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我市畜牧业的调查与思考

 乐山老杨 2012-10-11

对我市畜牧业的调查与思考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方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期,市委政研室和市畜牧局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到有关镇办、村组和养殖大户,对全市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对今后发展畜牧业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市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畜牧业历来以猪、鸡、鸭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鹅、牛、羊在我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6年,全年共出栏生猪91.53万头,牛1.63万头,羊0.46万只;出笼家禽720.93万只,其中鸡474.6万只,鸭231.33万只,鹅15万只;禽蛋总产4.82万吨,肉类总产7.95万吨。畜牧业实现产值12.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83%,人均畜牧业收入814.03元,畜牧业已由副业变主业,由“养猪为过年,养鸡换点油盐钱”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门重要产业。目前,全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六个特点:

1、规模养殖渐成主体。千家万户散养方式已逐渐被淘汰,规模养殖已成畜牧生产的主体。据统计,2006年底,年出栏生猪50头、500头、3000头、10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小区)分别有1173、175、18、5户,年出栏生猪41.64万头,占全市年出栏总量的43.64%。年养殖家禽1000只以上的有764户,养殖量占总量的72%。同时,小区养殖作为规模养殖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市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养殖小区20个,其中养猪小区12个,养鸡小区4个,养鸭小区2个,养鹅小区2个。养殖小区出栏生猪12.24万头,出笼家禽119.9万只,产值1.76亿元,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区域化布局日渐明晰。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区域化养殖格局。毛嘴、郑场大力发展养猪业,形成了年出栏生猪30多万头的生猪养殖板块;郭河大力发展养鸡业,年出笼肉鸡53万羽,生产鸡蛋4千吨,成为湖北生态养鸡第一镇;三伏潭引进盛胜鹅业有限公司后,以栗林嘴村为中心,带动全镇发展朗德鹅养殖,年出笼肉鹅10多万只;沙湖、陈场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鸭业,年出笼鸭40万只,年产鸭蛋3千吨。目前,全市基本上形成了西猪、南鸭、中鸡的区域化生产格局。

3、高效模式广泛应用。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猪(沼)鱼、鸭鱼套养、鹅鱼套养等高效立体养殖模式20万亩。

推广猪(沼)鱼模式8万亩,全市采用猪(沼)鱼模式养猪比重达14%。彭场、杨林尾、长口等镇的猪鱼配套养殖模式,平均每10亩鱼池养猪50头左右,可增产值2万元,增纯收入1.1万元,全市可增纯收入8千万元。

推广鸭鱼模式7万亩,全市鸭鱼套养养鸭比重达33%。干河办事处的鸭鱼配套模式,平均每10亩鱼池养鸭约1000只,可增纯收入7000元,全市可增纯收入2千万元。

推广鹅鱼模式5万亩,全市鹅(林)鱼模式养鹅比重达89%。三伏潭镇的鹅鱼配套模式每10亩鱼池饲养两批朗德鹅(400只左右),可获纯利2万元。全市鹅鱼配套模式可增收1千万元。

省政府重点推广的“标准化生猪150生态养殖模式”已经启动。市农业局在彭场挖沟村建成1栋并投产,郑场、毛嘴、张沟、胡场有10栋开工兴建,三伏潭、西流河等镇也已拟定了建设计划,预计今年可推行这种高效养殖模式20栋以上。该模式建成后,每栋每年可出栏猪450头,产值50万元,利润5万元。

同时,稻鸭、林鸡、果鸡等模式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促进了农民增收。粗略测算,高效模式带动畜禽养殖发展,每年可增加畜牧业产值1.2亿元。

4、标准化生产开端良好。市畜牧局制定了《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在养殖小区和养殖场按照“统一良种、统一饲料、统一用药、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要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郑场镇养猪大户程家发在猪场建设时,就将工人生活区和养猪区分开;在日常管理中,实行封闭养殖,加强对进出人员的消毒管理,严防将病菌带入猪场。我们到该场进行调查时,都是换上工作服,并进行紫外线消毒等处理后才进场;在饲养过程中,严格按标准化技术规程操作。目前,全市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30%以上,催生了一批无公害和绿色畜禽产品。绿生牌生猪、九珠牌皮咸蛋、继峰牌皮咸蛋、天利鸡蛋等产品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九珠牌皮咸蛋和毛嘴卤鸡还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截止目前,全市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7个,产品认证7个。“仙汇”无公害生猪畅销全国,“仙健鸡蛋”、“九珠蛋品”、“毛咀卤鸡”等无公害产品已获得准入许可,打进沃尔玛、中百等大型品牌超市。

5、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全市已有绿生、九珠、盛胜、双圆、毛咀卤鸡、巨龙王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基本上每个产业都有一家龙头企业支撑。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逐渐紧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三伏潭镇引进的仙桃盛胜鹅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可加工成品鹅30万只,不仅带动全市600多户农民发展养鹅业,还可满足全市近5万亩精养渔池从事立体养殖开发,提高养殖效益。

