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荸荠正记

 苏迷 2012-10-07

     野荸荠茶食舖由述旧堂沈氏始建于266年前的1745年,清乾隆十年时的苏州,后又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在南浔设立一家分店。苏州店在日本侵华时被劫一空后关闭;南浔分店在日本侵华时被焚,后重建,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直营业至今。野荸荠在祖国大地至今(2010年)存世已266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由于年时已久,有关野荸荠的历史与传说所知者已甚少,仅有的少量文献介绍,由于作者多数未目睹过野荸荠店舖,故也谬误者多,为此据有关文献与祖上传说撰正记以示明。

             野荸荠正记           

                            我今年(2010)266岁了

                     苏州茶食业界的老大----野荸荠茶食铺

    2004年以来,商务部一直推进保护中华老字号,多次召开“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工作座谈会,并正在制定《中华老字号管理办法》。老字号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也关系到民族品牌的建设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苏州日报》曾经于200926日刊文提出复活老字号的话题。野荸荠茶食舖是苏州茶食业界的老大,从1745年清清乾隆十年建店距今已有266年,闭店于1937年,在苏州存世193年。但今日在浙江省古镇南浔仍有苏州沈氏所创设的野荸荠分店,经营着传统的茶食产品,这也是述旧堂沈氏在苏州之外当年开设的唯一分店,是苏州野荸荠茶食店正统传承店。至于苏州及其附近地区,一切傍着野荸荠铭记的什么“老野荸荠”、“新野荸荠”、“老荸荠”、“新荸荠”,以及依野荸荠店名下的什么“丰记”、“仁记”、“义记”,或自称为分号、盘承转让等等,则都是假冒的。尤其是近来在复建老字号的名牌下,苏州有些作者把一切“荸荠”和“什么记”,都放到了野荸荠茶食的传承店名下,从而有意延伸了这些“荸荠”和“什么记”的历史传承,更给人以误导之嫌。

    沈氏宗祖原籍安徽。康熙初年,清入关不久,战乱频仍,加之安徽连年旱涝,民不聊生,遂经由浙江湖州后迁居地杰人灵的鱼米之乡苏州府。明中叶以来,苏州是贸易发展最快之地,有万商云集之盛,是时安徽大户、徽商迁居苏州府曾成为该时潮流。迁苏后的沈氏历经奋力,在康熙时年,于平江区的大郎桥巷置地建若干平房安身,取号述旧堂,以商谋生。经二、三代后人之努力,1745年清乾隆十年,在临顿路纽家巷北口建房设坊,筹开一爿茶食店。那时纽家巷及其北邻的肖家巷及东边的平江路,都是一些名门大宅的住所,而其西边的临顿路则是主要的商贾地段,所以选店在临顿路纽家巷北口是占有市场优势的。当挖地基建房时,挖出一块带尖的扁圆形大石头,赭痣覆面,亮丽光泽、状似奇珍,不知孰物是祸是福,遂求签于道观。占卜的道士说:这块石头像荸荠,应是大福大富的象征。原来苏州有一种产于车坊的荸荠,因其个大可如手的姆指和食指间的虎口,故名叫“虎口荸荠”,甜嫩个大,是清朝时贡品,,俗话说:“天津鸭梨儿不及苏州大荸荠”。再说,苏州原来就有一个民间习俗,在除夕的年夜饭内要放几枚熟荸荠,吃时挖到就好比挖到了元宝,叫“掘元宝”,于是图个吉利,就给要开的商号起了个响亮的舖名“野荸荠”。1745(清乾隆十年)野荸荠在苏州诞生了,那块硕大的石头--野荸荠就供在柜中陈列,一时传为佳谈,加上野荸荠的生意奉行“货真价实、讲究精致、推陈出新、诚信经营”的祖训,在顾客中有良好信誉,野荸荠的铭号,由此广传。如今在苏州的耄耋老者对野荸荠茶食犹有记忆。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由于野荸荠的茶食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经营诚信,一时誉满苏城,到清道光年间,已经在苏州名声大振。当时野荸荠由述旧堂沈氏第六代先祖沈惟馨掌管,在他苦心经营、推陈出新下,产品讲究精致,其肉饺、楂糕、云片糕、猪油糕、熏鱼,诸多炒货以及各类干湿蜜饯等项可称首屈一指。野荸荠饼饺是鲜肉饺的创新,鲜肉饺也称文饺、卷边包馅,长条形状,两端略狭,形似眉毛,是苏式糕点酥皮点心制作的高超技艺,是茶食点心的常见之品。鲜肉饺以鲜肉为馅,香酥味嫩,鲜美可口,以热吃为佳,野荸荠则以精制饼饺享誉盛名。野荸荠又以话梅、青梅、陈皮梅、苏橘饼、拷扁橄榄等各种干湿蜜饯制作尤为精细,故以苏州府进贡的贡品均由野荸荠代办。沈惟馨还重建和扩大了店舖,以致也有后人认为野荸荠是建于清道光五年之误。

