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稽

 沧海二粟603 2012-10-05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会稽绍兴
会稽绍兴

会稽,上古名都,也是晋唐宋时期的大都会,今浙江绍兴。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会稽山是中华九大名山之首,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从此名震华夏,成为中华文明象征。作为历史上的华贵天城,元稹赞“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白居易赞“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晋书赞“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

  •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 汉语词语

  • 地名

  • 山名

  • 展开

  • 汉语词语

  • 地名

  • 山名

  • 展开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会稽  【拼音】kuài jī
【注音】ㄎㄨㄞˋ ㄐㄧ  【基本解释】山名,亦地名。

详细解释

1. 山名。
在浙江省绍兴市郊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禹﹞更名 茅山曰会稽 。”
2. 郡名。  秦置,包括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汉书·严助传》:“严助,会稽吴人。”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贺太傅作吴郡,初不出门,吴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清吴伟业《过朱买臣墓》诗:“翁子穷经不自贫,会稽连守拜为真。”
3. 古地名。  春秋时为越国都城。公元前475年,越灭吴,成为春秋霸主。《墨子·节葬下》记载: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国语·鲁语下》云: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下班固注: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秦汉是郡尉分治模式,郡治一度为吴县(今苏州),尉治山阴(今绍兴),下辖26县,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又有越国争霸的先例,所以尉治(军事中心)更显重要,秦始皇更偕同丞相李斯,不远千里到绍兴会稽山祭大禹,同时会稽(绍兴)是上古地名,名震宇内,所以该区域称为会稽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属楚;六年封同姓王刘贾为荆王,属荆;十二年刘濞为吴王,属吴;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吴国除,复会稽郡,属郡。  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析会稽郡北部中心区域的13县置吴郡,郡治吴县(苏州)入吴郡,为吴郡郡治。会稽郡郡治山阴(绍兴),统领中国东南地区各县。从此,会稽郡的郡治(或后来的州府、大都督府)一直在今天的绍兴地区,需要说明的是,会稽作为城市名,从夏朝起就一直指绍兴。
三国时期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  会稽自古人杰地灵,英雄汇集。秦时,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见秦始皇的仪仗行伍趾高气扬的模样,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久项梁、项羽起兵,集吴中子弟八千,从此纵横天下,起兵就是在会稽。
江东小霸王孙策崛起时,渡江东征,连连破敌,锋芒无人能抵。击破刘繇后,进攻会稽郡。会稽太守王朗固守于固陵,孙策渡江作战,屡攻不下。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献计,以迂为直,侵袭固陵南面数十里的查渎,绕道攻王朗后方。孙静说:“王朗凭城坚守,短期间内攻不下来,不如攻打查渎。查渎是交通要道,应当占领。这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静并且自愿打头阵。孙策同意,同时下令:“近来连日大雨,江水污浊,饮用容易腹痛,你们即刻准备数百缸清水待用。”  出兵奇袭,准备瓮罐装水干嘛呢?原来孙策另有谋算,他即将展开欺敌战术。《三国志》上说:“至昏暮,罗以然(燃)火诳朗。”入夜后,孙策派人把油注入缸里,灌油点火,燃烧起,王朗远望,以为孙军举火把活动,没料得孙策人去营空,绕道查渎,袭击高迁屯,待王朗察觉出兵,反被痛击,最后战败投降。

地名

绍兴

绍兴,古称山阴、会稽,是世界文化名城、西施及梁祝的故里。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小黄山文化圈中心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之一。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史不绝书。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的赞誉。会稽山地处浙江绍兴南部,会稽山山脉东西约100多公里,主峰高700 米。她跨越绍虞平原。

会稽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秦汉是郡尉分治模式,郡治一度为吴县(今苏州),尉治山阴(今绍兴),下辖26县,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又有越国争霸的先例,所以尉治(军事)更显重要,秦始皇更偕同丞相李斯,不远千里到绍兴会稽山祭大禹,同时会稽(绍兴)是上古地名,名震宇内,所以该区域称为会稽郡。  东汉时,析会稽郡北部中心区域的13县置吴郡,郡治吴县(今苏州)入吴郡,为吴郡郡治。[1]会稽郡郡治迁至原都尉治山阴县(今绍兴),统领中国东南地区各县。从此,会稽郡的郡治(或后来的州府)一直在今天的绍兴地区,需要说明的是,会稽作为一个城市名,从夏朝开始就指绍兴。
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2]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重新成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9),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6),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7),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1),又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66),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沿明制。