6、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以钱养事”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全市18个镇办都组建了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择优聘用了58名防检监督员和194名村级防疫员,形成了市、镇、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猪协、鸡协、鸭协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畜禽养殖协会10个,其中鸡协2个,猪协6个,鸭协2个,协会网络农户1800户。郑场养猪协会成立之后,带动两个村发展养猪业,支持建成了2家年出栏5000头的猪场,年可为养殖户提供仔猪2100头,协调销售生猪2万头,组织饲料4000多吨,为养猪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市历来是全省畜禽养殖大市,国家重要的商品猪、禽、蛋生产基地。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是和一些地市州相比,和周边的潜江、天门等兄弟县市相比,我市畜牧业发展仍显步子不大、速度不快,特别是衡量畜牧业发展水平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养殖总量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都偏低。据省畜牧局统计,2006年,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20.83%,居全省第12位,比宜昌、襄樊、孝感、咸宁以及潜江、天门等地低10个百分点以上。养殖总量也不容乐观。除生猪年出栏量与天门、潜江大体相当,都是90万头左右以外,家禽养殖量比天门少30%,比潜江少50%。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1、两大风险:疫病、市场。畜牧业始终面临疫病和市场两重风险。近年来,畜禽疫病暴发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2004年,全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2006年,又暴发生猪不明高热病,这些疫病一旦暴发,便会造成毁灭性打击。2004年,全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虽然总体上抵御了疫病流行,但仍损失惨重,全市共捕杀鸡5600只,鸭19500只,鹅13000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万元。胜盛鹅业、九珠蛋品等龙头企业发展也因为禽流感受到影响。陈场镇青福村鸭农秦文英1500只鸭全部被捕杀,经济损失4万元,现在提到禽流感,仍然心有余悸。这些频繁暴发的疫病,给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带来了阴影。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波动也很难预测。2004-2006年,整个畜牧业市场都异常低迷,如2006年,活猪公斤价甚至低到4.2元。郑场镇养猪大户程家发的两个猪场,2005-2006年亏损了180多万元。很多养殖户不得不忍痛割爱,赶紧空栏、空笼后另从他业,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2、两大软肋:龙头企业及其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龙头企业带动乏力是制约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我市现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10家,不仅数量少,规模也不大,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畜禽养殖的发展。我市年出栏生猪91万头,仅有绿生公司一家生猪加工企业,而且其屠宰加工量也只有30万头左右,其余全部靠外销活猪,附加值低。我市每年出笼鸡、鸭720多万只,但目前全市尚无上档次的品牌加工企业,主要靠市内少数几家个体户加工销售,有的还是在进行贴牌加工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郭河养鸡协会副会长、养鸡大户马明爽说:“我们主要不缺技术,不缺养殖量,缺的是销售,缺的是加工,如果有加工企业作后盾,别说是500万只,就是2000万只都没问题。”同时,在现有的龙头企业中,很多企业和农户都是各自为政,基本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养殖户利益得不到保障,致使畜牧业难以呈现大发展态势。

3、两大瓶颈:资金、技术。财政对畜牧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近年来,虽然中央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但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特别是我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历来以种植业为主,中央、省、市对“三农”的投入基本上都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业上了,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很少。近年来,除省里支持绿生公司下拨了250多万元、少数镇办发展养殖小区配套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市财政为保证畜牧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拨付一定行政事业经费外,基本上没有对畜牧业生产进行投入。例如,养殖小区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3年前,我市曾是全省养殖小区发展的领头雁,由于后续投入不够,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养殖小区建设进展缓慢。而武汉、襄樊、天门等地通过政府财政补贴予以强力支持,后来居上,远远超过了我们。武汉市仅2005年用于规模养殖及小区建设扶持性的补贴资金就达7000万元,天门市每年用于养殖小区补贴的资金也达100万元。今年,省里重点推广“标准化生猪150生态养殖模式”,天门市财政拿出100万元进行补贴推广,已经建成20栋,计划建成100栋。而我市由于财政没有投入,推广速度较慢,仅建成1栋。另外,科学养殖技术普及不够也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养殖业主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养殖技术培训,只是按照一些书本知识或借鉴周围养殖户一些经验,再加上自己想当然来进行生产,比如在畜禽疫病防治中,“有病没病磺胺嘧啶,有救没救青链霉素,灵不灵氨基比林”,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4、两大难点:土地、污染。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九合垸准备在场郊的张台村兴建养殖小区,但苦于地难调,一直没有建成。郑场镇几个养殖大户都准备扩规建猪场,但就是土地拿不到手。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15万元,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对外排放,这给周边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引发了一些矛盾。如毛嘴文庙生猪养殖小区,由于没有统一的排泄通道,污水四处排放,被周边的群众堵住排泄沟。绿生种猪场污染物深达地下8米,污染了地下水源,群众多次抗议。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畜牧业是优化种养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切实加快畜牧业发展,再创我市畜牧业辉煌。

