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的任务

 霜叶晴空 2012-10-13

家庭教育的任务

  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任务
  开篇引言

  祖母的任务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摔跤。

  开篇故事 削苹果的故事

  我曾经分别和两位80后青年谈过同一个话题,“你认为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两位青年都回答说,影响最大的人是从小照顾自己长大的祖母,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有一次自己用刀削苹果割破手的经历。

  第一位青年说:“我的奶奶平时总是鼓励我,无论我做了什么家务,她总对我说:‘好孩子,你做得真棒!奶奶都做不了那么好!’于是,我总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有一次我用刀削苹果把手割破了,奶奶帮我包扎好伤口,然后很细心地拿着苹果给我演示了一刀到底的绝技,就是把苹果皮一次削完,而且不断开,然后笑着对我说:‘别着急,你就快学会了。’”第二位青年说:“我的奶奶总是很照顾我,无论我做什么,她总是对我说:‘不用你,待着吧,有奶奶在,什么也不用你干!’有一次我自己用刀削苹果把手割破了,奶奶特别紧张,一边赶忙帮我包扎伤口,一边不断地埋怨我:‘谁让你自己削的,下次还敢不敢了?要是削着脖子就没命了。’”

  后来,第一位青年成为了非常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他常常回忆起祖母的鼓励,相信只要努力,自己可以做好任何工作。而第二位青年则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啃老族,至今仍然希望能有人像祖母一样替自己完成一切。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养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用爱教会他努力奋斗,也可以用爱教会他习惯懒惰。家庭教育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

  一个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一代孩子是整个民族的未来。作为一名家长,当你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头疼时,我们的民族也正在苦苦寻觅家庭教育的新出路。

  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在子女的教养中的确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我国,更多孩子的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早期,都是跟祖父母一起度过的。可以说,这些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祖父母。如果把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喻为盖一座高楼大厦,那么祖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则是这座大厦的地基,尤为重要。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孩子从小跟随祖父母长大,当他们回到父母身边或上幼儿园开始接受新的教育之后,身上的许多旧有习惯很难改变。所以祖父母这一任“老师”的教育成果如何,地基打得牢不牢,直接影响着整座大厦的稳固程度和发展高度。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打地基”重要任务的祖父母是如何教养孩子的呢?吃饱喝好,不冻着,不摔着,这是大部分祖父母教养孙辈的观念―简单朴素,但老旧落后。事实上,在当今时代,吃穿已经不是孩子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祖父母在教养孙辈过程中的真正任务是:从孩子小时候便培养他们做人、做事、学习、生存的能力。

  第2节: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任务
(2)
  1. 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目标

  我生于1970年,从小就喜欢像大人一样为家里的生计忙碌。10岁那年,我开始帮妈妈做一家人的饭;11岁那年,我跟着爷爷饲养奶羊,我负责割草,要在秋天储备好一冬天所需的干草,即使镰刀砍伤了腿,但是活儿还要照样干;13岁那年,我靠在车站租小人书和拣废铜烂铁积攒了300元钱,当时母亲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五十多块;18岁那年,我考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入学体检时,肺活量是5200毫升。

  而现在的绝大多数孩子,高中毕业了仍然不会做饭,父母不在家又叫不到外卖就得挨饿;家里的卫生从来不打扫,一切都交给保姆做;农活则更不必说了,见都没见过;至于体能方面,我曾见过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大学生,自豪地向我宣布:“我的肺活量是3800毫升,全班第一!” 做这样的对比,并不是要炫耀自己,也不是想比较不同时代的利弊。我想要说明的只是一种忧虑:我们现在的孩子正在丧失太多健康的素质和生存的能力。而这些,则是我们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必须做出调整和弥补的!

