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化雨,教育应向着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西域男孩小书阁 2012-10-08

春风化雨,教育应向着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它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看待学生、如何认识学生的本性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方面,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下面简要的阐述它在教育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始终向着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大概如下: 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以贝蒂、琼和莉薇为代表的几个非常好动的女孩子,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甚至用各种办法在课堂上向老师发起挑战。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最终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她不拘泥于传统教材,从生活中发掘、丰富教材,让学生们脱离束缚,找到自我,最终达到了学生的自我实现

   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多种多样,但是我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都必须以人为本,承认和确立学生的主人地位,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正当利益,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帮助他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如此才能感到被满足。影片中作为一名美术老师的凯瑟琳·沃森,在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的背景下,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让学生们脱离束缚,找到自我,最终达到了学生的自我实现。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符合教育的终极目的的,其实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应该朝着促进学生的本性,达到学生的自我实现。凯瑟琳·沃森在这一点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足够引起我们对当前教育在关注学生个性方面工作的反思。

  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他什么也不是。”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所在。教育有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功能,这部电影启示我们必须注重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功能,尤其是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一方面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加成为他自己,表现为自己的发展要求,具有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而不是像电影里卫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个体被压抑,功利思想严重、素质发展不全面等问题突出。电影里学生上课课堂纪律让凯瑟琳·沃森控制不住,甚至混乱导致教学活动无法进行,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是学校不以人为为本,不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学校必须贯彻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不能重蹈卫斯理女子学院的覆辙,因循守旧不顾学生的兴趣,偏离了人的本位观念的畸形教育观念。真正的教育明确个体个性化的方向,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个体个性化创造条件。提高个体基本素质,为个体个性化打下基础,营造整体文化环境,为个体个性化提供保障。教育使个体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从而获得幸福和自由 学校生活本身应该是一种幸福生活,求真、向善、臻美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价值,教育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追求真善美。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目的不能是别的任何东西,它就是自然的目标。”《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学校为学生的价值定位是: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 。这明显是对人性的歪曲和教育规律的歪曲,过浓的功利主义情结抹杀了学生的天性,结果只能让受教育者价值定位偏差,背离求真、向善、臻美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价值,不顾学生的自我实现,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亵渎!

   罗素认为,人天生就有健全的本能,美好生活不应服从“消极的命令”,而是应该“在扩大和发展自然的欲望和本能的过程中求得”。以学生为是教育的目,是关注人的发展,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符合人性的教育。鲁迪格尔也认为就是要使人成长为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在于个人。教育价值观不应被理解为一种工具性的价值,这是对学生生命的现实体验和现实价值的忽视,学校教育功能和目的应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全面发展,体现教育生活中对生命价值的关怀,在这一点上,电影里的美术老师凯瑟琳·沃森是深刻理解并付诸实践的,并取得了成效。

我认为学校的教育终极目的应立足于为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和以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的终极追求之上。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教育题材电影引起我们对当前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目的的诸多思考。在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确实应把受教育者的“人”视为主要的教育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有待探索和改进,并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给予视与实践。学校教育功能和目的应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全面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遵循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的真正为人的发展而服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本质和意义所在,最终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以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的终极追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