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3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增智书斋 2012-10-05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3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平乐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市西南部,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素有 “一平、二固、三夹关”之美誉。

  平乐古镇古称“平落”,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前蜀王开明乐时期,平落这块四面环山的平坦绿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平落因此而得名。北宋开宝三年,火井县治设在平落达二百多年之久,元代后属邛州直隶州,民国29年建置平落乡,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50年镇、乡分置,1983年4月撤乡建镇,称平落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3年3月更名为平乐镇,2004年9月,邛崃市实施区划调整,撤消紧邻平乐的下坝乡建制,将原下坝乡行政区域并入平乐镇,统称平乐镇。

  平乐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省级风景旅游区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四川成都邛崃市平乐古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市西南部,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素有 “一平、二固、三夹关”之美誉。平乐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古镇区有明清时期建筑面积达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达85%。

      平乐古镇古称“平落”,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前蜀王开明乐时期,平落这块四面环山的平坦绿色小盆地即因平坝上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平落因此而得名。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火井县治设在平落达二百多年之久,元代后属邛州直隶州,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建置平落乡,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50年镇、乡分置,1983年4月撤乡建镇,称平落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3年3月更名为平乐镇,2004年9月,邛崃市实施区划调整,撤消紧邻平乐的下坝乡建制,将原下坝乡行政区域并入平乐镇,统称平乐镇。

  平乐古镇历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平乐古镇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集镇,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公元970年—997年,为火井县治。闻名遐迩的“九古”风华,承载了平乐道不尽,说不完的文化风韵——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
  平乐古镇的“镇外之景”更令人叹为观止:芦沟自然风景区、金华山风景区、金鸡沟风景区、花楸山风景区和秦汉古驿道风景区,无一处不是人类文明之经典。

    

文明之光——平乐古镇

四川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3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平乐镇是邛崃县三个老建制镇之一,集镇的形成期现尚无文字记载。隋朝建立后,场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先后辖十县,第一次在文字上提到火并县辖区内有个平乐坝(按,坝字古义为村民聚居之处)。这是文字记载最早的平乐二字。平乐旅游景点有:秦汉驿道,邓通,卓王孙冶铁遗址,天官试剑石,金华山唐代摩崖造像,天官墓,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古码头,邛南第一桥,观音院,芦沟竹海,天然石佛,元帅井,绿宝石庄园,明居,临河吊脚楼等 

四川成都邛崃平乐镇花楸村

中国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3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成都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
 
  一、    花楸村概况
  花楸村地处四川省邛崃市西南山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城镇、全国重点镇平乐镇境内,与水口、油榨、火井等邛崃镇乡接壤。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建筑保存完好、生态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村。
  花楸村距成都市区101公里,距邛崃市区28公里,是平乐镇最远的行政村,距平乐集镇区14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人口1680人,下辖24个生产小组,其中已有21个生产小组通水泥公路,村内交通状况较好,可进入性良好。
  花楸村境内层峦叠翠,树木葱笼,溪流淙淙,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多。村内景点有曲径通幽的十里竹海长廊,有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千亩御茶园,有专为皇室手工揉制香茗的作坊御茶坊,有祈求上天保佑的祭祀场所祭天台,有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李家大院为代表的清代古民居群,还有大自然形成的官田溶洞等。这些景点大部分仍保留了原始风貌,使人能深刻感受到花楸村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花楸村是邛崃市著名的生态村,全村绿化率达80%以上。其地处山区,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条件,使其所产之花楸茶芽叶,早春迟秋,嫩度不减,所制成茶,经久耐泡,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清朝时期,用以制作皇家饮料,“花楸贡茶”便因此而得名。康熙御封邛州花楸堰为“天下第一圃”更让花楸之名闻名天下。
  花楸村古代建筑结构精美独特,现存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房屋149间的李家大院是这里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还有徐家大院、李家老院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都是这里古建筑辉煌的象征。
  另外,花楸村全年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全村及相邻村皆盛产竹木,所以花楸村还是著名的造纸之地。其盛产之慈竹早在宋代就从平乐镇白沫江出口他乡。现花楸村境内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造纸作坊遗址,由此可见花楸村纸文化资源亦十分丰富。
  平乐镇花楸村历史文化悠久,茶文化独特而深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李家大院等古民居体现了民间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艺,实为川西清代古民居建筑之精品,其规模实属少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纸文化亦凸显其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处现代人返朴归真、颐养身心、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
 
