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郓城《水浒》地名故事

 杏坛归客 2021-06-28

吴用智取生展纲-—黄堆集

郓城东南十五公里处黄堆集,传即《水浒》故事中晁盖、吴用、三阮等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

据明万历十九年重修黄堆集五圣庙碑文记 载∶'北顾比肩梁山之巅,南瞰下卑巨野之波,东襟通汶河济水之津,西带接廪邱帝丘之墟;中央堆突坦荡,四周隐隐伏伏,纵横广袤,支连于金线岭之脉……。宋徽宗崇宁间,环梁山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60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黄土岗, 即此处也。》 可见当时此处地势颇高, 故有'梁山打鱼,黄泥岗晒网'之说。

《水浒》第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即发生在此地。时太名府贪官梁中书为祝贺其丈人蔡京的生日,从民间搜刮金银珠宝士九担作为寿礼,派人押往东京太史府,行至此地时,被晁盖、吴用、刘唐、三阮等用计截获,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在当地还广为流传。

宋江故居 -—水堡

水堡位于郓城县西20公里,北倚金堤,西临鄄城。历史上曾先后名为义东堡、水堡寨、水堡镇,飞云驿,水堡集等名称。明清在此设巡检司x现是乡政府驻地,系我县较太且为古老村庄之一。据《范县县志》记载;'村中原有龙虎殿一座,禅门外有古碑,傍东一碑有牛舔刷之迹,深二三分许,碑青色,其添处则色淡红而滑。

传说齐将孙膑射庞涓经此庙休息,系牛于碑上留的遗迹。'据传该村是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宋江的故乡。1969年在水堡出土的大酒坛,高90公分,白釉铁花,并书'罗列三于馆,清香第一家,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诗句。据考证此坛是北宋磁州窑烧制, 为宋江储酒器具。《寿张县志》艺文类载∶.'郓城有曾头市,晁(盖)宋(江)皆有后于郓。'该村居民生产数百年的纸牌*其图案即是选用水浒人物,如一万、二万、三万等是当时官府捉拿梁山好汉等人的尝银数图。宋江为头r尝银最多,定为丸万。

现村西圈堤间有宋林遗址,传为宋江父母葬地。村中大坑原系宋江宅院和后花园故址,后因宋江起义造反,官府将其宅院掘为大坑,后来群众称此坑为忠义坑。

晁庄、晃盖、晁盍

晁庄位于郓邑城南5公里,相传系宋末农民起义领袖晁盖的故乡。现全村 130余产人家大部分为晁姓。据传该村旧址在现在村庄之西100多米处,,明朝后期迁于今址。旧村址现在还能找到宋代的陶片和瓦砾。晁庄南面原有一庙宇(现已无存),据说是晁盖、 .吴用、刘唐'智取生辰纲'聚会的地方。晁氏族谱中的'晁盍'即晁盖的名字。'盍'字触体积疵族谱中霉的比填他字小1/37 别人大部写有经历, 而 '盍' 未作任何介绍。因封建统治者对晁盖率众造反,恨之入骨,他犯有杀头之罪, 故将盖字的繁体字'盖'删去了草头,这就是群众流传的砍头入谱之说。

现当地群众至今流传着有关晁盖的故事和歌谣 。如∶'聚义厅尽英雄,晁盖他是第一名。打贪官反朝廷,分衣分粮救贫穷。''托塔晁保正,自把天王命,聚义造了反,来把朝廷轰。夺了生辰纲,奔赴梁山峰,招兵又聚将,敢把官兵迎,要和宋天子,来分输和赢。天子发人马,来剿晁保正,疆场对了阵,官军折了兵。天王发了誓,誓夺汴梁城,为民要除害,捉拿宋徽宗。'按晁氏族谱晁盖应为十世,晚于宋末农民起义(相差)80来年。这一时间的差异,有待后人详考之后再做定论。

白胜故里——白垓

据明万历十九年重修五圣庙碑记载;现郓城县东南十六公里黄堆集村,是《水浒》小说中'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的地方, 那时名为黄泥岗。在智取生辰纲中扮演卖酒人角色的白胜,据传家是黄泥岗南5里白垓村人。

现白垓村还流传着敬奉'白爷'的故事,这'白爷'即白胜。相传白胜初以卖酒为业,不但有劫富济贫的品质,且有高超的武艺。某年除夕,他去东平县富豪家中偷得金银,回至村中,时已深夜,听到一贫苦人家有哭泣之声,经细听,原来这一家刚生一子, 因米面皆无, 无法生活。白胜听后,极为同情,遂将所得金银投入锅中,并在墙上书'白赐'二字。主人发现后十分惊讶,误为白姓神仙所赐。后村中贫苦人家亦有类似情况,故出现了村人敬奉'白爷'的说法。后白胜参与了智取生辰纲的义举,并参加了宋末梁山起义军,这时才知原来所赐金银为白日鼠白胜所送,故将牌位上的'白爷'改为'义士白胜'。

鸡鸣寺时迁偷鸡

鸡鸣寺原名棘城寺,位于郓城县西南20公里。据传,北宋末年,此村有一古寺,内有一雄鸡,报时非常准确,鸣声可直达东京。

当时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日昌盛,很需一个准确的报时工具,闻此消息,即派鼓上蚤时迁前往盗取。时迁身轻如燕,翻墙越屋如履平地,抵此后即于夜间潜入寺中,将此鸡盗往梁山寨。现原古寺的遗址上,尚有一石鸡架存在。清末村人因此传说,始将原村名棘城寺、吉承寺改为鸡鸣寺。现该村已分为东西两村,此为东鸡鸣寺。

雷横故里

郓城县黄安西北郓鄄交界处郭垓村后约半里许,有一村庄,名雷屯。据传,此村就是宋末农民起义军插翅虎雷横的故乡。原村虽久已湮没,但有关雷横的轶事,却还在附近村庄中流传着。

朱仝故里

位于郓城县城南5公里的王营村,古名小堤村,建于宋朝。当时因济河流经村前,沿河有堤,故得名小堤村。相传,此村即系'水浒传'中美髯公朱仝的故乡。此人赤面长髯,貌似云长。


为人仗义,以仁待人,在乡里中威望颇高。但自义释雷横后,逼上梁 .山,全家被抄,族人畏株连,皆逃避四方。现村中虽无其后裔,朱全的事迹却至今未泯。

宋江钓鱼台

位于郓城县城东3.5公里的七里铺,村西紧靠宋金河,即古济河。此河东岸七里铺∶村西头有一土堌堆,相传,就是宋江钓鱼台遗 址。

徐河口宋江劫皇粮

徐河口位于郓城县城南5公里处,村西有一河名宋金河。该河古名济河,亦名五丈-河,因系五代以来所开挖,且为宋、 金时代南北交通的主要航道, 故后人又起名宋金河,这大概就是宋金河得名的起源。宋江占据梁山后,所劫取的地主不义之财又多通过此河运往梁山寨。故后人又送名宋江河。解放后,定名为宋金河。

据《县志·济河考》载;'城南有枯渠,土人名济河。'又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说,'广济河导菏水,自开封、历陈留、曹、济、郓,共广五丈,岁漕上供米六十二万石。'按;宋仁宗时,尚书驾部员外郎阎贻庆所说∶'五丈河(即广济河)下接济 .州之合济镇,通利梁山泊。'

徐河口宋时为此河著名渡口,漕运皇舟常在此停泊,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江,为杀富济贫,拯救群众疾苦,曾率义军于此劫取运往京师的皇粮。他这一义举,在当地群众中至今传颂不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