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福陵系列 福陵下马牌坊和华表 对比 八

 书楼寻踪馆 2012-10-15


 

清福陵系列 福陵下马牌坊和华表 对比 八

福陵作为清朝营建的第一座帝王陵寝,经清入关前后诸帝的多次累积修建,最终形成了今天展现在游人面前建筑面积达十九万四千八百平方米的集大成者。从总体上看,福陵在建筑格局、样式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借助天柱山势来展现自身的雄伟气派,而且注重实用,建筑形式别出心裁,在各具千秋的清陵中独领风骚。

石牌坊

石牌坊是一种类似于门形式的建筑,其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起标志性或纪念性的作用。福陵正门东西两侧竖立着的两座石牌坊是陵寝的第一对建筑,它标志着陵寝的起点,既是用来导引环境,同时也是为了体现帝王陵寝的威严和与众不同而以其烘托相应的气氛。

福陵的石牌坊为四柱三楼歇山式牌楼,其采用仿木结构的形式雕刻了檐下的斗拱,是为了在视觉上突出牌楼的高大。其四根方形折边石柱均为出头柱子,这样的牌楼又叫冲天牌楼,柱顶端为一石雕圆形仰覆莲花承露盘,其上蹲踞着一只象征吉祥的神兽——望天犼,这正合冲天牌楼的“冲天”之意。柱子下面起加固作用的夹杆石为抱鼓石所取代,十分独特。其基座为长方体形式,四面雕有缠枝花卉、仙人、祥鹿、松柏、麒麟等吉祥图案,前后抱鼓石的鼓心雕成一盛开莲花,下衬锦袱,锦袱角坠一枚古钱,岔角石上刻有缠枝花卉。牌楼为歇山顶,其梁枋、斗拱、檐椽、、吻兽等均为青石雕成,梁枋上浮雕着双龙戏火焰珠的纹饰。正中明间的枋心上刻有文字,文字朝外,为竖书满蒙汉三体文字,满文居左,蒙文在右,汉字居中,内容是“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另枋额两面均雕有图案,如海水江崖、仙人童子、鲤鱼跃龙门、仙人骑瑞兽等,整座石牌坊的雕工古朴而精美,坚实的质感表达出永恒的含义。

这对石牌坊是福陵最早的建筑物,在清代陵寝别具一格。虽然清陵中其他的石牌坊在石材、建筑级别以及雕工等方面均优于福陵的石牌坊,但它们仅有一座,就连同是盛京三陵的昭陵也不例外,只有福陵是在大红门的东西两侧立着两座石牌坊。究其原因,应与它最初的职能有关。天聪三年(1629)建陵伊始,太宗即命在陵的东西两侧立下马牌坊,石牌坊以内禁止车马通行,上至贝勒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一定要见坊而下马’步行,以示尊崇。也就是说,当初是有一条道路贯通于福陵的石牌坊之下,作为具有特殊功用的“通过”标志,自然要设立两处,如同盛京皇宫前矗立的两座阙门:文德坊和武功坊一般,形成了福陵陵前独特的风景。

有清一代,福陵的石牌坊只经过一次大修。嘉庆十年(1805)三月七日,一场罕见的大风,将福陵东侧的石牌坊因地面沉陷已经倾斜的上半截坊身吹落,牌坊断成两截,而本年七月嘉庆帝即将启驾东巡盛京,八月必至福陵祭祖,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重新雕造一座石牌坊实在强人所难,但又不能以残破的石牌坊来迎接皇帝,盛京工部的官员们就想了一个以木牌坊暂时代替石牌坊的好办法,待皇帝东巡后再行复原工程。这一方法得到了嘉庆帝的赞赏,并对此十分重视,回京后特派大臣巴宁阿来盛京负责福陵石牌坊的修复工程。最初,嘉庆帝试图借鉴盛京昭陵石牌坊柱子的加固方法即用夹杆石狮子(建筑术语,指柱子前后各有一石狮子,以起到加固柱子的作用),但经过巴宁阿等的实地勘察,认为只要打好地基,石坊就可以永保坚固,完全不必要模仿昭陵石坊的做法,造成许多浪费。在获得皇帝的准许后,巴宁阿率盛京工部的官员终于将福陵的石牌坊恢复如初了。应该感谢这位有见识的大臣,是他使今天的人们得以领略三百多年前福陵石牌坊的原始风貌,返朴归真。

清福陵下马牌坊和华表

清福陵下马牌坊和华表

另外,在石牌坊的内侧,还立有两根石望柱,又称华表,为顺治七年(1652)所立。关于华表的历史来源,一般认为其源于上古时期的谤木,即能使百姓的言论通达于君主的一种工具,设于交通要道或宫殿衙署之前。在福陵前设立华表,目的则是为了显示皇家的权威。这两根石望柱朴实无华,须弥座式基座,八方素面石柱,柱顶端为莲花座上立一望天犼,其下横插的云版上有字,东侧之柱刻“日”字,西侧则刻“月”字,有人说刻日月二字是表示福陵与日月同辉之意,有人则说日月乃“明”也,分开来写,是为了让明朝各分东西,永不相合,’具有破大明一统江山的含义,总之是要保佑大清朝永享太平。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一组清福陵新旧对比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