  那么,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必须要明确的,我们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1) 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和生存能力。

  (2) 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3) 培养孩子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意识,保障身体健康。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孩子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发展。

1. 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和生存能力
  很多祖父母觉得,我的任务就是照顾孩子,让他吃好穿暖,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作为祖父母,如果你越俎代庖,代替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干了,那么,你就剥夺了他成长的权利。

  还有一些祖父母觉得,孩子现在尚小,那些家务活长大了自然就会做了。其实不然,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这些技巧和能力在小的时候学习会觉得其乐无穷,但是长大了再去学却可能会痛苦不堪,有的人甚至终生都不愿学。在我的咨询过程中就遇到很多女性不会做饭,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教育也出了问题。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她们从小就没有学会基本生活技能造成的。

  另外,孩子小时候是否具备生存生活能力,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一个孩子能自己给自己做饭,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他的自信心就会非常强,对自己生存的担忧会很少。要知道,人的祖先是从丛林中来的,生存是基本要求,对生存的恐惧和焦虑与生俱来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那么,如果祖父母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自我生存能力,他的这种焦虑就会大大减少;而同时,孩子在家里就不只是被照顾的对象,还会成为一个能够回馈、更加自由的主体。相应地,孩子就会有更强烈的家庭归属感,心理健康程度也就更高。

  第3节: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任务
(3)
  2. 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几乎所有中国家长的情结。于是,在中国,学习成了所有人肩上的一个重负,不仅孩子在背负,父母、祖父母也同样在背负,一家人都盼着孩子出人头地、靠学习改变命运的现象处处可见。但是,现实中很多祖父母却时常感到苦恼―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呢?殊不知,他的某些“厌学”习惯就是从小被您培养出来的。例如,孩子在幼儿期的时候,有的祖父母为了让他乖一些,于是用电视节目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地,孩子养成了熬夜看电视的习惯。等进入学龄期之后,孩子仍然要晚上熬夜看电视,这个习惯影响了白天上课效果,但是又改不掉,您说这是谁的责任呢?

  还有的祖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包办了他的全部生活和劳动,甚至有的祖父母跑到学校去帮助孩子做值日,为的是让孩子省出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学业,其实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因为孩子往往能够在培养生活能力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以做饭为例,这就是一个程序化的训练。孩子在学习做饭时要弄清准备什么材料、如何判断油热了没有、菜变成怎样才算炒熟了……这些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程序记忆的训练,而程序记忆在孩子进入初中之后的学习中越来越重要,对成绩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不要以为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适当的家务劳动反而会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而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祖父母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只重眼前,不看长远。比如我听过一位奶奶说:“我们宝贝真厉害,今天一口气就背下十首唐诗,一百个单词”;但是明天还背不背就不管了。其实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的是集腋成裘的效果,影响学习最终结果的不是一时的表现,而是学习是否内化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有的孩子平时就特别有心,别人说了什么新鲜事,他都会记下来;看到商店的牌匾字写得好,也会信手比划模仿,这种日常的好奇心才是学习的持久动力,能够帮助他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这一点,祖父母应该给予鼓励,要学会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孩子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意识,保障身体健康

  人们普遍有这样的疑问: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营养越来越丰富,为什么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呢?很明显,电视、网游、垃圾食品,以及养育者的过度保护都是悄悄偷走孩子健康的罪魁祸首。

  老年人有些错误的认识,他们出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觉得孩子也是容易累着的,应该多休息、多睡觉。所以,有些祖父母不让孩子做很多运动,担心只要出门就有危险,待在家里才是安全的。
  第4节:第一篇 家庭教育的任务
(4)
  事实上,从不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心理机能都需要一些“危险”的挑战。因为那些小的磕磕碰碰能够培养孩子应对危机的能力,如果这些小的挑战都没有了,那么,孩子一旦遇到一次大的危机,就很容易出现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这就是现在的孩子特别脆弱的原因。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祖父母不要对他们形成过度保护,而应该让他们有正常的运动习惯,甚至是一些较轻的受伤体验,这样反而会加大他们身体健康的安全系数。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孩子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发展

  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不是他的智商,而是他的品德。

  关于品德人格的培养,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无意识的,认为自然形成就好。但是,“无为而教”不等于“养而不教”,无为而教也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有的祖父母受生活环境或习惯的影响,自己没有公共意识,经常乱扔垃圾或者口说脏话,这些对孩子就会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我曾经见过一个孩子,他的祖父母经常互相指责谩骂,总是抱怨社会,攻击别人。于是,这个孩子觉得社会都是肮脏腐败的,周围人都是坏蛋。后来,孩子变得非常冷漠,品德操守也很成问题。有一次,班里有同学要转学,其他同学都难过地拉着要离开的同学送别,而这个孩子却哈哈大笑,他认为同学的表现都过于虚伪。显然,这个孩子表现出有些与社会对立的倾向,而他长大后的人际关系也必然遭受巨大挑战。

