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1-2012》研究成果

 智慧旅游519 2012-10-06

    2012-4-13 8:57:09       字号:[    ]

    区域旅游总体形势分析:2011年,我国区域旅游潜在出游力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仍维持“7:2:1”的总体格局,旅游发展绩效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速度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的特征,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之间以及内部旅游流在构建我国客源地——目的地旅游空间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非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区域旅游的长期特征,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较大改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国家旅游业整体质量的提升。与此对应,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和微观管理方式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促进区域均衡应成为国家旅游发展的长期性战略任务。
    一、2011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东部地区国内旅游领先地位进一步强化,中西部出游力增长较快
    (二)东部地区入境旅游支撑能力强,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较大
    (三)东中西部地区出境旅游继续全面增长
    (四)区域旅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二、2011年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特征
     (一)区域旅游发展方式更趋常规化
    2011年,以特别重大事件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式逐渐减弱,在立体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同城化效应日益突出、旅游消费更加大众化环境下,以整合提升旅游产业要素质量、强化旅游公共服务、塑造旅游品牌、联合开拓旅游市场等常规化方式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区域旅游发展更多依赖于区域内部或区域间常规化的旅游发展手段。
    (二)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深化
    2011年,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受到各地重视,区域旅游“抱团发展”成共识。合作的层次不断提升,由旅游部门合作向党政领导间交流与合作的转变;合作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由周边地缘合作向全国蔓延,并呈现多元交叉特征;合作的内容不断深化,由单一市场合作向旅游区统一规划、旅游产品整合、旅游公共服务优化、旅游监管制度对接、联合促销等全方位融合型发展,旅游区一体化趋势明显。
    (三)区域旅游发展创新手段更加多样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及发改委先后批准和建设了一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专业性的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一些省也启动了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区域旅游发展创新不断增强,创新手段更加多样化。
    (四)海洋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受到高度重视
    作为海洋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以其独有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继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海南省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积极稳妥推进开放开发西沙旅游,有序发展无居民岛屿旅游,2011年国务院又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亦提出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海洋海岛等高端旅游产品,大力培育海南国际旅游岛、北部湾旅游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沿海旅游经济带。海洋旅游受到国家层面的全面重视。
    (五)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区域旅游热点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受到广泛重视,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热点。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兴国战略做出重要部署,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作为层次丰富、最具大众化的文化消费产业——旅游业,依托业已形成的客源市场和产业基础,加强与文化的融合,更大地发挥在文化兴国战略进程中的作用受到社会广泛重视。
    三、区域旅游发展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区域旅游局部投资过热问题
    随着旅游业综合功能的不断释放及其外延不断扩大,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随着国务院41号文件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旅游业曾经被当做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形态,并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束缚,旅游产业发展长期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抑制,公共服务供给乏力、旅游产品创新不够、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其综合作用的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产业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问题
    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流流动规律均维持着长期以来的非均衡性特征。缺少诸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这样重大节事的拉动,区域旅游发展方式将更加趋于稳定化、常态化,区域旅游发展的非均衡性特征将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较大改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游客满意度水平,进而对国家旅游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形成制约。但现有政策对区域旅游发展的非均衡特征正对性和有效性不足。
    四、客源地潜在出游力的空间布局特征
    三大经济区是支撑我国区域旅游潜在出游力“7:2:1”格局的核心板块。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潜在出游力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1.0000、北京0.9464、广东0.8212、浙江0.7350、江苏0.7259、天津0.6534、山东0.5703、福建0.4925、辽宁0.4884、河北0.4148、湖北0.3981、河南0.3873、湖南0.3483、山西0.3270、陕西0.3201、重庆0.3174、吉林0.3162、内蒙古0.3155、四川0.3065、安徽0.2979、江西0.2978、黑龙江0.2804、海南0.2675、广西0.2312、宁夏0.2191、云南0.1780、新疆0.1399、青海0.0893、贵州0.0836、甘肃0.0580、西藏0.0000。相较于2010年,除上海取代北京成为排名第一省份、河北取代四川进入10强,其他潜在出游力排名前十位省份没有出现较大变化;而在后十位省份中,除内蒙古排名出现较大增长,黑龙江出现一定下滑外,排名也没有出现较大变化。总体而言,区域旅游潜在出游力的整体空间格局仍沿袭着较强的区域集聚性和经济导向性,“东中西”逐级递减的三级阶梯状空间格局依然明显,区域之间的客流仍维持大致“7:2:1”的比例,即大约68%的出游游客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不断发育完善的城市群是高出游的核心区块,而大城市的居民出游是支撑高出游区块的关键因素,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以及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京、沪、广深”作为我国客源地空间格局高地的核心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五、国内主要目的地的空间布局特征
