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论文】书法的诗意化境界追求

 鸟语花香香 2012-10-07
【我的论文】书法的诗意化境界追求

[论文新作,求教于大家。]                                 

 

 

 

 

 图片

      

 

 

 

 

 

书法的诗意化境界追求

水清春暖 

       

 

    书法作品的诗意失落已是时下一个不争的事实。诗意就是指一种从点画线条、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诗情画意,是高度凝练而蕴含丰富的人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反映着作者思想水平的修养与气魄。这是书者长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和书内功的综合体现。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在谈到诗、画关系时说:“文人画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要以诗词歌赋的胸怀去作画,不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修养了”(《风雨砚边录》)。此论非常精辟,用于书法亦完全相通。要以文采领书,以诗之胸襟作书,这自然要求书者的胸中有“墨”,有文采,有诗意。好的书法与诗意相通——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简练的语言,韵律的节奏……一句话,诗的灵魂。书者笔下的线条,流露出来的情感、意境、黑白、节律都与诗相通,与诗共鸣。书法必须以其自身特点追求着诗意,并丰富整个作品。诗歌富寓书采,书法满溢诗情。

一、  诗词的语言、结构和书法的线条、章法

书法与诗词结缘是经典之作不乏其例,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等,书法与诗词二者相得益彰。诗词何以有如此强大艺术魅力,这与其独特的语言和结构形式密不可分。尤其是语言特点,言简意赅,高度凝练,想象丰富,短短的二三十字、五六十字一首诗包容量极大,言尽而意无穷,兼之声韵之平仄调和,读之抑扬顿挫,那种强烈的节奏感、音乐感,真是韵味无穷。书者又以其短小精悍之形式表达情感与思想,名诗名句尤能激发书者之创作激情。韵律与节奏感又与书法之韵律、节奏相通,无意中强化了书者运笔的运动感。

    有诗以来,赋比兴便是我国诗词最主要也是最原始的节奏。而在书法艺术中,同样含有赋比兴的影子。赋为直抒其事,比就是比拟,兴就是怀兴。当然,在一件作品中,这三者可能同时存在。诗词的气韵写到高处,赋比兴已融为一体。书法也如此。书法作品神采飞扬,贯彻与融入到一笔、一字、一行、一篇之间,也无能分辨何为赋比兴。没有比,赋也无能生化出开合、虚实、呼应;没有比,兴也无所依托,也失去了呼应、开合、虚实的基调。,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这虽是因诗而发,但艺术是相通的,这同样适用于的草书。书者在强烈的的创作状态下在草书中表达自己的情性”“,或可概括为。 观赏者在草书审美意象中受到感发,体会到书者之

   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诗脉。清代有一首题为《诗则》的诗:“节拍平仄吟风月,韵押东江流水声。起承转合天下事,比兴对偶物生情”。这首诗提出写律诗、绝句遵循的四条规则:一是句子要讲平仄,才有节奏。二是诗句要讲押韵。三是诗的意境必须起承转合。四是诗歌要运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方法,使之更具形象性。诚然,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按起、承、转、合的规律写。有时作者不主张用固定的模式,桎梏人们的手脚,从而采取较为灵活的章法。草书在诸体书中是最具智性的书写艺术。书者将自己对天地万物的理解、阐释、想象、情感,借助于富于生命意向的线条倾诉着内心。而这充满生命意向的线条,在时间的自然延续中,一笔一画形成了一种空间结构转合承接关系。一笔一画如何对接,字与字如何承上启下,其体势之间的映带俯仰、向背、呼应、血脉牵连却承载流动着不同的生命轨迹,在整体的空间结构中显示着一个书者瞬间的应急变化的睿智,强调疏密对比,明确字与字之间的组织关系,强化字势,把握起承转合。

书法艺术的真谛是抽象美。表现为静态,展开于空间,流动于时间的书法线条,为什么书能抒发情感,造化心灵?其原因就在于书法线条是直观的、形象的,更是抽象的。书法艺术浸透着书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着作者的品格情趣,是一种表情的艺术。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抽象的,却能使情感表达的更加彻底。书者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章法的虚实相生、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却只需要一根线条,就能表现宇宙和心灵,诗性地抒发着生命的激情和智性。

