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精英必读的50本书

 lyfd2003 2012-10-06
《硅谷禁书》(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翻页
窄屏阅读 加入书签

它不是禁书,而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励志书,它无非就是用大众哲学的方式来讲述成功之道;它像一本《九阴真经》,它不讲招数,只讲心法,看似无招,却胜过有招。书名硅谷禁书TheMasterKeySystem作者查尔斯·哈尼尔CharlesF.Haanel作者国家美国译者宏峰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KallistiPublishing出版时间2007年7月January31,2000价格29.80元$19.95页码242页248pages作者其他著作《精神化学》《新心理学》

内容简介《硅谷禁书》(TheMasterKeySystem)是一本奇书,由作者在1912年创作出版,当时销售了20多万册。1933年起,它奇迹般的从市场上消失了,原因是很多成功的商人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此书,担心更多人因此书而创富。这些商人联合起来,让美国教会查禁了这本书。这本书是硅谷最神奇的成功奇书。早年,这本书的手抄本甚至炒到3000多美金。几乎所有硅谷的亿万富翁都阅读过此书,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上学时,因为偶然的机会读到此书,立即决定弃学从商,从而创造了软件帝国的神话。美国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因为得到本书的启示成为成功学大师。2003年,本书在美国得到解禁,立刻有数十个版本面世,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硅谷禁书》是最伟大的成功学著作,将告诉你取得成功的真正窍门!《硅谷禁书》是最神秘的潜能开发指南,将激发你内在的无限潜能!《硅谷禁书》是最有效的财富训练法则,将让你从此告别贫穷,走向富裕!

简要评论

世界上最伟大的24堂励志课,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潜能开发著作,一本让比尔·盖茨弃学从商的书,一本无数美国成功大师力荐的书,从硅谷起家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人人都读过的书。在美国被禁70年后重见天日,全世界唯一一本因道破创富秘诀被禁的书,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励志经典。查尔斯·哈尼尔的愿望:1912年,哈尼尔在纽约出版《硅谷禁书》一书,他在书中首次向世人公开自己在各方面都获得成功的秘密。而哈尼尔出版此书的初衷就是希望所有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阅读与学习而获得成功与财富。富人们的私念:《硅谷禁书》出版后,读过此书的人都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从此脱胎换骨,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当时,财富与成功只属于少数人所拥有。哈尼尔的书引起了纽约商业协会部分人士的恐慌,出于一己私念,《硅谷禁书》被某些人利用职权查禁,目的是不让世人看到书中所阐述的致富之道。寻找《硅谷禁书》:一部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奇书,如同昙花一现,刚刚在读者中掀起巨浪,却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那些有幸看到《硅谷禁书》的人,宝贝一样将之收藏得极为隐秘,决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因为它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一把开启财富宝藏的金钥匙。特别是在 硅谷 ,一大帮创业者苦苦寻找这本《硅谷禁书》,甚至有人以300倍的价格求购此书,但没有人愿意拿出来。更惊人的是,在当时,一部《硅谷禁书》的手抄本居然被卖到几千美元,而且还不是完整版本。微软帝国的诞生:比尔·盖茨应该是一个无比幸运的人。当他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居然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获得了一本《硅谷禁书》的完整版本。当他读完此书时,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学业而开始白手创业。短短数年时间,一个财富帝国神话般诞生了,那就是微软!奇迹还将继续:非常高兴的是,《硅谷禁书》终于在2003年得到了解禁,我们庆幸之余,绝不可错失这一把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的财富钥匙。阅读此书,你必将重新认清你的人生轨迹!如果你细细学习本书中的课程,你一定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神话。

作者简介

查尔斯·哈尼尔(CharlseHaanel
《硅谷禁书》(2)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翻页
窄屏阅读 加入书签

),186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1949年去世。美国著名的作家、企业家,创建了他那个时代最巨大的商业集团,并写有多本成功心理学著作。除本书外,主要作品还有《精神化学》《新心理学》等。

延伸阅读

【美】拿破仑·希尔:《思考致富》,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定价:25.00元。主题书评

