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多彩”古镇——邛崃大同·五彩小镇 大同的老街历史建筑古色古香, 应季花草的点缀古朴而不失生动; 大同河两岸的上世纪末的新兴建筑, 五彩斑斓,创新又不乏异国情怀。
交通:大同乡距省会成都市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公里,总车程约一个小时。 2:平乐—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古镇 理由:平乐,弹丸之地演绎了中国丰厚而灿烂的文化传奇。 南方丝绸之路上,驮运丝绸的马队洁脆的马蹄声、铜铃声淡淡萦绕;神秘幽深的李家大院, “天下第一圃”的进贡佳话世世传唱;竹海掩映中的金华山, “三教合一”的神话传承至今。“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浪漫爱情,感染着后世无数善男信女;“春天里大家都来打竹麻哟,竹马打来造纸张咯”,竹麻号子娓娓讲述着宋代“成都草纸半平乐”的盛况;“别有梓人传,精艺夺天工”, 瓷胎竹编以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竹丝编织着 “东方之花”的美誉。 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平乐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平乐古镇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平乐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古镇有“九古” 你都逛过没有?
十年修成的“邛南第一桥” 古镇有一座设计巧妙的乐善桥,七年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它属于七孔石桥,有“邛南第一桥”之称。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是目前川西最长、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石桥。整座桥都是红砂石的基础,它们互相用“燕尾石”紧紧地嵌合在一起,让桥变得格外坚固;再加上桥墩采用尖锥形,这样的设计极富智慧,洪水涌来,它们就像利刃一样将洪流分开,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如此也让乐善桥经历了百年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毫发无伤。 古戏台、古时渔市码头
长庆街取白沫江源远流长,生民得福当庆之义而得名。古时渔市码头位于街口,常年皆有木船停靠。纸帮、烟帮,皆由码头沿水路通往下江一带,油盐、布匹、百货由水路运进古镇而停靠于此,故十分热闹。 创意无限的平乐 文化的积淀,让平乐创意无限。 “竹麻号子”演唱薪火相传,全新改编,闪耀舞台;“竹编一条街”,让“东方之花”——瓷胎竹编绚烂绽放;“秦汉古驿道”斑斑驳驳,宛如时光隧道,横贯古今;“平沙落雁”,见证着传统与时尚在这片热土繁衍生息。白沫江上的悠悠竹筏,时而逆江而上,时而顺江而下,拨动起点点漪沦;一江分三水的奇特景观,总让过往的游人叹为观止;金鸡幽谷的飞“岩”走壁,带你漫步云端,让你流连忘返;“引水入镇”工程浩浩荡荡,绘出“水在城中流,人在水中游”美妙画卷。平乐就是平乐,一直以自己独特方式诠释着“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交通: 成都→邛崃: 从成都出发,可以在金沙车站、新南门车站、火车北站、石羊场站等坐车。 1、金沙车站成运高速走成温邛高速公路,途经温江、崇州、大邑,约1个小时到达邛崃车站,15分钟/班,13.5元/人,全程75公里; 2、新南门车站、火车北站、石羊场站走318国道,经过双流、新津后约2个半小时到达邛崃车站,20分钟/班,12.5元/人,全程约88公里。 邛崃→平乐: 从成都坐车到达邛崃车站后,在车站大厅门口搭坐邛崃→平乐的小面,15分钟一趟,走孔明乡、下坝到达平乐,路较为蜿蜒曲折,行程17公里,需30分钟; 还有邛崃→夹关的蓝色小面,车从邛崃车站出口出发,4元/人,20分钟一趟,走318国道10公里到卧龙 3:最原珍的古镇——茶园古镇 茶园,古称清泉、西禅,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北15公里处,是名重史典的“西蜀茶马道”上的大货栈、大码头,是声誉远传的“茶乡”,亦是建筑师、画家美誉的“川西老场”。