  可见,道德培养并不是小事,需要祖父母从自己做起,从每天的一点一滴做起。

  第5节:第二篇. 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
(1)
  第二篇. 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

  今天,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从平均水平来说,较之几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再不会为一个鸡蛋馋上好几天,再也不用为一顿好饭而努力表现;同时,家长教育投入意识明显增强,“421式家庭中基本是六个成人教育一个孩子。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孩子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很可惜,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出现在孩子们身上。

  身体素质变差

  2008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其中,在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成了“胖墩”,肥胖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

  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而城市女生的胸围、体重和人体匀称度等指数也均有所下降。

  在某小学的活动仪式上,当天阳光并不猛烈,但短短1个小时内,站在操场上的学生中就有十人晕倒被扶进校医务室。该校校医解释,现在的学生基本很少接触粗粮,家长觉得有钱了就该给孩子吃“精品”,而这些“精品”往往是经过多次加工制作出来的,营养价值低且容易引发肥胖。另外,一些学生晚上看电视睡得晚,早上又不怎么吃早餐,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身体素质变差。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学生上下学多是车接车送,身体长期得不到锻炼,让他们真正成了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

  心理问题凸显

  200712月至20081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5个省、直辖市的17个城市中1218岁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其中17.2%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好”,66.6%的人处于“良好”水平。但是,另有13.8%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

  一方面,学生承担着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很多家长只关注考试成绩,以分数定输赢,这种做法令学生产生错误的社会价值观,认为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出息。另一方面,以学习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注重户外运动,不让孩子劳逸结合,这就导致孩子放弃传统户外、互动游戏,从网络、电视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不关心现实社会,从而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

  犯罪低龄化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数量持续攀升,并且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抢夺和伤害这四类上。2008年,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617岁的青少年罪犯中,85.1%涉嫌以上四类犯罪;在1415岁的青少年罪犯中,该比例更是高达92%

  在众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有一种趋势格外引人关注―对家长的犯罪行为。从最近的报道中,我们节选了几起恶性的青少年杀害祖母的案件,希望大家有所反思:这些家庭中祖母并非不爱孩子,甚至可能看起来比其他家庭的祖母更爱孩子,为什么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她们的哪些做法引发了孩子的负面心理?

  问题案例 17岁少年为面子欲杀奶奶

  今年17岁的小张,从小被奶奶拉扯长大,一直跟奶奶住在一起。平时手头紧,小张就跟奶奶“借”钱,奶奶一向有求必应,但小张从来没还过。奶奶也曾向他催要过几次,并且在亲朋好友中说起过这件事,为此小张觉得很没面子。


  去年4月底,小张又跟奶奶“借”了50块钱买鞋,他怕奶奶又向别人说起,于是动了杀机。52晚,小张喝了点酒,11时左右,他趁奶奶熟睡之机,先用双手掐住奶奶的脖子,见奶奶挣扎,又随手找来一把剪刀,对着奶奶的头、脖子、背等要害部位猛扎。在奶奶挣扎着拉灯时,他怕被认出来赶紧跑掉了。第二天,后悔万分的小张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经鉴定,小张把奶奶扎成轻伤,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小张批准逮捕。

  第6节:第二篇. 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
(2)
  问题案例 为求上网钱少年杀死奶奶

  从9岁起,小亮就基本处于独立生活状态,父母忙于生意根本无暇顾及他,缺少与家人沟通的小亮越来越孤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抱着刺激好玩、自我安慰的心理,学会了抽烟,并且与社会不良团体有了接触。家长虽然发现了他的问题,但却一味溺爱,不加管教。直到初二,小亮开始辍学,之后偶尔去外面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感到内心空虚的小亮开始了网络游戏,很快达到迷恋程度,越陷越深。

  20077月中旬,小亮对家人谎称去北京打工,实际是躲在网吧上网。后来因为缺钱,小亮潜回家中进行偷盗。没想到惊醒了奶奶,小亮害怕奶奶发现自己,在她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一手捂住奶奶的嘴,一手用活络扳手连续击打她的头部,直到奶奶不能动弹,才把她放到地上。