《硅谷禁书》:这不是一本神奇的书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对事如此,对书亦如此。《硅谷禁书》其实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励志书,它无非用大众哲学的方式讲述成功之道,仅此而已。无论如何,它不至于被禁;一本畅销励志书最后成了禁书,实在好笑至极。然而,关于它遭禁的故事被讲述得神乎其神,以至于该书一度竟成为了一本 神奇的书 。于是,这本 神奇的书 自然有了一段极为神奇的命运。传闻是这样的:1912年,《硅谷禁书》(当时应该不叫这个名字,至于哪一个译名合适,这里就不再细究了)在纽约图书市场出现。这本书出版后,仅仅过了几周,就从大众的视线里消失了。1933年,此书再次出现,但是这一次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面世后短短数天,就被全面查禁,而且,这一次一禁就是70年。直到近几年,该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据说,该书遭禁跟其作者查尔斯·哈尼尔(CharlseHaanel)有莫大的联系。因为哈尼尔在出版该书之前,一直在纽约商业协会担任商业管理课程的讲师。他将自己多年从事商业研究和个人潜能开发的精华体验浓缩成24堂课程,这些课程贯穿了哈尼尔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成功之道凝练成一条条切实可行的经典法则。此书出版后,刚开始时只在小范围内被人阅读,但读过此书的这部分人从书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通过学习《硅谷禁书》,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能量,它可以彻底改变阅读者的人生观,从而让人获得巨大的财富。而当时的纽约商业协会几乎都是由一些成功个人组成的富人组织,他们被《硅谷禁书》的神奇力量震惊了,因为他们不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书中学习到成功的法则。他们发现,所有读过《硅谷禁书》的人,都如同接受了神的启示一样,从此脱胎换骨,在短短时间内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出于这些人的一己之念,《硅谷禁书》被他们利用职权查禁,目的就是不想让世人看到书中所阐述的成功之道。不管真相如何,上述传闻把《硅谷禁书》描述得像武侠小说中的一本绝世武学秘籍,得之者,可以号令天下、称霸武林。而原有的武林盟主以及既得利益者,为了继续统治江湖,必须得消除一切影响他们权威的不安隐患,例如,把知晓这本秘籍下落的人赶尽杀绝;或者自己修炼武功,力求天下第一。总之,最首要原则,就是绝对不能让书落入潜在竞争对手的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硅谷禁书》遭禁反倒是一种至高荣誉。它被查禁,说明它遭人妒忌;它遭人妒忌,说明它有过人之处;它有过人之处,说明阅读它真有奇效。对一本励志书而言,还有什么能比说它内容具有实用性、指导性,读后能快速致富成功来得重要呢?为此,坊间甚至有传言,《硅谷禁书》是一本让比尔·盖茨弃学从商的书,是一本无数美国成功大师力荐的书,是一本让众多硅谷创业者从白手起家最终坚持到功成名就的书 不论是真是假,总之,说不说随他,信不信由你。那么,《硅谷禁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或者,它到底教给了人们什么?书中24课,从第一课 引爆你的内在能量 到最后一课 我能,一切皆能 ,讲述的都是一个人如何利用其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愿景、强力的意志去获得成功。这个主题、这些方法、这种表达,是后来很多成功励志类书籍惯用的手法,但如果有区别,则是《硅谷禁书》更侧重意识流层面,更注重内在、精神、意念、思想对一个人的提升和改造。哈尼尔除作家、企业家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他