  二、景点介绍
  花楸村历史悠久,茶文化及民居文化尤其深厚,是成都市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花楸村有川西保存最大最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有保存良好的康熙御赐的“天下第一圃”古茶园,平乐古镇全国最大的造纸作坊遗址群中,有许多就保存在如今的花楸村。
  ■天下第一圃   天下第一圃位于平乐古镇花楸堰花楸村的阳山一带,茶圃面积近三千亩;名列历史上闻名的崃山产茶“十八堡”之首,其中的花楸、天池、水口、盐井等堡,至今仍是县内茶叶重点基地。尤其是花楸第一堡,所制成茶,经久耐泡,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清朝时期作为贡茶,用以制作皇家饮料,康熙御提“天下第一圃”因此而闻名天下。其实花楸茶作为贡茶,在宋代就已有记载,《元封九域志》载:“有火井茶场(今花楸堰地区),邛州贡茶。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及金箔,每八饼为一觖”。而在清朝康熙年间,花楸茶被御封为花楸贡茶,闻名天下。据《邛崃县志》记载:清康熙皇帝平生钟爱品茗,公元1860年,康熙传旨天下,凡境内茶圃,均要立即将其出产的好茶送京,以供朝廷品尝评比,邛崃花楸茶圃也急令州官刘建国携茶进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办的茶叶评选活动拉开序幕,千百家茶圃精制美茶一碗碗奉至康熙和文武大员的面前,而直到花楸茶沏上,康熙才龙颜大悦,连呼好茶,并当即御封邛崃花秋堰为“天下第一圃”。此后花楸茶年年上贡,誉美天下,号称“花楸贡茶”。
  目前在天下第一圃内,百年以上的老茶树近两千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茶树有1000多株。这里海拔800米左右,气候温合,土质为红沙石土层,地表土层厚,雨量充足,时常云雾缭绕,微风拂煦,爽气袭人,向阳不燥,背阴不冷,雨露滋润,土地肥沃。所生茶树,分树极旺,萌发茶叶芽叶肥壮,早春迟秋,嫩度不减。所制成茶,经久耐泡,苦中带甘,回味甘甜。
  茶楸堰地区茶园所产茶叶均为有机茶,实施平衡施肥的原则,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施用前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对茶园实行粗放形管理,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野为上,园为下”,因此花楸贡茶千百年来仍能保持其优良品质。
  花楸贡茶采茶时还有“四拣八不采”的要求。“四拣”是指拣高山不拣低山,拣阴山不拣阳山,拣壮枝健枝不拣弱稍病枝,对采回的叶子还要进行拣尖。“八不采”即无芽不采、小不采、大不采、瘦不采、弯弱不采、虫食不采、色淡不采、紫芽不采。
  花楸村至今保留的古代建筑结构精美独特。现保存完好的李家大院、李家老院、徐家大院等是当年这里辉煌的象征。李家大院为浙江李氏逃难于此,择地而栖之处,建筑交融了两地之风格: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系清代名商李洪楷所建。其家族祖籍浙江,因逃避战乱而逃至此,以制茶造纸而富。大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历经56载而成,虽经百年却保存完好。布置3个院落,7个天井,149间屋室,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4614平方米。院子无墙,干砌巨石而成高台。屋架木作“穿逗”,依山勾连而起群落;屋面布小青瓦作“悬山”造,鳞次栉比而显居次,凸显山地民居格调,具有典型的清代川西民居风格。因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建筑面积大,建筑结构恢弘而精美,被誉为“川西最大的古民居群”。
  保存完好的李家大院是四川山地大宅民居之珍贵实物,晚清(同治至光绪)“小式”建筑形制和风貌完整呈现,为规划、建筑、材料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例证,可以凭此分析和评价以往既有,进而“论从史出”(梁思成语),有所获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张扬中华民族建筑艺术。李家大院营造和使用之史事,传递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环境、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艺术、家具、社会学各界都可考物、问史而汇集150余年间的真实信息,为课题研究、工作利用之佐证。
