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外桐坞:艺术村庄之道

 智慧旅游519 2012-10-14
 □蔡姬煌文/图

    “做事需要一个环境,一个安静的,具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鸿说,“这儿的大环境、小环境都让我挺喜欢的。”

    沿着外桐坞的缓坡一路向上,就是王鸿的礼记·中国漆美术馆,灰色建筑的前身是村里生产队的仓库,穿过两扇木门,别有番天地,一砖一瓦经王鸿改建,变得简洁写意,即使在热天里也让人心生平静之感。

    王鸿主攻漆艺,2006年到了美院后开始物色场地,用他的话说,要有个能“做研发、做定制、做创作、做交流”的地方。经朋友介绍,他来到外桐坞村,2009年在此安了家。在大漆香环绕的工作室里,有三两人在打磨木料,架上案上摆着大小漆具,大学生村官小杜走进来,与王鸿聊着村里的事儿,屋后是满山的茶园。

    艺术村落悄然成型

    外桐坞村位于杭州的西南麓,几百年来都以种茶为主要营生。1954年到1966年,朱德曾四度来这里视察茶叶种植情况,顺便去村后的笠帽山赏赏兰花,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元帅当年住过的大屋。

    如果没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立,外桐坞村也许就和周边茶村别无贰样。2004年到2007年,美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完工。由于外桐坞村离校区仅10分钟车程,村外茶园环绕,村里遍栽石榴,因此很多人来此写生。从2006年开始,一些艺术家租下村民的房子,创建工作室。“像王小松、徐恒等艺术家应该是最早一批进驻外桐坞的。”小杜回忆道,“这以后,来此地的艺术家就更多了。”如今的外桐坞,各种工作室、艺术馆、沙龙纷纷安营,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等,种类颇多。据小杜说,村子共162户人家,已有40多位艺术家进驻。

    有些农户将房屋整体出租,有些则是一层改为工作室,二三层留着自己住。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喜好,对房子做些外立面改造和内部装修,如此一混搭,平凡的村屋开始有了“文艺范儿”。

    “前几天恰逢美院的毕业季,他们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展演也在村里举行,非常好看。平时村里也有许多艺术交流展示,是名符其实的‘艺术村落’了。”小杜笑着说。环境、收入、兴趣一个不少

    艺术家们改造着外桐坞村民的房屋,也改变了外桐坞村民的生活。

    外桐坞91号是村长仇维胜的家,淡黄色的四层小楼,装饰着木制条纹,甚是洋气好看。当年他率先将屋子租出去,一楼的玻璃房用来炒茶,二楼、三楼租给艺术家做工作室,四楼自己住,漂亮小楼茶香洋溢,还能与大师为邻,羡煞旁人。“在艺术村落的打造过程中,过去农村中不注意环境卫生等一些陋习慢慢在改变。”仇村长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村民吃螺蛳,螺蛳壳吃到哪里吐到哪里,现在不光是螺蛳壳,连烟头都很少有人乱扔了。”

    仇村长家对面的106号,则是白墙黛瓦风格,屋里一批设计师对着电脑屏幕,安静无声。据仇村长介绍,这是当年全村最困难的一户人家,男主人智力有问题,女主人身体有残疾,村里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法彻底改善其生活条件。而今,106号由北京的一个建筑设计公司租下,主人搬进村里新建的安置房,有了固定收入,日子马上好起来了。“许多闲在家里的村民还会去那些艺术馆、沙龙工作,大大促进了就业呢。”仇村长笑道。

    仇校根则把自己的房屋整体出租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作为工作室。据他说,把房屋当做普通的出租房,一年能赚个10万,但出租给刘健他收的租金只有一半强。“别人给我出10万,我也不租。”仇校根觉得,艺术家们的到来改变了村里的风气,更重要的是,自己小孙子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更让他觉得外桐坞村的幸运。“这不仅仅是改变村容村貌了,还影响了外桐坞的下一代。”仇校根说。

    风情小镇以“画”为媒

    如果说艺术家率先将一股清风带入小村,那么之后的“风情小镇”打造,则使外桐坞声名鹊起,并真正蜕变为一个美丽乡村。2009年11月,杭州市政府发出《关于开展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1-2年努力,创建10余个“风情小镇”,外桐坞就是其中之一。外桐坞村的目标,是要将艺术人士的集聚优势与茶村特有景观相融合,成为一个集艺术、体验、交流为一体的风情小镇。

    “三年来,村子投入1800万元对整体电网上改下,让原先遍布上空的蜘蛛网消失,并对村里1600米道路进行硬化、绿化、亮化;投入600万元对村内1000米的环村河道实施综合整;投入500万元将全村污水处理纳入市政管网建设;投入800多万元对全村农户的住房进行立面整治和庭院改造;投入150万元增添2个绿色广场……”仇村长这笔流水账报得很开心,大家听着也很振奋。外桐坞村现在的环境,恐怕都能和高档住宅区媲美了,农居内庭院独立、房间宽敞,户外则是小桥流水,棚架满荫,村道宽敞干净,房屋不仅是外立面,连设计风格都艺术化了。

    到去年10月,外桐坞村一期改建工程基本完成,今年5月19日,杭州城区到外桐坞村的假日专线也正式开通,每个周末都会给村子带来许多游人。人们进得村就能看到造型别致的接待中心和“画外桐坞”的宣传标识,究竟念“画外·桐坞”还是“画·外桐坞”,村人自己也不太清楚,不过他们知道,就是这个“画”,带给他们的,真的很多。把休闲旅游发展起来“这三年变化实在大,我刚来

    时外桐坞还是个普通小村,现在来看过的人都会说这简直是个‘神仙住的’地方。”阿琴2007年嫁来外桐坞,她刚投入10来万,在家里洋楼外建起一个100平方米的小茶室。茶室通体用青砖搭建,很有古意,阿琴说是从隔壁的艺术家那儿学来的。她家隔壁是美院副院长王赞的“醒石山房艺术馆”,阿琴在这家艺术馆的咖啡吧里工作,耳濡目染,自然学到不少。她家没有把房子租给艺术家,而是想着自己开个茶馆农家乐,“现在外桐坞已有了一定的人气,我把茶馆建得接近艺术家的风格,如果有游客来,就能喝茶吃饭,好看又好吃。”阿琴笑道。

    阿琴这个举动深得村里支持。名气大了,游人多了,仇村长总是希望村里的旅游业也能随之发展起来。

    “虽然外桐坞现在已有了‘休闲旅游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等头衔,但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人们现在来,主要还是个‘看’字,基础设施完善了,但农家乐、休闲点、民宿太少了,另外外桐坞的‘仇姓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等也还没深度挖掘过。所以下个三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依托现有的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村民进一步增收。”仇村长说,“我们会坚持发展艺术产业,吸引更多大师,另一方面会发展农家乐,保护茶文化,发展石榴体验,使之成为外桐坞村的又一特色,并将合理利用一部分土地,连同艺术家一起搞些沙龙会所,为外桐坞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锦上添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