写过不少心理学作品,如《精神化学》《新心理学》等,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硅谷禁书》这样一本励志书被写得像极了一本心理学(或泛哲学)的通俗读物。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类似哲学思辨的句子: 在本质上, 你 不是指你的灵魂,灵魂只是自我用来思考、推理和设想的另一个工具; 你 更不是指你的肉体,因为肉体只是自我用来达到目的的物质工具。 人的意志是一个磁铁,它可以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得到它所需要的。 任何事物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件事。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转化的,是相互联系的,绝对不是相互对立的。 不妨做个比喻,《硅谷禁书》像一本《九阴真经》,它不讲招数,只讲心法,看似无招,却胜过有招。哈尼尔说: 让我们时刻牢记,只有我们的思想才是能力和力量的源泉。 他还说: 通过这24堂课,我们能激活个体生命的潜能,能做到精力充沛、洞悉世事、充满活力、不屈不挠,才能提高我们人生的效率和自身的才能 使人们具有抉择的智慧、理性的同情,使人们拥有主动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们知道如何尽情地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哈尼尔的话激动人心、催人奋进,但细细品味,他的很多观点有着唯心主义者的论调,只强调意识、意志,而不关注物质、客观,所以听起来不错,做起来就难了许多。毫无疑问,这不是一本神奇的书,它真的没有传言中那么神乎、邪乎。
 
《滚雪球》(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翻页
窄屏阅读 加入书签

巴菲特的财商与生俱来、难以逾越,继罗杰·洛温斯坦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之后,《滚雪球》的出版再次证明:巴菲特是学不来的,他的成功不可复制!书名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下册)TheSnowball:WarrenBuffettandtheBusinessofLife作者艾丽斯·施罗德AliceSchroeder作者国家美国译者覃扬眉丁颖颖张万伟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Bantam出版时间2009年1月September29,2008价格78.00元$35.00页码760页976pages内容简介1939年的冬天,9岁的巴菲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 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 沃伦·巴菲特,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领袖和投资大师,甚至在死后还会影响后世50年的伟大人物,终于向我们敞开了他的心扉。这本他生平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以从未有过的视角,揭开了巴菲特的真实人生。许多年来聚光灯下高大的 股神 终于走下神坛,以他最平实的语言、最真诚的心,娓娓道来,讲述了他78年人生中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简要评论

《滚雪球》提供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深度分析,让读者透视巴菲特的性格和人生,并浓缩了那些使其获得非凡成功和声誉的原则及理念。它向读者呈现了巨大的成功、卓越的领导力和慷慨的慈善家背后的巴菲特。本书记录了巴菲特的思想,其视角可以运用到生意中以及主导我们生活的日常决策中。--《金融时报》在金融危机的危险时刻,很有必要读读这本书。--《福布斯》在施罗德女士这本厚达900多页的书中,我们能够学到许多经验教训 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十分重要 许多人会说:下一次沃伦·巴菲特警告危机来临时,我们最好洗耳恭听。--《华尔街日报》对那些已经了解巴菲特故事的人来说,施罗德的这本书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它史诗般的视野。《滚雪球》比其他作品更加敏锐,它深入到心灵深处,挖掘了巴菲特的成功秘诀。--美国《商业周刊》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讲述了一个完全靠自我奋斗而成功的人,并且在一些方面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这本书权威地展现了巴菲特非凡的一生,是所有资本家的《圣经》。--《华盛顿邮报》巴菲特选择艾丽斯·施罗德为其作传真是明智之举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纵横捭阖,收缩自如,将巴菲特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他那盘根错节的商业帝国。施罗德女士不仅对巴菲特的传奇人生了如指掌,同时也敏锐地把握到了他对当前经济危机的精确预见。--《纽约时报》施罗德的这本书是一本惊人的好书,之所以 惊人 ,是因为她不仅仅详尽描述了巴菲特私人生活的细微之处,同时她的写作技巧娴熟,文笔优美,让这本书感人肺腑。尽管她明显得到了巴菲特的鼓励和合作,但在评价他时依然直言不讳 从个人角度而言,巴菲特也许不是世界上最容易相处的人,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值得研究。在施罗德的书中,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讲述他的故事。--《人物周刊》毫无疑问,本书详尽呈现了巴菲特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就,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国成功故事,确立了他的伟大形象 那些根本不关心商业的人们也会着迷于他的传奇人生,一个儿时饱受母亲呵斥的邻家少年,长大后却仍然依赖女人们的心理安慰--甚至当他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后,依然如是。--《时代周刊》作者简介