  ■徐家大院  为川西民居结构,建筑精湛,保存完好。其建筑形式为坡屋顶,布置为四合院,一个大天井,其院外有围墙,起到防御之作用,建筑面积896㎡;独特的坡屋顶结构,显示了当时主人之匠心独具。
  ■李家老院  李家老院为明代末期建筑,保留了一些李氏家族江浙一带风格,又仿照了许多川西建筑的特点,现保存古建筑面积886平方米。
  ■造纸遗址  花楸村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相当丰富,全村及相邻村皆盛产竹木,所以花楸还是著名造纸之地,其盛产之慈竹早在宋代就从平乐镇白沫江出口他乡。在如今的花楸村境内还保存有多处造纸作坊遗址,其中一处造纸作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停止使用,目前都已经列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之列,众多的遗址,可见花楸村之纸文化资源亦十分丰富,也为后代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
  ■民俗文化  另外,花楸村传统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花楸村李家大院每年都还举行祭祖仪式,每年春节或清明节,李氏后人齐聚李家大院,共同缅怀先人,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在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每年都要举行祭天活动,现在祭天活动已消失,但是其祭祀场所祭天台还存在在李家大院后山;因造纸而诞生的竹麻号子也在民间流传较广;花楸村民间还有舞狮灯、唱牛儿灯等民俗活动。
  三、    保护措施
  花楸村专门成立了花楸山风景区管理局,负责对花楸村的建设、开发、保护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也是面向游客提供服务的窗口。管理措施有:
  1、管委会专门对花楸村历史文化遗产制定了管理保护措施,负责对各古建筑、遗址等按规划进行保护、建设和管理。建立起了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保护管理法规。   
  2、进一步加强对古建筑、古遗址等附近建筑的规划控制,严禁在其范围内新建建筑物。逐步迁移、拆除或包装与古建筑等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
  3、本着“修旧如旧,整旧如故”的原则,逐步对本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治修复。主要概括为几点:
“脱”——将与古建筑等不协调的其他建筑和堆放的杂物脱离古建筑本身和附着物;
“修”——把破旧不堪的建筑结构进行整修,修旧如旧,保持本来面目,并对已经破坏的进行恢复式修建;
“空”——把原来有,但没有保存下来的空缺的地方进行修复,恢复原来的面貌。
“圈”——把已经认定为或有历史年代可能的古建筑、古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及遗产进行圈定式保护,不得随意动用。
  4、搞好环境建设和镇容卫生,尤其要坚决保证古建筑及物质遗产周围环境不被污染。
  5、加强宣传,要求群众要自觉遵守、严格执行保护规划。
  6、正确处理山区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古大院保护、古茶园保护、其他历史文化挖掘和山区开发要相对独立,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花楸村于2006年5月被例入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新村建设试点村,在深度挖掘与展示花楸村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真正做到群众参与保护、群众享受文化活动,同时也让群众成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力军。
 