  杀死奶奶后,小亮还翻遍了全屋,在没有找到钱的情况下,他逃离家中,并在一个河边美美睡了一觉,直至被民警发现抓获。

  以上两宗伤害祖母的案件可谓是人间悲剧,让每个善良的人为之叹息。同时,它们也为当前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简单的物质满足和养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青少年教育的需要,担负着部分家庭主要教育责任的祖母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祖母教育到了必须大力推行的时期,这是我们的国情、家庭状况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留守儿童折射隔代教育

  2008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3000万人,同时其数量伴随着各地农民工的进城热潮,呈继续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20%以上。而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小学适龄儿童为主。

  面对如此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谁来担负这些孩子的养育教育责任呢?全国妇联的一项对进城务工妇女的调查显示,在进城务工妇女中,有60%的人将孩子留在农村由家人代养,其中87.3%的妈妈每年只能见孩子12次,12.7%的妈妈23年甚至更久才能见到孩子一次。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问题真的很是令人担忧。

  1. 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过低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和教育大都由祖父母负责。而一份针对某村祖父母的小范围调查显示,他们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36%60岁以下的占64%。其中,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祖父母仅有几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5%,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则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4%。虽然这只是一个村的小范围调查,但折射出全国的基本状况:担当下一代教育重任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同时,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没有父母在家儿童的成绩好,而留守儿童中品学兼优的则少之又少,教师们也反映平时难以教育的正是这些留守儿童,下面是一些调查数据。

  第7节:第二篇. 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
(3)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指标:

    (1)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13.7%
  (2)有抽烟等不良行为的
27.7%
  (3)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
28.9%
  (4)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15.4%


  留守儿童社交能力指标:
  (1.)社交能力较差的
34.5%
  (2).好朋友数目较少的
35.8%
  (3)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57.14%
  2. 留守儿童的行为心理问题

  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日常照顾,而很多祖父母在体力精力方面明显不行,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祖父母年纪较大,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由于厌学、网瘾等原因逃学、辍学。

  心理健康问题:祖父母多是在吃穿等方面满足孩子,但在情感关注上明显不够,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道德行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道德约束没有得以建立,导致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致使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上升趋势。

  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甚至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3. 隔代教育问题在哪里

  1)祖父母的关爱无法代替父爱和母爱。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缺陷,而父爱和母爱是世界上任何爱所不能完全代替的。有的孩子很小时父母就不在身边,跟着祖父母长大,他们对父爱和母爱的概念是模糊的。我们时常发现这些孩子会独自流泪,若提起爸妈时,他们会有意地躲开或回避。这里有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足以说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她在作文《假如我会克隆》中写道:“假如我会克隆,我将克隆出爸爸、妈妈,让他们常年陪伴我、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我能和他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不再感到孤独……”缺乏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孤独、忧郁、任性、叛逆、脾气怪异、不易沟通等问题,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有些孩子因此成了“问题儿童”。

  2)祖父母的思想观念陈旧养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多数祖父母认为,孩子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他们,只要吃好穿好就行了,不注重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考虑到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觉得孩子已经够可怜了,由于“补偿”心理的影响,祖父母在应该约束的方面也不加约束,总是溺爱孩子,对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不及时过问和纠正,听之任之。这种溺爱和放纵逐渐造成了孩子不懂礼貌,不守规矩,不爱学习,随意性很大等问题。

  3)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导致了孩子成绩偏差。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很少会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督促孩子按质按量完成作业。一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比较低,根本无法监督孩子的功课完成情况;二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仍然存在着“读书上学只要多识几个字就行了,大不了外出打工”的观念。加之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出,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在他们肩上,更是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例如,读小学五年级的佳佳从前成绩很好,经常考班里前三名。但是三年前,她的父母双双去外地打工,把她留给爷爷奶奶照看。奶奶告诉她:“农村孩子有几个上大学的?考上了咱也供不起,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行了,以后一样可以出去打工赚钱。”奶奶的这种“教育”对佳佳产生了极大影响,她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在隔代教育的环境下成长,他们面对的是受教育程度很低的祖父母,面对的是不科学的隔代教养方式。这致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厌学、有的喜欢在外面“混世界”,甚至有人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勒索偷窃等行为,被学校开除。

  虽然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群体,但是,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隔代教育问题,也是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现实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首先就要从“祖母教育”做起―培养合格的祖母,才能培育合格的下一代!