艾丽斯·施罗德,曾任摩根斯坦利的董事总经理,因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结识,而巴菲特也因为赏识她的洞察力和掌握主题的能力,授权施罗德撰写他

的人生故事。施罗德生于德州,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学士及MBA学位,拥有会计师执照。目前与丈夫居住在康涅狄格州。延伸阅读

【美】玛丽·巴菲特、戴维·克拉克:《巴菲特法则》,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定价:42.00元。

主题书评《滚雪球》:不可复制的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有两句话引用率很高,一句是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另一句是 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人们之所以常提,并乐此不疲,大抵是认定这两句话能概括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思想要义。是这样的吗?艾丽斯·施罗德用了5年时间,和巴菲特面谈2000个小时,采访巴菲特身边近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翻阅了巴菲特从未披露的无数私人信件和档案后写成《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一书,请注意,她用的不是 贪婪和恐惧 ,也不是 退潮和裸泳 ,而是 滚雪球 一说,典故出自巴菲特的一句名言: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 在施罗德看来,作为隐喻的 滚雪球 或许能最佳地还原和描述巴菲特。 人们把他分割成细小的角色切片:投资人、公司经理,等等。我也曾认为这个人是用一种统一的方式看待一切事情,可以说是一整套的理念。 施罗德其实想挖掘的是究竟是这个男人生活中的什么事件造就了他现在这一套思维体系?毫无疑问,随着资料的阅读、对话的深入,巴菲特的故事越来越吸引施罗德。当她把对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处世哲学和复杂人格的所有理解写出来,这便是《滚雪球》的全部。在《滚雪球》之前,巴菲特从未让人写过他的生平,虽然媒体经常追踪这位全球首富、 奥马哈的奇迹 ,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始终闭口不谈,所以从名人的标准来看,巴菲特的真实生活其实相当 私人 --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市面上很多谈论巴菲特的书都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的产物。现在,巴菲特终于决定把自己的故事公之于世,授权施罗德来完成这个可能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伟大任务。因此,《滚雪球》较之以往巴菲特传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经得了巴菲特本人的确认,除非巴菲特意犹未尽、亲自上阵,否则《滚雪球》就是当之无愧的巴菲特第一本官方传记。当然,对施罗德来说,这也是她的第一本书。早在潘恩韦伯任保险业分析师时(后担任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施罗德就因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相识,巴菲特十分欣赏她的商业洞察力和把握主题的能力,说她写的金融文章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是因为这样的赏识和信任,巴菲特才放心让施罗德来为自己立传。 她对我的离奇个人故事有着深刻见解,就如她对于当今金融危机课题的精准预期有着深刻见解一样。 巴菲特对施罗德的赞赏不无道理。在随处可见的描写巴菲特传奇的书中,作者们都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地告诉人们巴菲特的 成功之道 投资诀窍 ,可惜到现在巴菲特只有一个。事实上,如果仅靠几本书就能让人成为一个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投资者,那么巴菲特也就不再神奇,因为人人都可以是巴菲特。巴菲特是一道无解题、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滚雪球》的可贵之处就是施罗德没有在书中自以为是地附会出一个答案、几个理念、若干个原则,她诚实且客观地记录着巴菲特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巴菲特。《滚雪球》从巴菲特在太阳城做的一次演讲开始,然后像大多数传记一样循规蹈矩地从巴菲特的童年讲起,讲述他小时候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特别是对于投资的敏锐嗅觉和无限热情。在巴菲特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的爱好和兴趣都围绕着数字打转。6岁那年,巴菲特第一次挣钱。他向邻居销售口香糖,挣得5美分。他那时就表现出对顾客毫不让步的态度,一包5片一起卖,邻居麦考布里夫人说她只想花一美分要一片,巴菲特拒绝了