    沈惟馨将野荸荠传承到述旧堂沈氏第七代沈景堂, 时适1860年清咸丰1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兵攻克苏州,原苏州知府逃离之前苏州阊门闹市毁于兵燹,殃及西半城,而地处城东的临顿路的野荸荠得以幸免,然战乱之年仍备受掳掠。好在李秀成鼓励商人恢复营业,开出舖面,提倡兴市。且太平军许多王府都建在城东,由于城东南人口稠密,购买力强,故观前开始繁荣,且观东商市又比观西要兴旺,野荸荠在短期歇业后又在艰难中维持。1863年清同治二年,清军联合上海戈登洋枪队收复苏州,市场再次遭受掳掠,商肆元气大伤。沈景堂携传承人述旧堂沈氏第八代沈世禄奋力再造,野荸荠得以再铸辉煌。沈世禄是一位读了不少书的商人,本人曾考取前清监生,成为有知识的商人,俗称儒商,因此野荸荠又引来新的发展商机。他在发展原有商品基础上,又推出了酒酿饼等新品。酒酿饼,即以酒酿作饼,不仅可口,且兼具药性,能活血行经,散肿消结。品种有溲糖、包馅和荤素之分,包馅又有玫瑰、豆沙、薄荷诸品,故滋味分明,热吃时甜肥软韧,油润晶亮,是春天上市的美食,深受客户欢迎。

    沈世禄精心经营下,野荸荠生意红火,难免引起同行忌赌及不法分子假冒。1867年(清同治六年)有个在观前街开留香久茶食店的邹阿五,见野荸荠生意红火而分外眼红,于是假冒野荸荠牌号,在养育巷开了一茶食店。当时虽无商标专营,但商业道德还是公认的。由是沈世禄一张状纸告到官府,知府李铭皖查明事实后,予以禁止。沈世禄“恐再有无耻射利之徒仍蹈前辙,假冒牌号,添字增加,混开纠缠”,于是请官府给予谕禁。苏州知府李铭皖在五月廿一日发给告示:勒石永禁。这块镌刻着告示的黑色石板,以后曾长期镶嵌在大郎桥巷沈氏老宅的墙面上,这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较早的商标权之争。

    沈世禄无子嗣,其弟沈鹤峰有三子。老大曾和早亡,遂由次子曾祥(字云翔)在1916(民国五年)出任经理,三子曾铿(字坚志)辅之,沈云翔体弱多病,经营管理大都由沈坚志主持,并成为事实上的店主。述旧堂沈氏第九代沈坚志是一个精明的商人,除坚持野荸荠一贯的货真价实,诚信经营外,还在产品生产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得野荸荠继续在苏州市场上有良好商誉。

