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草原斑猫 草原斑猫的体色为淡沙黄色或沙灰色,腹部为淡黄灰色。体形比家猫大,体长为50—70厘米,尾长为25—35厘米,几乎正好是体长的一半,体重约为8千克,看上去显得比较粗壮。 国外分布: 还见于非洲,阿拉伯,叙利亚,伊朗,阿富汗,印度半岛西南部,欧洲南部、中部和东部,哈萨克斯坦,蒙古南戈壁与阿尔泰戈壁等广大地区。 草原斑猫在自然界中呈现低密度广泛分布,捕食啮齿动物,对抑制鼠害的猖獗有较大的作用。 国内分布: 保护区分布:雪岭云杉、托木尔峰、罗山、白芨滩、青海湖鸟岛、王朗、卧龙、卡拉麦里山、奇台荒漠草原类草地、阿尔金、甘家湖梭梭、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 草原斑猫栖息在有由柽柳、拐枣、麻黄、甘草、野麻等组成的灌木和半灌木荒漠,由芦苇和拂子茅等组成的芦苇草甸和林间生长有柽柳灌丛的胡杨林,以及草原、沼泽地和海拔1000米以下的盆地或低地山区森林地带,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
过去考察中,仅从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区的收购部门获得一些皮张,在野外却未见过活体,足见种群数量稀少,现存数量尚难估计。据高行宜(Nowell and Jackson, 1992)报道,估计中国的西北地区种群数量可能超过10000只,估计密度为10只/100km2(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 草原斑猫在自然界中呈现低密度广泛分布,捕食啮齿动物,对抑制鼠害的猖獗有较大的作用。 据高行宜(Nowell and Jackson, ![]() 非洲野猫:分布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山地、平原和树林。但在热带雨林没有分布。北非地区的非洲野猫也是家猫的祖先。 ![]() 欧洲野猫:分布在除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居于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带。 亚洲野猫:也叫印度野猫。分布于中东、印度、俄罗斯和中国。主要居于比较干旱的地区。(中国境内的野猫也被称作草原斑猫) ![]() 外形:非洲野猫的体色比欧洲野猫淡,主要有灰色形和褐色形,越是靠近森林地区的,体色越是深。身上带有波纹状深色斑纹。欧洲野猫一般具有比较厚的皮毛,与家猫相比,它们的头部比例更大,不同地区的体色也有所不同。亚洲野猫体形较小,体色多为灰色,并带有棕色斑纹。 ![]() 亚种分化 非洲野猫 ·Felissilvestrislybica--利比亚亚种,分布于北非 ·Felissilvestrisbrockmani--东非 ·Felissilvestriscafra--南非 ·Felissilvestrisfoxi--西非 ![]() ·Felissilvestrisgriselda--中非 ·Felissilvestrisjordansi--Majorcanwildcat ·Felissilvestrisocreata-- ·Felissilvestrispyrrhus-- ![]() ·Felissilvestrissarda-- 欧洲野猫 ·Felissilvestrissilvestris--指名亚种 ·Felissilvestriscaucasia--喀尔巴阡山亚种 ·Felissilvestrisgrampia--苏格兰亚种 亚洲野猫 ![]() ·Felissilvestriscaudata--里海亚种 ·Felissilvestrisornata--中东亚种 ·Felissilvestrisshawiana--中国亚种 现有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于198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本种划作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把它列于附录 II。 ![]() 保护措施建议: 1、以动物图片等各种方式对当地群众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草原斑猫是一种数量非常稀少的益兽,不得肆意捕杀; 2、组织科研队伍在其分布区内进行种群现状及种群生态生物学调查,为今后的合理保护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3、在伊朗和巴基斯坦,草原斑猫与当地家猫的杂交给草原斑猫的生存造成威胁,欧洲则因为近亲繁殖而致危(Roberts, 1977,见 Nowell and Jackson, 1992)。国内是否有此现象,值得注意。 大声吆喝用脚跺地草原斑猫被“赶”回大自然 ![]() 新和“草原斑猫”获救 2004年12月新和县野生动物保护办将一只生性暴烈的“野猫”送到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经鉴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斑猫”。 这只“草原斑猫”是新和县城建局干部牙生江·买买提明从捕猎者手中抢救回来的,由于“草原斑猫”的前右腿被捕猎器夹伤,他精心喂养3天后,送到了新和县野生动物保护办。 新和县已成功保护了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及自治区一二级保护动物共计9只,他们对两名捕杀者进行了教育处罚,同时在新和县范围内广泛进行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有效提高了各族群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