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又梦到了爷爷奶奶,梦到了老家,在这里将族谱中的东西搬出,一可以将故事流传开来,再者可以寄托我对爷爷奶奶的哀思。

(图1)村里楼院残迹
我的故乡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东南宋村,当地人都叫小南宋,位于忻州城东15华里。其周氏于明洪武年间,在与洪洞大槐树同时的大移居中,自朔州马邑迁来定居。
有清一代及民国年间,本村人几乎家家从商。我的先辈周瑶即是走西口发家,高祖道坦、曾祖瀛海不是去内蒙即是下南洋。听来好像辉煌,其实实在不易。曾祖二十多岁便翻船落海,爷爷连他的面都没有见过,身世很是凄惨。
乡亲们出门经商,为了相互照应,防劫御匪,探亲归家总是结伴而行,好多人汇成一支队伍,甚为壮观。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回家探亲动辄数月一年的时间,所以商号规矩很严,这种场面几年才能遇到一次。因此俗谚中有一句“小南宋养娃娃---一乍子”。族商在外面挣了钱后,和其他山西人一样,总是省吃俭用,把钱带回家。首先买田置地,起房造屋,所以才有了“砖瓦圪洞小南宋”的说法。在上世纪中叶,也就是我父亲一代人中稍长者能记事的时候,本村的楼院还有不下数十处,但后来民风不古,破坏严重,上图是现在仅存的一处残迹了。
周氏族人经商最成功的代表,当属“皇家当”。它的前身是十一世祖周肇基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开的当铺。时值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大清乾隆帝派兵平叛,战事数年久拖不决,清军银粮紧缺。一日,有人微服携一明珠去先祖所开当铺准备抵押,肇基经验老到,一眼看出是皇家之物,他不但没有收押明珠,反而慷慨解囊,献出巨额银两,帮助清军解决了军费问题。大清乾隆23年(1758年),平叛成功。班师后,乾隆帝为嘉奖周肇基的功绩,钦赐他四品顶戴,所开当铺被赐名“皇家当”。在其周围四十里不准开设其它当铺。周肇基凭着这种特殊身份,生意更加兴隆。在祖籍东南宋村修盖八处巨宅,最里院有“五朝门”(按照大清制度,一般人家是不准随意修建的)。据说房屋的压栈泥是用炸油房的油底子与水拌和的,非常坚固。肇基还在周氏大街中心建有一座宏伟的祠堂,并建三座雕刻精致的石牌楼,其中一座建在忻州城内财神庙院内。
(图2)石旗杆底座
周氏族人在外经商,有的人富裕后,为了免去路遥之苦,就举家离邑,就地修宅建舍。在今天的新疆和阗,也有一个叫小南宋的村庄,这便是周氏族人开发和阗玉后,定居于此的例证。 周氏族商富不忘本,遇有灾年,商贾大家却大兴土木,从忻州河北等地花高价买来粮食,供工人们吃饭。据老人回忆,这其实是赈灾之举。在平日,周氏族商的粮庄里,如果发现霉变的粮食,一律按低价处理,做牲畜饲料,从不以次充好。新疆当地人便送了这样一段民谣:周氏铺,周氏铺,穷人管吃也管住,若是他们不发财,人也帮来天也助。时过境迁,晋商雄风不再,村里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这些民谣也只能继续存在于族谱之中,存在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存在于我这样的古董的记忆之中了。
(图3)祠堂门口的石狮子,小时候经常骑在它背上玩,它的腿被打折了,
据说是因为偷庄稼吃——可怜的小狮子,都被迫吃素了
族谱上的东西很多没有亲见,什么方孝孺的文章之类也没有目睹,但是从爷爷每年供奉的祖宗的折子上,我可以看到从知祖开始的各代祖先的名讳;祖先名讳,不便与人道,就让我默记于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