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画“龙·虎”的图像意义

 吉祥大超 2012-10-12
     刘  辉   

龙是我国远古神话中多种动物复合体之神灵。相传公元前21世纪,以“龙”为图腾的华夏部族联盟,融合了分别以熊、凤、虎等为各自神圣标志的氏族,从而形成神州大地上的华夏部族;龙遂也成为华夏部族共有的图腾。因地域不同和信仰、习俗的差异,比如虎、凤等一些氏族原本的崇拜动物,还依然与龙共存。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仰韶文化(公元前4500年)墓葬墓主旁出土的蚌塑龙虎,就是一种力证。(1

至春秋战国时期,宠龙尚虎,已蔚成风气。这表明先民们对神话与现实的认识,已经形成共识。龙虎图像不但是百姓对现实与幻想的表达,一代代统治者也利用“龙·虎”附会以多种神义,并利用巫觋加以宣扬,借此麻醉和控制百姓,致使一种物像却有了不同理念的阐释。在汉代壁画、画像石、帛画、漆画中,“龙·虎”是非常常见的图像。这些 “龙·虎”图像蕴涵了多种功能和意义,蕴涵着庞杂而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兹就汉画中“龙·虎”图像的主要异同,分述如下。
一、汉画龙虎各异的象征意义
(一)汉画龙的象征意义
《易·乾·文言》载:“云从龙,风从虎。”龙为传说中的神物,它的形象糅合了人们的追求、幻想等思想;虎为现实中的猛兽并演义出不同的图像意义。由于长期的不同区域文化融合,最终确立了龙虎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故此,其象征意义自然也就各异。
1、汉画龙是天子的象征
我国古代典籍中,对“龙”的记述比“虎”既多且又奇异。《说文》十一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升天曰蟠龙。”今人冯天瑜先生在《上古神话纵横谈》中说:“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居于显要位置的腾云驾雾的龙,当然是非现实的,因为龙不过是实际存在的几种动物,如海马、蜥蜴、蛇、鹿等的拼合体。”(2)上述记载,使人感到上古传说之龙,既神秘莫测,又能通天达地,可谓是万能之神。谢选骏先生说:“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兽形因素,表明在记录时其发展还处于较为原始、朴野阶段”;他还说“以上层文化为先驱的神话历史化运动,直接导致了中国上古神话的分裂”,“许多原先具有动物外形的古代神祗(如一足的夔和四面的黄帝等)已逐步化为全面人化和‘文明化’了的帝王、将相。”(3)
象征封建时代天子的龙,在汉画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是山东嘉祥县武氏祠之“左石室第五
石”。(4)此石下格:图的上方有鲵、鲇鱼游动和蜻蜓飞舞;中间躺卧一妇人,身上还缠绕一条龙;妇人两旁有执椎之人;左边一羽人飞来。此中的龙,就是描述汉高祖刘邦为神龙转世的故事;(5)表现了刘邦建立的大汉帝业,是顺天应民之“真龙天子”。龙为帝王的化身,也被后世的皇帝所沿用。
汉画龙,也有是传说中古代帝王饲养的神龙。《史记·夏本纪》载:“帝孔甲立,……天
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左石室第五石”的上格中部,一龙缠绕于豆上,其两侧各立三人,就是表现了刘邦的始祖刘累为孔甲饲养神龙的故事。(6)