1、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充分发挥畜牧业关联度高、拓展性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带动农产品转化增值,带动种植业发展和农副产品加工,推动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实现可持续发展。市镇两级都要成立专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促进畜牧业发展。市里要将畜牧业发展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与干部提拔任用挂钩,奖优罚劣。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各地在落实上级各项政策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本地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要抓好典型示范,确定一批养殖基础好的地方作为样板,重点扶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发展畜牧业带来的各种好处,绝不能违背群众意愿,搞强迫式的行政命令。

2、从现有基础和资源条件出发,做好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养殖的原则,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在全市形成“一镇一品、多镇一品、一品一企”的畜禽发展新格局。要围绕绿生等生猪加工龙头企业,以郑场、毛咀为重点,建设100万头生猪基地,构筑生猪产业链;要围绕双圆、九珠等蛋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陈场、河、沙湖、干河、通海口为重点,建设300万只蛋鸭基地,构筑鸭产业链;要围绕盛胜、正旺等鹅加工龙头企业,以三伏潭、杨林尾、沙湖为重点,将三伏潭打造成湖北朗德鹅养殖第一镇,建设50万只朗德鹅基地,构筑鹅产业链;要以郭河、毛咀为重点,将郭河打造成湖北生态养鸡第一镇,建设1000万只养鸡基地,构筑鸡产业链。农业部门要牵头,整合土管、环保、规划等部门力量,做好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镇办场也要结合本地实际,拿出本地发展畜禽业的具体方案。力争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30%以上,初步建成现代畜牧强市。

3、以小区、大户为主要扶持对象,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从今年起,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用于畜牧业的比例,引导各种项目、科技资金向畜牧业倾斜。当务之急,增加对“标准化生猪150生态养殖模式”和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投入,大力扶持母猪养殖,保护生猪产业持续生产能力,力争使我市今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出笼家禽1000万只以上,确立我市在全省畜禽养殖大市的地位,争取省里专项资金的支持。二是要加大金融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畜禽产品原料基地和养殖场(小区)的建设与发展,在贷款方式上适当灵活,贷款数量上适当增加,还款期限上适当延长,贷款利率上适当优惠。三是要建立有利于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的机制。要鼓励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养殖大户投资发展畜牧业,推动畜牧业向前发展。

4、坚持引进和扶持两手抓,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一个龙头企业能振兴一门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活跃一方经济。要坚持引进和扶持两手抓,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倾斜、市场开发等措施,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着力做好绿生、盛胜、双圆、毛咀卤鸡等企业的扩规增容,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市场知名度。同时,抓紧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畜禽产品加工品牌企业。二是加紧畜牧产业资源整合。加紧整合加工、饲料、养殖等产业资源,推行加工企业优惠提供种源、饲料公司优惠提供饲料、商品畜禽由加工企业统一回收的产业高联结度新模式。三是加强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按照国家标准和省地方标准进行生产,从选址建圈、饲养、防疫、加工等环节严格按照标准化运作,建立畜产品质量认证和监测体系,加强兽药饲料监管,发展健康养殖,重点解决饲养环境、疫情和药物残留问题,彻底杜绝“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发生,以确保畜产品无疫病、无药残、无公害,切实提高畜产品竞争力。

5、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对污染源的处理。加强畜牧养殖污染的治理,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畜牧业上档升级的内在要求。所有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都要建设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一是要以“一建三改”为契机,加强畜禽粪便的利用与处理。鼓励农户自建沼气池,利用畜禽粪便作沼气池原料,变废为宝,形成生态链。养殖小区(场)可探索集中建沼气池、集中供气的模式,也可将畜禽粪便无偿出让给农民做沼气池原料。二是要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养殖散户要适时将畜禽粪便归田处理。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要对粪污进行生态工程处理,实行“三改两分再利用”,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在畜禽养殖小区(场)发达的地方,引导企业就近建厂将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后还田。三是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小区(场)选址尽量远离村庄、国省道和主要河流,养殖场内部建设要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有利于防疫和粪污处理。

6、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切实保障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一是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机制,确保工作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市畜牧局要依法对各级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二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强畜禽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区域性畜禽交易市场,改造和扩建一批畜禽专业批发市场和活畜交易市场。鼓励畜禽产品流通企业在京、津、沪、渝、深等主销区设立销售窗口和信息网点,引导养殖户进行生产。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形成能进能出、开放搞活、竞争有序的畜禽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强化风险保障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养殖风险保障基金,对遭受疫情、自然灾害打击受损养殖户实行补贴,最大限度减少养殖户损失,提高其恢复生产的信心和能力。同时,抓紧实施养殖保险,采取政府补贴、农民适度负担的办法,全面实施养殖保险,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

    (仙桃调研 第四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