茶园古镇虽然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保存了古代“茶马道”大码头风貌。古镇街巷布局独特,纵横规矩、长宽有度,构成“方格式”街道格局。古镇临街建筑皆一色“木构青瓦”店铺,总建筑面积约15.2万平方米,这在四川小集镇中是颇为少见的。 古镇现在还依旧保持着它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去过一些古镇的总会发现,现在的古镇多数成了卖纪念品的地方,喧嚣而嘈杂,完全没有了古镇的韵味。但是茶园,却有幸没有那些外来的破坏。 最“原”始——古驿道上历史南来北往 位于茶园乡山林中的古驿道从镇上开始往上一直延伸到大同银台山顶,时断时续,其中两三段基本完好。驿道宽3米,呈鱼脊背形,中央用石板铺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用鹅卵石铺成路面。这些古驿道遗址是古巴蜀“北上通羌”要道,当地人称为赶山道或马道,当年满载盐、铁、茶、纸等货物经茶园而北去羌寨的骡马终年不绝;而成都等城市所需茶、纸、柴草木炭、粮果等物在茶园、新场起运,由船筏、马帮、背夫南运。两千多年的“马道”繁荣,使茶园聚集了人气,虽历经风雨沧桑,依然保存了“茶马古道”大码头的风貌。
在郁郁葱葱的绿树荫中“躲”了一个娇羞的“姑娘”——八卦井。井边有大碑,尚有碑帽,中间为黑漆所装饰,赫然写着三个白色大字:八卦井。只见碑旁两侧左书“为宝”,右刻“唯善”,井台外是砌成上下两圏,上圏高约一米左右处,用砖砌有土红色围栏,围栏砌着八卦形,十分精致。传说,八卦井从古到今,天旱也是井滿八卦井,造福后代,井水甘甜清冽、不可多得;井直径2米、深16米,井皆为青砖所砌。内井口的井圏用砖砌为八角形,势为八卦图形;外井口的井圏也用砖砌是八角形,势如八卦图形。当年建井之时,外井口的井圏八角形中最后一边,一天都砌不好。不是长点,就是短点,难以严丝合缝,实在奇怪。 相传张三丰正在大邑县鹤鸣山天谷洞中修练,闻道八卦井中的外井口的井圏八角形一天都砌不好,这才腾云驾雾前来相助。张天师滿面笑容与从人一一揖手,十分和蔼可親。此时,他令工匠:“先砌好的外井口的井圏全不要,我另外来砌。”两个工匠按张天师要求,连忙铲除。张天师拿出旱烟管,烟管上带着精致的黄色丝绦,丝绦上带有一块小小的蓝色玉圏,内处都是八角形,宛如八卦图形。他解开丝绦,取出玉圏,来到井边把手伸出井面,又把玉圏放平在手心上,再轻轻一放手。只见,一道金光布滿八卦井,那外井圏转眼砌好了。众人哈哈大笑,并大呼:“感谢,张天师!感谢,张天师!” 4:最繁华的古镇—邛崃市临邛镇 “天府南来第一州,临邛自古称繁庶。 ”邛崃市临邛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已有2300余年,是巴蜀建城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有千古传诵的文君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十方堂邛窑遗址,是古代南方茶马古道的第一重镇。西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演绎的中国经典爱情故事“凤求凰”就诞生在这里,名列世界十大浪漫爱情故事之一。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千古佳话,为这片土地平添了浪漫动人的色彩,中外友人来邛参观,络绎不绝。镇区内还有山清水秀的白鹤山、竹溪湖、幽居寺、盘陀寺等旅游景点,天台山旅游线贯穿全镇。 古来经济与文化“繁”庶 天府南来第一州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临邛和成都一样城址未变,结构依然,成为成都平原风水古城的范本。从今天的历史资料和考古中,可观古城昔日的繁荣景象。卓王孙冶铁铸钱 “富甲天下”,“邛州贡布”入贡宫廷并经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域外,唐时邛酒“卓女烧春”、“文君茶”即为酒、茶之珍品,兴于南北朝、盛于隋唐的邛窑所烧制的邛陶制品,造型、釉彩均属一流,此外还有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唐代龙兴寺遗址发掘文物等等。可以说,临邛先民的辛勤耕耘,为巴蜀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人雅词冠天下