但是汉代的龙并未为帝王所专用,龙的图像随处可见,甚至充满了各种画面之中,表示祥瑞的意蕴。真正将龙的图像为帝王所专宠,那是后世的情况。
2、汉画龙是正义的象征
汉画龙还被喻为正义之神的象征。在常见的反映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汉画中,通常刻画
鼎即将被打捞上来时,鼎内又伸出龙头咬断了系鼎的绳子,使鼎复又沉入水中。故事旨在预示暴秦行将灭亡。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于泗水打捞周鼎故事并非真实的事件,(7)而是有人策划和编织的、企图推翻秦王朝的政治宣传,暗喻此龙是刘邦的化身;神龙转世的刘邦将会推翻暴秦,从而顺应天意、匡扶正义。
(二)、汉画虎的象征意义
1、汉画的虎是勇猛之士的形象
虎性凶猛,被称为兽中之王。其威猛、雄健的形象,为先民所崇拜。从河南濮阳出土的蚌塑“龙虎”图案可知,至迟在公元前的4500年间,中原地区的氏
族,就有了对“虎”的尊崇。
至春秋战国时,已把勇猛之士称作“虎贲”或“虎臣”。《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人。”孔颖达疏:“若虎之贲(奔)走逐兽,言其猛也。”又《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汉书·叙传下》:“武贤父子,虎臣之俊。”汉代官职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职官。“《含文嘉》曰‘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大夫射虎豹何?示服猛也。’”(8)此时射仪中和汉画中射虎的场景,则是表现人的勇猛和力量。如山东兖州农技校石椁墓的左侧板上,分三个画面,其中左边画面刻画了五人观看一力士与猛虎搏斗的情景。《徐州汉画像石》图版31的“力士图”,(9)左边有二人捕虎,也是展示人的威猛和多力。
2、汉画的虎表现猛虎在深山的场景
虎的出现,有时表现了它是猎人的猎物和狩猎场的环境,如江苏邳县缪宇画像石墓前室的横额,刻画了墓主奔赴深山狩猎的景象。虎、野兔等隐藏于山中,虎于野兔等的出现,是反映山中有众多野兽出没的示意性表现手法。
此外古代帝王用铜铸成虎形的虎符,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在中央,左半发给官员或统兵的将帅,成为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的信物。盛行于战国、秦、汉,表现了虎威,象征着重权。
二、汉画龙虎相同的几种功能

有时,龙、虎同时出现在一块汉画像石中;即使是它们分别刻画在不同的画面里,其功能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种:
1、汉画龙·虎同为凡人死后升入仙界的交通工具。
汉代人幻想灵魂不灭,并千方百计地进行保护尸体不被腐烂,就是期待死后会进入另一个极乐世界。《焦氏易林》记载:“驾龙骑虎,周遍天下,为人所使,西见王母,不忧不殆。”因此以汉画砖石、帛画等为媒介载体,形象地折射出当时人的心理。长沙弹子库一号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是被公认的墓主御龙升仙图景。河南洛阳出土的卜千秋汉壁画墓,绘有“卜千秋夫妇乘御龙凤升天”的内容。(10)山东费县潘家疃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刻画有云气缭绕的轩车,车上有二人乘坐,车前有三条龙驾御左行;王建中先生认为这是“龙车升仙图”。同时,他还介绍了河南原南阳县英庄一号汉画像石墓出土有“虎车升仙图”,(11)画面上有三只翼虎拉着云车,载墓主升仙。《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中,彭山一号石棺西王母画像,(12)为仙界中的西王母乘坐于龙虎身上。说明人死后乘坐龙虎也会升入仙界,折射出当时人们祈求长生不老的一种愿望。
2汉画龙虎同为祥瑞
在“天人感应”神学盛行的汉代,祥禽瑞兽的出现,被视为盛世和统治者的德政象征,而产生上天恩赐给人们的祥瑞;也被百姓视为社会安定、祥和的征兆。《汉书·宣帝纪》:“夏四月,黄龙现新丰。”故此宣帝激动地下诏说:“乃者凤凰、甘露降集,黄龙登兴,醴泉滂流,枯槁荣茂,神光并见,咸受祯祥。”鲁迅先生收藏的一画像石上刻有“白鹿”与升腾状之龙,龙上部题刻“黄龙”二字,画面左刻二行题记:“君昔在……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13)山东苍山元嘉元年汉墓的西主室后壁画像,分上下二层:上层刻画有青龙、白虎等图像,并且与题记“中行白虎后凤凰”基本相对应。(14)抱朴子·对俗》转引《玉策记》和《昌宇经》的记载:“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白色。”表明虎的皮毛白,是长寿的象征,也就是说白虎亦能给墓主带来长生不老和祥瑞之意。在此墓的门额石上也刻有龙虎形象,此处则表示“上有龙虎衔利来”的功利目的。
3、汉画龙·虎表示天地之间的方位

