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一座山西吕梁山黄河岸边的小镇,流淌着大黄河千百年古老的文明。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四方。碛口镇位于晋西临县黄河与湫水河的交汇处,距省会太原约230公里,距吕梁地区行署所在地离石市约45公里,距临县县城约50公里。 ![]()
![]()
“碛”是指河道中由沙石堆积生成的浅滩。九曲黄河,蜿蜒而下,一泻千里,穿行于晋陕峡谷之间,当流经临县卧虎山前时,由于汇入支流湫水河,水量骤然增大,四、五百米宽的河道收缩到不足百米,一下子把宽阔平缓的河道推挤成狭窄的河道,加上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还平静婉约的黄河水奔腾怒号浊浪滔滔,形成一处急流险滩。 “黄河行船,谈碛色变”,壶口是大名鼎鼎的“黄河第一碛”,而这里便是名气紧随其后的二碛“大同碛”。 大同碛,让黄河上游满载货物的商船望河兴叹,不得不改为陆路运输。于是,碛口便成了货物中转的“水旱码头小都会”,成为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道。于是,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药材从此处上岸,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京津等商业发达地区,回程时,驮回了棉花、绸缎、茶叶、火柴等日用品,再经水路运送西北。 “大同碛”就在碛口镇的西南方。 ![]()
![]()
碛口镇的南边紧贴着湫水河。 ![]()
![]()
![]()
碛口兴起于何时?据说兴起在清乾隆中期,但碛口的商贸活动早在明代中后期既已兴起并初具规模。 在过去交通落后的年代里,碛口以上的黄河水道是连结西北与华北物流的经济大动脉,但货船在大同碛上船毁人亡的前车之鉴,使得大同碛成为黄河中上游黄金水运通道的终结点,货船至此不得不抛锚卸货改走旱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早在明末清初,碛口附近的侯台镇、曲峪镇就已经成为名噪一时的物资中转集镇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碛口西湾村的陈氏家族,就是这一时期依托黄河水运而暴富的巨商。清康熙年间,永宁大旱,百姓缺粮,陈氏家族急公好义的陈三锡出资在碛口招商设肆,从西北水运大量粮食赈济灾民。碛口背靠卧虎山,濒临黄河与湫水,地理位置更具优势,很快就商贾云集后来居上。清乾隆年间,侯台镇与曲峪镇先后毁于水患,两镇商户大量移驻碛口,终使碛口成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 ![]() 碛口主街当年被划分为三段,湫水河沿岸为前街和中街,前街又称食巷店,主要经营饭店、酒馆、大车店等,中街主要经营绸缎及日杂百货。主街沿黄河一段,被称为后街,这里紧靠黄河码头,实力雄厚的商号均聚集于此。 然而,这一切都在1938年被无情地打断,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八犯碛口,烧杀抢掠,古镇的经济与建设都遭到破坏,许多富商巨贾远走他乡以避战乱,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天灾总是与人祸接踵而至,从三十年代起,直到五十年代初,黄河与湫水连连暴涨,后街(主街)也被冲毁了一半。 建国初期,短暂的稳定为碛口带来了再次兴盛,但是很快,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粮食、棉布统购统销,碛口的商业逐渐萧条。此后,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黄河水运失去价值,碛口古镇最终完成了它商品集散中心的历史使命,被人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水沟壑中。 1989年,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首先发现了这颗遗落在黄河岸边的明珠,此后,专家学者纷至沓来,美术、摄影工作者与影视剧组也慕名而至,寂寞了几十年的碛口古镇再一次开始热闹起来。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