  第8节:第三篇. 祖母教育的误区
(1)
  第三篇. 祖母教育的误区

  近年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家庭关注。但是很可惜,多数家长的注意力都只集中在学习这一方面,也就是他们只关注“成功教育”,而忽视生活细节的培养。事实上,孩子在生活中吸收的“知识”远多于他们在教室课本里学到的内容。而一旦这些作为一个人的基础的生活细节学习出现了教育误区,那么孩子的成长也就面临着被动摇的危险。

  根据中国国情,很多孩子的关键成长期(13岁)是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而相应的教育任务也就由他们重点承担,其中祖母的作用尤其显著。但是,当前中国祖母在教育孙子孙女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根本性误区,例如:

  (1) 过度保护

  (2)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3) 成龙成凤的预期

  (4)延迟满足能力

  (5) 唯学习论

  (6)苦乐教育不平衡

  (7)关注焦虑

  (8) 虚拟人格

  (9)忽略孝道

  下面详细剖析这几个典型问题。

  过度保护

  现在的家庭多数是“421式,也就是4位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2位父母+1个孩子构成。因此,孩子显得特别珍贵,而祖父母更是把这些孩子视若珍宝,任何一点损伤也不敢让他们承受。祖父母认为,这种“毫发无伤”的保护才是爱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殊不知,这种过度保护却导致了孩子能力发展的迟滞、对外界伤害缺乏抵抗力等问题。

  第9节:第三篇. 祖母教育的误区
(2)
  问题案例 孩子为什么胆小

  4岁的伟伟进入幼儿园,但是老师发现这个男孩特别胆小,总是窝在角落里既不敢跟小朋友玩耍,也不敢碰任何一件玩具。后来老师了解到,伟伟在家里被祖父母保护得非常严密。从小开始,无论他想碰什么东西,奶奶都会马上跑过去阻止:不要动水壶,小心烫着!不要碰电视,小心漏电!不要靠近柜子,小心被它的角磕着……久而久之,伟伟变得什么东西都“害怕”,对探索外部世界意兴阑珊。显然,奶奶的过度保护导致伟伟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了很多阻碍和桎梏,同时,他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也逐渐被磨灭。

  问题案例 孩子为什么重复犯错误

  6岁的聪聪是个很会观察大人的孩子,他发现每次自己犯了错误,只要跑到外公身边去,爸爸就拿自己没有办法。有一次,聪聪把爸爸的一大桶好茶叶倒在浴缸里,用热水泡了满满一大缸茶出来。爸爸为此很生气,板起脸来和他讲道理。而外公却不以为然,觉得不就是一包茶叶吗,大不了再买就是了,干吗要那样吓唬孩子!还为此“痛斥”了爸爸一顿,这让聪聪很得意。其实,外公并不清楚,这种一味地袒护,会让聪聪变得越来越没有规矩,同时,也使父母的正当管教失去了作用,最终耽误的还是聪聪的健康成长。

  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儿童对性别的态度多数来自家长。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或是近几年城市地区出现的重女轻男思想,都会导致孩子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甚至造成心理扭曲。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虽然心里喜欢男孩,但是从来没在女儿面前说出来过啊。但是,你的动作、语气以及对性别的一些态度,终究会在有意无意中透露出来。比如,你给女儿买小手枪而不是布娃娃,给她穿比较中性的衣服,常常夸奖别人家的儿子……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长如果对孩子的性别不认同,甚至是表现出厌恶和攻击,那么,孩子长大后对性别的态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极其抗拒与自己不同的性别角色,要么就极易臣服于与自己不同的性别角色脚下。而且,这样的孩子在婚姻爱情上往往会遭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挫折。