宋代,有入宋史《列传》,被清朱轼录入《历代名臣传》的右谏议大夫常安民;有辑《唐诗纪事》81卷,收录1150家,对保存、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的计有功。西汉词赋家司马相如,宋代诗人陆游、画家文同,明代文学家杨慎,清代著名杂剧家杨潮观等先后留迹临邛,为后人留下几多“雅词华章”。 今有历史谱写“华”章 文君故居
文君井早在唐代便已闻名遐迩,现存园林基本保存清代风格,曲廊花径勾连,步移景换,是江南园林与川西园林融合之精品。园内有琴台、漾虚楼、水香榭、当垆亭、凌云堂、四角亭等古建筑与月池、曲槛回廊、假山、竹木相映,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玲珑典雅。“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千古爱情绝唱被誉为“东方爱情经典”,文君故居也被誉为“千古第一爱情名园”。 大北街 位于古城核心区,长510米,宽9米,沿街建筑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川西民居风格。大北街曾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入城的必经之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酒肆、茶馆众多,到清代已经成为宽约3米的大街,人称“正北街”,又叫“大北街”,与临近的“小北街”相得益彰。大北街和与之相连的兴贤街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院落30多处、特色巷道近40条,包括始建于光绪三十年的宁宅和民国初年建筑的苏家大院、张白祠堂等。盛大的开城迎宾仪式,古琴《凤求凰》的天籁之音,市井七十二行表演,孝子锅盔等特色小吃……形成了古城亮丽的风景线。 回澜塔 回澜塔位于距城区4公里的南河生态湿地带,塔矗立于南河河心沙洲之上,属楼阁式砖塔,高75.48米,六边十三层,四川第一高塔,全国第三高砖塔,全名“回澜文风塔”,又名“镇江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毁于明末,清乾隆、同治、光绪三个时期陆续重建,于光绪八年续修竣工,塔基为红砂石,塔身为青砖对缝砌筑,每层塔身中央为神堂,从一层到七层塔门横额分别题刻“镇江塔”、“福禄来崇”、“江汉朝宗”、“德被全川”、“三元鼎峙”、“科甲绵延”、“孝友精忠”,各层分别供奉伍子胥、范蠡、关羽、李冰、苏轼、岳飞。其修建作用一是“洄文风既倒之狂澜”, 二是镇江之用。迎波澜、送长风、指示津梁,历经百余年至今完好,可登临顶层尽览南河美景。 白鹤山 白鹤山位于城西3公里处,相传汉代经学家胡安曾隐居山中“点易”,得道于此,跨白鹤飞升,故名;因有白居易《长恨歌》中“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所指“临邛道士墓”而闻名于世。 据宋魏了翁《邛州白鹤山营造记》,山上鹤林寺始建于隋,为川西著名佛教寺庙,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白鹤山主峰海拔760米,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上接竹溪湖、磐陀寺,下连齐口、九里泮。青山绿水环抱之中。山上树木参天,古刹红墙掩映其间,千百年来,文人结庐,道人凿室,佛家修寺,游人如织,有西塔、石刻弥勒、四明楼、常安明读书台、魏了翁祠、“临邛道士墓”等景点。其“书台桂影”、“易洞秋风”分别被列入古“临邛八景” 交通:成都→成温邛高速→邛崃收费站→318国道→市府街→邛崃 5:最“火”古镇——邛崃市火井镇 火井古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公元557—581年)。 隋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设置火井县,唐朝著名数学家、天象学家袁天罡出任首任县令,有689年的置县史,是一座具有近15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
邛崃火井镇 镇的河水很干净,当地的居民会在里面洗衣服,洗菜。 神奇的“火”