。上小学后,巴菲特非常热衷于集邮和收藏钱币。他会计算字母在报纸和《圣经》里出现的频率。读五年级的时候,巴菲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1939年的《世界年鉴》,他能记得每个城市的人口数。10岁那年,巴菲特去纽约。巴菲特告诉父亲,他想去三个地方:斯科特邮票钱币公司、莱昂纳尔火车模型公司和纽约股票交易所。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他和妹妹合伙,花了114.75美元,38.25美元买进,40美元卖出,他们赚了5美元。14岁的巴菲特填报了他的第一笔所得税--7美元。这是他做报童的收入,为了把税金降低,他把腕表和自行车作为业务支出加以扣除。这一年,他已经有了1000美元的存款。15岁时,巴菲特花1200美元买了一个40英亩的农场 种种迹象表明,巴菲特生来就不是普通人,说他天赋异禀一点不为过。同样一个童年,当大多数人都还在玩泥巴、玩警察抓小偷的时候,巴菲特就在做生意、看财报、读商业报刊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天赋让巴菲特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别人。除了天分之外,机遇同样重要。对巴菲特而言,他的机遇是遇到了几个很关键的人生导师,他们对巴菲特的成长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一位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过巴菲特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从格雷厄姆那里他学到了 市场先生 是你的仆人,而非主人;市场每天提供购买和出售股票的机会,但价格往往都没有意义。不过偶尔它也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第二位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她教会巴菲特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为人处世。第三位是《华盛顿邮报》的女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她教会巴菲特社交生活不只有樱桃可口可乐与巧克力碎片冰淇淋。当然,更多的笔墨还是用来讲述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巴菲特曾经分析过自己投资理论的 化学成分 : 我是15%的费舍尔加85%的格雷厄姆。 巴菲特对自己作为投资者的能力非常自信,以至于他认为,今天他手中的1美元到明天就能变成5美元。他满脑子都是交易的思维,书中提到,巴菲特觉得他的儿子应该控制在182.5磅,一旦超过这个体重,儿子就得把农场总收入的26%支付给巴菲特;如果没有超过的话,他只需要支付22%。在这笔交易上,巴菲特怎么算都是赢,要么拿到更多的钱财,要么拥有一个更苗条的儿子。这就是巴菲特,他比谁都更善于在商业上发现价值,对此,《滚雪球》花了几百页的篇幅来告诉人们巴菲特是怎样取得财富、如何成就财富人生的。施罗德说: 评估一笔投资的内在价值,控制其风险,通过运用安全边际,集中注意力处于能力范围的界线之内,使这笔投资能够利滚利。这些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做起来却很难。 她还说: 巴菲特说他的成功是基于一些简单的投资理念和每天满怀热情地工作。不过,如果事情只是如此的话,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复制呢? 这就是问题了。事实是,当我们每多读一本有关巴菲特的书,我们自信成为下一个巴菲特的梦想就逼近幻灭。为什么终究没有人能够复制巴菲特?也许这样的问题可以形成一个悖论,因为他也从不复制别人。在书中,巴菲特是一个时常笼罩在忧伤之下、不时一片混乱的人。他的内心不乏自卑和胆怯,而金钱是他唯一能找到的换取自信的方式,但是他很专注。施罗德评价道: 他排除了关注商业之外的东西的可能--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他渴望去占有的东西。 有个段子,说巴菲特的一位女性朋友有一次碰巧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家的客房停留。这位朋友震惊地打电话对巴菲特说,卫生间里有一幅毕加索的真迹,他回答说,他在那套客房里住过很多年,但从没有注意到那幅画。他注意到的是卫生间里有免费的洗发水。这就是巴菲特。巴菲特的财商与生俱来、难以逾越,继罗杰·洛温斯坦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之后,《滚雪球》的出

版再次证明:巴菲特是学不来的,他的成功不可复制!
 