  问题案例 像女孩子的男孩

  今年10岁的小伟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已经有四个孙子的奶奶盼着有个孙女,于是把最小的孙子小伟当女孩养,从小给他扎小辫、穿裙子,这让小伟在幼儿园里常被小朋友们笑话、欺负,养成了内向木讷的性格特点。虽然从小伟上小学之后,剪成了男孩的短发,穿男孩的校服,但是,他却因为几次闯进女厕所而被老师批评,并且常有退缩的行为表现,不喜欢跟同学一起玩。

  第10节:第三篇. 祖母教育的误区
(3)
  成龙成凤的预期

  从古至今,状元情结在中国家庭中可谓根深蒂固,每个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于是,很多祖母会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比,小时候比谁的孩子漂亮可爱,上了幼儿园比谁聪明,上学了则是直接比成绩。其实这种比较不是为了孩子,只是为了满足她们自己的心理优越感。但这种行为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第一,你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他,强制为他设定了命运;第二,孩子年纪尚小,世界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祖母对成功的定义很可能误导孩子的价值观形成。

  问题案例 孩子为何心中充满压力

  曾经有一位奶奶来到咨询室里向我哭诉:我的孩子完蛋了!我问她为什么这样看。她说,昨天3岁的小孙女告诉自己,长大后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幼儿园老师。接着,这位奶奶一再强调,小区里其他的小孩都梦想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这让她觉得孙女这辈子肯定一事无成,因为从小没有远大理想。

  我告诉这位忧心忡忡的奶奶:第一,孩子只有3岁,她眼里的梦想会随时改变;第二,即使她长大真的成了一名幼儿教师,也并不意味着“不成功”。事实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祖父母对成功的定义往往只集中在“赚钱、做官、有地位”上,这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影响了孩子对成功的判断,让他们以为必须出人头地才算成功,而忽略了只要活得充实快乐就是成功的人生。这样,他们的童年甚至长大后的人生,都会充满更多的压力。

  延迟满足能力的缺失

  心理研究发现,能够延迟享受的人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很多祖父母都希望孩子今后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家庭教育中,却往往在无意识状态下毁坏了决定孩子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品质―延迟满足能力。由祖父母带着的孩子往往不需要表达什么欲望需求,就能很容易得到满足。从小追在屁股后面喂饭,各种高档玩具堆满房间,压岁钱多得可以称得上小基金……这就导致很多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以为“世界以我为中心,我想要什么都能轻易得到”,因此,他们一旦有了什么需要就一定要马上得到,不能等、也不愿付出努力。这种想法导致他们日后步入社会受挫几率增大,并且承受不了一丁点压力,同时也会让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大大降低。

  问题案例 孩子为何哭闹

  有位学习心理学的年轻妈妈反映: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哭;而公婆带孩子,孩子就很乖。为此,公婆常常指责她。其实,孩子之所以在爷爷奶奶面前很乖,就是因为无论他要什么,爷爷奶奶都无条件满足他。孩子从来没有机会体验延迟满足的滋味,很多时候甚至是被过度满足、超前满足,比如孩子还没饿,爷爷奶奶就追在屁股后面喂饭;孩子的玩具已经多到玩不过来了,爷爷奶奶还是每天都给他买新的……现在,这位妈妈打算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却发现孩子根本无法适应团体生活。因为他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马上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就哭闹不止。


  第11节:第三篇. 祖母教育的误区
(4)
  唯学习论

  由于文化传承的原因,中国老年人的传统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一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很多祖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这种唯学习论的想法往往导致两种行为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在孩子还不该学习的年龄就教他学习,逼迫孩子背诵唐诗宋词,学习数学、英文等。事实上,孩子在儿童早期的主要任务是玩游戏,在玩中培养和开发他们的多种相关能力才是最佳方案,而此时不恰当的硬性学习不仅不会增进他们的能力发展,反而可能形成阻碍。

  例如:现在有很多家长对于外语学习很重视,于是让两三岁的孩子提前上所谓的幼儿英语培训,这是很不科学的。我本身是从事学习障碍研究的。在三岁之前,母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时间段进行所谓的双语教育,可以说是明显的弊大于利,容易导致不同语言体系之间尤其是概念理解、深层阅读的困扰和相互影响。在我接触的个案中,就有很多属于这种情况,严重的有人因此出现语言发展的退行现象。对此,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在新疆有很多孩子,从小就会说两种语言,可以很灵活地进行切换,那么,这种现象是否可以说明幼儿期的双语教育是很正确的呢?”我个人认为,这本身也是一个误区。因为在国外也好、不同民族聚居地也好,那里的孩子学习双语是基于身处其中的双语环境,而非所谓的幼儿期双语教育。在环境中学习语言是最佳的、自然而然的,而我们大多数孩子目前的语言环境是以汉语为主的,在这种环境中,短时间的所谓幼儿英语教育就成了一种人为干扰。