古井内径1米,井口呈六角形,俯身下看,井中犹有一汪清水照见人影。井旁,一座红砂石打造的石碑巍然矗立,碑高6米,顶端雕塑为烈焰升腾。碑的正面,对着大路,远远可见“汉代古火井”5个大字,侧面写着“世界第一井”。另一面为小字镌刻,记录着自汉代以来历代有关古火井的史实。这便是汉代临邛古火井的遗址,也就是今日“火井镇”镇名的出处,在汉代,人们统一将天然气井称为“火井”,火井镇便因此得名。 据记载,古时候,这里原是一片荒滩,有人发现地下有盐水浸出,于是就地挖井熬盐。挖井越深,出盐越多,于是众人效仿,先后一共挖了六口井,呈六角形排列,统称“六角井”。一日深夜,电闪雷鸣,一道霹雳砸下来,最深的一口井中突然呼啦啦蹿出火焰,腾高数丈,民间敬为“神火”,最初的火井出现了。 在火井镇煮盐的油榨乡,依然可以看到埋藏在地下一米多深的古代陶制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管道口径为12厘米,壁厚为1厘米,当地古代用于输送天然气和盐水的方式还有竹筒和用石头打制出来的火槽子等。 火井镇的天然气与井盐业,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其势历经了唐、宋、元三个朝代。 繁荣的“火” 旧时火井,八方商贾云集,自古生意红红火火。上场有江西馆称“万寿宫”;中街有福建馆,名“天后宫”;下场有湖广馆,叫“禹王宫”。另外,还有城隍庙、火神庙、川王宫、延生殿,以及街边卧龙岗东头的孔明庙(为纪念诸葛亮视察火井而建),还有台子坝的古戏台。 兴福寺位于火井镇西南,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仅5公里,是川西地区建筑文化艺术的代表,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福寺建于嘉庆三十年,占地14674平方米,寺内古木参天,建造雄伟,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寺内一株千年古银杏树,堪称西南稀世珍宝。 重燃的“火”
如今,火井镇将重开火井,重燃圣火,以彰先人之丰功,扬火井之文明。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6:最有乡愁的小镇——邛崃夹关镇 夹关,地处邛崃西南部,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这里交通便捷,邛名高速双向互通,距邛崃市区37公里,东距平落古镇12公里、西至天台上10公里。 在这里,您可以踩高跷、舞龙灯、唱山歌、品美食;在这里,您还可以观山、戏水、品茗、悟禅。这里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思忆乡愁的心灵之所。 文化底蕴深厚 民俗文化独具一格 夹关镇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夹关镇熊营村的农耕文化值得玩味,村内一条小溪流。
踩高跷表演这种民间艺术,在夹关相传已有上百年。这个30多人的高跷队延续了以前的高跷艺术,表演者装扮成《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等剧中人物,曾经还代表邛崃参加四川省举办的《中国舞蓉城之秋》民间民族文化艺术表演比赛,给蓉城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们正在将夹关的踩高跷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马蹄叮当 古镇风景小桥流水 古镇结构简单,不像其他古镇街道错综复杂。“两街并立,一水中流”,古镇以河为界,南岸街为新街、北岸街为旧街,中间为始于天台山的白沫江,白沫江上是相互平行的三座长长的古石桥相连。
傍晚,漫步在白沫江边,江面上又泛起薄薄的白雾,在这诗情画意的小镇中触摸得到悠久的历史脉络,感受得到这一方的乡土风情,现在的夹关镇赋予了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新理念,那就是留住了乡愁的新型城镇化。 邛茶蜚声海内外 南丝路茶香悠悠
夹关,就像一位初醒的少女,婀娜多姿,俊俏百秀。 在诗人的眼中,她往往是被歌颂的对象; 在画家眼里,她是一幅天然而成的水墨画; 在摄影家眼中,她永远是最美风景的拍摄地; 在军事家眼里,她是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 夹关,一个被世人称作“世外桃源”的地方。 路线:成都成温邛高速25公里——邛名高速——夹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