在书法作品中,篆隶楷书章法多呈现为一种节奏美,行草书章法多呈现为一种韵律美。章法在书法创作中,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造型,便有不同的章法布局要求。篆,隶,楷,行,草五种常用书体中,行草书的章法要求最高,难度最大。张旭的《古诗四帖》用笔精妙绝伦。虽然草书对书写的技法要求更加精确纯化,但是仅有技术而没有生命源自本体能量的诗意绽放,此时技法是难以发挥出来表现到位的。作草书除了一套用笔严密的技法外,它还更偏重于汉字书写艺术性的章法布局安排以及诗性澄澈博爱的情怀与合天地万物的浩然之气度。因此我们在创作草书作品时,不能简单一味地只注意表现它的技巧法度,同时还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创作情绪、把握作品的内在旋律,纵情挥洒,尽可能达到心手双畅。在书法的黑白世界里,草书为我们展现自我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任凭你尽情地在墨海中遨游,书写你诗意的人生。

二、诗的韵律和书法的节奏    

    清代袁枚在论作诗用韵时云:“诗写性情,惟吾所适。” “忘韵,诗之适也。”韵乃诗之魂。无韵,则诗无所依托。诗歌的韵律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押韵和平仄。所谓押韵,就是指同一个韵在特定的同一位置上回环再现而相押。诗之所以为诗,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诗句和诗句呼应起来有押韵关系。所谓平仄,是指声调的长短律和高低律,即长短调的交替和高低调的交替。诗歌的韵律赋予了诗歌的音乐美感,也给了书法以节奏美感。书法的用笔用墨及章法是书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手中笔随情感与诗歌本身的韵律而行进,笔随意走,墨随诗迁。
   
首先,诗歌的长短律和高低调,即长短调的交替和高低调的交替与书法的疏密飞白及章法相关。黄庭坚自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花气薰人帖》的章法与诗的长短律和高低律基本是一致的。如第二句“心情其实过中年”的“中”字,在吟诗时是一个长调,即平声字,书家在书写时就将“中”字的竖划拉的很长。其次,书者的内心情感与书法运笔的流畅滞呆、章法的疏密飞白相关。诗人通过诗词表达内心的情感;书者通过书法表达内心的情感。《花气薰人帖》以流畅的行草写就,许多字不易辨认。然而,黄庭坚仍刻意营造字体的美感,尤其是动态的美,非常婉转有力,字划转折特别用心。整幅作品安排为四行又两字,前一行字体紧密,后两行则宽松舒畅,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充分表现了诗人、书家的内心情感和心境。再次,诗歌吟诵时的语言轻重、音调婉转与书法的运笔使转提磔轻重,着墨浓淡相关。通常吟诗时的重音字,书写时用力就大,用墨一般都比较重。相反轻音字用力就小,用墨一般都比较轻。吟诗时语言婉转书写时的笔画线条也随之柔媚婉约。吟诗时语句高吭激昂,铿锵有力,书写时用笔也就遒劲刚键,气势磅礴。古人云:“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只有这样书者才会是用心在书写,才能将内心的情感与书写的内容统一起来。

对书法来说,韵律节奏也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书法的线条、结构、墨色等方面是构成书法艺术美学的原理。线韵是中国书法主要的艺术语言。起笔、行笔、转折、起伏到落笔,都有一定的法则,这样的线条才能有流动的韵律美,方能传达一定的感情,塑造出特定的形象。线的形状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感觉:粗线显刚,曲线见柔,折转表示锐利,波弯显示绵软,不同的组合,疏密走向,会产生动静,悲喜等感觉。通过线的虚实,强弱的布置和浓淡干湿的走向表现空间感,可以通过穿梭,重叠,疏密,藏露表现层次感;可以通过线的快慢迟速,转折顿挫表现书法节奏和韵律。所谓字韵就是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韵律感。主要表现为字之间的大小、疏密、轻重、浓淡、顾盼呼应,欹正、疏密、违和等法理;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等。如何把握字韵,首先注意字形的变化,然后强调疏密对比,明确字与字之间的组织关系,强化字势,把握起承转合。墨色墨韵构成书法作品的鲜活生命。书法讲求筋骨血肉的完满,水墨就是字的血肉。只有水墨调和,墨彩绚烂,才能达到筋遒骨劲、血浓”“肉莹的审美要求。枯湿淡浓,知白守墨是墨气氤氲的关键,润燥相杂,才能显出笔墨流润的气韵美。润含春雨就是写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东西,用墨滋润些,字中线条犹如春雨。干裂秋风写苍劲有力量的内容,用枯笔如秋风一般,如此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又如墨中的飞白,飞白的出现增加作品的气势,书写板书,就需要有一定的速度,墨的飞白呈现作品苍茫、大气,造成力的冲击。宋代米芾的《虹县诗》蘸一次墨竟连写四至七个字,枯笔飞白,表现气韵、墨韵,以无写有,以虚写实,可谓精妙。书法的韵律是多元、丰富的。具有韵律的作品才生动,如闻鸣钟,声尽而韵余。 

