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化的旅行方式,不变的价值追求――在WTTC2010年会上的主题发言

 智慧旅游519 2012-10-06
    2010-5-27 13:49:00     字号:[    ]

    各们业界同仁:
    今天,国际旅游领域中顶尖的企业家和思想家在北京集会,共同探讨当前的旅游形势,共同谋划未来的发展,历史将证明本届年会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中国旅游学者的代表,我愿意就国际范围内旅游产业的变与不变为主题,与各位分享几个基本观点。
    始自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有褪去,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在过去三十年里,全世界的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7119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增长了21倍,达到3678美元。经济增长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然而经济增长却为人类更加自由地行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中国的经验表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总人次就相应增长1.2-1.5个百分点。事实上,中国旅游经济之所以只用了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就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从根本上说还是得益于总体上的经济增长和持续的社会发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家将会成为推动全球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旅行与旅游方式更为多元化。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得以更为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交通与目的地信息,年轻人经由谷歌、百度获得了解旅行信息,在去哪儿这样的网站上比较供应商的价格,通过携程、艺龙这样的新型旅行服务商做好预订,旅行变得更为便捷,更加简单。在中国,年轻人基至在网络上相约“闪玩”,而多数的“闪玩”指向了旅游。正是看到科技进步的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一些富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把信息技术引入了传统的旅行服务业,有效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商业模式变迁。现在已经有利用3G手机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成功案例,而传统的旅游业者也在积极适应变革,像中青旅的“百变自由行”项目、七天酒店的“快乐营”都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交通体系的完善同样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旅行与旅游。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持续发展,让我们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去更远的地方。到2015年,中国将有244座民用航空机场,近7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以及更多里程的高速铁路,加上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用汽车市场,一个同城化的时代正在来临。也许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从伦敦横贯欧亚大陆到北京,再到新加坡的高速铁路建成以后,在这个60亿人口共同居住的蔚蓝色星球上,“比邻而居,天下一家”的梦想就会变得更加现实了。从产业领域来看,日益完善的交通体系还进一步强化了旅游消费的散客化趋势,以及游客的关注点更加指向旅游目的地而非传统的景区(点)的非传统旅游方式,比如都市体闲、乡村度假等。在同城化的时代,旅游与旅行业界更加需要对旅游方式的变迁做出积极的回应,努力促进更加广泛的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育。
    旅游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与自由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权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越来越多地采取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手段来保障这一基本人权的实现。政府和社会对旅游的认识正在从对经济功能的关注转向对社会发展和文明演化功能的关注。在中国,2009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都在关注并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障更多的国民参与旅游,更有尊严地在异地行走,更多的社区分享。可以说,以“合作、共享、可持续”为核心的现代商业伦理正在旅游领域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旅游业界应当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承担起提升旅游福祉、尊重当地法律与伦理规范、促进员工成长、关注环境保护与人文多样化等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信念: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和人文资源不是自然和历史馈赠的,而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旅游业界的全体同仁要努力为后人多留下些遗产,而不是遗憾。
    当今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关系的主流是合作与发展。在旅游领域,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地扮演着国际旅游客源地、中转地和目的地的角色,而在产业领域,无论是直接面向游客的服务企业,还是面向生产要素市场的金融资本、 建筑设计公司、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机构,都遵循着市场化的规律在全球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不可否认的是,在旅行签证的便利化、旅行交通和旅游活动的无障碍化、社会文化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以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世界各国还面临着大量共同的挑战。在这些挑战和危机面前,我们需要更多层次,更为多样的全球合作。今天,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为代表的政府间组织,以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为代表的产业间组织,以及以国际旅游科学联合会为代表的教育研究组织,都在为旅游领域的国际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与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相比,与其它领域的国际合作进展相比,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建立全球范围内的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体系,基于业界共识的旅游伦理要则与行动框架,面向人类文明演化的旅游思想与产业价值的铸造,等等,迫切需要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
    我们相信,只要人类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旅游与旅行的方式就会持续地变革与创新。
    我们相信,尽管旅游与旅行的方式正在变得越来多样化,但是更加自由地行走,更有尊严地交往这样一些旅游领域中带有普世性的精神追求却永远不会因为外在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更加相信,以“服务创造价值,产业传承文明”为已任的旅游业者,一定能够在变与不变之间,在为各国旅游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同时,将旅游产业导向一个更有价值的未来。

 

(作者:戴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