山名

会稽山

会稽山曾经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庆功封爵的圣地,历史上会稽山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山和五大镇山之首,会稽山在五大镇山中被称为南镇。稳重、博大、宽厚的会稽山成为我们绍兴人休养生息、施展才华的宝地,是於越民族发源地,是於越民族文明的摇篮。
绍兴的历史其实是会稽山的历史,以前绍兴是以会稽为名,可见会稽山在绍兴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人们把镜湖称为绍兴的“母亲湖”,那么,会稽山就是绍兴的“父亲山”。大家知道,没有会稽山这座名山,就没有镜湖这个名湖,会稽山是源,镜湖是流,她是“源”与“流”的关系,是“静”与“动”的体现,是“刚”与“柔”最完美的结合。会稽山是於越文明的发源地,是绍兴黄酒之“父”,会稽山也是中国黄酒起源之地,众多史料文献记载,足可以论证:会稽山是中国黄酒的发祥地。  公元前22世纪,舜即行足于会稽山间,造福于民,那时原始农业已显雏型。“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之酒起源之说,应该从这一时期开始。以“饭”为原料,酿的酒应该指的是黄酒。
公元前21世纪,禹王治水成功,在会稽山行功论赏,以酒庆功。会稽山因此在世前就闻名一时。  公元前490年前,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于会稽山下,经十年生聚,复国雪耻。当时,越王勾践在举兵出师时,会稽山的父老乡亲捧出家酿美酒献给越王,越王将酒投入河中,与出征的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气大振,一举灭吴,成为千古佳话。由此可见,酒在当时已十分盛行。
无数史实佐证:会稽山——中国黄酒发祥地!

相关诗词

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晋书》  海天东下越王州,碧城缭绕环山丘。春晴紫翠堆绮屋,日暮烟雨藏朱楼。
越绝江东第一州,邦人相庆得贤侯。去醉湖山无贺老,坐吟风月揖浮丘。  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元稹
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元稹  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
绍兴

绍兴

稽山。——李白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苏轼
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陆游  会稽迎太守,舟屋画粉雘。二分学宫装,艳色斗京洛。
会稽藩镇,舟车都会,槐庭燕寝凝香。寓兴西园,月台风榭赏群芳。  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今日双旌上越州,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江东风流会稽伯,玉壶贮香倾琥珀。春风十里东山云,一局寒楸晚空碧。
赫赫会稽郡,潭潭府公居。丞相不独飨,故人盛
绍兴

绍兴

招呼。  见说会稽郡,风流如晋时。修竹王献宅,春风夏禹祠。
宋祚移东南,会稽国内陆。白日照城郭,相君开甲第。  金陵失守数骑入,会稽移跸千官奔。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李白《古风》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李白
忍教三叠唱阳关,相思空望会稽山。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元稹
遥闻会稽美,一度若耶水。——李白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苏轼
见说孤帆去,东南到会稽。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张籍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湖草初生边鹰去,山花半谢杜鹃啼。——刘禹锡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
绍兴

绍兴

中来。——李白  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 李颀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陈子龙  会稽山隔浪,天竺树连城。
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刘禹锡  春江夜尽潮声度,征帆遥从此中去。越国山川看渐无,可怜愁思江南树。——孙逖
军城楼阁随高下,禹庙烟霞自往还。 想得玉郎乘画舸,几回明月坠云间。 ——元稹  越水稽山,乃天下之胜概。思逸少之兰亭,敢厌桓公之竹马。——李商隐 
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诗经-尔雅》

禹葬会稽

禹葬会稽,从历代的文献资料看,可能是不争的事实。但大禹葬于浙江绍兴会稽山,还是豫西会稽山?至今仍是一个谜。  关于禹葬会稽的传说,史书有许多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山。”《史记·夏本纪》云:“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吕氏春秋》、《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等都有禹葬会稽的记载。从历代史料和传说情况看,会稽山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是位于浙江绍兴钱塘江畔,二是位于豫西河洛地区。因此,大禹的真正埋葬之地也存在两种可能。
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市有大禹陵庙。该陵位于绍兴城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麓,面临禹池,背负稽山,左右青山环绕。墓地有大禹陵碑亭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亭内立一石碑,上刻“大禹陵”三个字,为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千百年来,大禹陵一直是浙东最负盛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相传,秦始皇就曾登上会稽山,并留有“上会稽,祭大禹”的记载。李白、元稹、苏东坡、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到此凭吊这位治水英雄,并留有不朽的诗篇。大禹陵左侧有禹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供奉着这位传奇圣人。  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夏王朝的疆域大致是西起华山,东达豫东平原,北至济水,南抵淮河沿岸。大禹怎么会跑到浙东大会诸侯,最后死在钱塘江畔,将尸骨埋在会稽山下呢?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但他在《史记·夏本纪》中云:“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司马迁用“或言”二字,说明他虽到绍兴会稽山实地考察,也对大禹葬于江南表示怀疑。  于是,有人考证,禹葬会稽并非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而是葬在豫西的会稽。《水经注》载:“涂山有会稽之名。”而涂山与荆山(今河南灵宝境内)隔水相对。相传本是一山,禹凿为二以通淮水。“伊水注其下,历峡北流,即古涂山。”《水经注》中的这一记载,也说明涂山在伊水上游的河洛一带。而以河洛为中心的九州腹地是大禹的主要活动区域,葬于此也许更在情理之中。
“轨范照百世,德泽被万方”,这是后人对大禹的真情流露。或者我们没有必要太多关注其葬身何处,而更应注重发挥大禹战天斗地、造福世人的伟大精神吧!