由于龙虎所处位置的变化,其意义也随之改变。《三辅黄图》卷三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即四灵分别代表了天地间东龙、西虎、南鸟(朱雀)、北龟蛇(玄武)的四个方位;四灵也就成了四方的保护神。河南永城柿园壁画墓内,墓顶绘有苍龙、白虎等图案,即表示东苍龙星和西白虎星的星象方位;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墓中,也发现有表示四宫星座的苍龙、白虎二星象。(15)汉代长安城建筑遗址分别在东门和西门出土有青龙、白虎的瓦当,(16)其意义则是表示地上的东西方位。“《汉书·董贤传》载:‘贤自杀伏辜,死后父恭等不悔过,乃复以沙画棺四时之色,左苍龙,右白虎’,……这和曲阜所出土的东安汉里石椁画像相似,这应该是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年的习惯。”(17)此外,龙虎还表示着阴与阳,阴阳交替与生死轮回的意思。虽然汉代没有此说法,但是当时人认为,人死进入阴间或升仙(更多的汉画是表示升仙的愿望),则是人生又开始新的、生(阳)的世界。
汉画龙·虎有辟邪作用
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后有知,并继续生活,而阴间和人世一样充满吉凶,因此神奇的龙虎又充当起阴间的保护神。汉代铜镜铭文里有“左龙右虎辟不祥”;《风俗通·祀典》曰:“画虎于门,鬼不敢入。”《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四引《风俗通》曰:“墓上树柏,路头石虎。《周礼》方相氏入圹驱魍象,魍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象畏虎与柏。”信立祥先生说:“由此可知,在石棺上画虎,是为了驱逐魍象之类恶鬼,不让它们侵害墓主的尸体。”并认为徐州沛县栖山一号墓石椁和山东“东安汉里”石椁内的虎画像,都是旨在驱鬼辟邪。(18)苍山城前村汉画像石墓的前室中柱上,有双龙缠绕,从墓中的铭文可知也是为了“辟不祥”。
此外,《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曰:“悬文虎鼻门上,宜官子孙、带印绶。”故此,把虎刻画于墓门具有辟邪的同时,还兼有希冀荫及子孙做官的意义。
5、汉画龙·虎象征人类繁衍
汉铜镜铭文中有:“子孙番昌长相保”和“十男五女为侯王”,反映了先民们祈求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的愿望;(19)此种心理同样体现在汉画中。顾森先生研究认为:“汉人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将术士炼丹的鼎炉铅汞、坎离水火比之为男女交媾,喻之为‘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以龙虎之交喻示男女交媾,成为汉代产生的道教的一个基本表达方式。‘龙虎戏’也被后人视为男女交媾的房中术的代称。……河南永城一画像石中,刻一龙一虎相对;两尾在下相交,龙虎头上刻一猴……而与交尾,龙虎同刻一石上,图像内容除与长生即房中术有关外,无法作别的解释。河南方城东关出土的龙虎图,刻一龙一虎相对以舌交缠,相交相吸之意再明白不过”,(20)其意也是表示生殖与繁衍。同时,龙为阴,虎为阳,龙虎交也体现了自然界阴与阳的调和,社会的太平和谐。
三、结束语
我国上古的龙虎神话,既是源自先民们的现实生活,又融进他们丰富地想像。把上古产生的龙虎神话传说,镌刻在墓葬(祠堂)上不仅表达汉代人对龙虎、特别是“龙”的笃信与崇敬,还充分反映了汉代人与自然相抗衡及期望改造自然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与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因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形成了深深的烙印,并形成了一股不可遏制和永不可分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世界上所有华人都说这样一句话:“我们是龙的传人”,大约就是缘于此吧!
(本文发表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 《文物》1988年第三期,1-6页。
(2)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版。
(3)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
(4) 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5)、(6) 刘辉:《汉承尧运汉画像解读》,江苏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 7 期。
(7) 刘辉:《秦始皇泗水捞鼎略说》,《人民日报》2007年2月6日。
(8) 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
(9) 《徐州汉画像石》,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
(10)、(13)、(20)顾森:《存世的秦汉绘画》,《秦汉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1)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画像分类与考释》,《汉代画像石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12) 高文:《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14) 信立祥:《地下墓室画像石》,《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15) 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一期。
(16) 河南博物院:《南阳汉画像石的八幅天象图》,《周到艺术考古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17) 张从军:《黄河中下游画像石源流》,《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齐鲁书社,2004年版。
(18)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19) 裘士京:《铜镜》,黄山书社,1995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