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 鳄蜥的全身为橄榄褐色,侧面较淡,染有桃红或桔黄色并杂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腹面呈乳白色,其边缘带有粉红色或桔黄色。头部前端较尖,后部为方形,略呈四棱锥形,顶部平坦, 头侧部由眼睛辐射出8条深色纹,眼后1条较长,眼下方3条较粗,体侧后端黑纹不规则,腹面浅黄有黑短斑纹。尾部有黑色与棕绿色相间的横纹11—12条,每条约占2节。 颈部明显,并且与头部之间有明显的纵沟分开,在颈沟的后背面有数行较大的凸起棱鳞,中间夹有颗粒状的小鳞,颈侧棱鳞半稀,有灰、黄、粉红色,于前肢的上前方颈侧有一个显著的圆形黑斑。背腹略扁,背部鳞较少,只有颗粒状的细小鳞片散布在大的棱状鳞片间,棱峪状鳞片近似纵行于体背排列,并延伸到尾部, ![]() 尾部侧扁,在尾巴背面的两侧各具纵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状鳞片,中间凹陷似深沟,梭峪状鳞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较宽,往尾端伸延则逐渐变窄,但并不汇合。 鳄蜥的四肢较为粗壮,趾端的爪尖细。前肢的上臂较前臂略短,为橄榄褐色,靠体侧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状细鳞,颜色为黄白色。指背有小鳞片数行,呈“人”形排列,指长顺序为4、3、2、5、1。后肢的上下两段几乎等长,趾长顺序为1、3、5、2、1。后肢稍后有横裂状的泄殖孔,周围的鳞片呈方形,雄性泄殖腔内有2枚交接囊,雄性和雌性的泄殖腔内均有一对性腺,开口在泄殖腔的外缘,可以分泌特殊气味的液体。 1928年―1929年间,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前往广西大瑶山,在今广西金秀县罗香乡琼武村采得28条似蜥蜴,尾巴却像鳄鱼的爬行动物。其中2号送给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 1930年由德国人Ernst Ahl发表为新科、新属、新种 鳄蜥
鳄蜥是中国的特产物种,在地理分布上极为特殊,仅产于广西大瑶山一带的贺县里松乡姑婆山、昭平九龙乡、北陀乡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罗香乡的平竹、罗莲、罗丹、罗香、琼伍大队部分冲沟附近,所以又名瑶山鳄蜥。 大瑶山位于广西境内中部略偏东北的一角,千峰万嶂,绵延数百里,其势雄伟磅礴,气象万千。山峰一般海拔高度为800一1500米, ![]() 大瑶山位于广西境内中部略偏东北的一角,千峰万嶂,绵延数百里,其势雄伟磅礴,气象万千。山峰一般海拔高度为800一1500米,较高的山峰达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种类繁杂,原始森林的面积有3962.42公顷,苍松翠竹所遮掩着的深沟峡谷,是鳄蜥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地。以保护鳄蜥和水源涵养林以及银杉等珍稀树木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7908公顷。 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距曲江区48km,地理坐标东经113°11′48″-113° 25′ 55″,北纬24°29′24″-24°32′40″。南与英德石门台省级保护区连接,西与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毗邻, 位于广东信宜市思贺镇双垌管理区,地理坐标约是北纬22.51度,东经111.66度,地处茂名,阳江,云浮三个地级市的交界,区内是茂名市国营八一林场。自然保护区在云雾山脉脚下,山峰连绵,风光绮丽,1月均温14.3°C,7月均温28.1°C。 鳄蜥栖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沟谷中,一般都是溪流不大的积水坑。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树叶叶缘多为锯齿形,与鳄蜥尾部的缺刻类似。溪沟阴湿,岩石及树干的色泽也与鳄蜥的体色类似。这些都为鳄蜥隐藏其中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作用。 鳄蜥夜间多在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米左右、直径为3—7厘米的树枝上停息。无论丛在扬起的树枝还是在下垂的树枝上,它都是头朝天空昂首匍匐, 雌性在生产后大部时间喜欢在水中栖息,三天后食欲恢复正常,对幼体很少看护,有时幼体爬到它的背上也无动于衷,让幼体自行生活,到繁殖期时则再次接受雄性的追逐和交尾。但雄性有时有吞食幼体的情况发生。 刚出生的幼体的体长为10.5—13厘米,体重为2.7—4.5克,形态与成体几乎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体色稍深,特别是头顶部有一明显的三角形的嫩黄色斑,一直到9个月左右才能消失,其次是鼓膜较为明显。