 
四川平乐古镇:古韵清幽的梦里水乡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19公里处,早在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镇,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镇青山层叠,竹树繁茂,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四季风景如画。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楼、青石铺成的街道,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平乐古镇
平乐古镇

 

                                                 古镇、小桥、人家

    进入平乐,最先迎接我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秦汉驿道”,仿佛是在告诉我,这里是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由于不是赶场天,街上显得有点冷清。平乐古镇素以“秦汉文化?川西水乡”风情著称。古镇九古,即“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古风俗”向您诉说着它的悠悠历史。巍然卓立于白沫江畔的千年古榕,极具川西风情的沿江吊脚楼,错落有致的临江水码头,保持完好的明清古街,交相阡陌、横跨江河的清代“乐善桥”,无不展现出川西水陆商埠的古老风韵,可谓是一幅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

  镇内两棵千年古树巍然卓立,吊脚楼凸现川西风情,江畔绿树成荫。古镇不大,街道极其规整地沿白沫江东西排列,几条南北走向的横街贯穿其间。青石铺就的小街古老而雅致,只有走在这些老街上,才能真切地体验川西民居的特色。街上所有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典型的川西民居,没涂任何油漆的二层房子历经沧桑,昭显着这里的历史底蕴。

小桥
小桥
 
   在街头有一家已经传了三代的老铁匠铺,至今保持了原始的打铁风貌,操作时用大小不同的熟铁块先在炉火中锻火,用手拉动风箱待熟铁烧红,再由两人用不同重量的大锤轮番敲打,经过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锄、刀、钯、钉、厨具等各种生活生产用具。这个铁匠铺是全镇硕果仅存的铁匠铺了,仿佛造就了平乐千年的风雨与沧桑。

  我从铁匠铺旁边拾级而上,来到了古镇的标志之一——乐善桥。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是一座七孔石桥,桥洞一改普通的半圆形,而采用桃形,别有深意。这种拱形十分罕见,在川西堪称一绝,清风伴着流水从中掠过,隐隐如吹箫奏笛之声。古石桥在两岸青山碧水、青瓦民居的映衬下明媚亮丽,倘若在清晨或黄昏,水面上的雾与民居的炊烟缭绕在一起,桥下石阶上若再有几位穿着红衫的洗衣少女,朦胧之间,古镇便沉醉在一幅田园乡村的诗画之中了。

  溯溪黄金堰

  古镇的灵气全来自澄清如练的白沫江,水充满灵气,水一动,便活了起来,水一活,古镇便活了起来。黄金堰为平乐到下坝灌溉农用堰之一,乃先民为灌溉西岸万亩良田而修建,由竹笼装卵石筑成。相传最初因水势过大,筑堰失败,于是大禹“撒黄金垒土”终于堰成,汹涌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内、外两江,从此两江之水滋润了千顷良田,做到“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

水乡
水乡

  来到堰边,租一竹筏,在水上飘着。江风徐来,水清风凉,慢慢地把竹筏往上游撑。江水不深,没有水草的地方水清可见底。玩累了,我半躺在竹筏上的马架椅子里,注视着这江面,感觉江面也沉静下来。水流速很慢,青幽幽的江水,江边郁郁葱葱的树林,仿佛自己一下回到了千年前的哪个时刻。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和邻船的打闹声,又把自己带回了现实。在这宽阔平静的江面上,这山清水秀之间,似乎自己的灵魂经过洗礼,来到这无尘的世间,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远离工作的烦劳,在这绿水青山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得到恢复,并更加充沛了。

  下得船来,来到兴乐桥上,观看整个堰口。江面竹筏点点,江边戏水的人头攒动,全然忘了自己身在何处。不觉得夕阳西斜,阳光斜铺在江上,风吹波动,阳光点点,江面金光闪闪,像铺满了黄金,我想黄金堰的得名也许就在于此吧。

                                                    夜宿古镇

   晚上8时,家家户户高挂的红灯笼都亮起来了,非常好看。平乐古镇是最常见的四川古镇,并没有太多的特色,但是在夜色中漫步淳朴的街道和古镇,也是件惬意的事情。毕竟,在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速的今天,能够保留传统的建筑,保存平和的心境已经很难得了。

 夜宿古镇

  夜色渐浓,街道两旁的木排门也都次第关上了,调皮的光线穿过缝隙跑到外面来张望,似乎在跟我们这些外来客打招呼。天色如墨,秋雨淅淅,从窗的缝隙里,我仿佛嗅到了熟悉而遥远的气息:一会儿是黄桷古树有点甘清苦涩的味儿;一会儿是窖酒的气味儿;再一会儿是竹子的幽幽清香。恍惚间,我仿佛听见千年古树在风中的絮语,真得弄不清人是在梦里,还是在梦外。