旅游信息

会稽山,有多种指向,可以指地理学上的会稽山脉,也可以作绍兴城南边诸山的通称,但若从历史文化视角,会稽山指的却是绍兴古城东郊的宛委山,因为据历代方志记载,大禹在绍兴行祭山之礼的,唯此一处。  从绍兴城渡东桥下船,沿若耶溪溯流而上,历史上一直是领略越中山水胜景最主要的游路。
“仙穴寻遗迹,轻舟爱水乡,溪流一曲尽,山路九峰长,”历代文人雅士由此入会稽山中游历者不可胜数。  离城之后,若耶溪一直在景色如画的田园中穿行。船行八九里,至一石板小桥,桥虽陋拙,桥名却不绝于志,日:“望仙桥”。在此舍舟登岸,向西穿越一处村落,再穿过一片间有几树梨花的桃林,便进入了被道教尊之为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阳阴洞天”。
洞天实为一谷地,东面为谷口,其余三面环山。谷身狭长,氛围幽深清静,山径盘迥,溪涧迂曲,委实一“仙圣人都会之所”。  山谷中部地势较为开阔,北对宛委山主峰。麓地高处为龙瑞宫遗址。遗址呈台阶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土层极厚,疑人工堆筑,顶台周方一亩许。查考古代文献,大致可以推断此台原为传说中的“禹禅会稽”、“禹会会稽”之处。遥想大禹当年,在此台致群神,会诸侯,兴社祀,建国家,是何等的雄姿英发,气壮山河!然今日登临此台,但见荒草芜杂,寂寥萧索之中令人油然而生沧桑之感。
气势雄伟的宛委山横贯洞天北侧,重峦叠嶂,危岩峥嵘,各呈异态。尤其是主峰形同玉柱,从谷底平地拔起,直冲霄汉。峰身石阶犹如天梯。《旧经》云:“山上有石篑,壁立干云,升者累梯而至。”传说大禹曾发此石,得金简玉字之书,以知山河体势,因通治水之理。或说禹从中得赤圭如月,碧圭干月,各长一尺二寸。  在龙瑞宫西侧一向谷中南下的山脊尾处,有一巨石,中裂为罅,据方志载,狭义的阳阴洞天专指此石,在道教中称为“玄牝”,今人呼作“和合石”,此石还有一名,即著名的“禹穴”,其附近还有“禹井”,实为一处泉眼。民俗学研究表明,禹穴、禹井和石篑,都是越族先民生殖崇拜的偶像,如此组合完整的古迹留存,弥足珍贵。
从禹穴沿山径上登数米,又有一巨石,高4米,宽待8、8米,不规则,上有索痕三道,因为传说此石是从安息飞来,得名日“飞来石”。石上有唐宋名贤题刻多处,然已字迹模糊,惟贺知章《龙瑞宫记》一篇尚依稀可辨,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稽绍兴

会稽绍兴(12张)
在宛委山中,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胜景,多依托于石。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云:“巨者南镇,是为会稽;洞日阳明,群仙所栖。石伞如张,石帆如扬;石篑如藏,石鹞如翔。石壁匪泥,石瓮匪携;香炉自烟,天柱可梯。韫玉有笥,降仙有台;禹穴?而叵探,葛岩蜚而自来。射堂丰凶之的,宛委日月之圭;应天上之玉衡,直海中之蓬莱。”其实,宛委山中的石景之多,纵王十朋赋也不能足举。  除石景外,宛委山中还有众多水景、林景及历代人文古迹,如郑公泉、郑公宅、射的潭、孤潭、傅公泉、莲花渚、竹箭林、叶天师龙见坛、玉门、精庐、寒泉、洞亭桥、斗牛桥、观山桥、、灵澈塔等等,不能一一详述。据村人告,对历史上阳明洞天的宗教文化之盛,世人有“千僧万道八百姑”之概。历代之苦心经营,正如《水经》所载,“疏山为基,筑林、裁宇、割涧、延流、尽泉石之好”。在这数千年的天工人力之下,会稽山一直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人们所神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