幼体出生10天后就能自行捕食,喜欢单独活动, 鳄蜥的冬眠受外界环境所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通常在9月下旬气温渐凉时,活动便开始减少。10月假眠状态增加,随即转入冬眠。在冬眠期间如果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有时也会出来活动。一般气温在15℃时开始冬眠,时间长达4—5个月左右。 鳄蜥冬眠的状态和假眠不同,冬眠时期,闭眼,头部下垂,静伏在窝穴内不吃不动,用手或物触摸它无任何反应,有时气温升至17—18℃时,仍保持冬眠状态。冬眠期体重减轻。入眠前和冬眠后的比较,体重平均低9—11克。平时的假眠现象,虽然也是不吃不动,昂首或低头伏在岩石、树枝上,此种状态时间短,仅10小时左右,便又开始活动了,体重无大变化。 ![]() 假眠时若受惊,便立即跃人水中。鳄蜥所以经常处于假眠状态,从习性上讲,它是一种嗜睡少动的动物。据观察,每当饱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也往往处于假眠状态。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也会影响它的活动,进入假眠状态。初入眠的鳄蜥体较肥壮,入眠后,代谢率迅速降低,在气温为8—10℃时,长时间没有任何呼吸动作表现,耗氧量为活动期的1/5。 雄性和雌性从色斑等特征上不易区别,但雄性的色斑大比较多鲜艳。如果捕捉后强压尾基,则会由泄殖腔孔出现一对短粗的肉棒,是它的雄性交配器官,可以进行体内受精。八月前后是繁殖季节,卵胎生,每次产仔4一8条。在繁殖期, ![]() 鳄蜥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每年8月交配,此后受精卵在雌性体内发育,但并不从母体中吸取养料,怀孕期为9—10个月。翌年5—6月间气温回升时,怀孕的雌性鳄蜥从冬眠中苏醒,然后开始产仔。有时在陆上产仔,也有时产于水中,每产4一8条,在1一2天内产完,未受精卵也在产仔时产出。 产前1一2天,雌性鳄蜥爬入水中,不吃也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分娩时,泄殖孔周围稍微隆起,有充血现象,先是呼吸加深,爬来爬去,头部上翘,尾部慢慢地左右摆动,胸廓一收一扩,接着腹部肌肉剧烈收缩,呼吸频率加快,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 鳄蜥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种群数量在迅速减少,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造成鳄蜥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仅产于广西大瑶山的少数沟冲之内,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而生长条件如对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水流、土壤、植被和食物等的要求,都比较苛刻。这种生境一旦遭到破坏,它的繁衍生存也就受到影响。 第二,鳄蜥1年只产1次,每次产仔2一8只左右,有些雌性还有不孕现象,所以自然繁殖率不高。幼体出生以后,还经常遭到成体的吞食、伤害,死亡率往往占出生率的80%左右。 第三,鳄蜥的生境受到严重破坏,50年代末以来,由于开荒造林,开垦农田以及开山采矿等人类活动,山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砍伐或焚烧,有些地方的山林,几乎都被砍光烧净,造成山溪断流,使鳄蜥失去了生存之地。 第四,乱捕滥杀现象十分严重,有人进山大量捕捉外运倒卖,还有人成立收购站,将鳄蜥成箱外运,每次约几百只。现在瑶山鳄蜥的野外总数仅有2500条左右,其中金秀的罗香乡有500条,昭平的北陀乡和九龙乡有1500条,贺县的里松乡有500条。如不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则这一世界珍稀动物会有迅速灭绝的危险。 屏东县科技大学成功复育史前活化石瑶山鳄蜥 (2007年04月25日16时19分 中国台湾网)屏东县科技大学成功复育有史前活化石之称的“瑶山鳄蜥”,这种鳄蜥生长在广东、广西山间溪流里,全球数量不过数百只,屏东科大利用4只走私而遭海关没收的瑶山鳄蜥,顺利繁衍出20多只。 ![]() 据台湾东森新闻报道,瑶山鳄蜥从175万年前出现至今,十足是史前的活化石,由于其体型像蜥蜴,尾巴扁扁的像鳄鱼,故得此名,在分类上则自成一属一种,十分珍贵。目前瑶山鳄蜥只在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存活,生长在山间溪流里,主要吃些小虫、小鱼和青蛙,数量只有几百只,是大陆一级保护生物。 5年前,屏东科大接收海关查缉的4只瑶山鳄蜥,开始进行复育工作,结果顺利繁衍出28只,让族群数量变成32只。有趣的是,在人工环境中,复育的瑶山鳄蜥改变了野生时大部分都在睡觉的习性,不像大陆的鳄蜥一样有冬眠现象,反而常常在找东西吃;台湾的瑶山鳄蜥体型也较大,3岁的体型是大陆5岁大的体型,但经DNA比对确定是同种。 照护人员丁厚尹表示:“预计会输出十几只到二十几只的瑶山鳄蜥到大陆,会建立一个野放的圈养族群,我们也要避免这边的近亲繁殖,送到那边的话,他们有更多的种源可以做更妥善的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