    由于野荸荠在商界产品优良、信誉卓著,一些不法商人冒用野荸荠招牌者甚众。那时已到了民国,清知府告示的勒石永禁已无作用。经理沈云翔同店主沈坚志一起请吴县注册所给予注册,还特别写明别无分号,并通过苏州总商会转请吴县知事公署盼发执照,1916(民国五年)吴县知事孙锡祺于1215日发给执照,并贴出布告禁止他人假冒。但在利益驱动下,加上民国政府根本没有权威,假冒野荸荠的商店,反而愈演愈烈。在苏州道前街、景德路、闯门马路、黄埭、蠡墅等地都有冒名的野荸荠出现,或自称“分号”,或改头换面叫“老野荸荠”、 “老荸荠”,或在野荸荠后加上什么“丰记”、“义记”等等,甚至公然登报自称迁址新营。而上海小东门外法租界内的一家“老野荸荠仁记茶食号”,竞在上海抢注了“荸荠商标”(民国二十二年(1933)实业部商标局编印的《东亚之部商标汇刊》有一张画有一枚荸荠的商标,公然称为“荸荠商标”)。这些假冒不法商家,都想办法来傍着野荸荠这块老字号招牌,竞相招摇撞骗。

    苏州风俗“婚嫁、弥月、祝寿、高升、迁居、遇丧、祭祀等宴请必以茶点款待宾客”,以茶款客,佐以细碟敬事,内设糕饼谓之茶食,一般为正餐以外享用的小食点心,因此茶食商铺遍及苏城,一些著名茶食商号有稻香村(始创于1773年清乾隆三十九年)采芝斋(始创于1870同治九年) ,叶受和(始创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等,因此竞争剧烈。当时苏州的商市已逐渐向观前街集中,为了争取市场, 沈坚志在1920(民国九年)把钮家巷口的商店搬迁到肖家巷口租房经营,并在柜台之角竖立一个木制荸荠模型,以图再兴野荸荠名号。

         野荸荠正记

 

        野荸荠纽家巷口店形象照(照片拼图)  野荸荠肖家巷口店形象照(照片拼图)

    沈坚志虽然把野荸荠迁到肖家巷口,基本上已直面观前街,已经更靠近当时闹市中, 生意有些兴隆起来,但同行的剧烈竞争仍然使得沈坚志倍受压力,只能艰难维持。好在沈世禄有深谋远虑,早在苏州其他一些茶食店的著名商号稻香村采芝斋等进入业界竞争之时,就在沈氏先祖曾经驻足的浙江湖州名镇,向以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闻名于世的南浔古镇,于1882(清光绪八年)开设了一家分店“野荸荠茶食号”,并由沈鹤峰主持经营。南浔位于湖州市之东,与江苏省吴江县交界,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离苏州110公里,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南宋以来已是“水陆要冲之地”。南浔耕桑致富,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环境秀美,在明清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名镇,是近代中国十大名镇之一。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是南浔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镇上巨富豪绅,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商贾云集,商品经济极为发展,良好的经济环境给野荸荠在此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南浔的野荸荠店位于镇上著名的商业街东大街上,三开间门面,砖木结构的楼房。门面上方有一幅白鹤翱翔、松柏常青的浮雕标志,象征着吉祥美好之意,所以南浔野荸荠曾标以“鹤记”。当然这些都和店主沈鹤峰的名讳和喜好相符,突显出店主办好店舖的决心。

    沈坚志继沈鹤峰之后接手南浔店务后,继承苏州野荸荠一贯的货真价实、讲究精致推陈出新、诚信经营的办店方针,除保留原有的现做现卖的传统产品百果糕、松子云片糕、椒盐胡桃片、猪油糕、桂花糖年糕、清水山查糕松糕、夹心麻酥糖、熏鱼蜜饯、酒酿饼外,又继承创新开发了橘红糕和定胜糕,引爆南浔茶食市场的热捧,成为喜庆、送礼的首选佳品,使野荸荠南浔分店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当时店面有三开间的二层楼房,并单设有账房一间,后边有作坊及晒场,伙计多达二、三十人。   

