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碛口-山西行之二

 移动心灵 2012-10-07
碛口-山西行之二(2012-10-07 16:30:52)

  碛,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黄河的河水在这浅滩上浪花飞溅发出巨大的声响。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贫瘠、干旱、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和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小镇一样,黄色与灰色是碛口亘古未变的主题色,即使有碧蓝的天空和翠绿的枣林来映衬,也依然给人留下一种衰败、萧瑟、落寞的印象,再深邃的目光也很难穿透历史的的尘埃追寻到它昔日的浮华旧梦。上天对这片土地的垂青只有二、三百年,二、三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恍若一梦,梦醒之后,便是寂寞无边。

  黄河水静静地从碛口身边流过,是它造就了这座九曲黄河第一镇。黄河是有眼光的,它带走了古镇最美丽的两道街,也带走了碛口曾经的繁华与富庶。这些凝望黄河的碛口人在想什么?他们是否在感慨岁月沧桑?他们是否还记得先辈们的依稀旧事?张树元老人没有目睹昔日的繁盛,但他却亲身经历了碛口最后的兴衰荣辱,所以也就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说唱碛口》。苍凉的曲调是这座古镇最后的挽歌,我们从中听到了对一个时代的怀念与眷恋,还有那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黄河岸边话当年的老人们今天能够回忆起的不仅是昔日的繁华与兴盛,他们更怀念当年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然而,这一切却在1938年被无情地打断,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八犯碛口,烧杀抢掠,古镇的经济与建设都遭到破坏,商贸基本陷于停顿,许多富商巨贾远走他乡以避战乱,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天灾总是与人祸接踵而至,从三十年代起,到五十年代初,黄河与湫水连连暴涨,二道街、三道街先后被冲毁,主街也只剩下如今的半壁江山。
建国初期,短暂的稳定为碛口带来了回光返照式的再次兴盛,但是很快,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粮食、棉布统购统销,碛口的商业逐渐萧条。此后,随着京包复线的通车,铁路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黄河水运失去价值,碛口古镇完成了它商品集散中心的历史使命,从此被人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水沟壑中。历史,最终又无情地将碛口遗弃。
如今,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碛口是这个贫困县里一个在经济上毫无建树的普通小镇,人均不足千元的年收入使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这里曾经有过的富庶,而如此强烈的反差,就发生在短短几十年间。今天,只有走在主街的半壁江山上,只有走进主街后13条小巷中,只有走进掩藏在小巷中的深深庭院里,在默然无语间静心体味,我们才能感受到这座古镇的文化价值,才能顺着文化的脉络去追寻、考证它逝去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