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反思——读《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有感

 清风池馆 2012-10-08
对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反思——读《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有感
  •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根本、和谐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处于万物之灵的地位,或宇宙中心的地位;别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安排,都得服从人的需要,听从人的摆布。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在《政治学》中说:“如果说大自然所创造的一切没有哪一样是不完善的,也没有哪一样是无用的,那末推断的结论必须是:大自然已经创造的一切动物都是为了人类。” 
      当今设计界,设计“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这原本是一件好事,说明了我们的设计师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然而,现实中也不乏一些设计师习惯性地把“以人为本”当作了一个“口号”或者一面“旗帜”,时常挂在嘴边,但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却很少关注人,城市中的绿地系统如广场、公园、学校中到处存在的大广场、大草坪(图1 ,2)及粗糙的设计现象说明了这一点。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国内某城市空旷大广场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2:国内某地区所谓的生态主道路  

      “以人为本”,应该如何去体现
      
    笔者希望通过对美国学者拉特了奇?阿尔伯特J所著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概括解读,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思考,因为这每一个原则都能带给我们无限深层次的反思。
      (1)“以人为本”需要设计师学会倾听使用者的需求
      现在我们在设计时,很多人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些设计大师作品的模仿上,于是,就出现了“千景相似”的局面,这对于景观学科的发展非常不利。
      “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使用者为本。因此,我们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建成后人们的使用情况(图3,4),因为,他们才是未来真正使用你这块场地的人。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3:散置的座椅则是场地中最精彩的“设计”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4:艺术设计的座椅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2)“以人为本”要求设计者必须是预见者
      设计应当反映设计者的预见。的确,设计图纸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设计者对规划用地的使用预见。当由此设计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空间形式恰当地迎合了使用者的行为的话,那么,他们的预见是成功的;反之,如果设计者设计出来的环境与使用者的行为南辕北辙,那么,他们的预见就失败了。
      对作为预言者的设计者来说,它的职责不是要他去预言某个设计将决定什么样的行为,而是要他在进行设计之前预言那些已经被确定了的行为(图5,6,7)。我们将这些已经确定下来的行为倾向笼统地叫做“习惯”。虽然对行为场所做出客观的分析,能够使人领悟到一些东西,但是,把自己设身处地置于行为环境中去实地体验一下,却能深化自己所获得的印象。因此,设计者应时常站在它所观察的对象的位置上,真切地感受一下使用者在平淡无味的环境中的不悦,或在引人入胜的环境中的愉悦。
      只有当设计者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视为神圣的设计宗旨时,人们才会按照设计所鼓励的方向去行动!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5:设计师的设计符合人们的习惯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6:设计师的设计符合人们的习惯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7  设计师的设计巧妙了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3)“以人为本”不应是“以我为本”
      “主观主义者”只想凭借个人的意志识别善恶。他们中的一些人干脆就简单地把“我喜欢这样或我不喜欢那样”作为决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充分理由。与他们摇旗作对的“客观主义者”则在自身以外寻找指导行为的本源,而这一个本源完全超然于人,它就像一个上帝或“自然法则”(图8,9)。
      设计师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职业,我们不应对自己太在意,即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在回事。当处理众多的行为问题时,设计者并不会有为自己的事业功成名就、志满意酬的感觉,它只可能从他为使用者意识的舒适愉快所做出的贡献中获得某些安慰。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8:设计师充分尊重了场地原有生态环境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9:设计师为人们创造了生态的宜人空间  

      (4)“以人为本”应该考虑人们不同的需求层次
      马斯洛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使追求另一个层次的需要成为现实。当一系列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的对象。此时,你最好首先争取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因为做到了这一点,“高层次的需要”自然就会不约而来。
      我们不应该把人们的美感满足排除于基本需要之外,更不是要回到前面所提到过的老路上去,即把人们对美的享受作为成功设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而是在于反对那种不顾使用者本身需求的设计思想,反对那种对使用者更重要和更对现实的追求不予同等考虑的做法。如果设计者对使用者各方面的需求都给予了重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设计者既创造了一件艺术佳品,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5)“以人为本”要求设计师应该学会观察
      注意对场地上What(什么活动)、Who(什么人)、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和Why(为什么)的分析。
      观察自发的或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活动,以了解人们在进行“自由活动”时,对空间典型的利用情况。记下人们在那些几乎没有任何设施的地方所进行的活动或者反过来说,对那些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用途的地方谈谈你的观察印象。
      同时,还应该观察那些在使用时违背了设计意图的设施,以便发现哪些设施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记下那些为某一特定功能设计却被用于完全不同的目的的场所(图10)。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0:只有善于观察人们的行为,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景观  

      试着集中至少5分钟的时间去关注记录每一种主要感受。
      ●视觉:你看见了什么?是什么吸引了你的视线?你注意到了什么颜色和纹理?空间尺度怎样?在这个空间里你还可以看见谁?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在做什么,他们的情绪怎样?
      ●与此同时,记录下你所看见的事物以及你的感受。这些景象让你感到愉快还是悲伤?这个空间是令人放松、令人不适,还是令人乏味?其他人的存在是丰富了空间,还是造成了混乱? 
      ●听觉:把你的眼睛闭上几分钟,让你的耳朵仔细聆听你可以听到的东西。那里有些什么声音?声源在哪里?这些声音是让你平静还是让你不安? 
      ●触觉:感受这个空间。用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接触这个空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纹理、温度和品质?你能感触到空气流动或温度变化吗?这些触觉让你有什么感觉(安全、舒适、厌恶、厌倦)? 
      ●嗅觉和味觉:闭上你的眼睛,用鼻子闻这个地方。你闻到了什么?这个地方闻起来是新鲜的、清新的,还是陈腐的、令人窒息的,是淡雅的还是热烈的?
      (6)“以人为本”的场所应该尽可能做到体贴、周到乃至近乎完美。
      ●明确地传达该场所可以被使用,该场所就是为了让人使用的信息。
      ●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引人入胜的活动需求。
      ●使未来的使用者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求。鼓励使用人群中的不同群体的使用,并保证一个群体的活动不会干扰其他群体的活动。让儿童和残疾人也能参加。
      ●在设计中,对于视觉艺术表达和社会环境要求应给以相同的关注。过于重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会造就失衡的或不健康的空间(图11,12)。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1:依照地形进行巧妙设计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2:不张扬但又很有品位的体贴设计

      “以人为本”的未来也许是“以自然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每一名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事关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在中国景观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我们不希望“以人为本”仅仅成为一种口号,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但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年代,生态环境和绿色设计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何塞?卢岑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认为,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类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整个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图13)。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3:未来的设计之路应该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体验场地、去观察人们的行为、去研究人们的心理和充分尊重自然后,才能设计出真正“以人为本”的作品,才能设计出人们真正需求的景观作品!
      (本文图片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提供)

      作者简介:
      李先军,男,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曾在国内核心、重要期刊和报社发表论文、评论五十余篇。
      张丽梅,女,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07级硕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