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烨:靠近传统文学的网络小说写作

 时光胶片 2012-10-08

白烨:靠近传统文学的网络小说写作

——读杨蓥莹的长篇小说《凝暮颜》

http://www./ 2012年06月20日15:46 来源:中国作家网
白烨白烨

  先就网络文学,说一点总体的感受。我们这些人来谈网络文学,不可避免会带有我们自己的视角,我们的视角肯定是偏于传统文学的。所以由我们来研讨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与网络文学作者的一种对话。网络文学的写作,跟网络文学的阅读方式、传播方式密切相关。每天更新多少,就上传多少,也就阅读多少,写作与阅读,既象由短跑接成的长跑,又好像一种相互的接力。这种情形,构成了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写作,与它的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密切相关,作品完成的过程,带有它独有的蔓延性。这种方式,就跟传统小说的做法很不一样。传统小说的写作,间接面对读者,网络小说的写作,直接面对读者;传统小说的写作,是整体性的,而网络小说的写作是断片式的。还有网络小说的阅读,实际上与纸质阅读完全不同,严格意义上说是浏览式阅读。所以像这种直面性,断片性、浏览性,恐怕就是网络小说很重要的一些属性和特点,正因为这些不同点,网络小说就跟传统小说区别了开来。但网络小说还是小说,它与传统小说有基本的共性,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共性与联系是什么呢?那就是怎么说也是汉语叙事,是以汉语的方式叙述故事。因为这种共通性,传统与网络,你们与我们,就有坐下来相互交流的可能。

  当然我觉得在文学的看法上,小说的概念上,我们一代人跟新的一代人看起来说的是一个词汇,但在其内涵上,可能并不相同,或者有所区别。比如说现在的“80后”、“90后”们,他的文学的观念跟我们是很不一样的。去年,石河子大学一些学中文的大学生联合其他大学的学生编著了由作品读后感构成的一部“我的文学”,找我作序,我一看目录,就感到很是为难,因为用我相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来看,既对鲁、郭、茅、巴、老、曹等仍在其中感到欣幸,又会对郭敬明、韩寒、沧月、雪小禅、七堇年、九把刀等名列其中感到讶异。可以说,这份作家名录的无所不包与逾越常规,在体现其丰盈多样的同时,面目上也显得模糊和暧昧。但这就是他们的文学喜好,文学尺度,这显然与我们的看法差异较大。因之,我在序文中,也就此与他们展开了一定的讨论。所以今天这种研讨,只能是沟通看法,相互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进行对话。你们谈你们的,我们谈我们的,你们看看我们的说法有无道理?我们也听听你们的意见有无道理?然后相互影响、相互启迪。

  今天我们讨论的几位网络作家,不管他们的作品还有什么问题或多少毛病,但他们确实是当前网络文学写作中比较好的作家和作品,在网络小说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我这次阅读的杨蓥莹的作品,说实话有点让人意外。《凝暮颜》这部作品,从书名来看,是典型的网络小说,因为它表意含混,难知所云。但看完以后,感觉作者的写作在网络文学里面是靠近传统的,类型化写作的网络小说特征并不很明显。还有一个是,她的作品在多时空的形式中有着丰厚、丰盈的内蕴,这些都超出了她的年龄应有的程度。因此,她的这部作品,是既有一定的可读性,也具有一定的可评性的。

  《凝暮颜》这部作品给我的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表述方式上的双线叙事或者双核结构,一个是人物命运的重复与轮回。这两个东西又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作品中的第一条故事线是现代的,另一个故事线则是当代。现代故事线中的主人公凝痕,情感经历与个人命运都不顺遂,她先后有过两三段恋情,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也因为战乱的大背景,她都未能实现自己的真正意愿。她心高气傲,但却只能由一个女佣,熬成白家的二少奶奶,但在心里却始终爱着另外一个人。作品里的其他人,也都在情感际遇上阴差阳错,个人命运上历尽坎坷。当代故事线中的女主人边暮,虽为当下都市的白领丽人,却因性格的羁绊,不断错失爱情,深爱萧忆,只是柏拉图式的暗恋;转而爱上廖彦时,却被好友佘芳捷足先登;恋爱一事无成,只好独自踏上去往小镇的旅程。幸而在那里得知了凝痕的往事,仿佛在镜像看到了自我,于是她重返T城,继续自己的学业。作品在两条故事线的交叉演进中,写出了两个时段和两个主角的各自人生故事,主线之外还有副线,主角之外还有配角,交叉性中蕴含了人生的丰富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作品确实耐人咀嚼。正是这样的二重结构的叙事,作品又写出了分属现代与当代的凝痕与边暮的相似性,不仅面容相互酷似,而且命运何其相同:都因追求爱情不得,使得人生从青春时代起就陷入了悲凉,并从此难以改变基本走势。不同时期的女性有着如此相似的命运,让人惊异,也引人深省。它会让人在心里反问,为什么在现代时期的抗战背景之下,女性个人的意愿实现不了,命运异常坎坷,而到了当代时期的当下社会,她们在爱情与人生上,际遇仍然一如既往,命运依然重蹈覆撤?我们的社会与时代,对于女性来说,到底是变了还是没变?这些都会引起我们深深的追问与深思。

  用传统的小说尺度来看,这个作品确实还有许多不足。比如,作品里的两条线索的故事和两个核心的结构,基本上是平面运行,平行叙事,两条线索的故事之间,没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除了发生在同一个古镇这一个地方之外,两个故事平搭浮搁,完全没有什么勾连,感觉上是把两部作品拆开后又硬合成了一部作品。我想,你应该想一些办法,那怕玩一点穿越,让两个故事有更内在的勾连,看起来就会不一样一些。所以我看着看着就想发问,你这个作者,为什么要把两个作品拆来来又捏鼓成一个呢?这种两个故事的交叉叙事,因为两个故事都是碎的,看起来很难受,也显得很凌乱,交叉叙事不是不可以运用,但要用的自如而得体,或者说应比现在的样子更好一些。

  我在阅读中还感觉到,作者在这部作品当中,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两条线都想表现,两个人物都想写好,还想写好现代的战乱,当代的困惑,女性的命运,人性的孤独,等等。你能感到众多的线索在相互纠缠,众多的人物在相互遮蔽,使得更重要的都似乎没有真正突出出来。我认为一部作品所有的意义,都蕴含于在故事的本身,你把故事写好就行了,不要外加别的意义。叙事完毕,故事看完,读者自然会领悟其意义。在故事之外强加过多的东西,读者在阅读中未必能悉数接受到,又是反倒会分解乃至损害故事应有的意义。

  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杨蓥莹在小说写作上是真有潜力,确有实力;她的潜力在于她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她的实力在于她把握复杂现象,处理难度问题的一定能力。这些积累与才力,加上她的靠近传统文学的艺术造诣,都向人们预示,假以时日,她今后当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进步。

  作者简介: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近年以在新兴文学现象与“80后”写作的研究方面尤为突出。在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评论方面,撰著3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8部文学理论评论著作;另主持或主编有“文坛纪事”、“文论选”、“文情报告”等多种文学选本和文学现状概观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