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军用摩托车
描述:东部战线的“宝马”R75摩托车
图片: ![]() 描述:德国国防军使用过的“宝马”R12摩托车
图片: ![]() 描述:“宝马” R75摩托车
图片: ![]() 描述:民用型宝马R35,军用型系由此演变而来
图片: ![]() 描述:KS750重型摩托车
图片: ![]() 描述:“聪达普”KS750
图片: ![]() 描述:德军北非军团配备的KS750摩托部队,车手配发非洲军团特有的遮阳帽
图片: ![]() 描述:德国国防军1939年使用的NSU摩托车,二战爆发后则逐渐为“宝马”和“聪达普”取代
图片: ![]() 描述:隶属党卫军第一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师的DKW NZ350摩托车,一位宪兵正在给摩托手指示地图
图片: ![]() 描述:美军战俘营里,德国战俘正在摆弄同样成为俘虏的DKW350摩托车,一旁的美国大兵则很有修养的静静看着
图片: ![]() 描述:“宝马”R12细部,传动轴清晰可见
图片: ![]() 描述:宝马R75配备的手部加热管特写,该加热管利用废气加热
图片: ![]() 描述:宝马R75重型摩托车
图片: ![]() 聪达普KS750和宝马R75虽然都是由民用摩托车改进而成,但都经过了重新设计,考虑到了它的严酷使用环境和维修保养问题,在发动机底部加装了防撞护板以保护引擎。KS750的输出扭矩大得惊人,能够拖曳相当大的重物,在军队中素有“绿色大象”之称。和宝马R75一样,KS750也采用轴传动方式,为了越野需要,其挎斗车轮有传动装置,并且设计有倒档、公路档、越野档和可锁定的差速器,可以将动力的70%分配给后轮,30%供给挎斗车轮。后轮和挎斗车轮安装了强有力的液压刹车装置。KS750还采用了举世闻名的聪达普平行四边形前*,虽然结构复杂给保养带来了困难,但操控性非常出众。根据使用过它们的士兵们反映,聪达普平行四边形前*比宝马R75使用的伸缩套筒式前*略胜一筹。 KS750和R75两种摩托车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换性,这便于战时零部件的后勤保障。两车坚固耐用,从结构上说是得益于车架良好的刚强度,从转向柱到后轴全部是钢管组成的三角形结构,特别是KS750,外露的粗大简洁的车架成了它最显著的外部特征,这种车架结构坚固耐用,便于维护。 NSU公司的摩托车主要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装备德军,从1940年开始,NSU公司就开始专门为德军生产一种外形古怪的半履带式摩托牵引车(NSU HK-101)。这种车辆前半部分和摩托车别无二致,而后半部分却采用了交错负重轮和履带式行走装置,虽然它的外形不讨人喜欢,但却特别适合越野地形的行军,而且具有比一般摩托车更大的牵引力,德国人甚至在前线用它们来拖曳战斗机!该车一投入使用,立即在苏德前线和北非战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极受欢迎,到战争结束时总计生产了18000辆,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用今天的话来说,德国重型军用摩托车体现了颇为不错的人性化设计:为了照顾寒区驾乘的需要,部分发动机废气可以通过一个选装的锥形排放口喷向驾驶员脚踏板位置,就像专为驾驶员脚部设置的小暖气;另外一根废气导管能为车把提供加热;还有一根特设的加热管从车体右侧将废气引入到挎斗内前部,环绕一周后排出车外,这样,挎斗内的乘员就不会忍受冻脚之苦;油箱的侧面安装了两块塑料护膝,避免了驾驶员膝盖和金属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军摩托兵还配备了专用风镜和风衣,这种风衣十分适用,除了采用防水面料,风衣下摆还可以用纽扣扣在腿上,俨然是一件封闭的“连裤服”,在泥泞环境和阴雨天气时,能保证摩托兵的舒适性。 二战中,纳粹德军的军用摩托车一直冲锋陷阵在最前方,它们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极大地刺激了苏联军用摩托车的发展。和希特勒一样,斯大林从来没骑过摩托车,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他已经看到了德军大量装备的摩托车带来的种种优势,他迫切希望为苏军装备这样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摩托,他看中了当时德军的宝马 R71,并授意有关部门同德国商谈引进事宜,但当时正忙于入侵波兰的希特勒无暇顾及此事,于是苏联人偷偷地弄到了5辆宝马R71摩托车进行仿制,仿制成功的摩托车叫作M72,这可能是二战中苏德双方唯一使用的非缴获的相同装备。战后,M7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中国也获得了此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长江750军用摩托车,M72以及长江750等摩托车作为宝马R71的继承者持续生产了半个世纪以上,它们忠实地保留了宝马R71的主要特征,今天已经成了兵器收藏者中十分珍贵的收藏品,售价高得惊人。 战争的非正义性不会抹煞人类的创造力,尽管作为侵略工具,但德国军用摩托车还是不曾被历史忘记,它们出色的设计,不凡的性能,在历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也许它们的经历并不光彩,但不要忘记,掌握它们的终究是人,对它们的客观评价和历史的总结,才是我们人类社会正确的前进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