  黄桷古树平乐人

  兴乐桥头的两棵黄桷古树是平乐最经典的风景。树龄1500年,树冠遮天蔽日,抬头望去,两树的枝叶若绿云一样在天空聚拢。在树阴下,喝茶的、打牌的、按摩的、掏耳朵的、卖特色产品的,有本地人,有外地人,叫卖声、吆喝声,彼此起伏,给幽静的古镇带来了热闹,古镇也再不那么幽静,让人感觉到一种惆怅。我喜欢那经过了千年风霜的树,那映照山月的江。树的不老,是江的倾诉。江的不竭,是树的召唤。

古镇
古镇
 

  一位村妇牵着一个孩子蹲在那棵黄桷古树下插香烧纸,还祭上一碗油亮爽口的腊肉作为祭品。这是当地的风俗:拜干亲,就是将自家的儿女托拜给黄桷古树做干儿子或干女儿,以此来保佑子女少生病痛、长寿。在拜祭时,大人是虔诚的,往飘忽的香烛上不停地敬烧纸钱。而那少不谙事的孩童则嘴馋地不停偷吃着作为祭品的腊肉。严肃与滑稽,相映成趣。

  一想到平乐曾在历史上的繁华时光,与现在的平乐只是居于中国西南一隅的平常小镇时,物非人亦非的感觉就十分常强烈。平乐古镇仿佛只是一个梦境,梦醒后依然是尘世。

                                     崖画:平乐的华彩乐章

   不游桂江,不知平乐水秀山奇;不到狮子山读崖画,不算读完平乐美景。

平乐美景
平乐美景

  在平乐狮子山南,有一岩洞,洞上有楷书而成的“屏岩”二字。进得洞内10余米,只见一幅崖画立在眼前。走近一看,一个大肚罗汉正望着我笑。再细看,不远处一牧童扬鞭驱牛,脸上露出放牧归家的欣喜之态。这是众多崖画中的一部分,我惊诧于这些雕刻的笔力。一笔一画仿佛不是刻在石头上,而是历史留在岁月深处的印迹。有的图像虽经风雨日月的剥蚀,仍可毫不费力地读出樵夫砍柴、老人提篮去收获及优美的裸体卧姿等人像来。还有那牛、鹿、鸟,似奔、似跑、似飞的身影。纵观这些崖画,人物形象构图简单,但动感极强。这一幅幅不知绘于何年何月的图画,与农业生产生活场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平乐崖画,既是先民的生活图景,也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如实反映。在那幅大肚罗汉旁站定,此刻我想到的是肚大能容天下事的哲理。先前未读崖画前的一些不平心态,随着目光穿越岁月的河流,早已平静如水,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豪迈油然而生。

                                           归于平淡的平乐

   平乐是个休闲的天堂,在古榕茶园,榕树巨大的树冠撑起绿色的华盖。摆个最舒服的造型坐下来,品着平乐的绿茶,微苦后齿颊留香,神清气爽,你可以读小说、可以发呆、可以聊天,可以打望过往的行人……一切都那样随意。

 平乐古镇
平乐古镇

  水赋予平乐山水的灵气,树赋予平乐绿色的精华,平乐像一个穿越千年的精灵,留在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给忙碌的人们一个休息的地方。成都是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平乐是个让人来了还想来的地方。

  小镇的日子,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生活中的美,也许太靠近了就麻木了,缺少的,不过寻找美的眼睛而已。平淡的日子,平淡的小镇,平淡的人,平淡的水,平淡的桥,一切都归于平淡生活的美融会于停留的瞬间,在平淡中我们陶醉。

  在返程的车上,回望古镇,牌坊依然矗立在那里,继续见证着古镇的风雨与沧桑。

川西水乡
川西水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