  第二种趋势就是只让孩子读书写字,其他事情一概不用做。这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能力都很差;同时,很多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也无法从生活中迁移过来;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还未入学就开始厌学。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小冉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但妈妈最近却发现,小冉看到画笔扭头就跑。经过询问才知道,奶奶最近给妮妮报了个少儿绘画班,每天学习两小时,这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过于枯燥,导致原来喜欢画画的小冉,现在一见到纸笔就跑掉。一个本来可能成为天赋的爱好,被奶奶的强制学习变成了厌恶。苦乐教育

  一百多年来,大多数中国家庭没有富有的经验。今天,面对得来不易的物质财富,很多人出现了观念上的错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其中,苦的论述就是极大的误区。似乎物质与财富的给予,就能够换来孩子们的成才与成功,这是一种观念性的根本错误。更要命的是,我们的物质给予完全脱离了精神意义。当前,一些社会上先富起来的家庭,在教育后代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相对优厚、早已超越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加上没有家训、没有信条、没有思想追求的苍白精神境界,孕育出一大批社会的所谓“非主流”接班人,这些孩子尤其是90后、00后的群体心理和意志品质状态非常令人担忧。其中的很多人对艰苦朴素嗤之以鼻,对勤俭节约冷嘲热讽,热衷于用名牌扮酷自己,用金钱武装空虚。即使对于供养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有些孩子也不懂感恩,稍有不顺心就口出恶语,甚至对他们挥拳相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在精神世界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警醒,都要深思,都要警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要反思苦乐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恶果。

  第12节:第三篇. 祖母教育的误区
(5)
  其实,苦与乐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这一点,很多祖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事实上,很多祖父母在年轻时都吃过不少苦,他们认为自己这辈子吃苦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不吃苦,自己吃过的苦也决不能让孩子再吃。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他们之所以感到今天的生活很幸福,恰恰是因为他们以前吃过苦,有了对比才有幸福感。所以说,保护孩子一点苦都不吃,就相当于剥夺了他们更好地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权利。

  小刚的家境非常好,爷爷奶奶有高额的退休金,每天给他50块钱作为零花钱。这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是笔不小的资产。但是,他却很少高兴。班上有的同学吃顿肯德基就很开心,但他很难体验到这种感觉。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正是因为爷爷奶奶给小刚的物质过于丰富,让他从小就没有吃苦的体验,所以他感受快乐的能力也就降低了。

  大家不妨把苦与乐分别看做一个平衡杠杆的两端。如果我们一味地想要减少孩子们在痛苦这端的分量,增加在快乐那端的分量,那么这个杠杆就会失去平衡。要保持杠杆的平衡,中间的支撑点就必须离痛苦端越来越远,离快乐端越来越近,(插图说明)结果也就很好理解了―快乐的区域越来越小,一些原本可以是快乐的东西都变成痛苦了。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苦与乐是相互转化的,苦多了就容易感到快乐,乐多了就容易感到痛苦!一个不懂吃苦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关注焦虑

  在“421家庭中,所有的大人都希望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作用,甚至每一个家庭来访者也都会对孩子表现出很大的关注。这就容易导致一个严重的、往往被忽略的心理问题,那就是引发关注焦虑。同时,这种关注焦虑很容易导致两个结果:孩子的冷漠心态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案例 为什么没有主见

  苗苗是全家的宝贝,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注意力。苗苗渴了,爷爷说让她喝白开水,奶奶说应该喝鲜榨的橙汁才有营养,而爸爸说她可能更喜欢喝可乐……结果最后,为了少引起点麻烦,苗苗可能什么也不喝了。久而久之,苗苗对很多事情变得无所谓,比如你问她喜欢什么,她常常会说“随便”;你问她某件事情怎么样,她常常会说“还行”;如果你追问她待会干什么,她很可能会漫不经心地说道“不知道啊!”。