    区域旅游发展绩效和发展速度在空间格局上的非一致性特征更加明显。以国内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收入作为核心绩效指标进行综合考虑,2011年全国十五大绩效高的旅游目的地区域依次为江苏、广东、山东、浙江、辽宁、河南、上海、四川、北京、湖北、湖南、安徽、重庆、黑龙江、陕西;全国二十大绩效高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次为杭州、重庆、广州、北京、上海、济南、苏州、无锡、成都、天津、南京、郑州、深圳、长沙、宁波、武汉、扬州、青岛、西安、沈阳。相较于2010年,黑龙江、重庆、陕西、上海等四个省市的绩效排名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云南、福建、山西、北京的排名则有一定程度下滑,但主要旅游目的地绩效空间格局依然保持东、中、西顺次递减的特征。从发展速度来看,受基数较小、经济发展对旅游业依赖程度逐渐加深等因素影响,东、中、西、东北地区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分别为21.5%、22.6%、23.2%和24.5%,呈现显著的顺次递增特征,各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距有不断缩小的态势。从各旅游目的地的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来看,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703元、752元和809元,明显低于东部地区994元的水平,显示东、中、西部各大区域之间的旅游发展质量仍有较大差距,但2010年西部地区的旅游人均消费增长较快,各地区间的差距也表现出进一步缩小的态势。此外,从旅游业在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来看,各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的差距明显,贵州、北京、上海、西藏、辽宁、云南等省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已经占到GDP的13%以上,但宁夏、河北、青海、新疆等省市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尚不足6%,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尚不显著,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区域旅游流的空间布局特征
    三大经济区之间以及三大经济区内部旅游流是构建我国客源地——目的地空间体系的核心。相较于2010年, 大尺度旅游流流动格局没有较大变化,环渤海地区的旅游流仍以流向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流以流向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主,但流量有所增加;珠三角地区的旅游流以流向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主,但流向环渤海地区的流量有所增加,而流向中部地区的流量有所减少。中尺度旅游流的流动格局在不同区域的变化形态各异。其中,环渤海内部旅游流流量呈增长趋势,流向没有变化,河北流向北京的旅游流是该地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流;江苏流向上海的旅游流流量相对最大,是长三角地区内部最主要的旅游流;在泛珠三角地区,广西流向广东的旅游流则流量相对最大。此外,从省际通道便捷度来看,北京流向天津的旅游流通道便捷指数在环渤海地区最高,达到14.63;上海流向浙江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指数在长三角地区最高,达到14.35;广东流向湖北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指数在珠三角地区最高,达到1.17。此外,湖南流向湖北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指数在中部六省最高,达到4.64;辽宁流向北京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指数在东北地区最高,达到1.05;四川流向云南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指数为0.35,在成渝地区内部最高。总体来看,旅游流通道便捷度的高低与物理距离呈负相关、与经济发达程度和交通便利程度则有着正相关关系。
    六、2012年区域旅游发展环境预测
    1、维持区域旅游潜在出游力水平的经济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改变
。居民收入水平(贡献率为43.02%)、旅游发展水平(贡献率22.90%)、居民受教育程度(贡献率8.84%)和居民生活质量(献率为6.16%)是影响区域旅游潜在出游力的主要指标,尽管从长远来看这些经济指标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有收敛的趋势,但受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规模较大、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等因素影响,短期内的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将得以维持,潜在出游力东中西逐级递减的三级阶梯状空间格局将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2、区域旅游发展方式将向更加注重游客满意度提升的常规化方向转变。随着中西部地区在5A、4A等高品质景区建设上不断取得突破,游客旅游行为方式更加大众化、旅游消费更加理性,以奥运会、世博会等为代表的重大事件在推动区域旅游快速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弱化,区域旅游发展将更加注重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向高品质、多元化、大众化、以游客满意度提升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将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地位,这种方式将进一步巩固现有东部地区效益高、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快的目的地发展格局。
    3、交通干线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大区域间旅游流的便捷程度,但区域内部便捷度仍需提升。按照“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2015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但这些道路仍以联结大区域间的干道为主,空间分布上也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56%国土面积上的高速公路里程和国道总里程仅占全国总里程30%和4.1%、省道占6.7%,县道占13.8%。区域内部落后的交通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东中部地区客流流向西部地区,同时也将影响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尺度旅游流的发展。
    4、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将继续影响区域旅游的持续发展。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弱、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财政紧缩措施以及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缺乏协调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在2012年存在很大的下行风险。同时,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朝鲜半岛的局势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球稳定,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以商务旅游为主的东部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其次,CPI指数不断提高以及居民对通胀预期的加强,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国内区域旅游的发展;此外,一些突发性灾害也可能对特定区域的旅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七、2012年区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制定推动区域旅游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地对区域旅游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将区域旅游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从宏观层面编制旨在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发展的跨区域、跨线路旅游规划,缩小区域间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性,为区域旅游合作的纵深发展搭建国家级议事平台和协调机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包括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评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旅游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突出东部地区旅游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促进产品创新和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2、地方政府推动区域旅游均衡发展应更加具有自主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作用,主动将区域旅游发展纳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切实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一方面,依托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地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等业态的融合,重视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海洋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业态,发挥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将新兴业态作为推动区域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创新能力,缩小区域旅游发展的差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