    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19371119日苏州被日军侵占,苏州老百姓80%以上都外逃避难,肖家巷口店舖被劫一空,再也无力经营,从此歇业关闭。苏州野荸荠这间有193年历史的老字号,就此在苏州正式消失了。

    19371118日,日军占领了南浔后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纵火焚烧房屋,持续了好几天,全镇店面房屋5000余间尽成灰烬,南浔野荸荠也在这次浩劫中焚为灰烬。时局安定以后,南浔野荸荠在原址重建,门面由原三开间缩减为二开间,仍为前店后坊。虽然仍开张营业了,但已元气大伤,沈坚志虽然努力支撑,但他于1946年不慎摔断了腿,就不能常去南浔指导营业。此时由沈鹤峰的长孙沈家祯(字榦伯)协助管理,但沈榦伯从小丧父,又是长子长孙,因而深受其祖父寵爱,生性懦弱,不善经营,大部经营业务委托店舖老伙计丁良兴等代管,营业已不如以前红火。

    1956年,在公私合营大潮中,沈榦伯也签名申请了公私合营,其后野荸荠茶食号改为国营南浔食品公司。国营后由于资产的扩充,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满足了人民生活提高对野荸荠产品需求的增加。但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又受到严重摧残。改革开放后野荸荠又焕发青春,生产迅猛发展,传统产品橘红糕和定胜糕畅销浙、苏各地,并远销上海、南京、宁波、广州,以及港、澳、海外华人。1991年以来多次获浙江省各种奖项,并于1993年获中华老字号称号。但由于受国营体制的束缚,包袱过大,在市场经济中暴露出种种弊端,使企业濒临绝境,1997年终被破产改制。在拍卖时,野荸荠的字号及店铺作坊均被一个建筑商拍得。由于他不懂得食品行业的生产,很快使野荸荠又陷入困境,以致关闭。这时野荸荠的老职工,1950年生人,16岁即进厂学徒,从学徒工、工人、车间主任、副厂长、做到厂长的佘根法站了出来,抱着对野荸荠这块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招牌的深厚感情,凑巨资从这个建筑商手中,把野荸荠这块老字号招牌买了回来。那时原野荸荠的店舖门面,已被建筑商卖给了旅游公司。佘根法又从旅游公司把野荸荠的老店舖及生产作坊场地租了回来,招回了野荸荠原来的一些老职工,还按原样重修了店面,这才使得在南浔已有百余年历史的野荸荠,从此得以真正重生。目前南浔野荸荠产品继续保持传统特色,迄今橘红糕和定胜糕仍是南浔的特产,馈赠佳品,深受本地老顾客及各地游客欢迎,曾多次荣获浙江省优秀产品奖。南浔野荸荠并取得中华老字号、浙江省老字号的荣誉称号。

              野荸荠正记    

                         现在在南浔镇上的野荸荠食品厂

    野荸荠历经述旧堂沈氏十代人的经营, 以其“货真价实、讲究精致推陈出新、诚信经营”的办店方针,取得辉煌业绩,成为当时著名的老字号,曾经在苏州、南浔家喻户晓,迄今仍在我国十大名镇之南浔继续生产经营。随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沈氏后人,从第十代就开始谋取其他营生,如沈坚志之子沈家齐(字礼均)从早就进入银行界工作。之后第十一代人大都就读了大学,毕业后除在苏州外还分赴上海、北京、义乌、天津、宜兴等各地工作,无人再从事食品业工作。

    野荸荠作为茶食业界的中华老字号,它的266年历史凸献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提倡与发扬中华老字号的优秀传统的今天,它的历史与传奇仍然给我们许多借鉴与启迪, “正记”愿为此作出微薄贡献。

 

:有关野荸荠的历史故事及史料文献,将在本人以后所写“野荸荠外传”中详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