《黑天鹅》(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翻页
窄屏阅读 加入书签

塔勒布一定没想到,正是他的努力和贡献,让人们重提 黑天鹅 ,再一次对不确定性有了较为确定的理解,而《黑天鹅》也在这样的不经意中成为了一只 黑天鹅 。

书名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TheBlackSwan:TheImpactoftheHighlyImprobable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nNicholasTaleb作者国家美国译者万丹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andomHouse出版时间2008年5月April17,2007(1st.edition)价格39.00元$26.95页码250页400pages获奖等其他高居亚马逊书店非小说类畅销榜榜首《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年度商业畅销书《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作者其他著作《随机致富的傻瓜》

内容简介黑天鹅事件: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一切重要的事情都逃不过黑天鹅的影响,而现代世界正是被黑天鹅所左右。认识黑天鹅,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并从不可预知的未来中获益。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黑天鹅 曾经是他们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黑天鹅的存在寓示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但人们总是对它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最终被现实击溃。从次贷危机到东南亚海啸,从 9·11 事件到 泰坦尼克号 的沉没,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怎样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怎样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本书会教你以全新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防范风险,并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从中受益。毋庸置疑,它将颠覆我们惯常的思维,让你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简要评论

对于世界的运行方式,《黑天鹅》揭示的内容比十几座图书馆加起来还多。--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作者

一本极具反思性和独特观点的书,充满了卡尔维诺寓言式的故事,告诉你把现实世界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企图一定会失败。--伊曼纽尔·德尔曼《宽客人生》作者

《黑天鹅》融合了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统计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 塔勒布是个固执、有趣、好奇心强烈、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和思想家。--《纽约时报》

大部分不可预期的事件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被低估了 《黑天鹅》一书的推出理应唤醒茫然中的大多数人。--《Slate》

如果所有人都不得不担心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重大冲击,那将是很糟糕的事,但有时它正是改变一切事物的原动力。--《金钱》杂志

不要关注可能性,而要关注结果。黑天鹅即将来临,我们要做好准备,应对负面的结果,扩大正面结果的积极影响。--《连线》杂志

本书以隐喻为书名,轻易出入哲学、数学、金融、投资,甚至资产配置等领域与话题,传授在随机世界的自处之道,并如何从中获利。塔勒布在其前一本书《随机致富的傻瓜》中揭露了一般人总想在无规则的世界理出秩序与必然的心态;本书进一步挑战读者的思维,深化随机性这一重要的新颖观念。--台湾诚品书店

黑天鹅象征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适应它的办法,是随变化而变化。--姜奇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黑天鹅》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了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的巨大作用。随机事件可以解释成功的原因,是赢家通吃的原动力。最成功的企业就是那些能深刻理解黑天鹅事件,并充分利用它的企业。这本书值得所有企业家和MBA阅读。--沈灏21世

纪报系总编辑

苏格拉底说,唯一真正的知识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如果他说的是对的,那么,塔勒布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即使你看到了一百万只白天鹅,也不要轻易说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在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的21世纪,没有什么比一种随机的智慧对我们的生存更加重要。--胡泳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

美国次级债引发的股灾如同 9·11 恐怖事件,中国股市三次跌幅过半的股灾如同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2003年的非典和1999年的洪水,十分罕见却无法预测,影响极大,且以历史经验和传统思维无法应对,这些都是本书所说的黑天鹅事件。塔勒布告诉你如何面对未来必然发生却不知何时发生的巨大危机,防范危险又抓住良机。--刘建位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央视《理财教室》节目主讲人作者简介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证券交易员,目前担任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随机科学系教授。他在 9·11 之前大量买入行权价格很低,看似毫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做空美国股市,直到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楼,由此获利丰厚,一举成名。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他又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一笔。他的上一本畅销书《随机致富的傻瓜》(FooledbyRandomness)以20种语言出版。延伸阅读

【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致富的傻瓜》,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定价:32.00元。主题书评

