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苏格拉底逃走了

 3gzylon 2012-10-10
假如苏格拉底逃走了
姚宏科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法律、政治的重要奠基者。许多重要的思想如果溯源而上,大多会直接间接地走到苏氏的门前。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后世记下的,当然有苏格拉底的深刻思想,同时念念不忘的,是苏格拉底令人唏嘘的死。几乎没有一个法学家的死,像苏格拉底一样让后人一再思索、反复玩味。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奴隶主贵族以“慢神”和“腐蚀青年”为由关押起来,并由一些鞋匠、裁缝和不识字的游民组成的审判人员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弟子和友人买通看守为他安排好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拒绝逃走,他辩驳道: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难道逃避法律制裁就正当了?他坚持一个城邦的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最后平静地饮下毒酒在狱中死去。 

    对苏格拉底的死亡,后人无不感到万分惋惜、遗憾。因为他毕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生命用这种野蛮的方式剥夺,实在是一种让人切齿的罪恶。 

    笔者不由臆想:如果当时苏格拉底接受学生们的安排,顺利地逃亡到外邦,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他一定会有更多的思想产生,有更精彩的著作遗世,有更优秀的学生承传,给西方的精神高地增加更多的光芒。但是,从法治的角度考量,苏氏自己会怎样认识?后世之人会怎样评判此事?作为一个毕生追求民主、推崇法治的智者,苏氏一定会感到有些尴尬,虽然恶法可以不认为是法,但买通看守、越狱而逃的行为一定会为这个追求人格完美的智者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也许后世极少有人会因为苏氏的越狱行为而诋毁他,但他的“宁死也要服从法律”的法治精神将不复存在,他以死捍卫法制尊严的壮举将杳然难寻,年迈的他可能会在自责、甚至忏悔之中度过余生——也许越狱后他可能活八十岁、九十岁甚至一百岁,但不会有人记住他在颐养天年后是怎样寿终的,不会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时间里仍然反复地思考他的死。从这个角度考量,也许苏格拉底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他的学说和思想,而是他为了法治的慷慨赴死。 

    苏格拉底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的徒弟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也是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也许二人在思想上的学说体系以及实际贡献要超过苏格拉底,但是他们的声誉绝对没有盖过自己的先师苏格拉底,原因是他们没有为了自己所信仰的思想所能舍生取义的献身壮举。———柏拉图八十岁的时候平静地死在一个婚宴上。亚里士多德虽然也信奉法治,但公元前323年当政者指责他犯有“慢神”罪并追捕他的时候,亚里士多德选择了逃亡,虽然算不上人格上的污点,但绝对不能算是壮举。后世的西方不绝如缕地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和法学家,但是,真正如苏格拉底一样信仰法律并为之献身的人并不多,从这一点来讲,几乎没有人超越苏格拉底。 

    视野回到东方。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东方伟人是孔子,他筑就了另一座思想高峰,是中华文明的源泉。孔子也是哲学家、思想家,也广收门徒、善于言辞、述而不作。孔、苏二人具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差异,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法治的态度和在法规面前的行事方法。孔子不支持法治,主张德主刑辅、以德去刑,贬低法律的作用,认为人治优于法,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是“仁”和“礼”。在具体行为中,孔子也表现出了对于法律轻视甚至鄙视的态度。比如孔子前517年离开鲁国投奔齐国,“仕”齐3年后,得知齐国大夫晏婴要治自己罪时,孔子没有如苏格拉底般平静入狱,而是选择了逃离,急急忙忙地跑回了鲁国(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年曾在鲁摄政,另一个授徒讲学的少正卯与孔子形成竞争,使得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于是孔子在执政的第七天,就在道德方面罗织了一些“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的莫须有罪名将少正卯诛杀了(见《荀子·宥坐》)。从遵从法律、推行法治的角度分析,孔、苏二人几乎迥然不同。 

    受苏格拉底的影响,西方法治思想从源头上就得到重视,完善的自然法理念和精巧的立法体系,使苏氏的门徒以及后世涌现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法学家,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洛克、孟德斯鸩、卢梭等。受孔子的影响,中国形成了沿袭千年的礼教治天下的传统,中国历朝历代均有“不惜死”的志士,但仔细看一下,这些视死如归的先贤英烈中,更多的是为“忠”杀身的殉道者,如岳飞、文天祥、袁崇焕等,或者是为“孝”而亡的舍命者,如《史记》中记载的扶苏之死、《明史》中记载的江伯儿杀子等,当然也有许多为民族大义而献身者。如谭嗣同、秋瑾、李大钊等,但极少有为法治而慷慨赴死的人。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权力之下,在忠孝节义构建起来的伦理道德观压榨下,中国的司法制度经常失宠于当权者甚至普罗大众,面对强权和不公,历代法律制度一般会屈服,法律人大多选择了逃遁,中国的法律往往缺少一种刚性坚守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中国人在法律面前最容易达权通变,找到“识时务者为俊杰”等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绕行路径。所以,中国始终缺少像苏格拉底这样为维护法制的尊严而慷慨赴死的思想家,法制的园圃贫瘠而荒芜、清冷而萧索。也许,这是中国法制最大的缺憾。 

    假如苏格拉底逃走了,相信绝大多数的人会谅解他或者支持他。但是,他的人格魅力绝对不会这样隆盛,人类法制史上将缺了一颗光彩熠熠的精神宝石,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纪念他的思想、追思他的死亡。慷慨赴死的苏格拉底也许少活了十年、二十年,也许少传世下来一两部著作,少培养出一两个优秀弟子,但在思想上,他给雅典以及整个人类的法制大厦上贡献了一块坚实的基石,他的生命的绝唱是那样精彩,那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