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

 溪深水静 2012-10-13

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信息网 2007.06.16 各位嘉宾:

  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建设部对“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武汉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快速城镇化引发历史性巨变,对城市规划提出前所未有的强烈需求。城镇化势必消耗资源能源,建筑用能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已从1978年的10%上升到目前的28%左右;城镇化需要消耗大量城市用水,我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正常年份城市缺水60亿m3,日缺水量达1600万m3。按目前的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后将进入严重缺水期。与此同时我国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城市水域受污染率已高达90%以上;城镇化引发城市环境污染,城镇民用建筑(非工业建筑) 的运行污染物排放量占总发电污染物排放量的22%~24%,建筑垃圾每年高达1亿吨;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达580万m3,污水处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城镇化引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矛盾,城市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特别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体现城市风貌特色和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的城市中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损毁,亟待切实加强保护。

  面对我国当前波澜壮阔的中国城镇化历史浪潮,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任务是: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和传承文化。

  为了应对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上述严峻挑战,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我国“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

  建设行业主要针对规划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城市功能方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共享与服务功能较弱,城市管理方面社会经济综合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等三个方面突出矛盾,重点研究城市新型遥感应用技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共享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与运营技术和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管技术,以解决严重局限城市规划作用发挥、严重局限信息和市政基础设施效能体现、以及严重局限城市管理与服务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为实现强化城市规划、创新管理制度、提升城市功能和加强城市管理的战略任务,提供信息化技术保障。

  下面重点介绍下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

  城市规划信息化在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化开展应用最早、技术种类最多、构建难度最大、普及程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自80年代末,城市规划管理、设计和监督部门在国内最先引入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全球定位、工作流、物理探测、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构建出基于上述多种技术的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城市规划设计系统、城市遥感监测系统、规划公众参与系统等实用化业务运行系统,率先全面实现了城市规划设计、审批管理、实施监督等主要工作环节人机互动作业的信息化工作方式变革。

  (一)基础设施信息化
  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系统,主要承担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监管等业务系统需要的基础地形数据、基础遥感数据、规划设计专题数据、规划审批专题数据、规划监管专题数据管理、更新与服务的信息化任务。“十一五”期间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将承担巨大的数据生产、维护和更新任务。据估算,在“十一五”期间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生产与需求的图纸总量约为2337.7万张,数据量为:23.4T。其中: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图纸量665.3万张,数据量6.6 T。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图纸量和数据量分别占“十一五”期间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生产与需求总量的28.4%和28.2%。城市各行业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图纸1672.4万张,数据量16.8 T。城市各行业专题地理空间信息图纸量和数据量分别占“十一五”期间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生产与需求总量的71.5%和71.7%。由此可见,不仅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与需求总量在增加,而且城市各行业专题应用所需的地理空间专题数据,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强。因此,要继续加强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系统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实现城市规划信息化的最重要基础工作。

  (二)规划设计信息化
  全国近千个取得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全面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库扽技术手段,初步实现规划基础数据管理数字化,规划设计网络化,方案展示虚拟化,整体提高规划设计行业基础数据管理、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成果展现等方面的能力与规范化水平。

  (三)规划管理信息化
  全国有近300个城市建设和运行了以工作流技术为核心,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航空遥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办公技术手段,每年系统处理的审批案卷数以数十万计,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规划项目审批压力。

  (四)规划监管信息化
  近年来,结合我国城市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国家土地保护规划迫切需要加强实施监管的现实需要,在全国首批20个城市和17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规划实施遥感监测系统。通过遥感监测技术的初步应用,已经证明这项技术是规划实施真实情况的有效监督工具,能够解决传统手段无法监管许多规划实施问题,这个系统将与规划督察员的工作体系有机对接,以建立立体式互补的监管系统。届时,遥感技术与监督制度改革相结合,将会开拓一个有效实时的规划实施结果监管工作新局面。

  (五)规划参与信息化
  不少城市在规划项目审批前期咨询和规划方案成果社会参与阶段,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和航空遥感、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基础的规划方案和规划成果咨询与评议信息系统,为前期咨询专家和后期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视化、数量化、网络化和图文一体化的交互式信息平台,为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人性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六)业务联动信息化
  城市规划信息化的长足发展,不仅改善了城市规划、设计和监管的技术环境,同时正在展现越来越明显的业务联动的发展趋势。

  在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发面,在线数据生产、维护和服务已经走出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领域,已经为城市土地、房产、城管、执法、供水、排水、环卫、园林、市政、公交、供暖、燃气、电力、电信、公安、应急、救灾、地质、航空、测绘等各个行业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

  在城市规划管理系统方面,正在日益与数字城管、工程监管、土地监管、数字房产、数字执法、数字市政、数字管网等信息化系统整合应用,显示出条条系统整合应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中的巨大优势。

  二、当前规划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用认识不足。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和监督主要工作环节,可以实现传统手工方式无法企及技术支撑作用。但是,全国过规划界对信息化技术实现海量规划基础数据获取、管理与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规划设计快速生成、修改和规范,信息化技术实现规划审批高效透明,信息化技术实现规划实施过程可视化、数量化、定位化等作用,在认识上还有差距,一定程度上形成规划信息化发展的主观障碍。

  信息化标准滞后信息化。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形式,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的发展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信息化实际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在尚未实现工业化奠定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以信息化推动标准化、规范化。因此,相对发达国家实现规划信息化而言,我们要在信息化的同时完善标准化。规划行业对标准化、规范化对信息化的基础作用,只能逐渐提高,势必形成标准化落后于信息化的局面。

  信息资源孤立共享艰难。规划信息化的必然成果之一是方便信息资源共享。在标准化滞后于信息化,条条管理体制制约的双重困扰下,数以百亿计的信息化数据资源、软件资源、设施资源共享依然是举步维艰。

  条条系统整合迫在眉睫。规划信息化呈现出超越条条信息化的羁绊,逐步发展成为整合条条应用资源,逐渐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闭合管理数字化的新趋势,顺应城市规划信息化新趋势的需求日益凸现。

  三、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方向

  技术应用法制化。根据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指导思想,城市规划信息化应该取得一定的法律地位。在城市规划领域,在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同时,注意将城市信息化要求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以保持规划信息化的法律地位、驱动力和生命力。

  技术应用数量化。面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和传承文化的主要矛盾,充分利用城市规划积累的宝贵电子化海量数字资源,积极开展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和传承文化等方面数量分析,量化调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逐步改进城市规划以定性规划、定型决策为主导的落后管理方式。

  技术应用实时化。今后,城市规划信息化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城市前期空间控制、批后过程监督和结果精密考核等预防、监督和考核的环节上来,为彻底变革城市规划重设计、重审批、轻监督、请问责的落后管理机制奠定技术基础。

  技术应用集成化。“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方面,主要安排了全数字化航空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化整合、遥感目标快速分类与识别等关键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要进一步与规划行业现存的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工作流技术有机整合,共同构成城市规划信息化的新型技术和应用基础。

  基础数据共享化。在“十五”初步取得在线跨行业基础数据共享与服务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特别要推广和普及基础空间数据和主要专题数据的共享与服务。

  大力推进标准化。“十一五”期间,在构建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同时,重视和促进规划信息化标准化的基础研究与标准贯彻工作,清除信息和技术共享障碍,扩展信息化成果覆盖范围。

  为了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艰巨任务,全国规划管理部门和工作者在法规变革、管理变革、设计变革和技术变革等方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丰硕成果,城市规划信息化是这些陈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城市规划行业的同行们能够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各个阶段的实际需求,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而共同奋斗。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