     如果说韵律是书法的生命主体,那么节奏便是赋予书法的精神灵魂。节奏是贯穿于书法作品创作始终的一条线索,他是用笔、结体、章法赖以形成的主导因素,更是将三者有机衔接起来的桥梁。书法的节奏表现于轻重、徐疾、虚实。书法贵在用笔,笔在纸上运行过程提按的交替运用,产生轻重,笔画粗细变化,具有节奏。姜夔《续书谱》一点,一画皆有三使,一波一拂又有三折的起伏节奏之变。徐疾快慢指书写速度,仍离不开提按,提则快,按则慢。楷书似是静止,却讲究速度徐疾变化,通过提按使笔画间映带相连,达到笔断而意连,浑然一体。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行草书写速度、节奏比楷书快,笔毫在运行过程不能停顿太久,试看历代名家行草,有的像春风拂柳,娜娜多姿;有的像江河滔滔,激扬澎湃;有的像游龙戏凤,处处飞动,作品极具韵律节奏,扣人心弦,使人流连忘返。虚实有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同样重要。一个字中有虚实,一幅作品中也有虚实。计白当黑的虚实组合带来书法美学的效应,通过虚实、黑白的对比,形成书法的节奏,表现息息不断的生命力。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主要就是依赖运笔中的节奏,节奏的强弱、节奏的不同表现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情感的有效表现。应该说,情感与节奏是共存亡的关系,行笔过程中的节奏感是情感赖以存在和表达的根基,失去节奏,便失去作品的气息,便没有情感可言。节奏是整体性的,是连贯、自然、轻松的线性发展趋势,节奏感的破坏,

直接受影响的便是情感。  韵律节奏是书法生命与精神灵魂。

诗的节奏与书法的节奏独立自在,各自发挥特有的美质,合为完璧。书者并不直接将诗的节奏融进书法,书法节奏因书法自身特点而形成。诗词与韵的节奏是较固定的,而书法则必须是有较大灵活性或者说是无序中之有序,而诗歌是基本有序的,不准出现明显的无序状况。书法的韵律感、节奏感可以借鉴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魄力,但不可机械搬用其固定的格律与形式。

三、诗的意境和书法的境界

中国诗歌,到南北朝时期,艺术表现方法发生了变化,意象体诗歌终于取代比兴体诗歌,主宰了诗坛。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而意多,寥寥数字,描绘出一个美妙的意境。言在于此,意在于彼。所说言与意,即指形象及其意蕴,亦即象与意。如果说,诗文的意境形象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书法的意象就是“状难书之象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形外”。书法“意象”的美,是以书法的艺术表象产生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和“象外之味”为依归的。正如刘熙载所说,意,书之本也。书法意象重在“意”。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书法的意境美,我以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力:

从汉字的特征中寻找意境  中国的汉字含义不同,蕴藏的意境也不同,不同的意境有着不同的气势。古代的原始文字和近代的繁体字在书者的笔下依然鲜活,经过书者的创作,营造诗境,它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体的美,而且还反映着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内涵在书法作品中。有些简体字笔画太少、太简单,不具备开发书法的意境,无法进行发挥和创作,诗意诗境的营造不足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从书写内容的内涵中寻找意境  。书者在进行书法创作时,选用一首古代诗词一句格言或一首现代诗歌,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与感觉,这就是受书写内容意境的制约。中国古典诗词结构谨严、声韵有致、道理深奥、意境玄妙、宜于吟咏和背诵的缘故;更由于其首之内(尤其是律诗和词)重复字少、书写时字型类同少而宜于布白的缘故,对书法形式(如尺幅、书体、章法)的表现在书写布白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书者来说,选择诗词内容还必须与所书字体相称,字迹的抒情性与诗词的抒情性要高度一致,这样才能将书法所要表达的意境与诗词的意境相契合,这样,是书法作品最成功的词翰双美

从自己的书法风格中寻找意境 。书法意境,实际上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境界。当书者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激发起强烈的感情波澜与创作冲动时,就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笔随意转,意于笔端,物我皆忘。书者所具备的各种创作情感,在不同的书写内容与不同的书法本体形式的制约下,会使所创作的书作具备各种不同的意境。一部璀璨的书法史,实际上就是各具个性,风貌迥异的名家大师为我们树起的一座座骄人的里程碑。王羲之、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其书作无一不与他们个人的气质、个性、品格以及深厚的学识、修养相关联;也无一不是其个性的张扬。正如《书谱》所总结的:“虽学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刚狠者倔强无润;衿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勇;狐疑者溺于滞涩;轻琐者染于俗吏。”这里的刚狠、衿敛……就是指创作者的个性特征。

