卑巨野之陵,东襟通汶河济水之津,西带结廪丘、帝丘之墟,中央堆突坦荡,四周隐隐伏伏,纵缩广袤,支连于金钱岭之脉。详考在宋神宗崇宁年间,环梁山八百里皆水,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世称黄泥岗,即此地也。

 

    由于黄泥冈地势较高,渔民中有“梁山泊里打鱼,黄泥冈上晾网”的俗语。渔民白天下泊打鱼,夜晚到冈上休息,早上卖鱼卖酒,有人便开始在冈上安了家。时间长了,越聚越多,买卖也就越来越好,慢慢就成了集市。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就把这里改名为“黄堆集”。“黄”是因为这里的土为黄色;“堆”是地势高的意思;“集”是指众人聚集、进行交易的地方。

    历史上黄河屡次决口,梁山泊逐渐被淤平。据地质勘探,梁山泊地区在宋代的地平面比现在平均低十米,所以现在看来黄堆集村并不比周围地面高多少,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鲁西南地区暴雨成灾时,遍野高粱被积水淹没,可村里却从来没有进过水。看来地势还是比周围高。

    现在的黄堆集一带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不得而知,但在这里一个高出村庄一至二米的大土岗上,立有一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朱学达先生题写的“黄泥岗”三个大字的巨石,每每让人遐想万千。

    想当年,这黄泥岗一定是梁山好汉们出入水泊、纵横江湖、打官军、劫贪官的重要出入通道之一,这里一定也留过他们纵横驰骋的身影和得胜后爽朗的笑声。而这里流传的故事也一定代代相传,最后传入了水浒作者耳中,才在他的笔下生成了那段波澜壮阔、脍炙人口的故事吧?。

    夜深人静的时刻,黄泥岗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也时常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放”,在为好汉精心的谋划喝彩的同时,也曾为如期中招的杨志的无奈而叹息:黄泥岗究竟是一个什么所在?是梁山好汉演绎精彩谋略的完美舞台?还是青面兽杨志一步步落入圈套、被逼入绝境的人生关隘?睡意恍惚间,有时便对自己的“无聊”而哑然失笑……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堆集东北角有口古老的砖井,何年所建已无法考证。但当地传说,井的东北三百米处曾经是108位好汉之一的白胜的酒作坊,酿酒用水就取自此井。说来也怪,黄堆集这个地方除了这口井,其他井内的水都是咸的,不知何故。

    如今的黄泥岗,已不再是盗贼纵横、强梁出没的蛮荒之地,而是一片有着浑厚文化底蕴和良好发展潜力的富裕之乡,黄堆集成了郓城县黄堆集乡政府驻地,当年白胜的酒作坊处建起了“黄泥岗酒厂”,并且,一个借水浒文化的招牌全面开发“黄泥冈”的规划也在招商中。按这个规划,在一片废弃的废窑场附近挖湖堆岗,营造黄泥冈生态环境,岗上栽植本地特有的水果树种和名优品种,四周种植乔冠结合的林带,湖中水产养殖场,塑白胜卖酒及七星聚会和杨志押运塑像等。届时,将赋予了黄泥岗以新的历史含义。

 

 

 

 

 

 

 

黄泥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