  家长们觉得苗苗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实际上,恰恰是他们的过度关注导致苗苗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孩子是敏感的,她会察觉到家长间的矛盾,她不肯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感受。但这种做法慢慢就演变成了没有主见和处事冷漠。

  第13节:第三篇. 祖母教育的误区
(6)
  问题案例 注意力不集中是怎么造成的

  强强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玩具。奶奶突然一推门进来了:“宝贝,晚上吃什么?”强强想了想,说:“带鱼”。刚过一会儿,爷爷又进来了:“强强,爷爷刚洗了水果,赶快吃一个!”结果,强强又停下来吃水果。又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一进门就喊:“强强宝贝,快来让妈妈抱抱啊,妈妈想死你了。”于是,强强又被打断了。

  逐渐地,强强的心里开始形成了一个个“断点”。他的潜意识中常会习惯性地想:“奶奶来了没?爷爷来了没?是不是到了吃水果的时间……”于是,他开始经常分神,注意力无法集中。

  根据北京市某小学的08年入学统计,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中,有超过55%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多家长对此感到非常苦恼,他们常抱怨孩子上课不听讲、坐不住、爱说话,觉得他们的这些行为很不应该。殊不知,正是因为孩子们小时候经常在聚精会神的情况下被家长打扰,才慢慢形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结果。

  虚拟人格

  平日的教养过程中,有些祖母为了让年龄小的孩子听话,会由着他们长时间地看电视、上网。虽然电视和网络是孩子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时间地看动画片,过多地模仿卡通人物的言行和习惯,尤其是一些仅从搞笑搞怪出发而人为创作的内容,容易使孩子从小建立一些虚拟人格成分,影响正常人格的发展;同时,过多依赖网络也容易形成网瘾的倾向,在我的咨询个案中,已经有年仅9岁就因网瘾辍学的案例了。现实中,很多孩子已经表现出这样一种趋势:虚幻的东西接触太多,现实社会和大自然接触较少,于是从小就很难建立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他们的人格系统与现实要求差异很大,有的孩子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的倾向。问题案例 杀死人可以复活

  一个13岁的少年因为一言不合杀死同学。警方调查时他说,自己以为在现实社会就像网络游戏里一样,被杀死的人还可以复活。

  问题案例 使用特殊语言的孩子

  一个6岁的孩子,突然变得不会说话。他的嘴里总是发出“唔哩哇啦”的声音,怎么也说不好一个完整的句子。父母为此很着急,找到我求助。通过咨询才发现,这个孩子一直是在学习动漫里的咒语,他认为那才是正常的语言。

  忽略孝道

  在我的家乡山东,孝道被当成最重要的基本道德来推崇。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那么,他连朋友都很难交到,更不会有人跟他合作做生意,因为不懂得孝顺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事实上,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近年来这种美德却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和扭曲。

  第14节:第三篇. 祖母教育的误区
(7)
  何为孝顺?眼下的有些年轻人认为,只要给钱养老就已经是孝顺了。年轻人打着“张扬自我,活出我风采”的旗号,对父母之言置之不理,把祖父母的人生智慧更是当成“脱离时代的老一套”,对长辈的思想不理不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藐视正是最大的不孝。更有甚者,明明已经长大成人却仍要父母出钱供养,背着“啃老族”的名声给长辈增添负担,还没有任何的羞耻心。可以说,当代青少年品德教育中的孝道缺失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

  面对这种严峻形式,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们遵从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呢?这需要从小抓起,让孩子们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孝道历史和人文故事,并在现实中加以暗示、鼓励和引导。我国汉代做官讲究“举孝廉”,这实际上在传达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孝顺之人才能算得上德才兼备”。以下摘录了几则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附:《二十四孝》摘选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这些历经千年传承至今的孝道故事,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也许只是听了听这些故事,但在心里、在潜意识中却可能会埋下一颗善良美好的种子。当然,孝道的传承不仅仅靠说教,更重要的是家庭氛围和长辈的榜样作用。对孩子们来说,一个孝敬自己父母的长辈比得上一百个、一千个传说中的孝道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