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 州 建设西部增长极(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卫启云 2012-10-06

  实践证明,每一个国家级新区的设立,都会强有力地催化、拉动所在区域的发展。

  这一次,历史把机遇给了甘肃,给了兰州——

  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兰州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

  至此,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这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最新力作,这是西部跨越发展的最新号角。

  一个活力十足的经济增长极将强势隆起,给大西北带来历史性变革,令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版图焕然一新。

  古老的陇原大地秦王川,真正迈入了书写华章的黄金时代!

  “要以创新精神、举全省之力、奏开放强音、促产业集聚。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推进。努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节约、生态环境好、人民生活幸福的兰州新区。”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如是说。

  “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精神要求,举全市之力、聚四方之智,以创新之策、非常之举,只争朝夕、加速推进,努力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产业强城、生态绿城、多湖水城、魅力新城。”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如是说。

  “再造兰州”——西部开发的重大举措

  当前中国,迈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代。放眼全国,浦东新区引领长三角、滨海新区带动京津冀、两江新区辐射大西南,广袤的大西北同样呼唤自己的“领跑者”。

  光荣的使命,落在了兰州的肩上。

  兰州古称金城,地处祖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具有坐中联六、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特殊作用,历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咽喉重镇,史载“河西雄郡,金城为最”。新中国成立后,华夏大地蓝图初绘,“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8项在兰州布设。“三线”建设,又有一大批企业从沿海内迁兰州。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演进,兰州逐渐发展成为大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去年10月,甘肃省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设立兰州新区的请示》。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办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对设立兰州新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未来建设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论证,提出了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经征求中央和国务院35个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后,向国务院上报了设立兰州新区的请示。今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并原则同意《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兰州新区建设由此进入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建设兰州新区、“再造兰州”,是“新区战略”在祖国西北腹地的崭新实践,有利于破解兰州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兰州作为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兰州新区,是国家探索西北老工业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子、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兰州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而兰州新区,则集聚了完成这项使命的核心优势。

  北出兰州38公里,就到了兰州新区的所在地——秦王川。它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新区规划范围80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65万人。

  秦王川空间开阔,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捷。这块兰州周边最大的高原盆地,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适宜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建设。而且,这里有甘肃唯一的国际航空港——中川机场,多条公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特别是“引大入秦”工程设计年引水量4亿多立方米,目前还有一半以上尚未利用,这在普遍干旱的西北地区,是无可比拟的优势。

  正由于众多优势叠加,使秦王川成为兰州新区的落脚地。对兰州、甘肃,乃至整个大西北,这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开放层次、更强的辐射能力。

  巨头抢滩——“新区效应”的集中显现

  历史上的秦王川,荒原百里,常年风沙,贫瘠干旱。一首歌谣唱道:“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

  2010年8月,兰州新区启动开发建设。两载栉风沐雨,兰州新区按照“打造一流新区”的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生态环境先行、重大项目先行,高起点,大手笔,气势不凡。

  如今的新区,“四纵四横”的道路网络已经成型,中心发展区、生态休闲商住区、荒山丘陵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示范区等功能分区渐次清晰,水、电、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新区与老城区及周边城市的道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00多亿元。两年来,一天天,新区在长高、新区在扩大、新区在完善、新区在变美、新区与老城区的距离在缩短……日新月异的兰州新区,为项目落地、企业入驻、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志武说,兰州新区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全世界的眼球,吸引着众多产业巨头纷纷“抢滩”,初步展现出强大的开放吸附效应、投资抢滩效应和中心带动效应。

  据了解,中国铁建、三一重工、吉利汽车、世纪金源等一批知名企业带着90多个具有增长潜力的大项目好项目进驻新区,总投资达707亿元。与此同时,兰石集团、兰州电机等一批中央和省属企业也主动“出城入园”,到新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今年7月,一年一度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举行,兰州新区备受中外客商的青睐,当场签约合同项目24项,投资总额达225亿元。

  创新发展——“新区模式”的探索实践

  诗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兰州新区的建设者说,新区每天都是新的。

  从诞生之日起,甘肃省委、兰州市委就一再要求,兰州新区的发展思路要创新、管理模式要创新、政策举措要创新、体制机制要创新。

  兰州,是西北地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集中了大量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兰州新区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无原则、无门槛地承接,则永远不可能出类拔萃。建设兰州新区,必须积极探索西北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对全国发挥示范效应。

  创新是新区之魂,其中,最根本的是机制创新。兰州新区从起步建设到升级为国家级新区,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其建设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兰州新区机制之活。两年来,兰州新区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大部委”运行机制,直接与市场对接,与民生对接,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为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一流的政务环境。

  可喜的是,兰州新区为招商引资设置了产业政策关、投资强度关、环境保护关等三道关口,确保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产业聚集与产业延伸并举,存量扩张与质量提升互动。兰州新区还特别利用甘肃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的“金字招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区和老城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作为现代新区,既要“聚物”,也要“聚人”;既要“安居”,也要“乐业”。对此,兰州新区提出了“产业引导、以产带城、产城融合”构想,积极探索新区发展新模式,力争把最好的学校医院设在新区、把最优的社会管理放在新区、把最美的生态环境建在新区……

  如今,走进兰州新区,如兰之城的感觉扑面而来。舟曲灾后转移安置区里,数十栋藏乡风格的建筑格外靓丽,住宅小区、寄宿制高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舟曲受灾群众在此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以湿地公园、新区水系、道路绿化、南北生态区建设为核心,沿山、沿渠、沿路,绿化、美化、亮化,努力把新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使之成为魅力兰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州新区,站在新的起点上,正蓄势腾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