黑天鹅:经验主义之死

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算不如天算;世上之事往往机关算尽却算不尽。无论是美国的 9·11 事件、次贷危机,还是我国的雪灾、地震,概莫例外。人们似乎习惯了(也擅长)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并自信能把握趋势、洞察未来。然而,正所谓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生命、世界和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脆弱和无知。蒙田说 我什么也不知道 ,他的这种 懵然不懂 其实比很多人都明白,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很推崇蒙田,当然还包括笛卡儿、卢梭、大卫·休谟、卡尔·波普尔等。从这些哲学家身上,塔勒布继承了怀疑主义、理性主义、批判主义、证伪主义等交织融合的思辨传统。尽管塔勒布一度想成为大哲学家,但他最终还是成了一位金融交易员、一个畅销书作家(2001年出版《随机致富的傻瓜》)和一个有着不羁性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观察者。而当他最终写出《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之时,他不仅完成了一次哲学高度的知识挑战(也算其对自己过去理想的一种缅怀和致敬),更是对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的回应:我们该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是顺应,还是逆受?在书中塔勒布选择 黑天鹅 的修辞,以作为对 难以预测的未来 的隐喻。当然,这样的借用并非塔勒布首创,早在300多年前,大卫·休谟就曾说过, 哪怕我们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也不能证明 天鹅都是白的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还可能有黑天鹅的存在。事实证明,休谟的警告是有依据的。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17世纪的欧洲人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所以根据经验主义,那简直就是一个真理。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这才知道以前的结论竟然是个谬论--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足以证明人们自以为高明的认知是多么局限。至此, 黑天鹅 在哲学界成了一个专用词,用来指代一种出现几率很小,可是一旦出现,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推翻现成理论。它实际上是对经验主义的一种反叛,是对以偏概全的 归纳法 的否定

。不过,塔勒布并没有过多从哲学层面对 黑天鹅 作解释,而是把讨论限定在商业和社会的范畴内。他说, 黑天鹅 有着不可能事件所应具备的三个特征:第一是不可预知性;第二是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是在此之后,人们总是试图编造理由来作解释,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随意就发生了,而是事先能够被预测到的。塔勒布认为,像 9·11 事件、Google的成功等都是典型的 黑天鹅 范例。尽管人们很少准确预测到 黑天鹅 ,但 黑天鹅 无处不在,几乎是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基础--从宗教的兴起到我们每个人的私生活。然而问题就出现了。既然黑天鹅如此重要,但为什么在黑天鹅被发现之前,就是没有人去设想一下有其他颜色的天鹅存在的可能性呢?也就是说,诚然不确定、不可预测的事物难以被预知,但为什么人们不试着去猜想、联想哪怕是妄想,以探寻有关未来的蛛丝马迹呢?对此,塔勒布指出:在应该关注共性的时候,人类错误地关注着特性,反之亦然。受 思想的丝线束缚 之害(弗朗西斯·培根语),我们总是习惯于凭借已知的事物作出对未知事物的判断,免不了按经验办事。但结果往往都是徒劳。塔勒布就毫不留情地指出:历史不是徐徐行进的,而是活蹦乱跳式的。从以往的事件中归纳总结,妄图加以解释的做法,不过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罢了,谈不上任何实用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似乎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当然,我们无须悲观、绝望,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面前无所作为。塔勒布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在这一本试图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书里,塔勒布告诉了我们对付 黑天鹅 的诀窍,若处理得当的话还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甚至从中获益。例如选择职业,按照他的观点,非突破性的工作(如牙医、工程师、面包师等)收入在正常的范围内,对于希望稳定的人来说,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想发大财,最好选择突破性的工作(如金融交易师、作家、演员等),因为其收入水平不可预测,虽然可能喝西北风,但也有可能一夜变成J.K.罗琳。塔勒布其实想说,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我们还是可以选择特有的方式来应对不测。塔勒布是一个很懂得娱乐的作家,在《黑天鹅》中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读到他充满智慧、调侃和戏谑意味的文字。此外,他长期从事运气、不确定性、可能性以及随机性命题的研究,因此写作《黑天鹅》显得游刃有余。尽管里面很多理论,包括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测不准原理、归纳法谬误、分形理论等形形色色构成了一部斑驳纷杂的《黑天鹅》理论体系,但塔勒布在哲学、自然科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相对深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使得他并没有被淹没在理论的汪洋里消失不见。相反,在塔勒布的笔下,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往往能变得鲜活而生动。当然,塔勒布一定没想到,正是他的努力和贡献,让人们重提 黑天鹅 ,再一次对不确定性有了较为确定的理解,而《黑天鹅》也在这样的不经意中成为了一只 黑天鹅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