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14穴 一、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 二、本人编制的记忆 干大蹲刑间,冲锋狗毒官,曲拳暴无理,阴怜急涨妻。 解释:干大,就是干爸爸的意思。 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里)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三、流注线: 此一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 入肺),布胁肋,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络心) 2.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足厥阴肝经+经别+经筋,都绕阴器,所以,肝经治前阴病最强。
四、主治: 肝主疏泄,太过不及皆可使肝气不和,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甚或作痛,女子乳胀、月经不调等,亦可影响脾胃功能而出现呕恶、泄泻等消化系症状。治以疏肝理气为主。 肝主筋,肝血不足,则动作迟钝、关节活动不灵;肝阴不足,可致筋萎不用;肝风内动,出现痉挛抽搐等。 肝血不足,指因生血不足,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所引起的症候。如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夜寐多梦、耳鸣、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妇女经少或经闭等。肝阳上亢症候同。
大敦:大趾内去爪甲,井穴(木),木中真木。井有开窍之功,肝经又绕阴器并入头脑,故治妇科生殖小便与神志。 行间:大趾和二趾指缝之间,动脉应手。荥穴(火)。木生火,配合太冲穴向行间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脏郁积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心脏。
1. 2. 太冲:大趾本节上2寸(或1.5寸),俞穴(土)原穴。揉太冲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宣泄作用。 1. 2. 3. 4.太冲+合谷,称“开四关”,主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病。 中封:踝前1寸,经穴(金) 1.封有封藏之意,可治遗精,淋病。2.其他所过所主。 蠡沟:内踝上5寸,胫骨后缘处。因为胫骨内侧面中央处不是沟,只是一个小坑;经络感传也不通胆经。胫骨后缘处的蠡沟穴通胆经故被认定为络穴。蠡沟穴是肝经中一个重要的穴位,临床使用率较高,也很有效。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凡是与肝有关的疾病皆可使用。 1. 中都:上七寸,内踝上与内膝眼线的中点,胫骨后缘处,因为只有刺激此处诱发的经络感传才可以到达对侧的肝脏与都字相符。此处是肝经和脾经交汇之处,可以治疗肝脾两经之病。郄穴。治血止痛。 膝关:下二寸,前方就是阴陵泉。
曲泉:阴谷(肾)前,合穴(水)。合强化本脏肝的作用,又水属肾。本穴对于治疗泌尿、生殖、妇科有好的效果。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在大腿内侧,一般用不上。
章门:以臂紧挟胁,于肘尖尽处取之,脾的募穴,肝胆之会,八会穴之脏会。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 期门:乳下二肋是期门。巨阙(下二),幽门(旁0.5),不容(旁2),期门(旁4)。期门,肝之募穴,肝+脾+阴维之会,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也是肝经的最末一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