大自然中寻找意境 。书法是从自然发源的。书者也必须要向自然学习,从宇宙的万物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书者在大自然中采集宇宙之气,让心灵翱翔于博大的宇宙空间,仰观俯察,通过养气入静达神,使心灵光明莹洁,进入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如晋代书家王羲之崇尚老庄哲学,喜爱自然山水,在“崇山峻岭”、“惠风和畅”的大自然中,他们饮酒赋诗,神思驰骋,意象迭生,“意与灵通,笔与冥运”,其妙境天成,使作品超越时空,超尘脱俗,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一种诗情的美感。

书法艺术的高下最终表现为境界的高下。书法上笔墨技巧好学,境界难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这种“诗性”的根源,就在于汉字本身具有的“诗性化”特质。汉字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式演变形成,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诗性化”基础。书法线条在抽象性、会意性、表现性各个方面更容易传递和表现内蕴丰厚的诗意美,“字意”、“书意”与“诗意”三者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字象心象,用书意诗意,彰显出中国独有诗词书法艺术的无穷内涵魅力。  在行草书创作中,借助诗的意象来传达或抒发书者内在的情感。孙过庭在《书谱》中一语道破行草书创作的精髓在一个,在于主体情感的灌注上。他认为,“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诗书二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感情抒发的契合点,往往使书法自然而然地陶染了一种诗化意象。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抒发的是如将白云,清风与归式的超然之诗韵,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抒发的是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式的悲愤之诗情,而苏东坡在《黄州寒食诗帖》中传达的则是萧萧落叶,漏雨苍苔式的惆怅之诗意。他们在抒情色调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诗化境界。在古代书家创作中诗意的表现已成为自觉的追求并汇成书法艺术绵延不断的文脉,积淀成为中国书法最本质的特征。

因此,书法线条与诗意相依相合所体现的意蕴诗思和笔墨情趣,使书法成为一种深具“诗意美”的形式,一种表现天地哲思情怀的抽象艺术。书法与诗意能臻达同一的审美境界,是书法创作的追求 书法艺术的诗意化之所以是书法的最美境界,因为这境界“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宗白华语)所以,书法诗意化的创造,根本上取决于书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人格襟抱,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审美灵魂。

四、书者的学养和诗情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作品中的笔墨意象是书者人格的缩影,它从书者心源中流淌出来并浸染着书者的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书者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的素质,决定了书法的艺术素质。书法作品是体现一个“文化宇宙”,从表象看,诗词书印融为一体;从纵深看,是由技巧、学问素养到哲学思维系统的深刻体现。对于欲表达自心的书家,书法表现过程中的作品,是一种自我培养的手段,是成为人的品质的具体化。书者怀揣怎样的诗情,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书者的审美修养水平,体现出学识品质的高下,以此支撑着书法形式,显示出书法品质和格调高下来。只有学养较高的书者,不仅要精研技艺学识,还要进入文化高境,使身心素质和全面修养得以充分发展,才能真正灌注个人的丰富内在情感, 创作出具有诗意化的优秀作品,达到一种

理想的艺术境界。    

     中国书法,实用近于生活,修身近于哲学,抒情则近于诗。书法和诗,从艺术的角度视之,就是感情的相通和意象的契合。任何一种书体,都是性情符号。孙过庭就说过,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书圣笔下的楷、行已如此这般,草书就更不待言。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笔墨,展现了创作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并把它们变成了有灵魂和情绪的文字。书法是人原始激情的体现,是生命本真对象化的象征,其点画纵横、天马行空有类于漫步诗境;其情性炽烈、心游万仞可神通八极。故高手作书,不拘一格,技进乎道,诗意盎然,意象纷呈,暗合自然物象。而缺乏情感的书法会导致某些学养疏浅的人“就字论字”。激情、活力、创造力是现代艺术精神的魅力。书者情感的艺术创造来自于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所以,书者在训练书写技巧的同时,更要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感悟和理解博大

精深的中国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创造出饱含诗意的优秀书法作品。

化诗情于圆融无迹,融心象于艺术抽象,具象为诗,抽象为书,与时代同歌,同风尚共舞。书法线条之回旋,于奇逸见笔致,古雅见文心,蕴诗为书,化书为悟,为境,为修养,为学识,书骨诗魂,情意如流。书者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将诗韵、诗意、诗情融入了创作主体的审美思想、情感意趣,对书法诗意化的自觉追求,是书法创作的必要的境界。

 

参考书目: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见《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胡秋萍《草书——诗意的生命迹化》

王伟林《“诗意”回归——当代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叶鹏飞《书法与诗词十讲》,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刘启林《书法与诗词之姻缘》,中国书法通讯2006310日。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